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4三国智谋精粹-第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小视魏、蜀了。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曹操闻东吴送关羽首级至,高兴他说:”云长已死,吾夜眠贴席矣。” 
  司马懿当即揭穿东吴的阴谋说:“此乃东吴移祸之计也。”并提出解此计之法说:“大王可将关公首级,刻一香木之躯以配之,葬以大王之礼;刘备知之,必深恨孙权,尽力南征。我却观其胜负:蜀胜则击吴,吴胜则击蜀。——二者若得一处,那一处亦不久矣。”操大喜,按其计办。确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可是,不管吴魏怎样“机关算尽”,是瞒不过孔明的。他闻知东吴将关羽首级献与曹操,操以王侯礼祭葬之的消息后,当即向刘备揭穿魏吴的计谋,说:“方今吴欲令我伐魏,魏亦欲令我伐吴,各怀谲计,伺隙而乘。主上只宜按兵不动,且与关公发丧,待吴、魏不和,乘时而伐之可也。”孔明之计本是上策,从三国力量对比看,曹魏最强,吴蜀任何一国都难单独与之对抗,只有联合才能故之,而两国对抗,只能是互相削弱,而对魏有利,故孔明力主不伐吴。惜刘备不听,决定兴兵伐吴,致有彝陵之败,结果实际得利的却是曹魏。这样,刘备不中吴令伐魏之计,却中了魏令伐吴之计。            
5。投魏抗蜀:孙权表称臣     
  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足见其对孙权评价之高,而曹操也可称知人,孙权确是个英雄,他的权谋干略足与曹刘并称。他袭取荆州及尔后与刘备决战中的表现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他知刘备对荆州彼袭、关羽被杀决不罢休,一场恶战即将开始,为了应付这一严峻的局势,他从军事、外交上采取了种种措施,其中,他的“伐交”最为出色! 
  “是儿欲使我居炉火上耶!” 
  曹魏是当时三国中的最强者,吴国如能促使魏国出兵攻蜀,蜀国则无力攻吴;如能争取魏国的支持,吴国则不惧蜀国。为此,孙权忍辱负重向魏国称臣,使最强者与已站在一起以反击较强者。在蜀军事未发动前,他上表向曹操称臣说:“臣孙权久知天命已归主上,伏望早正大位,遣将剿灭刘备,扫平两川,臣即率群下纳土归降矣。”孙权的意图很明白:他称臣劝曹操“正大位”,使池征伐不肯臣服的刘备,则吴之危可解。但奸雄曹操不会上孙权的当,他看书后大笑,出示群臣说:“是儿欲使我居炉火上耶!”意思是说如他当皇帝,而当时拥汉派尚多,必然遭到他们的反对:对孙权的用心操是了解的,故说要他称帝无异将之置在炉火上“烧烤”。 
  坐山观虎斗 
  劝操伐蜀之计不得逞,孙权又派诸葛瑾往成都向刘备求和,又遭到拒绝。 
  这时,曹操已死,曹丕篡汉,孙权又派使向曹丕称臣。丕乃封孙权为吴王,加九锡。大夫刘晔谏说:“今孙权惧蜀兵之势,故来请降。以臣愚见,蜀、吴交兵,乃天亡之也,今若谴上将提数万之兵,渡江袭之,蜀攻其外,魏攻其内,吴国之亡,不出旬日。吴亡则蜀孤矣。陛下何不早图之?”丕说:” 
  孙权既以礼服朕,朕若攻之,是阻天下欲降者之心,不若纳之为是。”又说:” 
  朕不助吴,亦不助蜀。待看吴、蜀交兵,若灭一国,止存一国,那时除之,有何难哉?”曹丕实是坐山观虎斗,从中取利。 
  避免两面受敌,以一击一 
