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帝国风云-第2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清洗之后,俄军的战斗力跌到了谷底。

可以说,在德俄战争爆发的时候,俄军中甚至没有足够多的基层军官,也就不得不把大批士兵提拔为军官。

不可否认,在战争中会涌现出军事天才。

比如,中国陆军的林虎元帅在大战爆发前就是一名士兵,结果在短短几年之内就以战功晋升为陆军元帅。此外,在这场大战中,中国陆军还有三名大将、五名上将、六名中将与十四名少将是从士兵晋升起来的。

在其他国家的军队中,也不乏类似的优秀军人。

问题是,这只是个别现象。

仍然以中国陆军为例,在大战结束的时候,有十人获得元帅军衔,另有二十名大将、五十六名上将、二百四十八名中将、一千四百七十四名少将与三千六百八十二名准将,其中由士兵晋升起来的将官只占极少数。

一支优秀的军队,必须由一群优秀的将领。

可惜的是,在俄军中,优秀的将领极为罕见。

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在德俄战争初期,俄军在指挥决策上远逊于德军,犯了许多不应该犯的错误。

比如在白俄罗斯会战中,俄军的白俄罗斯方面军曾经有三天时间可以突围,当时德军的包围圈在明斯克南面出现了一道宽度在一百五十公里以上的缺口,而德军花了三天,才堵上这道缺口。如果俄军把握住这个机会,即便白俄罗斯方面军不可能全体突围,也至少能让数十万将士冲出德军的包围圈。可惜的是,俄军却错过了这个机会,而且正是白俄罗斯方面军总司令拒绝突围。

可以说,俄军溃败的因素非常多。

比如,在白俄罗斯会战期间,俄军最高统帅,即红俄的最高统帅斯大林就向前线部队下了一道死命令,任何人都不得在德军面前退却,哪怕是战术撤退,必须死守每一存国土,与德军死战到底。

这样的命令,对俄军有帮助吗?

要知道,战争不是让军人去送死,而是让军人去为了胜利而浴血奋战,因此必要的时候进行必要的撤退也是获取胜利的手段之一。更何况,在错综复杂的战场上,谁能保证士兵会死战到底?

战后,就有很多人认为,正是斯大林下的死命令,让白俄罗斯方面军丧失了撤退机会。

到了年底,俄军不但没有认识到这些问题,反而觉得德军已是强弩之末,而且俄军更擅长在严寒条件下作战。

十一月八日,俄军发起了战略反击。

显然,这是一次极端错误的反击。

要知道,德军不是强弩之末,只是没有想到冬季会提前到来,因此暂时停止进攻。德军的战斗力依然强大。

这场发生在乌克兰平原上的会战持续到十一月底。在连续投入了五个集团军之后,俄军付出了伤亡四十多万官兵的惨重代价,而德军的战斗伤亡不到十万,即便将冻伤等非战斗伤亡算上,也不到十五万。

俄军的反击不但没有得手,反而导致乌克兰方面军出现了严重的兵力欠缺。

也正是如此,在一九四一年初,德军发动了一次针对性的进攻行动,围歼了基辅附近的近三十万俄军,并且包围了基辅。等到春季到来的时候,德军已经攻占了基辅,并且占领了大半个乌克兰。

相对而言,丢掉土地还不是最大的问题。

要知道,红俄是世界上国土面积最为广阔的国家,即便到一九四一年春季,也就是基辅被德军占领的时候,俄国也只有不到百分之五的国土沦陷,俄军依然拥有让所有对手羡慕的战略纵深。

最大的损失,还是有生力量。

在这个寒冷的冬季,俄军损失了将近一百二十万官兵,其中在两场会战中就阵亡与被俘近八十万。

由此,导致了一个极为严重的结果。

这就是,到一九四一年五月底,也就是初夏到来的时候,俄军兵力严重不足,根本不可能挡住德军的前进步伐。

此外,俄军也因此措施了在中俄战争中掌握主动权的机会。

要知道,到一九四零年底,中国向红俄开战的迹象已经十分明显了。别的不说,中国陆军的数百万大军,除了部署在朝鲜的四十多万、用与对日作战的三十多万,以及充当战略预备队的大约两百万,剩下的三百万作战部队全部集中在中国东北与西北两地,而且都以机械化部队为主。

只要时机成熟,中国肯定会向红俄开战。

对红俄来说,要想避免两线作战,或者说在两线作战中不至于过于被动,就得在远东战场上掌握主动权,通过主动进攻来削弱中国军队的攻击力量,为俄军在欧洲战场上反败为胜争取时间。要想达到这个目的,俄军唯一的办法就是抢先发起进攻,而且得在初期投入足够多的作战部队。

别忘了,中国不是德意志第二帝国,也有着极为广袤的国土。

可惜的是,在一九四零年底的反击、以及一九四一年初的基辅会战中,俄军损失了太多的有生力量。为了稳住欧洲战线,俄军甚至得从远东与西伯利亚地区抽调兵力,也就不可能在远东抢先发起攻击。

事实上,俄军在欧洲战场上的被动处境正是中国在一九四一年向红俄开战的原因之一。

在战略层面上,俄军在一九四零年底与一九四一年初遭遇的失败,使俄国丧失了反败为胜的最后希望。

要知道,到一九四一年初,德意志第二帝国将完成第二阶段战争动员,并且能在一九四一年底完成第三阶段战争动员。也就是说,到一九四一年,德军的总兵力将突破六百万,加上其他国家投入的兵力,德军能在东部战场上投入八百万到一千二百万兵力,而俄国就算动员了更多的官兵,也打不过德军。

