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战隋-第4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上了。”

杨玄感实际上是一个典型的门阀士族制度的产物;依靠与生俱来的高级贵族血统;就能得到相应的权力和财富。相比起来;当今中枢核心层中;像樊子盖这样寒门出身的低等贵族子弟;依靠自己的努力一步步走到权力巅峰的;绝对是凤毛麟角;而像卫文升这等二等世家子弟能从众多豪门大权贵中脱颖而;其难度不比樊子盖小;不仅需要显赫功勋;更需要机遇;但即便如此;他们这些依靠军功崛起;享受到中央集权改革成果的权臣们;在整个政治大环境中依旧处于绝对弱势;惨遭豪门世家的排挤和打击。

在豪门世家眼中;杨玄感的崛起理所当然;合情合理合法;而卫文升和樊子盖的崛起则是“非法”的;它损害的不仅是豪门世家的根本利益;更是对门阀士族制度的破坏。虽然自中土统一以来;整个统治阶层都知道若想维持长久的统一;就必须进行制度上的配套改革;但底层改革容易;它触及到的都是平民百姓的利益;弱势群体没有话语权;可以任意欺辱蹂躏;而顶层改革就太难了;它损害的是门阀士族的利益;是豪门世家的利益;是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统治阶层对自己“动刀”;刮骨疗伤;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卫文升掘了老越国公杨素的墓;将其挫骨扬灰;实际上很有象征意义。卫文升是新兴贵族的代表;是改革力量;有改革的动力;而杨素是豪门世家的代表;是保守力量;是门阀士族制度的捍卫者。当中土统一大业得到巩固和加强之后;与之配套的制度改革也就进入到深化阶段;改革和保守之间的矛盾随之轰然爆发。保守派发动了兵变;攻打东都;要摧毁改革;而改革派则掘了老越国公杨素的墓;将其挫骨扬灰;以此来表达灭绝旧制度的坚定决心。

对此豆卢贤是有所理解的;从他的立场来说;他不支持卫文升的激进暴力手段;对损害自己切身利益的改革也持反对态度。为什么要统一中土?为什么要结束分裂和战乱?在他看来就是为了赢得更多的权力和财富。如果中土统一了;延续了四百余年的分裂和战乱结束了;结果门阀士族不但没有从中受益;反而走向没落;那门阀士族辛辛苦苦、流血流汗都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自掘坟墓、自寻死路?这解释不通啊?天底下哪有这样的道理?所以从豆卢贤的本心来说;他支持杨玄感举兵叛乱;也希望推翻圣主和改革派;希望摧毁中央集权改革;只是他没有杨玄感的勇气和魄力;亦不敢孤注一掷舍命一搏;只能像绝大多数贵族一样;把这种想法埋在心里。当然;如果有机会帮助杨玄感又不会损害自身利益;他还是愿意出手相助的;比如拖延东进速度;这种事他就乐意为之。

就在豆卢贤打算找个恰当机会;劝说卫文升鸣金撤兵的时候;卫文升却似有感应一般;突如其来问了他一句;听在豆卢贤的耳中却如惊雷炸响;让其惶恐不安;急忙撇清自己与杨玄感的关系;避之唯恐不及。

“善”卫文升连连颔首;“不了解就好。假若你是杨玄感;得知祖坟被掘;祖先尸骨被焚;是否会急怒攻心;失去理智?”

“当然;为了报仇雪恨;某可以不惜一切。”豆卢贤不假思索地说道。

“那么”卫文升抬头望向他;苍老的面孔上浮现出一丝诡异笑容;“杨玄感现在在哪?”

豆卢贤豁然省悟;吃惊地望向黑暗深处。



。。。

第五百二十八章踌躇



在谷伯壁后方五里外的谷水河堤上;杨玄感负手站在黑暗中;长髯随风飘抚;耳畔山林呼啸;就如他此刻汹涌澎湃的心情。卫文升来了;报仇雪恨的日子到了。虽然之前他为了顾全大局为了稳定军心;一直保持着极大的克制;但现在他终于知道自己也是一个平凡人;身体里也流淌着沸腾的血液;为了报仇可以失去理智;可以不惜一切;可以玉石俱焚。

“明公;卫文升没有后撤;而是增兵谷伯壁了。”胡师耽气喘吁吁地冲爬上河堤;冲着杨玄感挥挥手;高兴地说道;“明公;我们是继续示敌以弱;还是增兵谷伯壁?”

