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读者 2007年合订本txt-第8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登机区由手持冲锋枪的警察把守。验明正身后,所有旅客逐一接受盘查,我面对的是位年轻的以色列女警官。先查三代,幸好祖上与回民无关。安检仪尖叫起来——我忘了取出行李里的笔记本电脑,成了重点审查对象。电脑交给反爆破专家的测试,而我被男警官带进小单间,脱成光屁溜,查遍衣裤的每个针脚。由女警官亲自押送,我和另几个嫌疑犯最后一刻才登上飞机。

  当然也会有另一种意外。有一次我从马奇顿开会回美国,先到布达佩斯过夜。第二天早上在机场登机时,我掏出积攒里程用的银卡,把柜台后的匈牙利男人唬住了,一下把我从经济舱升到商务舱。

  再从阿姆斯特丹转机去芝加哥,我居然坐到商务舱一号的位置,这有如升官,心里总不怎么踏实,空中小姐走过来,让我带上行李跟她走一趟。我心想这下完了,除了罚款,还得被训一顿。她带我上楼来到宽敞的空间,说:“你被升为头等舱的乘客。”我被安置在一个舒适宽大的靠椅上。另一位空中小姐马上送来法国香槟,和异国情调的南非菜的菜单。

  待吃饱喝足正要入睡,发现根本就玩不转遥控器,故靠椅无法放平。而像我这样老练的头等舱常客,自然不便向空中小姐启齿下问。与靠椅搏斗了一夜,让我筋疲力尽,腰酸背疼。

  航空港成了我生活的某种象征,在出发与抵达之间,告别与重逢之间;在虚与实之间,生与死之间。航空港宽敞明亮,四季如春,有如未来世界。我在其中闲逛、读书、写作、瞌睡,用手机打电话,毫无顾忌地打量行人。而我,跟所有乘客一样,未曾相识也永远不会再相见。我们被虹吸进巨大的金属容器,射向空中,体验超重或失重的瞬间。

  从长安街那边出发的男孩到此刻的我之间,到底有多远?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我们这代人违背了古训,云游四方,成为时代的孤儿。有时深夜难眠,兀自茫然:父母风烛残年,儿女随我漂泊,社稷变迁,美人色衰,而我却一意孤行。这不仅仅是地理上,而是历史与意志、文化与反叛意义上的出走。这或许是命中注定的。在行走中我们失去了很多,失去的往往又成了财富。

  看大地多么辽阔,上路吧。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05期P14


   

科学史上的“科技滞后现象”
陈仁政

  两个“奇”的故事——技术滞后,发明梦断

  意大利艺术家和科学家达·芬奇被誉为“万能的人”、“历史上最全面的天才”。

  达·芬奇为什么会有这些美誉呢?在1796年即他死后200多年,有人精心地整理了他留下的7000多页笔记,大为惊异地发现记载着几乎应有尽有、无所不包的重大技术发明:梯式船闸、潜水艇、飞机。

  然而,我们却没有看到达·芬奇的任何重大发明——惟有他作为艺术家标志的“蒙娜丽莎”,在向我们“神秘地微笑”。

  那么,这位“图纸上的天才”,为什么“壮志未酬身先死”呢?除了其他原因以外,就是他的设计不能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实现。比如飞机——当时没有效率高(动力强大而重量轻)的发动机和适合飞机的优质(强度高而轻)材料。

  由此可见,达·芬奇“栽”在了技术滞后面前。

  “自动计算机梦”,困扰着19世纪的英国数学家巴贝奇的后半辈子——从一个无忧无虑的年轻人变成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头。为了解决冗长计算的问题,他倾其所有——开始10年还有英国政府的鼎力资助。但遗憾的是,直到撒手人寰,他却依然不见“自动计算机”的影子。

  是巴贝奇的思路、构想等不正确吗?不是。恰好相反,他设计的计算机和现代电子计算机的本质原理如出一辙。原来,他用的是“机械”的方法去“圆梦”—— 当时并没有现代的“电子”技术,也没有现代的精密制造技术。在这种技术滞后的情况下,只好让巴贝奇“长使英雄泪满襟”了。

  达·芬奇和巴贝奇的遗憾,以及多年后来者的成功告诉我们,技术发明依赖着相关技术的进步。只有解决了相关技术之后,技术发明才能瓜熟蒂落。

  从汤姆逊到弗洛里——技术到手,科学突破

  1897年,汤姆逊在研究“阴极射线”时发现了电子。但是,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就有许多科学家研究阴极射线啊,那他们为什么就“瞎了眼”,让电子从眼皮子底下“溜走”呢?

  原来,虽然汤姆逊和其他科学家所用的实验设备类似,但是其他科学家用的阴极射线管的真空度不够高,以致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而汤姆逊提高了真空度,揭露了阴极射线的本质就是电子流,从而发现了电子。你看,又是一个技术问题——“败”者止步于技术滞后,“成”者得益于技术“到家”。

  1928年,英国医学家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相关论文发表在1929年6月的英国《实验病理学》杂志上。

  然而,弗莱明却没有办法提纯青霉素,更不用说大量生产——甚至求助于生物化学家也无济于事。

  1938年,在“二战”隆隆的炮声中,牛津大学的弗洛里和德国化学家钱恩在图书馆里翻阅资料的时候,发现了弗莱明关于青霉素的论文。经过几年努力,他俩先后解决青霉素提纯的问题,从而使青霉素成为“二战”中的“神药”,并使用至今。青霉素的发明,开创了抗生素防治疾病的医学新时代。

  那么,弗洛里和钱恩有何高招,解决了青霉素的提纯难题呢?其实,是他俩得益于一项重大的技术发明——“分配色层分析法”。

  原来,正值弗洛里和钱恩试图解决提纯青霉素问题的1941年,英国分析化学家马丁和英国生物化学家赛恩其,就发明了分离复杂化学物质的纸层分析法。

  你看,技术的进步又一次解决了重大科学问题——这次是医学创新。

  两个猜想和两个统一——科学制约,成败各别

  一个猜想——歌德巴赫猜想,困扰了数学界200多年。为了摘下这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自1742年以后,无数“有识之士”就被歌德巴赫这位德国数学家搅得头昏脑胀。然而,直到今天,还没人如愿以偿。这是什么原因呢?

