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001-1200集-第3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从前出家修道的人他真的无诤,避开聚落,不但是城市他不住,乡村他都不住,他要找个旷野、山林,建个小茅蓬,一个人居住。以后遇到同参道友很投缘的,旁边搭个茅蓬在一起共修,互相有个照顾。这个人有道、有德,逐渐被人发现,仰慕的人多了,亲近的人多了,自自然然形成一个道场。绝对不是说有计画在那里建个道场,不是!自然成就的。
  我们在此地这个小道场,也是自然成就的,我们没有设计,没有规画。这是个教堂,人家怎么建的,我们就怎么用,绝对不要改变,这多省事!保持原来的样子,这地方上人看到个个欢喜,保存他们的文物,尊重他们的文化。一切要从「无诤」当中学起,记住,惠能大师的教训,「此法本无诤」。这个此法是佛法,不管是那个宗派,不管是那个法门,佛法是无诤的。「诤则失道意」,诤与道就相远了。哪一个修道的人去跟人家争?没有这种道理。别人争,修道人退让,欢欢喜喜让开,决定没有争论的道理。
  为什么?修道人知道,世间一切法幻妄不实,《金刚经》上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还争什么?一切法确确实实是梦幻泡影,你争什么?你要争,岂不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吗?我要说的贴切一点,就是你的习性跟本性过不去。无诤,无诤是你习性,习性无诤,这个习性跟本性就相应。习性跟本性的对立、冲突化解了,原来习性就是本性,这就明心见性了,这样你就大彻大悟,你就可以应化在九法界,可以应化在六道。为什么?习性就是本性。
  可是习性跟本性一对立,那就不是了,那就成了障碍。这一对立,两大类的障碍,烦恼障、所知障,就起现行!那真的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跟别人,跟别人结怨,生生世世去搞冤冤相报没完没了,那个罪有得受。无量劫来的冤业不怕,只要觉悟,这一觉什么?我到这里终止了,我到这个地方一笔勾销了,结帐,一笔勾销,整个转过来。这个转就是我刚才讲的话,把习性转变成本性,佛法里头的术语,「觉迷不二,真妄一如」,就这个意思。世间跟出世间是一,决定没有界限。九法界、十法界、无量法界原本就是一真法界,《华严》上说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
  所以,无诤多重要,这个科目是非常要紧的一门功课。你要果然懂得了,学会了,转境界不难,不但不难,转境界很快。我常常在讲席上劝勉同学,我们学佛的人,为佛弟子,绝对不给一切人、事、物对立。为什么?对立就违背法性,就与性德远离;一切不对立,不对立就和了,和合了,无诤了。然后晓得,世间法就是出世间法,出世间法就是世间法,它不对立了,不再分别了。离妄想分别执著,诸佛如来、法身菩萨的境界,原来就在眼前。眼前是什么?一真法界,极乐世界,华藏世界。你看中峰禅师在《三时系念》里面不是讲,「此方即是极乐,极乐即是此方」;「弥陀即是我心,我心即是弥陀」,这就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在哪里?就在此地,你为什么见不到?你为什么受用不到?是因为你对立,是因为你有争。这个道理深!
  我们有智慧,我们有诚信,我们有善知识做依靠,这个善知识是释迦牟尼佛,这个善知识是阿弥陀佛,是毗卢遮那佛。善知识在哪里?经典所在之处就是佛菩萨所在之处,我们展开经卷就是亲近佛菩萨。我们虽然没有开悟,我们依靠佛菩萨,随顺经论教诲就是随顺佛菩萨的指导,不会有错,肯定有不思议殊胜的成就。
  今天佛在经上也说得很清楚,这个时代,世尊三千年前就看得清清楚楚,这是什么时代?斗争坚固的时代,佛门里头也斗争!释迦牟尼佛讲他老人家的法运,分五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戒律成就;第二个时期禅定成就;第三个时期多闻成就,讲经说法的法师特别多;第四个时期塔庙坚固,来成就,喜欢造佛像,喜欢建寺庙;再下来一个时期,斗争坚固。五五百年,他一个时期是五百年,第五个阶段就是五五百年,释迦牟尼佛灭度两千五百年之后,那是斗争坚固的时代。所以,我们到处都看到斗争这个现象。你要懂得佛的教诲,这个现象是正常的。如果在今天这个世界没有斗争,释迦牟尼佛这个话就说错了。
  果然是斗争,佛讲得没错,他都看到了,两千五百年之后的事情他那么清楚、那么明了,斗争坚固。我们在这个时代要想成就,要学佛的教诲,无诤!他斗争,我不斗争;他对立,我不对立;他有矛盾,我没有矛盾;他有分别,我没有分别;他有执著,我没有执著;他有妄想,我远离妄想,我跟佛学!不能跟世俗学,跟世俗学你就错了,跟世俗学是修六道轮回。六道轮回三善道,也不争。哪些道是争的?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真正人道,人道也不争。圣人教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基督教经典,我曾经看到过有这么一句话,「自己喜欢爱好的,应当要供养别人」,跟中国圣人讲的话,意思完全相同。
