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非常道-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来,这所学校来了一位女校工,她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这一天,女校工请校长把学校里最漂亮最爱打扮的十多个女生集中起来,将她们带到了卫生间。她说:“我要告诉你们,让你们亲眼看一看,清洁镜子上的口红是一件多麻烦的事情!”她拿起抽水马桶上的刷子,沾着马桶里的水,将镜子上的口红印除去。 

  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愿意在这里的镜子上面留下自己的口红印了。这位聪明的女校工,故意以这种最极端的方式——用抽水马捅里的水来擦镜子!将抽水马桶与淑女口红联系起来,不需再多费一点口舌,就将这个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问题轻而易举地解决了。这个方法可比简单的禁止、罚款要有效的多。下面再讲一个以乱求静的故事。 

  美国芝加哥的一位退休老人在学校附近买了一栋简朴的住宅。最初几个礼拜很安静,可好景不长,后来有三个年经人开始在附近踢垃圾桶来取乐。 

  这位老人受不了他们制造的噪音,就出去跟他们谈判:“你们几个年轻人玩得很开心。”他说:“我年轻时也常常做这样的事情,你们能不能帮我一个忙?如果你们每天过来踢垃圾桶,我就给你们每人—块钱。” 

  这三个年轻人很高兴,他们每天都坚持来使劲地踢所有的垃圾桶。有一天,这位老人愁容满面地去找他们。“通货膨胀减少了我的收入。”他说,“从现在起,我只能给你们每人五毛钱了。” 

  这三个年轻人不大开心,但还是接受了老人的钱,每天依然继续踢垃圾桶,但劲头显然没有从前大了。几天以后,老人又来找他们。“瞧!”他说,“我最近没有收到养老金支票,所以每天只能给你们两角五分。成吗?” 

  “只有两角五分。”一个年轻人大叫道,“你以为我们会为了区区两角五分钱浪费我们的时间,在这里踢垃圾捅?不成,我们不干了!” 

  从此以后,这位老人过上了安静的日子。 

  其实,无论是女校工的以脏求美还是老人的以乱求静,都说明了同一个道理:一件事情,如果你正面制止无法起到效果,就不妨从反面来试一试。 

  ●舞台上的戏外戏 

  有个关于演戏的故事,说的是剧中一名监狱看守交给一个犯人一封信,按剧情犯人要念这封信。在历次演出中,犯人念的这封信都是事先写好的。有一次,扮看守的演员有意要和扮犯人的演员开个玩笑,他把一张白纸递给犯人。犯人演员一看便傻了眼,他已记不起信的原文,于是,瞧了一会儿,诡称光线太暗,说了声“请代读”,便把信又给了看守。扮看守的演员面对杀来的回马枪,也同样背不出,他急中生智,连忙说道:“是呀,光线确实太暗了,我得拿眼镜去。”便退下了台。不一会儿,他拿着那封写有内容的信重新上台,大声流利地为犯人朗读了那封信。 

  “伶界大王”谭鑫培为“同光十三绝”之一,他创立的京剧谭派流传至今而不衰。他在舞台上随机应变的能力,确非一般演员所能及。有一次谭先生演出《黄金台》,扮演齐相田单,只因当时上台太匆忙了,竟忘了戴帽子。台下观众不少都是懂戏的票友,见名角竟然出了这个最不该有的低级差错,正在瞠目结舌之际,却听谭先生念起了定场白:“国事乱如麻,忘了戴乌纱!”这两句定场诗,既针贬了时弊,又修补了戏中的差错,全场观众报以会心的笑声,无不暗暗佩服。 

  还一次,谭先生赴堂会唱《文昭关》。这出戏演的是春秋时期的故事,忠臣伍子胥全家被奸人所害,他只身逃出,在昭关却因重兵看守不得出去,愁得他一夜之间须发全白。因此,这出戏又名为《一夜白发》。伍子胥是一名堂堂的武将,出场时应当佩带长剑,唱词里有:“过了一天又一天,心中好似滚油煎。腰中空悬三尺剑,不能报仇也枉然。”谁知那天管行头的人竟马马虎虎地给谭先生挂了个腰刀,当时谁也没有发现。等到谭先生上了场,要手扶剑柄的时候,才知道宝剑换成了腰刀。管行头的一时间急出一身的冷汗。这个时候,锣鼓已响,过门已开,只听谭先生即刻改词唱道:“过了一朝又一朝,心中好似滚油浇。父母冤仇不能报,腰中空悬雁翎刀。”几句唱完,台上台下一起叫起好来,管行头的这才松了一口气。 

  有出戏叫做《草船借箭》。这天,扮演周瑜的演员有意想作弄一下那位扮演诸葛亮的演员。“诸葛亮”先是按照戏文里的程序,对“周瑜”说:“都督军务繁忙,亮不打搅了,就此告辞。”说罢,摇着羽扇就要走。这边“周瑜”一把拉住“诸葛亮”道:“先生慢走。”说完,却突然向着前上方一指:“先生你看,这天边有一朵黑云,不知有何凶吉,还请先生指教!”因为戏文里根本就没有这句台词,这猛丁一发问,倒把扮演诸葛亮的演员问愣了,连摇着的羽毛扇也顿时停住。他再一看“周瑜”脸色,知道他这是在搞恶作剧,不由支吾道:“这个么……”但他猛地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从容不迫地摇着羽毛扇回答道:“都督啊,此乃是天机,不可泄露也,你却附耳过来。”“周瑜”只得走近“诸葛亮”,把耳朵凑了过去。“诸葛亮”对着“周瑜”的耳朵低声骂道:“你这该死的狗杂种,谁让你在台上胡闹,我把你……” 

  “周瑜”被骂得满脸通红,但他还是面向台下观众说:“先生高见,佩服,佩服,先生真乃当世奇才也。” 