杨玄感神情冷峻;沉默不语。如果继续示敌以弱;自己就要放弃谷伯壁;直接撤往函谷关;把西京大军诱到函谷关下;继而给李风云横渡谷水再围渑池、切断西京大军退路赢得足够时间。这本是李风云决战之策中的一部分;只是杨玄感本人及一些兵变同盟的成员对此持有异议。

渑池距离函谷关有一百余里;当西京大军齐聚函谷关下;的确有利于李风云轻松包围渑池;甚至是不费吹灰之力;只是接下来卫文升是继续猛攻函谷关;还是掉头杀向渑池冲出包围?

如果卫文升继续猛攻函谷关;并与其他各路援军对东都形成夹击之势;杨玄感就是两线作战;损失很大。当然了;杨玄感在意的不是自身损失大小;这一仗对他而言;怎么打都有损失;他真正在意的是李风云利用此计;冷眼旁观;坐山观虎斗;白白捡便宜。而尤其让他不能忍受的是;自己竟被一个卑贱的贼帅玩弄于鼓掌之间;整个局势竟被一个“外人”所控制;这对兵变同盟来说实际上充满危险;对他自己来说更是莫大耻辱;自己何时无能到了如此不堪之地步?因此;杨玄感无论是为了这场兵变、为了掌控全局;还是为了自己的尊严和权威;都不能容忍李风云如此“恣意妄为”;更不允许自己束手就缚;任由李风云摆布。

于是;杨玄感和兵变同盟其他成员不约而同的以李风云有算计本方、投机取巧之嫌;对这一计策做了较大改动;而改动的理由就是;如果把西京大军阻御在函谷关下;西京大军的粮草辎重必然过了渑池;如此一来李风云就算再度包围了渑池;断绝了西京大军的退路;把西京大军团团围了起来;西京大军也依旧可以坚持下去。所以;他们一致认为;把阻击地点安排在距离渑池七十余里的谷伯壁最为合适;如此西京大军的粮草辎重就会暂时放在渑池;当李风云突袭渑池之时;就能摧毁西京大军的粮草辎重;或者退一步说;即便摧毁不了;这些粮草辎重已经提前撤进渑池城或尚在运往渑池的路上;但因为李风云成功包围了渑池;切断了西京大军与渑池之间的联系;西京大军也同样得不到粮草辎重的补充;几天之后西京大军必然因饥饿而崩溃。

计策的确是个好计策;只是此计一旦实施;西京大军陷入包围;内无粮草外无援兵;走投无路之下只有拼命;而攻击的目标就是渑池;就是李风云。西京大军只要击退李风云;就能突破包围;只要进入渑池;就能得到粮草辎重的补充;可想而知决战过程中李风云将要承受多大的重压;联盟将士将要付出多么惨重的代价。李风云作茧自缚;搬石头砸自己的脚;算计来算计去;结果把自己算计进去了;本来是他帮助杨玄感打这场决战;结果主次颠倒;变成了他与西京大军决战;而杨玄感成了看客。

李密当即提出了反对意见。他不是站在李风云一边为李话;而是单纯从军事角度来说;把阻击地点放在距离渑池仅有七十余里的谷伯壁;战场空间非常小;西京大军可以迅速撤回渑池;李风云的攻击时间极其有限;联盟军队很难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突袭渑池、包围渑池和断绝西京大军退路这三个目标。一旦李风云没有完成攻击目标;被迅速撤回来的西京大军击败了;那么整个谋划也就失败了;李风云和联盟军队固然会损失惨重;但兵变同盟也因此失去了重创甚至是全歼西京大军的最好机会;这必将严重影响到西进关中之计划。所以李密极力劝说杨玄感和兵变同盟的其他成员;务必以大局为重;以全歼西京大军为第一目标;切莫意气用事;因小失大。

