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第6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界天去了,不在欲界天。禅定的标准,由此可知,你的欲没有放下,色界天就没有分。这个欲是财色名食睡,心里头真正不染,没有贪染,这个人定功成就。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真的放下,他将来到哪里去?他到色界天去,色界天没有这些东西。这些东西没有放下,随著你的修养,对贪染有轻重差别不等,愈轻的往上去,愈重的再往下面。所以最淡薄的,他化自在天;再其次的,化乐天;再其次的,兜率天;再其次的,夜摩天。
  由此可知,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不是好东西。有,可以受用,决不能贪恋,贪恋就错了,贪恋是饿鬼道去了。如果你有福报,那你有智慧,智慧是什么?我有福报,我的福报跟大家共享,现在所谓是我们跟众人分享,这个人的福报就愈来愈大,他不是独享。独享,再大的福报很快就享尽;如果与一切众生共享,那他的福报是享不尽。与一切众生共享,就是布施。
  财多施财,真正明白佛法所讲的道理,佛法是讲宇宙人生的真理,真正通达明了,欢喜布施,毫不吝啬,愈是布施干净愈痛快。这里施了,那边就来了,源源不断而来,源源不断的布施。自己需不需要?不需要。生活一定要保持正常,这是健康之道。所以佛弟子常常要想到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教导我们的。世尊福报大,你看每天还是三衣一钵出门去托钵。那在一般人讲要不要改善我们生活水平?佛没有这个念头。
  我们在国外,大概现在国内情形也差不多,国内都向国外学习。早年我住在美国的时候,我们住的那个区,美国居住的环境都是分区,用什么标准来分?用收入。我们那个区大概每个月收入两千块钱左右,住在这个区里大家都差不多。如果这个区里面有一个人升级了,在公司工作多年升级了,升级当然待遇就提高,他每个月可以拿到三千块钱。没几天,他就搬家了,他要搬到三千块钱那个区,要搬那边去。那边每个月消费大概三千块钱,我们这个区每个月消费不超过两千块钱。随著他的工作待遇上升,常常搬家,换家,非常辛苦!不像中国人。中国人的观念,如果我有三千块钱的收入,我住在两千块钱消费区,我过得很舒服、很自在,我每个月还可以有一千块钱储蓄。外国人没有这个观念,他一定把他的收入花光,年老的时候靠国家的救济金,住老人院、靠救济金,靠这个生活。
  不像中国人,中国人总希望有多余的,外国人总希望把它用得干干净净。所以外国一般公司机关发薪水,叫周薪,一个星期、一个星期的发。为什么?一个月发给你,可能几天就花光了,你后面生活就困难。中国人懂得积蓄,外国人没有这种概念。所以中国人在外国一般经济环境都相当稳定,几乎都有储蓄。这是一种美德,年老的时候可以不求人,平平安安度过自己的晚年。外国人到晚年的时候,看到中国人生活这么自在,他也很羡慕,但是已经来不及了,他命里的财库已经花光,晚年已经空空如也,靠救济,不像中国。你看中国人懂得积蓄,晚年财库里面很充实。
  所以我们要希望财用不缺乏,就是物质生活不缺乏,你要懂得财布施;如果你希望聪明智慧年年增长,你就要修法布施;你希望自己这一生健康长寿,那你一定要懂得无畏布施。真干!不要恐惧,不要疑惑,不要退却,勇猛精进,这三样东西必定得到。我们同学当中,有不少在家的,在家的多。在家同学他们听了之后,真干。干了几年来告诉我,他说:师父,是真的不是假的。现在做生意赚钱愈来愈多,他愈多就愈做好事,多做好事,正确!天天听经,天天念佛,智慧增长,真的是健康长寿,他都得到了。从哪里得来?全是在经教里头学习到的。
  不喜欢学经教的人,这个缘就没有。现在经教流通非常普遍,不能说没有这个缘分,甚至於现在的网路、卫星这个缘已经送到你家里来了。问题是你有没有觉悟?你有没有去接受它?不像从前,从前是真难。听经一定要到寺院,法师讲经要到那边去听;现在不必,可以家里面打开网路就能收到,不用出门。出门,尤其是下雨天、下雪天,很冷很不方便,现在在家里面都能收看。