  在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的情形下,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这些演员们在舞台上演出了非常精彩的戏外戏,这一来一回,其实采用的是一种“矛盾转移”法。这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可资借鉴。 

让刁难者进退两难 

  ●让刁难者进退两难 

  有四个青年,看到有一个旅客坐在旅店里歇息,身上穿的衣服很好,就商量着想把他的那身衣服骗过来。 

  这四人走到旅客身边说:“我们一起来打个赌好不好?每个人讲一个自己生平遇见过的最奇怪的事,谁要是听了不相信,就得做讲故事人的奴隶。”那人正好闲着没事,就同意了这个建议。这四个年轻人暗自得意,认为他们离奇、难以置信的故事一定会使那个傻瓜旅客脱口而出:这个故事不是真的!当然他们只是想得到他身上的漂亮衣服,并不是真的要他当奴隶。四个青年请来村长做证人,都使出浑身解数讲述他们胡编的故事。可每次那个旅客都会点点头,表示相信。 

  轮到旅客讲他的经历了:“几年以前,我有一块很大的棉田。有一棵棉花长得十分高大,颜色又红又艳,闪闪发亮。可是有很长一个时期,它既不长叶,也不长枝,后来,终于长出四根枝条,枝条上不长叶子,却结了一个果子。当时,我采下四个果子,把它切开了,每个果子里忽然跳出一个年轻人。因为他们是从我的棉花树里长出来的,所以我就叫他们在我的棉田里干活。可惜他们都是懒骨头,过了几个星期,都从我的农场里逃走了。我就一直在全国各地寻找这四个奴隶,直到现在才给我找到了。可爱的小伙子们,你们心里也挺明白吧?你们自己就是我那四个寻找已久的奴隶。好了,故事讲完了,快跟着我回我的农场里干活去吧。” 

  这时,四个年轻人全都傻了,因为他们明白,要是说相信他的话,那就等于承认自己是旅客的奴隶,要是他们说不相信,那么根据打赌的条件,他们也要做他的奴隶。 

  村长作为公证人一连催问了三次,问他们到底信不信旅客的话,这四人无奈,最后只得承认失败。旅客笑着说:“你们身上穿的衣服也是属于我的,因为你们都是我的奴隶。快把衣服脱下来给我,我马上就能给你们自由。” 

  这四个青年人原是想骗取旅客的衣服,这时却只能把他们自己身上的衣服脱下来给他了。聪明的旅客深知对方的计谋及面临的困境,于是将计就计,使对方陷入很深的矛盾中。相信与不相信,结果都一样。他们最后没有得到衣服,反而把自己的衣服送了出去。 

  古希腊有个国王,他想处死一批囚徒,当时,处死囚徒流行两种方法:一种是砍头,一种是上绞刑。怎样处死这批囚徒呢?他决定让囚徒自己选择黄泉路。挑选的方法是:囚徒在死亡前各留下一句“临终遗言”,如果说的是真话,就上绞刑;如果说的是假话,就砍头。结果大部分囚徒不是因为说了句真话而被绞死,就是因为说了句假话而被砍头。 

  当时,有一位非常聪明的囚徒,当轮到他选择时,他说了一句巧妙的话,结果使得国王既不能将他绞死,又不能把他砍头,只得把他放走了。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位囚徒的临终遗言是“要对我砍头”。此言一出,可把国王难住了。如果真的把他砍了头,那么,他说的就是真话,而说真话,按照规定是要采取绞刑的;但如果把他上绞刑,那么他说的话又变成了假话,而说假话,按照规定又是要被砍头的。无论是被绞死,还是被砍头,都违背了国王原来的决定,结果国王只得把他放了。 

  国王这喜欢刁难的家伙提供的两种方法,无论你如何选择都是一条死胡同。这时如果你只盯着前方,那只能是死路一条,你不妨抬头瞧瞧,看看是否有插翅的机会。 

最公平的砝码 

  ●最公平的砝码 

  英国的一个村庄里,有个面包师一直从他的邻居——一位老农民那儿购买做面包用的黄油。同时,老农民也一直购买他的面包。因为互为邻居,他们相互之间无论黄油或是面包,从不当面称一下分量,因为买卖双方都不好意思。因此从来都是对方说多少就是多少。 

  可是,这名面包师却是一位非常细心的人,每次买回黄油以后,都要亲自称一称。一开始,他觉得黄油的分量还是比较充足的,可是后来他渐渐地发现越来越不够分量了,也就是说,每次他都要多付钱给老农民。 

  这件事长时间地折磨着面包师。有一天,他终于忍不住很委婉地向老农民提出了这个问题。谁知道老农民一听,指天发誓说绝对不会少给他分量。两个人话不投机,最后居然闹翻了脸。面包师一不做二不休,将老农民告到法官面前。 

  审理案件的时候,法官自然要向老农民提出问题:“你每次卖给面包师的黄油都称准了分量吗?”“当然是的,”老农说,“我有一架最准的天平。”“天平?有核准的祛码吗?”“不,我不需要祛码,但保证准确。” 

  “那么,你凭什么说,能够称得很准?”法官很奇怪。“这太好办了,”老农民说:“我每次从面包师那儿买来面包,就放在天平上做祛码,再以同样的分量卖给面包师黄油。如果这个祛码不准,那就不是我的过错了。” 

  一番话说完,法官立即明白了,当众判老农无错。倒霉的面包师只好承担了全部的诉讼费用。 

  这位农民以面包师的面包作为自己“天平”的祛码,可谓一绝,他与面包师之间的买卖,只有用这种天平作交易才是最公平的,据此,面包师自然无话可说。 

  无论在任何时候,都有人像上面说的面包师一样希望自己比别人得到的多,而他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