杨玄感坚持自己的决策;拒绝了李密的劝谏。

李密无奈;只好返回崤城告之李风云。出乎李密的预料;李风云对杨玄感果断接受他的决战之策很高兴。关键时刻杨玄感还是选择了合作和信任;虽然合作深度有限;信任更是微乎其微;但这已经让李风云很满意了。之前李风云一度担心杨玄感会直接拒绝他的献计;毕竟卫文升掘了老越国公杨素的墓;杨氏兄弟情绪失控;为了报仇极有可能失去理智;一拥而上与西京大军杀个天昏地暗日月无光;那就麻烦了;好在杨氏兄弟还算冷静;还有理性;还能听得进忠告;对这场关系生死的决战也依旧充满信心;这就让李风云很期待了;或许这一仗便能让“蝴蝶扇起翅膀”。

李风云随即召集幕僚、军将反复分析和推演战局;最终接受了杨玄感的决策;认为把阻击地点放在谷伯壁的确有它的优势;可以彻底摧毁西京大军的粮草辎重;而走投无路的西京大军只有殊死一搏;只有拼命突围;但愤怒的杨氏兄弟为了报仇雪恨;岂能让西京大军突围而逃?除非发生奇迹;但即便发生奇迹;西京大军也是损失惨重;根本无力阻挡杨玄感西进;如此杨玄感便能以最快速度杀进关中。只要杨玄感杀进关中;则形势就会向李风云所需要的方向发展;而李风云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也愿意付出一定的代价;哪怕他明知道杨玄感在算计自己;也只能忍气吞声了。

不过李风云郑重告诫杨玄感;如果把阻击地点放在谷伯壁;联盟军队就只能发动夜袭;只有在夜色的掩护下突袭渑池;以便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的攻击时间;为此杨玄感必须在谷伯壁拖住西京大军;必须想尽一切办法把更多的西京军队诱到谷伯壁一带;而且还要不惜代价逼着西京大军不得不连夜作战;唯有如此;此计才有成功的希望;否则必败无疑;而这一败之后;战机就错过了;也再也找不到这么好的机会围杀西京大军了。

杨玄感当然知道此策的执行难度;但此策一旦成功;必定大获全胜;更重要的是赢得了时间;而时间不论对兵变同盟西进关中还是对李风云渡河北上;都太宝贵了;这也是李风云明知风险大损失大也义无反顾的原因所在。

李风云具体怎么打;杨玄感不知道;他只要把自己的任务完成了就行;但是;他的任务也不好完成;他必须把西京大军阻挡在谷伯壁;但又不能表现得太强;太强不好打;西京大军于脆鸣金收兵;等到明天白天再说;如此其后续大军就会停下脚步;就会影响到李风云攻打渑池;所以杨玄感只能示敌以弱;给西京大军造成一种“努力一把”就能突破的假象;这太难掌控了。

“示敌以弱?”杨玄感拿不定主意;喃喃自语。

“示敌以弱;给敌人压着打;卫文升就不会增兵;他的后续军队亦不会迅速推进到千秋亭。”胡师耽眉头紧皱;低声说道。

杨玄感踌躇不安;抬头看看胡师耽;征询道;“我们也增兵?久攻不下;卫文升是否会收兵后撤?”

“夜间作战;对攻防双方都不利;但战事已进入胶着之态;谁先撤退谁就被动挨打。”胡师耽分析道;“卫文升已一鼓作气杀到谷伯壁;距离函谷关已近在咫尺;而西京大军只要兵临函谷关;便能抢到先机。这对他们非常重要;一旦他们被困崤、渑动弹不得;给其他援军先行杀进了东都战场;西京方面就被动了;百口莫辩;因此卫文升十有**要一口气杀到函谷关;所以某的推断是;今夜西京大军势必要连夜攻击;诸军轮番上阵;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杨玄感迟疑不语。胡师耽是西北名儒;擅文章辞赋;却不擅长兵事;他的这番分析并不慎密;经不起推敲;实际上卫文升掌握着主动权;随时都可以撤出战斗;但因为杨玄感一方的拼命阻击;让卫文升意识到杨玄感可能正率主力从东都方向支援而来;所以西京大军的连夜攻击应该是一种试探手段;如果杨玄感指挥大军铺天盖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