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从百家到一家 -第5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顾炎武把明朝灭亡的原因归咎于宋明理学特别是王阳明心学的流祸。他以“拨乱世,反诸正”为己任,提倡穷六经之旨、急当世之务的实学,这在当时起到了转变一代学风的作用。他还曾说:“愚独以为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古之所谓理学,经学也……今之所谓理学,禅学也”。顾炎武用“古之所谓理学”即经学同宋明理学相对立,并且提出读经应自考文、知音开始。这一观点被清代许多学者所接受。江藩在《国朝汉学师承记》中说:“国朝诸儒究六经奥旨,与两汉同风”,是顾炎武和黄宗羲开启了先河。实际上,顾炎武所提倡的经学绝不仅仅是训诂考证,而是同“当世之务”紧密联系的。潘耒序《日知录》就曾指出:“如第以考据之精详,文辞之博辨,叹服而称述焉,则非先生所以著此书之意也。”清代诸儒受到清政权的文字狱威胁,退回到故纸堆中,专治训诂考证,正如梁启超所谓:“只算学得半个亭林罢了”。顾炎武针对宋明理学的空疏学风和假道学先生们的寡廉鲜耻,明确地提出了“博学于文”和“行己有耻”两大宗旨。
  基于这种思想,他对宋明理学“空谈心性”造成的恶果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他说:刘石乱华,本于清谈之流祸,人人知之。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昔王衍妙善玄言,自比子贡,及为石勒所杀,将死,顾而言曰:“呜呼!吾曹虽不如古人,向若不祖尚浮虚,戮力以匡天下,犹可不至今日!”今之君子得不有愧乎其言。
  他对王阳明的心学更是攻击不遗余力:以一人而易天下,其流风至于百余年之久者,古有之矣:王夷甫之清谈,王介甫之新说。其在今日,则王伯安之“良知”是也。孟子曰:“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拨乱世,反诸正,岂不在后贤乎!
  顾炎武的这些思想,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对后人曾有很大的影响。
  顾炎武一生注重对具体问题的研究和考察,虽在哲学问题上没有做过系统的论述,但对中国古代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还是有所继承的。顾炎武重视典章文物、天文地理、古音文字、民风土俗的考核。凡立一说,必广求证据,反复辨析,常用归纳法得出正确的结论。这对于清代朴学方法的形成起了开风气的作用。
  相关人文景点
  顾炎武故居:为整个宅第主体,朝东落西,五进古香古色的明清建筑,自东而西依次为水墙门、门厅、清厅(轿厅)、明厅(正厅、楠木厅)、住宅楼,北侧有背弄连接灶房、读书楼和后花园,故居前与千年石板街相接,后与顾炎武墓地和顾园相连。该区域主要再现亭林先生居家生活及读书场景,各厅内陈列顾炎武先生塑像、手迹、著作、生平事迹和国内外对顾炎武先生及其作品的研究成果。
  亭林祠和亭林墓:落北朝南,东侧有门与顾炎武故居相通,西侧墙外为顾园。祠南向三间两厢一门楼,以三间相通作一大祭堂。两边墙上及外面走廊墙中嵌有砖石刻碑12块,记述先生事略。其中一块有先生所著《日知录》中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庭中盘槐、桂花各两株。现亭林墓露台均用花岗石砌造,石阶七级,围以石栏杆。
  顾园:占地30亩,位于故居西南侧,与故居祠堂及墓均相通。是依史恢复修建的融湖光水色、历史人文为一体,具有江南私家园林风格的游览区。内曲水环绕,环水有致用阁、思宜园、颂桔轩、“归奇顾怪”(二石斋)、秀石虬松庄、秋山亭、三徐居、慈母阁、四柿亭及碑廊等10个景点,各景点以诗文、字画、语录、塑像等形式寓意亭林先生的精神和生平。
  顾炎武墓:位于苏州城东北34公里处昆山千灯镇。占地6000平方米。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顾炎武卒于山西曲沃,归葬故里。光绪二十年(1894)知县万立钧重修墓地,1914年广东学者梁鼎芬在墓前建祠。1966年遭破坏,1983年修复。墓周花岗石平台,环以石栏,碑镌“顾亭林先生之墓”,周植松柏冬青。墓前建堂3间,中塑顾炎武像,两厢陈列顾炎武生平事迹。


第五节 明末清初的思想三巨头(7)


  相关故事:
  顾炎武在艰苦的生活中,写了很多不朽的著作,对很多学问都有研究。他的著作和思想是我国古代文化的宝贵财富。尤其可贵的是,顾炎武特别反对空谈,主张学习要有明确的目的,要为国家为人民做实事。
  有一次,他和朋友们说起明朝灭亡的原因,十分沉痛地说:“那个时候,从做官的到做学问的,都太爱空谈了。凑到一块儿,不是老子庄子如何如何,就是孔子孟子如何如何,说得天花乱坠。可实际上呢,他们一不学有用的文韬武略,二不懂过去历史的兴亡,三不考查当今的现实,心里是空的。结果敌人来了,他们一点办法也没有,怎么能不亡国呢?”
  朋友们点头,同意顾炎武的看法。可有的也说:“这也难怪呀。读书人都相信王阳明,相信他的才学。他可是有名的大学问家呀!”
  “我最反对的就是王阳明。”顾炎武激动地挥着手,“他说的‘心外无物’,就是说,凡事都是心里想出来的。这是瞎说。我以为,要知道事情的真相,除了到实际中去考查,没别的办法。了解了以后,有了学问,还要用到实处。否则,光坐在屋子里想这想那,能想出什么有用的东西呢!有些人相信王阳明那一套,我看坏就坏在这上面。”
  “说得好。”一个朋友赞叹着,“您写了这么多文章,都是经过实地考查得来的,纠正了过去书里的好多错误,真不容易呀!”
  另一个朋友接口道:“不光这样。亭林先生每到一个地方,都要和当地人一起修水利,造水车,关心生产。他还很会理财经商,是个实干家呀!”
  顾炎武笑了笑说:“我嘛,不过一个书生罢了。可我总想,读书、做学问,要让它有用处。写文章也这样。写出的文章对天下对百姓要有好处,我就写;没用的,我不写。好文章多一篇就多一点好处;坏文章,瞎说一气,对别人对自己都没好处,多一篇就多一点害处。”
  “对呀!”朋友们听了,都对顾炎武做学问的严肃态度,表示敬佩。


