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96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动物等旅行到远方,一旦自己完全成熟,做好了萌发的准备,又有了合适的

水分、温度和空气等条件,就破土而出,开始新的一生。红茄冬却完全不是

这样。它的种子几乎不休眠,还没有离开母体植物,便在果实中萌发了。它

的胚根撑破果实外壳,露出头来;下胚轴迅速伸长,增粗变绿,和胚根共同

长成了一个末端尖尖的棒状体,好像一根根木棍挂在枝条上。有的植物则像

豆荚、像羊角、像纺锤、像细长的炮弹。子叶呢,拼命地吸取母体那清淡爽

口而富于营养的汁液,但随着身体长大,它从母体吸取到的盐分也在不断增

多。大树把自己的孩子养上半年左右,当种子萌发形成的幼苗长出几片叶子,

根有几十厘米长时,一阵风吹来,它便把幼小的红茄冬从树上抖落,幼苗就

垂直地掉了下去。这大概可以算是母体的“分娩”吧。

    幼苗的重心在根的中部,所以它绝不会倒栽葱似的狼狈落下。此时若正

涨潮,幼苗就直立着漂浮在水中,直到潮水退尽,它便在新地方安身立命,

于是,红茄冬的家族便占有了新的地盘。幼苗扎根于淤泥后,很快就会长出

嫩叶和支柱根。它已经毫不惧怕苦咸的海水,因为它已在“母亲”身上习惯

了这种盐水。

    除了盐水不利于红茄冬的种子成熟与萌发外,风大浪急也使幼小的根不

容易扎牢。“胎生”方式能使红茄冬的后代积蓄起足够的力量后,再去与险

恶的海浪作斗争,这真是善于保护自己、巧妙对敌的高招啊!

                    

      水晶宫中的绿色居民

                   

