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77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丰收的谷堆旁,倾听妈妈讲故事。曲调优美宁静,节奏舒展。中段叙述了
旧社会的痛苦生活,曲调起伏较大,音程大跳以及切分音的运用,表现了一
种悲愤控诉的情绪。两句相同的曲调反复了 4 次,不仅加强了叙述性的口吻,
也使得音乐素材简练集中。这首歌在 1980 年全国第二次少儿歌曲评选中获一
等奖,曾被音乐家改编成小提琴曲演奏。
      
                     聂耳为报童写的《卖报歌》
                   
    1933 年,音乐家聂耳在上海联华影片公司工作期间,与一个 10 岁左右
的小姑娘小毛头交上了朋友。小毛头每天不等天明就要排队等派报,晚上卖
报到深夜,卖不完就要影响全家的生活。小毛头的遭遇给聂耳留下了深刻的
印象,他请词作家安娥 5 他合作,以小毛头为原型,写成了这首深得儿童喜
爱的歌曲。
            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
            不等天明去等派报,
            一面走,一面叫,
            今天的新闻真正好,
            七个铜板就买两份报。
            大风大雨满街跑,
            走不好,滑一跤,
            满身的泥水惹人笑,
            饥饿寒冷只有我知道。
            忍饥耐寒满街跑,
            吃不饱,睡不好,
            痛苦的生活向谁告?
            总有一天光明会来到。
    1934 年,《扬子江暴风雨》一剧在上海公演时,聂耳还特地请小毛头扮
演该剧中的报童,并在戏中演唱了这首歌。《卖报歌》从此就传唱开了,深
得孩子们的喜爱。这首歌曲节奏跳跃,音调活泼,生动地描绘出一个天真可
爱的报童形象;情绪乐观向上,对明大充满着希望。歌虽短小,但具有很深
的社会意义。在艺术创作上,《卖报歌》也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至今仍得到
少年朋友们的喜爱。
      
                     聂耳与《义勇军进行曲》
                   
    每天早晨,当你在雄壮的国歌声中,高举起右手,向庄严的五星红旗敬
礼时,你一定想知道有关这首歌的故事吧!

    这首歌,是音乐家聂耳在 1934 年创作的,当时叫《义勇军进行曲》。它
是怎样成为我们的国歌的呢?聂耳又是谁呢?好,下面就给大家讲讲这方面
的故事。
    聂耳,原名聂守信,云南玉溪人。他自幼勤奋好学,多才多艺,在民间
音乐戏曲的熏陶下,会演奏多种民族乐器。18 岁时聂耳考入上海“明月歌舞
团”,受进步思想影响,不久便参加了左翼文艺工作。从 1933 年起,他先后
创作了 41 部作品,大多不同凡响。他的歌曲集中反映了工农群众在阶级压迫
下的苦难和斗争。
    1934 年,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了我国的东北三省。人民遭受了日寇铁蹄的
蹂躏,纷纷奔赴抗日前线,抗战吼声响彻长城内外、大江南北。进步的文艺
工作者目睹国土沦丧、人民受难的情景,个个义愤填膺,纷纷拿起笔来,创
作了一批鼓舞人民进行抗战的作品。当时著名作家田汉创作了一个电影剧本
《风云儿女》,其中的一首主题歌就是《义勇军进行曲》。田汉写完影片故
事后,就被反动派关进了苏州监狱。这首歌曲的词是他在被捕前,仓促地写
在一张香烟的锡纸衬底上的,后来由夏衍交给了聂耳。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起来,起来,起来!
            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聂耳看到这首充满爱国主义情感的歌词,全身热血沸腾,他无数次地朗
读歌词,脑海中闪现出一个个画面,仿佛看见:日本帝国主义在屠杀中国同
胞,英雄的中华儿女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奋勇地冲向前方……激情化成了
一个个铿锵有力的音符。全曲只写好前面几句,他就亲自用小号吹给一位老
太太听……
    聂耳的革命活动,引起了反动派的注意,党为了聂耳的安全,便安排他
出国学习,他带着未完成的曲谱,登上了东去的轮船。汹涌的海浪,澎湃的
心潮,阵阵海风,使他仿佛听到祖国在哭泣。他彻夜不眠,终于完成了这首
《义勇军进行曲》,并于 1935 年夏,寄回祖国。这是聂耳一生中完成的最后
一首歌,也是他“最后的吼声”,它给了中华儿女极大的精神鼓舞和战斗力
量。无数革命先烈就是高唱着这首战歌,用自己的胸膛冲向敌人的枪口,迎
接着祖国的解放。
    1949 年,毛主席和周总理在北京筹备新中国的开国大典,国旗、国徽都
制定好了,就是国歌确定不下来。著名画家徐悲鸿建议:《义勇军进行曲》
在中国人民争取自由解放的革命斗争中,起过巨大的鼓舞作用,应为我国国
歌。周总理立即表示支持,毛主席也同意。于是,在 1949 年 9 月 27 日,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正式通过,《义勇军进行曲》就成
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1978 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又通过正式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每当我们听到庄严雄壮的国歌,就想到伟大的祖国,经过了多少惊涛骇
浪、艰难险阻,有多少革命先烈为之奋斗献身,它的成立,是多么不容易啊!
国歌是祖国的象征,它像战斗的号角,永远召唤着我们“前进!前进!前进!
进!”