此外,俄国的颓废表现,也成为意大利在一九四零年底参战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法国战败之前,意大利就在与德意志第二帝国进行参战谈判,而其主要要求就是充当南线的主力部队,即在战后获取法国在地中海南岸的所有殖民地,并且与德意志第二帝国分享苏伊士运河。

问题是,法国败得太快了。

德意谈判还没结束,法国就宣布投降,德军理所当然的开进了北非,控制了法国在北非的殖民地。

这下,意大利犹豫了。

要知道,如果在这个时候参战,意大利只能做为德意志第二帝国的附庸国,在战后捞不到多少好处。

直到德俄开战,意大利才再次看到机会。

如果能够协助德意志第二帝国击败红俄,意大利在欧洲大陆上的二号强国地位不但能够得到保证,还有望在俄国分上一羹。

十二月八日,在俄军的反击被德军击溃的第二天,意大利正式向红俄与英国宣战。

显然,一九四零年底是大战期间、至少是欧洲战争中最关键的时刻。如果红俄没有在这个时候犯错,那么欧洲战争的结局、至少是持续时间将有所不同,德意志第二帝国也将付出更大的代价。

问题是,红俄溃败,还产生了一个连冯承乾都没有料到的影响。

第一百一十一章 战略失误

第一百一十一章

战略失误

十二月初,在德军粉碎了俄军的反击行动之后,德皇威廉二世高兴得过了头,竟然命令帝国空军恢复对英国的大规模轰炸行动,并且下令在一个月之内,通过轰炸让顽固的英国佬投降。

德皇的胡乱指挥,打乱了德军的战略部署。

要知道,在德俄战争打响后,德军总参谋部就制订了一份极为明确的战争计划,即在击败红俄之前,不能与英国发生大规模战争。也正是如此,在一九四零年下半年,帝国空军的主力全部在德俄战场上。此外,德意志第二帝国的航空工业也做了针对性调整,即提高了战术飞机的产量。

问题是,轰炸英国本土,战术飞机根本派不上用场。

当时,德军甚至没有合适的护航战斗机。要到fw…190型战斗机的后期型号出现,德军才有航程足够远的护航战斗机。

显然,对帝国空军来说,轰炸英国本土是一项极为艰巨的任务。

此外,英国已经参战,皇家空军的规模正在迅速扩大。刚参战的时候,皇家空军总共只有大约两千架飞机,其中只有不到一千架是战斗机,而到一九四零年底,皇家空军的战机总量超过了四千架,战斗机超过了一千八百架。

相比之下,帝国空军能够轰炸英国本土的战机数量却没有实质性增长。相反,因为在德俄战场上遭受了较大损失,帝国空军的中型轰炸机数量反而有所降低,仅剩下了不到一千四百架。

此消彼涨之下,帝国空军就更没有优势可言了。

问题是,德皇是德意志第二帝国军事力量的最高统帅,而且每一个帝国军人都在服役的是宣誓效忠德皇。

按照帝国的传统,帝国军人只向德皇效忠,而不是向帝国效忠。

按照德皇的命令,帝国空军在十二月十日,重新开始轰炸英国本土,并且在当天出动了两支规模均在四百架以上的轰炸机群。

轰炸行动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远远比不上所遭受的损失。

当天,帝国空军重点轰炸了伦敦、以及伦敦周边的工业区,至少有一千多名平民在轰炸中丧生,还有数千栋建筑物被毁。只是,帝国空军也为此付出了四十八架轰炸机被击落,七十六架被击伤,伤亡与失踪飞行员近四百人的惨重代价,而且还有十七架护航战斗机在英吉利海峡上空被击落。

可以说,这天的轰炸得不偿失。

要知道,帝国空军损失的都是最精锐的飞行员,而要培养一名参加了上百次战斗,有着丰富经验的飞行员,不但需要耗费大量资源,还需要足够多的时间,甚至得让很多飞行员做铺垫。

大战期间,王牌飞行员与阵亡飞行员的比例在一比五十以上。

也就是说,每阵亡五十名飞行员,才有可能诞生一名王牌飞行员。

战争的残酷性,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

问题是,帝国空军的战机依然前仆后继的飞往英国。

对英轰炸,一直持续到一九一四年五月底,也就是德军在德俄战场上再次发动大规模进攻的时候。

在这将近半年的轰炸行动中,帝国空军损失了近两千架作战飞机,将近七千名优秀飞行员葬身英吉利海峡。与如此巨大的损失相比,帝国空军取得的战果却极为有限,轰炸仅造成不到两万名平民伤亡,英国的工业产值仅降低了不到百分之五,即便是遭到破坏的建筑物也在数个月内修复。

更重要的是,大规模轰炸,并没打垮英国人的斗志,反而让英国人更加团结。

这里,不得不提到英国国王乔治六世,即那个因爱美女而放弃江山的爱德华八世的亲弟弟。

在英国遭到轰炸期间,乔治六世每天都会在白金汉宫,通过广播与广播电台向英国民众讲话,以此表示他与英国民众同样面对敌人的凶猛轰炸,以此鼓舞英国军民的士气,让英国人奋战到底。在一九四一年一月份,也就是德军的轰炸进行到高潮的时候,乔治六世还奔走于英国各地,问候奋战在各条战线上的英国军民,甚至还冒险前往军事医院,看望了在保卫国土的战斗中负伤的军人。

半年间,乔治六世成为了所有英国人的精神支柱。

可想而知,当英国民众看到他们爱戴的国王也像他们一样,出没在被轰炸摧毁的城市里面、与市民一道救助在轰炸中负伤的人员、在冰天雪地里去看望高射炮部队的官兵、进出于军事医院,英国军民还会投降吗?

从某种意义上讲,乔治六世一个人撑起了英国的脊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