    地球的表面约有 70%被水覆盖,有人说,地球应该改名叫“水球”。这

么大的水域,当然有水生植物生长,低等的藻类多得不计其数,高等的绿色

开花植物也不算少。它们有的漂在水面上,如浮萍、水浮莲、满江红;有的

悬浮于水中,如金鱼藻、眼子菜;还有的扎根于水底,水面上很难见到它们

的踪影,如苦草和狸藻;当然,也有出污泥而不染的荷、别具风味的茭白和

荸荠,它门稳立于水底泥中,把身子探出了水面,潇洒而英武。

    我国江南的“水塘五秀”,是水生植物中长得漂亮而又营养丰富的佼佼

者。“五秀”指的是莲、菱、慈菇、荸荠和茭白。人们吃的是莲子和藕(荷

的根状茎)、菱角(菱的果实)、慈菇和荸荠的球茎、茭白的肥大嫩茎。它

们既能当蔬菜和水果,又能酿酒、制糖、做点心,还能清热解毒,入药祛病。

难怪水乡的人民那么喜欢它们。

    菱最有趣的一是叶子,二是果实。它有两种不同的叶子,一种是斜方形

带锯齿的,密密地簇生在一起,浮在水面上如莲座,而且每片叶子的叶柄膨

大粗壮,里边充满空气,变成了浮囊,能够帮助叶子浮出水面。另一种叶子

沉在水中,窄小如羽毛状,对生在茎上。这种叶子长得很薄,细长并有深深

的裂隙,十分柔软,能够在水中直接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吸水作用,

并且特别擅长于吸收水中本来就比较少的光线和二氧化碳;同时,柔软的叶

片抗得住水的压力,能防止整个植物体被水冲断冲跑。菱的这两种叶子都能

进行光合作用,由于所处的位置不同和小环境不同,它们在形态上有了区别,

从而有利于更好地适应自然条件,发挥作用。

    菱的果实就是菱角,有四角菱、两角菱和六角菱之分。为什么菱的果实

上长角?原来,那些生活在水塘里的鱼类、水禽和水兽(如水老鼠等)“靠

水吃水”,特别爱吃水生植物结出的果实。菱角的味道那么鲜美,自然是它

们眼馋的食物。而菱角的角就是一种有效的防御武器,谁要敢吃,就让它尝

尝厉害。菱角长在水面叶簇的底下,日益沉重的果实本来会将整棵植物坠入

水中,但这时浮囊会变大,使植物受到的浮力增大,从而免除了灭顶之灾。

菱角在水底发芽生长时,它的角就成了固定自身的“船锚”,它能把菱的幼

苗固定在一个地方,免得被水冲跑。所以,很多人也把菱角叫做“活铁锚”。

    水生植物或是有良好的通气组织,或是本身虽沉浸于水中,但叶片特别

薄,能够吸收水中溶解的气体。藕是荷的地下根状茎,它中间有好多条从头

至尾的空心管道,与荷叶的中空叶柄及荷叶表面的气孔相通。有了这种上下

贯通的气道,潜在水下的细胞就不会因缺乏氧气而窒息了。

    柔弱的漂浮植物只好随波逐流,浪迹天涯。浮萍的“萍”字,从字体结

构上看,是“平水浮生的草”之意。当描述一个人形迹无定的生活时,有“十

年沧海寄萍踪”的说法;“萍水相逢”则形容人偶然相遇并结识,这都是借

用浮萍的生活特点来比喻人的生活状态。虽然它们被水流或气流推动着走,

看起来十分被动,但它们的身体不怕水冲,而且它们漂移到阳光、温度和空

气条件都适宜的地方去的机会确实不少。漂移,对它们来说,只不过是让人

替自己搬家嘛。

    水生植物们也并不为子孙后代担心。它们的花有的大而艳丽,如荷与睡

莲,吸引着昆虫前来传粉;有的花粉则被风吹散,或顺水流到雌蕊上。它们

结出的果实或随波远去,或如菱角就地扎入泥中,或被水生动物吞下,种子

从粪便中逃生,并来到新的地方。一片新的水中世界便又形成了。

                    

     坐落在银杏树根上的村庄

                   

    太湖附近的一个村子里有一棵古老的大银杏树,树龄已有 800 多年了。

它那苍劲虬曲的树根盘根错节,时隐时现,伸展到几十米外的房屋中和沟壑

间。村民在树荫下铺的砖石常常被崛起的树根顶起来,而墙根、石板或泥地

上也常能见到树根的踪影。有一条树根竟伸进了一家农民的灶屋里,从地面

上隆起,成了几代人烧火时坐的凳子。村民们挖井开沟或破土造屋,每次都

能挖到古银杏的根。这棵大银杏树的根到底能伸展多远,谁也说不清楚,反

正整个村子差不多就坐落在它的根系上。

    无独有偶。在美国,人们发现一棵 15 米高的树,竟然把树根伸进了将近

50 米深的矿井里;在南部各州中,如果在污水排放场周围几十米处长有榕树

的话,那可要格外当心,它的树根多次“侵入”污水排放场,堵住发酵池,

实在让人伤脑筋。

    植物的根到底能长多长?俗话说:“树有多高,根有多深”。其实,这

个说法可够保守的。一般农林作物的地下部分要比地上部分高出 5~10 倍!