                   
     活泼乐观的《游击队歌》
                  
            我们都是神枪手,
            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
            我们都是飞行军,
            哪怕山高水又深……
    这首歌,大家可能很熟悉吧,但是你知道它是怎样产生的吗?
    那是 1937 年底,抗日战争爆发不久,著名作曲家贺绿汀参加了上海文化
界救亡演剧队第一队,和队员们一起来到山西临汾八路军总部所在地,进行
抗日宣传活动。当时,日本飞机经常来临汾空袭,警报一响,老百姓就躲进
了防空洞,游击队员们也埋伏在青纱帐里,准备阻击敌人。看到这些情景,
贺绿汀就在防空洞里开始酝酿着为游击队写歌。他反复琢磨游击队员的音乐
形象。一天,有个八路军战士敲响了小军鼓,短促而激烈的鼓声回响在贺绿
汀耳边,顿时,他得到了灵感,立刻将这一富有弹性和活力的节奏贯穿在游
击队歌的乐曲中。几乎同时,那富有战斗气息的歌词也产生了。后来,贺绿
汀在广泛听取大家意见的基础上,又作了反复修改。就这样,一首生气勃勃、
反映游击队员乐观主义精神的歌曲,终于在临汾西边的刘庄八路军办事处诞
生了。
    1938 年元旦过后,在洪洞县高庄召开了八路军高级将领会议。演剧一队
赶来这里演出,首次演唱了《游击队歌)。朱总司令听了高兴得连声说好。
就在会议期间,很多八路军将领都学会了这首歌。从此以后,《游击队歌》
就像插上了翅膀,迅速飞遍了八路军各部队和群众之间.鼓舞着千百万军民勇
敢战斗。
    这首歌曲轻快流畅、生动活泼,以富于弹性小军鼓的节奏贯穿全曲。音
乐与歌词结合得非常协调一致,使游击队员机智灵活、勇敢顽强、紧张愉快
的形象跃然谱上。第一、二、四乐句相似,第三乐句在节奏、曲调上与其他
乐句形成明显的对比,使全曲在统一中又富有变化。这首歌易唱易记。
    几十年来,《游击队歌》经常在各种音乐会上被演唱,赢得了国内外观
众的喜爱。作者曾将其改编为合唱曲,有时也采用重唱形式演唱,均受到群
众的欢迎。
      
               感人肺腑的血泪控诉——《松花江上》
                  
    1936 年 11 月,被蒋介石驱赶到“剿共”前线的东北军官兵,布满西安
街头。他们被迫流亡关内,有家归不得,有仇不能报,却为反共反人民的内
战去卖命,人人心头都郁结着悲苦怨愤,要倾吐,要爆发……当时正在西安
二中教学的张寒晖,天天见到这种流浪彷徨的惨景,耳中充满嗟叹痛苦的呼
声,于是便谱写了这首感人肺腑的独唱曲,以饱含着热泪而带有哭泣似的音
调,倾吐着悲愤交加的心声: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森林煤矿,
        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我的同胞,
        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脱离了我的家乡,
        抛弃那无尽的宝藏。
        流浪!流浪!
        整日价在关内流浪!
        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
        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
        爹娘啊,爹娘啊,
        什么时候才能欢聚一堂!?
    歌曲的结构是带尾声的二部曲式。倾诉性的音调贯穿全曲,兼有叙事和
抒情的特点,真切感人。旋律以环回萦绕、反复咏唱的方式展开,感情越来
越激动,具有回肠欲断的效果。当尾声唱出呼天叫地似的旋律时,歌曲达到
高潮,在声泪俱下的悲痛中,蕴藏着要求起来抗争的力量。张寒晖谱成这首
歌曲后,亲自教给学生演唱,后来又传到东北军的学生队伍里,不久就唱遍
了东北军。“西安事变”爆发后,西安城里已到处可以听到《松花江上》的
歌声,并且迅速传遍全国。音乐家刘雪庵曾将这首歌编入《流亡三部曲》中,
但不知作者是谁,只得署以“佚名”。埋头苦干的革命音乐家张寒晖,就是
这样代表人民倾吐呼号,为我们留下了这首不朽的战斗性的悲歌。
      
              雄壮激昂的战斗号角——《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是诞生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大型声乐作品,是一首极
其激动人心的抗日战歌。它用象征性的手法,塑造了一个民族“巨人”的典
型形象——黄河,既有中华民族的气魄和强烈的时代精神,又有浓郁的生活
气息和鲜明的民族风格。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它的精湛技巧,都可称为我
国音乐作品中当之无愧的楷模,是我国音乐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引为自
豪的艺术明珠。
    1938 年秋,24 岁的诗人光未然满怀抗日的热情,来到黄河的壶口,亲眼
看到了“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壮丽景象。黄河的力量给了诗人以启示,他决
心要“写一首讴歌黄河的诗”。后来,诗人又经历了吕梁山的战斗,抗日民
族革命战争更加激发了诗人的情绪。在永和关,诗人曾从黄河船夫与恶浪搏
斗的豪迈气概中看到了人民的力量,诗的意境又一次升华。他再也抑制不住
讴歌黄河的创作欲望了,就在 1939 年 3 月初,他带着伤病,只用了 5 天时间,
就写成了震撼人心的歌词《黄河大合唱》。歌词对黄河作了全面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