  从曹操、曹丕对待孙权上表称臣采取不同的态度,可以看出其父子的优劣,曹操和孙权是不相上下,而曹丕却非孙权的对手,曹操对孙权称臣置之不理,而曹丕却封侯加九锡,以壮其声威。刘晔的蜀魏内外夹攻吴国之策,则优于曹丕“朕不助吴,亦 不助蜀”的中立之策。当时蜀、吴矛盾已不可调和,蜀、吴之战已不可避免,如果曹丕能陈兵吴境以壮蜀国声势,吴国势孤必难于相敌,趁吴国败退之时,率兵攻吴,在蜀、魏夹攻之下,吴国之亡指日可待。吴国如亡,剩下蜀国当非曹魏对手。而曹丕不纳刘晔之计,只能坐观蜀、吴之胜负,无所作为,失去了良机。孙权虽不能争取强魏助吴,但能使魏国采取中立态度,他则可集中力量以对抗蜀国,避免了两面受敌之险,这对保证彝陵之战的胜利起了重要的作用。            
6。唇齿相依:蜀吴重结盟     
  国与国之间,往往因利而相交,也因利而相恶,古今如此。曹操南征,刘备、孙权为图存,乃联盟抗操,迄赤壁得胜,吴为谋已利乃袭荆州,蜀吴交恶,蜀乃伐吴:刘备败归白帝,不久病逝,为共同长远利益,两国又重申旧盟,从此,蜀吴一直相依为命,共同抗魏。 
  严峻现实使人清醒 
  蜀吴的最后联盟是有共同的基础的:这时吴、蜀之间的矛盾算是解决。 
  过去吴、蜀的矛盾是因荆州问题,蜀要据之,吴要夺之,而吴袭得荆州后己志满意得,对蜀己无所要求,刘备因荆州被袭,一怒之下想先灭吴后代魏,讵料彝陵一战,全军几乎覆灭,仅得身免逃归白帝,始知吴亦强大,凭目前己之实力是不能灭吴的,夺回荆州亦已无望。因此,他的头脑较清醒了,不得不在严峻的现实面前认输。以前蜀、吴之间有同有异,异是对待荆州的不同态度,同是对抗曹魏的共同利益,是时己无异只有同,共同的利益使蜀吴又联盟。也只能是这样,因蜀、魏势不两立,而吴降魏是出于一时的权变,他和魏国的根本矛盾也是不可调和的,魏国的最终目的还是要消灭吴、蜀两国。但蜀、吴任何一国都非曹魏敌手,只有联合起来,才能不彼曹魏逐个击破。这种唇齿相依的关系,是客观形势造成的。 
  蜀吴再盟,三国鼎立 
  不过,蜀、吴后期同盟的重申和巩固,还有赖于孔明的多方努力。开始,吴国的态度很暧昧,既不与蜀国公开对抗,也不敢公开得罪魏国。如曹丕起四路兵取川,许以若得蜀土,各分一半,促使东吴也起兵来接应,孙权与陆逊商量,决定虚应之而迟不出兵,观望魏、蜀胜败才决定去向:若四路兵胜,川中危急,诸葛亮首尾不能救,则发兵以应之,先取成都,如四路兵败,则作别议。孔明也料到孙权不会立即出兵,故当他退了四路兵后,即物色适当人选——邓芝,使之入吴,向孙权陈说利害,终于使孙权绝魏和蜀;吴也派张温使蜀,双方重申旧盟。当然,吴、蜀之间的关系,仍然是互相利用的关系,彼此都为自己的利益打算。如孙权称帝后,遣使入川,以表盟好,并约平分天下。众议皆谓孙权僭逆,宜绝其盟好。后主遣使到汉中间孔明,孔明说:“可令人赍礼物入吴作贺,乞遣陆逊兴师伐魏。魏必命司马懿拒之。懿若南拒东吴,我再出祁山,长安可图也。”乃派使赴东吴向孙权作贺,并呈上国书,约吴兴兵伐魏。权与陆逊商议,逊说:“此乃孔明惧司马懿之谋也。 
  既与同盟,不得不从。今却虚作起兵之势,遥与西蜀为应。待孔明攻魏急,吾可乘虚取中原也。” 
  尽管蜀、吴同盟是有限度的,但彼此遥相呼应,互相牵制曹魏,使曹魏不敢轻率兴兵入侵,三国能鼎立达近半个世纪之久,吴、蜀同盟抗魏是个重要的因素。            
五、游 说     