像小麦、水稻、玉米、谷子等粮食作物和一些随处可见的杂草,个子一般都

不高,但它们的根常可伸入到地下一二米处。野地里的蒲公英也不过十几厘

米高,但它的根竟能钻到地下 1 米多的地方。沙漠中的苜蓿,拚命地寻找地

下水,所以,根有 12 米长。生活在丘陵干旱地区的枣树,主根也能深入地下

12 米。沙漠中的小灌木骆驼刺,根的深度为 15 米。非洲的巴恶巴蒲树,根

能到达 30 多米深的地层中。那么根的长度冠军属于谁呢?现在已知的是生长

于南非奥里斯达德附近的一株无花果树,估计它的根深 120 米。要是把它高

挂在空中的话,它就敢和 40 层的大楼一争高低了。

    什么样的根向地下生长并扩展的能力强呢?这要看根的种类和植物生长

在什么地方了。一般直根比须根要长;地上的茎越高,根越深。乔木多为直

根,所以被称为“树”的乔木扎根要比草深得多。枣树生于旱地,骆驼刺在

沙漠安家,它们的根肩负的吸水任务实在是性命攸关,因而长得特别长;水

生的浮萍与荷、沼泽地里的芦苇,都不发愁水的来源,它们有恃无恐,根都

长得又短又浅。

    根长得深,扩展得广,吸收水分和无机盐才充分。无论主根、侧根或不

定根,根尖都生长着数不清的细小根毛。这些只有用显微镜才能看清的根毛,

正是植物的根吸收水和盐的主要部位。水分子和无机盐离子从根毛的表面进

入细胞、进入导管,被输送到所有需要它们的地方。把全体根毛的表面积加

起来,这个数越大,越有利于根的吸收作用。要是没有根毛,植物可根本“喝”

不够水、“吃”不饱饭。就好比一座大饭厅里聚集着千万个又饿又渴的人(如

同细胞),如果只有很少几个卖饭窗口(如同根毛),很多人必然饥渴难忍,

不知要排多长时间的队才轮到自己。而如果饭厅的几面墙上全开着卖饭窗

口,大家就能很快买到饭吃。

    一株植物的根不计其数,每条根上的根毛数不胜数。一株小麦长长短短、

大大小小的根共约有 7 万条,总长500~20000 米。一株西伯利亚黑麦的根多

达 1400 万条,共有根毛约 150 亿条,根系与土壤接触的总面积约为 400 平方

米,是黑麦在地面上的茎叶总面积的 130 倍。可想而知,那无比高大的“世

界爷”巨杉,它的根的长度、根毛、以及根的总表面积,恐怕是一组惊人的

天文数字了。

    根,向地下深钻,向左右扩展,尽心尽力地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

使植物枝繁叶茂,花果飘香;同时,它牢牢地“抓”住土壤,让植物骄傲地

挺立在大地上,狂风吹不走,大雨吹不倒。难怪太湖边上有这样一棵古老而

神奇的大银杏树,它的发达根系稳稳地托起了整整一个村庄。

                     

        草木和蚂蚁互依互助

                    

    植物和昆虫的关系十分密切,这中间鲜明的例子便是植物和蚂蚁了。

    蚂蚁是一种十分勤劳的小昆虫,它们常常被花儿的气味吸引,不辞辛劳

地爬上高高的植株,去搬取花蜜,而花儿的传花授粉的工作也就让这些浑身

沾满花粉的蚂蚁们代劳了。

    蚂蚁爱把巢筑在能结鲜美果实的植物下面。这些植物能给蚂蚁的宫殿遮

蔽风雨、防止日晒,而且它们的叶子下面有时会寄生一些细小的蚜虫,蚜虫

的分泌液甜甜的,是蚂蚁最钟爱的食品了。而蚂蚁也对植物施以回报,它们

的粪便及杂物是植物的上好肥料;蚂蚁在土中爬来爬去,扒松了泥土,使植

物的根能更好地呼吸和吸收养分。

    在巴西有一种“蚁栖树”,它身上的大大小小的洞成了益蚁的住房,益

蚁成了“蚁栖树”的保护神,常常把缘木而上想偷吃叶子的啮叶蚁轰下去。

当然蚁栖树也要感谢蚂蚁,在它的叶柄处能长出一种小球,富含蛋白质和脂

肪。

    植物和蚂蚁就这样互相依赖,成为动植物界互相帮助的楷模。

                    

       地下宝藏的指示者

                   

    在我国新疆与邻国蒙古、俄罗斯、哈萨克的边界周围,延伸着阿尔泰山

脉。这里可以见到一种多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