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001-1200集-第20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真的都是再来人,决定不是凡夫。他写《华严经》注解,发了这心想给《华严经》做个注解,想找一个清净的环境,他可以把心定下来,来写这书。住在山上,在路上遇到一只老虎,真的是修行人,他也不怕这老虎,老虎也不害怕。他就跟老虎说:我要给《华严经》写个注解,你知不知道有一个清净环境,让我住在那里好做这工作。老虎摇摇尾巴就在前面走,他就跟著它,走到一个洞穴,这里面一窝全是老虎,大大小小。长者看这洞穴不错,很好,里面也相当宽敞,实在是个好地方,就请老虎搬家,老虎真的就搬家了,把这洞穴让给他了。
  长者在这洞穴里面住下来,每天早晨有两个年轻的女孩子来替他服务,他所需要的东西统统都给他预备齐,文房四宝、饮食起居。这两个女孩子天天来照顾他,到晚上她就走了,就离开了,早晨她又来了。这注解写了不少天,不是短时间,一直到这部注解写完,他跟这两个女孩子从来没讲过话,也没有问她们叫什么名字,也没有问她们家住在哪里,没有问过,你就晓得长者专心。注解完成了,这才想到这两个女孩子照顾这么久,下山之后就打听,跟人家说这两个女孩子怎么样子?一问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知道,所以才晓得这感动的是神人来伺候,那不是人。我们人间的观念,那是天女来伺候他,感应不可思议!长者不会打妄语。所以今修道人是那个时候的人,长者距离我们差不多有一千四百多年,一千四百多年前的事情。
  「但随自信解力,便处即作,不可例然」,这几句话非常好,一直到今天都非常适用。那就是我们学佛、我们修行一定要随自己的能力,自己信解的程度。「便处即作」,这「便」是方便,「即作」用现在的话来说,要落实。换句话说,你能信的、你能理解的,你要方便随处把它做到。有信、有解、有行后面就有证;只有信解,你不能落实,你做不到,这没有用处,这只能在阿赖耶识里面种一点善根,这一生当中决定不起作用。这一桩事情,我们修道的人不能不知道。你修行有没有成就?有没有功夫?关键在此地。
  「不可例然」这句话说得好,真的把我们修学的毛病点出来了。「例」是什么?以别人做例子。别人修学的我也修,那个不行。为什么?每个人根性不一样。惠能大师能够学禅,我们决定不行。有的人能学密,有的人能学教,我也想想自己的根性、自己的程度、自己的现前生活环境,方方面面去观察,八万四千法门,哪一个法门适合我修,这样子你修学的进步就快了。如果与自己根性不合,或者是与我们自己现在的工作环境不合,我们学起来很苦很累,很难有成就。修学成就是轻松愉快,正好适合於程度,就像在学校念书,你是几年级的程度,你上几年级恰好。你是三年级程度,你要上四年级,你就感觉得跟不上,所学的课程太深了,进度太快了,赶不上;你是二年级,二年级这东西好像显得太浅了,我不需要学了,那三年级恰好正是你的程度。学佛亦复如是,所以一定要知道自己的根性。
  在从前,好处自己不知道,老师会给你选。其实真正好老师是一定叫你自己选,老师会指定一个范围,在这范围之内,你自己去选择经论,老师来教你。为什么?契机,你喜欢的。我们早年在台中跟李老师学经教,李老师完全用古人的方法,学哪一部经自己选。老师指定个原则,经不能太长,不能太深,为什么?要适合你自己程度。程度以什么为标准?这经没有人给你讲,你自己看一遍大意能懂。如果经本展开这意思看不懂,太深了;意思能看懂,然后老师再讲解给你听,再教你,好教!
  不能选得太长(老师限定),因为你学了要上台去讲。讲演的时间一堂课是一个半小时,就是讲经上台一次是一个半小时。但是两个人上台,当时在台湾一个是讲普通话,一个是讲闽南话(讲台语),好像是翻译的一样,其实两个人用的是同样的讲稿,一个人讲一段,是这么个讲法,所以实际上四十五分钟。老师要求学生要写口语讲稿,你上台一定要依照讲稿讲,不可以随便增加,不能随便减少,老老实实规规矩矩照著这讲稿来讲,初学都是这么训练出来的。四十五分钟这上台的讲演,口语讲稿要多少字?大概要八千字。你就想,你每一个星期上台讲一次,每一个星期要写八千字的讲稿,这压力就不小!而且讲稿写好之后,至少要改三遍你才上台。头一遍,你写好之后,内部演练,在我们课堂教室里面,你上台对我们同学、老师(这不对外的)先讲一遍。讲完之后同学批评,同学批评完了之后,老师讲评,你要改讲稿,改完之后,回去重新誊正,要重新抄。这样这程序完成之后,这就正式上讲台对听众讲经,讲完之后回到教室,同学老师再给你做一次批评,你那个讲稿还得要修订一次,提升你、帮助你进步,你再准备下面一堂课。用这种方法,要接受批评,勇於改进,你才能学得出来。所以在这地方学谦虚恭敬,时时处处低头请教。
  学讲经怎么学出来?讲台上讲的,学生!来做学习报告!台下的听众是老师、是监学,要用这种心态,恭敬心你才能生得起来,谦虚的心能生得起来。千万不能说以为我是法师,我上台讲经,你们都是听众信徒,这贡高我慢起来了。贡高我慢把你的智慧障碍住了,你的经教在这一生肯定不通,没有感应!感应,记住从诚敬里头来的,诚敬是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诚敬是宝!上能感通诸佛如来,下能够感通一切鬼神,那一切大众就更不必说了,都在其中。所以各人根性不一样,不能够依别人的例子,那是很危险的方法,在这样状况之下,所以不能离开老师。
  有疑一定要向老师请教,如果有怀疑,你去请教别人而不请教老师,这是错误。为什么?这里有师承关系。老师是直接指导你的人,你不去求他指导你,去求外人指导你,你要晓得两个人是两个想法,是两个看法,是两种修学法,就会把你的思路,把你的学习搞乱了,这一乱就糟了。这是在现代学习真正障碍是最严重的一个环节,你不能成功就是你老师太多了,古时候不是这样的。我非常幸运,我还能够遇到师承,我以后恐怕没有了。为什么?学生不听话了。这老师跟学生要合作,老师要真肯教,学生要真肯学,这里头一点委曲虚伪不能有。所以学生找老师不容易,所谓可遇不可求。老师找学生更不容易,到哪里去找一个百分之百信顺的学生,学生对老师相信,对老师顺从,找不到了!李老师在世的时候,我要遇到疑难,我一定向他请教,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处所,他有责任、有义务指导我。我尊重他,我跟他学习,我不能说遇到问题了,向别人请教,那个麻烦就大了,那是什么?背师叛道!别人指出另外一条路怎么办?