  逞其口辩以动人听,谓之游说。游说盛行于战国时,那时策士都以游说为业。苏秦三兄弟皆游说诸侯以著名。游说是一门学问,不善于揣摩其中道理,游说则难以成功。苏秦曾游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于是回家发愤读书,他从自己所藏的数十箱书中,找到周初吕尚著的《阴符》,日夜探讨其中道理,有时夜读怕打瞌睡,便用锥刺股。由于他勤读苦研,终于学成,后游说各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与奉阳君李兑、孟尝君田文合纵赵、齐、燕、魏、韩五国攻秦,迫使秦昭王放弃了帝号。游说至今仍有其重要作用,如在美国国会里,则有专以游说作为职业的,为各种集团的利益服务。至于外交,善于口辩则很重要,它是外交必需之才。因有辩才而取得外交成功的不乏其例。 
  善于游说的,大部根据对方的性格,爱好和具体情况而下说词,特别是以利动之,使对方上套。《三国演义》有不少游说佳篇,其说人之辞都因人而异——            
1。馈赠金玉:李肃贿吕布     
  丁原与董卓对阵,丁原义子吕布大败董卓。李肃奉董卓之命带上名马“赤兔”和金玉去说吕布归降。李肃与吕布是同乡,深知其为人,勇而无谋,见利忘义。他说吕布就是抓住吕布这个弱点。他一见吕布,先奉献名马“赤兔”,这马浑身上下、火炭般赤,无半根杂毛:从头至尾,长一丈:从蹄至顶,高八尺:嘶鸣咆哮,有腾空入海之状。名将见名马,怎不疼爱。于是,吕布置酒欢待李肃,两人开怀畅饮。 
  旁敲侧引,套出心话 
  在与吕布对话中,李肃只是旁敲侧引,他本是要说吕布归降董卓杀丁原,但他偏不说出,却教吕布自说,这便是李肃说吕布的特点,也显示其游说之巧,他和吕布是同乡,吕布的父亲他是熟悉的,他却问:“肃与贤弟少得相见,令尊却常会来。”布惊讶说:“兄醉矣!先父弃世多年,安得与兄相会?” 
  肃大笑说。 
  “非也!某说今日丁刺史耳。”李肃这么说明明是羞他。吕布听了不好意思说:“某在丁建阳处,亦出于无亲。”好了,吕市彼套出其心事来了,李肃马上激之说:“贤弟有擎天驾海之才,四海孰不钦敬?功名富贵,如探囊取物,何言无奈而在人之下乎?”这么一激,终于激出了吕布的心里话: 
  “恨不逢其主耳。” 
  步步逼入,吕布自愿上套 
  李肃还不忙于要他投董卓,只是旁敲侧引地笑着说:“‘良禽择木而栖。 
  贤臣择主而事’。见机不早,悔之晚矣。”布说: 
  “兄在朝廷,观何人为世之英雄?”吕布请教了,李肃才说:“某遍观群臣,皆不如董卓。董卓为人敬贤礼士,赏罚分明,终成大业。”布说:“某欲从之,恨无门路。”这段问答,妙在李肃步步逼入,使吕布自愿上套,至此,季肃说吕布己基本成功。这时,李肃才取出金珠、王带列于布前,告布说:“此董公慕大名,特令某将此奉献。——赤兔马亦董公所赠也。”布说,“董公如此见爱,某将何以报之?”李肃没有正面回答,只说:“如某之不 才,尚为虎责中郎将:公若到彼,贵不可言。”用富贵动之,以坚其报效之心。迄布说“恨无涓埃之功,以为进见之礼。”李肃还是只给他启发式的回答,“功在翻手之间,公不肯为耳。”意在要他杀丁原,偏不明说出口,逼他自说。果然,吕布沉吟良久后说,“吾欲杀丁原,引军归董卓,如何?” 
  肃说:“贤弟若能如此,真莫大之功也!但事不宜迟,在于速决。”吕布说出了他才催其“速决”,确是恶极!这样,李肃既说吕布归卓,又使吕布杀了董卓的敌手丁原。口舌能杀人,于此可见!            
2。晓之以义:张辽劝关公     
  李肃以名马、金玉而能说吕布归降,曹操也以名马、金玉而不能使关公从已,但张辽却能说服关公暂时归曹操,其原因何在?因吕布是见利忘义之徒,故李肃能以利动之:关公则以义为重,非名马、金玉所能动其心。而张辽却晓之以义,责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