冲破思想的禁锢


  清朝末年,中国被动地卷入了世界体系,中国思想开始受到西方近现代思想的强烈冲击,掀起了推翻满清统治、争取各民族平等,推翻封建帝制、争取民主共和,平均地权、节 制资本、争取民生的政治思想解放运动。与此同时,科学主义、实业兴国、发展教育、学习西方文化等社会思想解放运动也风行神州。
  以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为代表的科学救国意识在整个洋务运动时期占据着中国文化的重心位置,此后一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主题引起人们的注意并开始得到深入的研究。在魏源和龚自珍自强富国、学习西方文化思想的带动下,从严复开始,大量的西方先进思想涌入国内,为中国的社会变革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此后中国思想意识的觉醒分为以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为代表的两个阶段,以康有为和梁启超君主立宪为核心的维新派在轰轰烈烈沸腾了一年以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于1902年再次掀起启蒙热潮,他们站在种族革命的立场上,表达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的主张。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以后,随着旧的传统政体解体,人们获得了相对宽松的环境,能够比较从容地研究学术,直到五四运动的爆发,各种各样的思想更是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形成了以五四运动为起点的新文化运动。随着中国局势的变化,新中国的成立,更多的思想家着力于总结近代中国思想的变迁,他们把传统思想和外来文化归纳发展,形成了中国的现代思想系统理论,梁漱溟和冯友兰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第一节 晚清的思想启蒙(1)


  魏源
  ——无双国士长沙子
  人物介绍
  魏源(1794年…1856年),原名远达,字默深,一字墨生,又字汉士。湖南邵阳市隆回县人。著名的文学家、爱国者,同时也是维新思想前驱者之一。
  道光年间的龚自珍、魏源、林则徐称得上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代巨人,其中魏源是最杰出的代表。魏源作为鸦片战争前后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主张改革弊政,发展经济,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抵抗侵略方针,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如此,他的思想也在随着时代脉搏的跳动而前进,无论是戊戌变法还是辛亥革命,魏源的思想无不在中国社会大变革的时期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他的思想和著述对中国乃至于日本等东亚国家的近代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源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在国家建设方面,他还是一位身体力行的改革家,并且发表了许多著作,使自己跻身于经济、史学、地理等各领域且造诣深厚,同时魏源也是诗文俱佳的诗人和文学家以及具有独到见解的军事理论家,还是对净土宗深有研究的佛门信徒和“州有九,涉其八;岳有五,登其四”的旅游家。龚自珍称他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综一代典,成一家言”,后人评他“生前有学名、有政绩”,“死后遗泽人间,博大精深”。
  生平
  魏源生于清朝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父亲魏邦鲁曾经做过小官。在魏源十岁时,他的家乡发生了严重的灾荒,当时魏父正在江苏,无法救济他们,家庭生活极为艰苦。这些使他与中下层社会接触较多,了解民间疾苦。即使在这种情况下,魏源还是坚持看书学习,而且对历史书情有独钟,这招致了伯父对他的不满,因为历史书对于科举来说是没有用的。
  一八一四年,魏源跟随父亲入京。在京城,他跟随常州学派的刘逢禄学《公羊春秋》,从此开始钻研通经致用的学问。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魏源携母亲、妻子迁居到父亲魏邦鲁所任职的江苏宝山。道光二年(1822),他考中了顺天府乡试第二名。
  道光五年(1825年),魏源受江苏布政使贺长龄的聘请,开始编辑《皇朝经世文编》,一年之后就完成了,该书共有一百二十卷,包括了政治经济等方面。因为搜集了很多的社会经济资料,而且以经世致用为指导思想,故编成之后影响极大,受到19世纪末许多人的赞赏,凡是关心国事的官员几乎人手一本。在此期间魏源编写了《筹漕篇》、《筹鹾篇》和《湖广水利论》等,随后魏源又协助苏巡抚陶澍办漕运、水利诸事。此时的魏源因擅长经世学而闻名于世。
  魏源一生在功名场上很不得意。他早年学过王守仁的心学,以后跟从刘逢禄学习公羊学,接受了今文经学的影响,注重经世致用,因此他的思想与传统的文人官僚不同。同时他看不起儒家的繁琐文风,加上性格使然,在二十九岁时中了举人后,考进士一直落榜。但是魏源才华横溢,很多人对他赏识有加。据记载,道光六年(1826),魏源入京会试,刚好是刘逢禄分阅试卷,他着力推荐魏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