  譬如,我这几年所遭遇的,李老师把夏莲居老居士的《无量寿经》会集本交给我,最近这两年来反对的人很多!我是不是要放弃?诸位想想看,如果我放弃了,怎么对得起老师?再想想这反对会集本的事肯定是会发生的,他的学生也不少,谁能遇到这么大的挫折还能够坚定不动摇,我想老师他早就看到了,这种大风大浪如如不动。他学生那么多,为什么不传给别人传给我?我要不能坚持,不能把这一部经普遍弘扬,那老师就把我这人看错了。我们辜负老师的好意,辜负他老人家的用心。所以我说了很多遍了,全世界的人反对,我还是会依教奉行。如果我要放弃,人家加给我的罪名很容易,净空法师背师叛道,那真的叫一文不值!你还讲什么经?还修什么行?背师叛道的罪名太大太大了,在世法里头大不孝!别人可以做,我不能做。所以长者这一句话对我们是提醒,是警策,时时刻刻要反省,要检点,知道自己的根机,知道自己该学些什么。下面很好,他举了例子。
  「如法华经(这举几个例子来讲),为声闻人说四谛法,为缘觉人说十二因缘,为诸菩萨说六波罗蜜,亦是如来随时之说」,这是把例子举出来了,举的是大的例子,大小都一样。我们从这地方能够得到启示,知道根性不相同,方法就不一样。声闻小根性的人,智慧不高,妄想、分别、执著相当重,遇到佛了,佛跟他说什么?给他讲四谛法。前面我们所讲到的生灭四谛、无生四谛,先讲生灭四谛。小乘根性的人,初果、二果到三果、四果可以讲生灭四谛。境界往上提升,「为缘觉人说十二因缘」,缘觉的根性比声闻利多了,我们现在一般人来说,比声闻聪明,悟性比声闻高,佛讲十二因缘。
  菩萨根性更高,我们要问为什么?为什么这些众生根性有高低?没有别的,烦恼有轻重不同。烦恼轻的人显示出智慧高、心量大,为什么?他执著轻,凡事大而化之,这种人很可能是菩萨根性。我们一般人常讲,无论大小事情好像他都不在意,也就是他的分别执著轻,对於得失看得淡,心量大,没有嫉妒心,大概这一般是接近菩萨根性。心量小不能容忍,看到别人好就起嫉妒,总想占一点便宜,这小根性人,日常生活当中你细心观察就知道了。说法,实在讲它是有原则的,这原则就是在此地说的对症下药。随他的「自信解力」,这举一个例子,随他的生活环境,随他的工作环境,样样都能随顺,这法门他学起来欢喜;他学了就有用,对他生活有帮助,对他工作也有帮助,对他处事待人接物更有帮助,愈学愈欢喜。
  菩萨修六波罗蜜,出世法,那不是世间法。但是我们今天修学大乘的,懂不懂六波罗蜜?不懂。六波罗蜜第一个是布施,听到布施了,我们欢喜布施,是不是菩萨六波罗蜜?不是,你那个不是;是修福,是世间法,不是出世间法。菩萨为什么修这出世间法?菩萨修布施目的何在?目的是断悭贪。布施是一种手段,目的是把吝啬的心、贪爱的心断掉!所以它是出世间法,悭贪断掉之后,超越六道了,超越十法界了。持戒目的是断恶业,忍辱的目的是断瞋恚,人家这六种方法的目的是断六种烦恼。烦恼断了,烦恼是集,四谛法里头是集,集断了,你就证灭道了,就证灭了。所以六度是道,那个道是方法。
  我们今天心目之中的六度,是六种修福的方法,不是六波罗蜜,与六波罗蜜不相干。同样是这么一个科目,但是我们目标不相同,世间人修的六种目标都是修福报。譬如说布施,这经上跟我们讲了,佛也教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我们修布施干什么?希望得果报,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悭贪这目标忘得干干净净。换句话说,我们悭贪,悭淡薄一点,贪没有离开。我为什么修财布施?我希望财富多,愈施愈多!我为什么修法布施?希望得聪明智慧。都是有贪在里头。为什么修无畏布施?希望健康长寿。不是断悭贪,方向目的全不对!所以纵然修这六个科目,也念佛,到临命终未必能往生,什么原因?修错了。还是这六个科目没有错,错用了心,错用了方法,不是那么回事,这不能不知道。
  所以,我们修六度的人真的天天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