  纵观证明这个猜想的每一个前进的脚步,都有数学新理论和方法的创新。举例来说,中国数学家陈景润差点摘下这颗明珠的成果——“1+2”,就是他改进 “大筛法”创立了独特的“转换原理”得到的。现在,证明这个猜想的脚步几乎完全停顿了,其原因就在于更新的理论和方法没能被创造出来。

  另一个猜想——费马猜想(指费马大定理),也困扰了数学界200多年。然而,它却比歌德巴赫猜想“幸运”得多——英国数学家维尔斯在1994年10月14日寄出的证明这个猜想的论文,被长达半年的审查确认。那么,费马猜想的命运为什么不同于歌德巴赫猜想呢?

  原因也很简单,不断创新的数学理论——从“理想数论”到“谷山丰…志村五郎猜想”,让数学家们在证明费马猜想的征程中一路高歌。??

  从上面两个猜想最终成败各别的事实可以看出,科学的进展是多么直接地受到科学理论和方法的制约啊!

  在物理学中,也有两个“统一”成败各别的故事。

  喜欢在“木板的最厚处钻孔”的爱因斯坦,晚年要“更上一层楼”——创立“统一场理论”。统一场理论就是要把把广义相对论加以推广,使它不仅包括引力场,也包括电磁场。然而,这次他却“江山不尽英雄泪”——直到瞑目的时候,也没有看到统一场理论的影踪。??

  爱因斯坦企图创立统一场理论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物质间的引力、电磁力、强力和弱力的许多规律,在当时(和现在)还没有完全认识。又是一个科学理论制约科学发展的故事。

  另一个“统一”——比统一场理论范围小一点的“弱电统一理论”,却在“十月怀胎”之后“自然分娩”。它的“母亲”是格拉肖、温伯格和萨拉姆。又是一个科学理论在科学发展之后“瓜熟蒂落”的故事。

  科学的确制约着科学的发展——即使像爱因斯坦那样横绝一世的天才,也无法动摇这个规律。

  “法宝”是等待时机——在科技滞后的时候

  在科研中遇到科技滞后的时候,惟一的“法宝”就是耐心等待时机。

  在1880年,英国的年轻人汉内就开始用高压把石墨变成钻石的尝试。然而,他和其后的许多科学家都没能得到足够的高压来制得钻石。直到美国物理学家布里奇曼发明了超高压装置“BELT”之后的1953年,美国的本迪、霍尔、斯托尔和温托尔夫等,才第一次用高压法制成了人工钻石。为了这美丽的人工钻石,科学家们足足等待了大半个世纪。

  事实上,弗莱明就是耐心等待的典范——他把青霉素菌株传宗接代的工作坚持了10年,最终交到需要它的弗洛里手中。

  当然,有时等待终生,也只能像巴贝奇那样含恨九泉。但是,这对科技的进步也是有益的——自己的工作为来者开了路、导了航。

  耐心等待,并不是“守株待兔”。在20世纪初德国化学家哈伯合成氨的时候,遇到了氨产率不高的“瓶颈”。他“主动出击”,结果这个“瓶颈”被德国化学家博施为首的大批技术人员“打破”——经过两万多次试验,找到了较为理想的含有少量氧化铝的铁催化剂。

  “心若在,梦就在。”耐心等待吧——等待那必将到来的“春回大地”时的“雨露”。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05期P60


   


韩少功

  我又来到了这里,在一条寂静无人的山谷里独坐,看一只鸟落在水牛背上,举目四顾,看溪水在幽暗的斜树下潜涌而出,又在一片广阔的卵石摊上四分五裂,抖落出闪闪的光斑。

  山里的色彩丰富而细腻,光是树绿,就有老树的里绿,又新枝的翠绿何碧绿,相间相叠,远非一个绿字了得。再细看的话,绿中其实有黄,有蓝,有灰,有红,有黑,有透明,比如像树的嫩芽,已开始时灰红,或说是铁红,半透明的褐色,慢慢得透出绿意,融入一片绿的吵吵嚷嚷碰碰撞撞之中。

  溪边有一条小道,证明这里仍在人间,沿着溪流的哗哗声往上走,走进潮湿的腐也气味,从水中一块石头上跳到对岸,有沿着一根独木桥回到此岸,反复于溪水纠缠一阵,好一阵才能潜出竹林。你可能觉得前面一亮;天地洞开,白云蓝天,有一两户人家竟在那高坡上抛出炊烟。

  你会听到狗得叫声,微弱而遥远。

  你知道这里不是人间的尽头。只要有力气,扶着竹杖继续逆水而上,你会继续发现小路,通向新的惊讶——在你觉得山岩和杂树将把小路完全吞没时。随着一只野鸡在草丛中扑啦扑啦惊飞,一块更大的光亮扑面而来,出现在刚才贴身擦过的一块巨石那边。那里有竹林后的一角屋檐地坪前有晾晒的衣服,有开犁的农具,以及盛开的花丛。

  你觉得这里任何一扇窗门都应该是你的家。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05期P13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