  所以,圣人教人礼让,哪有争执?耶稣教人,甚至於人家打你左面,你还要把右面让给人家打,谦虚、恭敬、忍让,人道!斗争坚固的时代,人把道失掉,虽然得个人身,人道没有了!人道要没有了,一失人身,再就得不到人身。做人的时候不失人道,来生还得人身。如果能修上品十善,来生生天。为什么?你的道德水平提升了,超过人道,自自然然到天道去了。所以六道升沈是业感,佛经里面讲得好,引业引导你到哪一道去受生,引业!我们知道,上品十善自自然然的到天道去了;中品十善在人道;下品十善,他里面夹杂著斗争,念念不忘竞争,不忘斗争,阿修罗道去了。贪心,饿鬼道;瞋恚,地狱道;愚痴,畜生道,这是引业,引导你到哪一道。我们要知道,不能够超越六道轮回,引业就特别要小心,要谨慎。为什么?关系你来生。
  满业,那是断恶修善,积功累德。这是你在哪一道受生之后,你一生的受用。譬如我们在人道里头,有人富贵,有人贫贱,同样都是人道,享受不一样,满业不相同。满业,佛在经上教导我们就是修布施。财富,财布施多,得财富;聪明智慧,法布施多;健康长寿,无畏布施多,佛把这因果都说清楚了。哪里有争!争可麻烦了,折福!你本来有的福报,你有争的念头,你有争的行为,你争到了,福报折了,打折扣了。这个道理一定要懂,一定要学「无诤」。诸三昧当中,「无诤三昧」是最值得尊敬的。好,现在时间到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一一九卷)  2003/10/15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119
  诸位同学,请看四圣谛品,邻次十界第五段,东北方摄取世界,末后这一段,苦灭道圣谛,第三句看起:
  【或名教导。】
  在佛法里头,通常也称呼佛陀为导师,导师、大师都是对於佛陀的尊称,这个称呼我们一定要懂得,否则的话容易失礼。世间人往往对於自己的老师尊敬,称为大师,称为导师,实在说这都过分,过分就变成不尊敬。礼,它有节度,就是恰到好处,不能够超越,也不能够不及,这才叫合礼。称大师、称导师,过分了。为什么?那是对佛的称呼。我们看看自古以来,各个宗派里面高僧大德,真正有成就的,称大师是后人,这个行,不是在当时。翻经的这些法师都是修行证果的人,他们的称呼「三藏法师」,实在讲称法师,他通达三藏,冠上一个三藏法师。如果三藏里面只精於一门,精於戒律的,称为律师;精於经教的,通常称法师;精於论藏的,称论师。没有称导师的,没有称大师的。
  称大师有个例外,那就是净土宗。净土宗的祖师,我们知道,不是他在世的时候称祖师,是他老人家往生之后,不在世间了,后人尊称他的。他在净土宗,他自己修持以及对净土的弘扬有特殊贡献,后人尊称他是我们这一代的祖师。净土宗的祖师可以称大师。为什么?劝人念佛,念佛往生净土,那是一生成佛,一生圆满成就,这跟一切如来教化菩萨没有两样。因此,净土宗的祖师称大师,这是个例外。所以,称呼我们不能不留意,不能不合礼,这个常识一定要懂。
  印光大师当年在世,他老人家是七十岁教化众生的缘才成熟,也就是七十岁之前没有人知道他。他只是在普陀山藏经楼里面一位老法师,他在藏经楼管理藏经楼三十年。我们想像当中,他老人家大概是四十岁的样子进藏经楼,藏经楼就像一个道场的图书馆,他在这个道场得到这么一个执事,这是他的工作。管理藏经楼,当然有时间他就看藏经。又何况在那个时代,到寺庙烧香香客很多,去看藏经的人不多,很希有,热闹的多,真正用功的人少。印祖落得清净,有足够的时间自己念佛、阅藏。
  三十年,他被人发现了,也就是当时有些真正有修有学的大德居士,到普陀山朝山,去参观藏经楼里面,发现印光法师。跟他见面,感到他的威仪、谈吐跟一般出家人不一样。向他请教佛法的理论,修学的方法,学习的境界,这个法师答覆的,教这些人佩服得五体投地,这叫发现了宝,真正善知识!离开普陀山,於是到外面去宣传,普陀山真正有高僧,这样就把他搞出名了。他老人家八十岁往生的,所以,他的弘法只有十年,真的是中国古人所讲的厚积薄发!他养的时间养得长,功力深,这发出来之后叫厚积薄发。深入浅出,这才能折服当时佛门四众里面的大德,没有人不佩服,没有人不赞叹。弘法时间虽然不长,短短十年,影响太大了。
  你说在中国这么一个时代,过去我也听不少人说,过去这些高僧大德都有人批评,唯独印光法师没有一个人敢批评他,真实的德行。所以,他圆寂了,这一代的人尊称他为净土宗的祖师。净土宗祖师跟别的宗派不一样,别的宗派祖师是祖祖相传,所以有传法。净土宗没有,净土宗的祖师是民选的,大家公认的,这一代公认他是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所以,净宗祖师绝对不是他在世的时候称呼。祖师称为大师,也不是他在世的时候称呼。我们看到民国初年出版的《文钞》,是写的《印光法师文钞》,不是大师,《印光法师文钞》。这个称呼是正确的,是如法的,如理如法,我们要懂得。古时候帝王的老师,称国师,没有称大师的,没有称导师的。所以,这两个名称我们要注意,这不是随便称呼的,这是对佛的尊称。读书要明礼,礼不可以僭越,不可以过分。
  这个地方,《华严经》上所说的道谛,修行证果都是法身菩萨。法身菩萨是分证佛,大乘经教里面称如来,诸佛如来,那个诸佛如来就是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大家看看江味农居士《金刚经讲义》,他里面就说得很清楚、很明白。诸佛指什么人?指这四十一个阶级叫诸。诸位,就是四十一个阶级。诸佛,就把究竟果位也包括在其中,总共是四十二个阶级,称诸佛。这四十二个阶级都是明心见性,明心见性称如来。
  他们应化在十法界就一桩事情,『教导』众生,教导十法界的众生。所以,佛法是师道,我们跟佛的关系是师生的关系,佛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