  增上缘具足,亲因缘具足,一切众生阿赖耶识里头都有佛法的种子,这亲因缘具足;你所缺乏的,所缘缘跟无间缘。你对这个不认识,对这个没有兴趣,这是所缘缘缺乏;或者接触之后,听个一、二天不想听了,常常中断,无间缘缺乏。增上缘,我想不是问题,除卫星、网路之外,光碟现在是最方便的,流通成本最低的,有音声、有字幕、有画面,而且可以反覆不断的观听,这在过去半个世纪以前的人都没有这个福报。我一九七七年到香港来讲经,那个时候是最先进的科学工具,录音机。那时候这机器很贵,而且很笨重。这一台机器,好大的一个箱子,用的是磁带,那么大盘的磁带。那是最早我们看到的东西,并不普遍,哪有现在这么轻便。随身听,小机器一点点大,听说最新的机器很小,像一支钢笔一样,放在身上可以听几十个小时,愈来愈方便。这就说明增上缘没问题,问题是怎样帮助这些众生认识佛教,这很重要。
  我自己是从这过来的。我在没有接触方先生之前,对佛教不认识,以为它是迷信,所以不接触。明了之后,这才到里面来寻宝,真的发现宝藏,这里头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所以一生念念不忘老师的恩德,要不是他给我介绍,一生都不可能接触到。没有缘,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就不会接近它。所以《认识佛教》我讲过几遍,讲这个题目,现在有光碟流通,也有小册子流通,非常重要。
  我们学佛的四众同学要发心学布施。现在布施,你要说哪一种东西圆满功德?财法无畏统统具足无过於光碟。这一个光碟很便宜,成本好像很低,一、二块钱。你能够经常送给你这些亲戚朋友,你自己在听经,觉得哪一段讲得你最有受用,听得最欢喜,你就拿这一片;我们这个道场也有大经,也有单独一片、二片特别提出来流通的;介绍给你的亲朋好友。他要是真听了,不听也没关系,反正成本很低,他放在那里,不定哪一天他有了兴趣,偶尔来看一下,他一看他就明白,你就度了他。「一历耳根,永为道种」,明了之后,他就能够转恶为善。悭贪是恶,布施是善,他能够回过头来,说不定从这个地方就把他整个命运转过来。在佛法里头转过命运的不止我一个,在家出家很多!只要你真正肯学,学太重要了,学你才能明理。理明了之后,你的信心清净,生智慧不生烦恼。你有智慧,你才晓得应该怎么做法,这就是应该怎样做人,在这一生当中我想成就什么,没有做不到的,有求必应。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二一卷)  2005/8/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21
  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菩萨问明品」,第八助道甚深,智首菩萨偈颂第四首看起:
  【悭者为赞施。毁禁者赞戒。多瞋为赞忍。好懈赞精进。】
  这段虽然有两偈半,也就是十句,我们还是一首一首的来读。前面讲到第一句,实在讲,佛在经上给我们讲了个原则,而且诸经所说不同。譬如这个地方讲赞叹,应当要赞叹,可是佛在《涅盘经》里面跟我们讲的跟这个恰恰相反,《涅盘经》上:悭者之前,不赞布施;毁禁者之前,不赞持戒。佛的话是不是有矛盾?确实,而实际上佛法决定没有矛盾,那是因为时节因缘不一样,这我们不能不知道。
  所以与人相处,言语造作要恒顺众生。恒顺众生,你要懂得时节因缘,这是在什么时候。一年四季不同,一天早晚不同;再说这个时代有治乱不同,有承平、太平时代,有动乱的时代,不一样,你都要能够想到。人,人的根性不相同,有人对於你的劝告欢喜接受,还生感恩的心;有人对於劝告完全排斥,置之於不理;还有一等人,你劝告他,他还要伤害你。所以是因时、因地、因处(地跟处是一样的)、因人而异,不同!应当赞的要赞,不应当赞的不能赞,你才真正做到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佛跟圣人都是这样教导我们的。
  在一般场合当中,讲经教学这是最方便,因为展开经本讲到这一句,不说不行。这里头有善巧方便,没有讲到这个地方,你要是特别赞,要看时节因缘,讲到这个地方可以说。我们是学这段经文,应该怎样学法?最重要的还是要归到自己,正是儒家所讲的「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尤其是前面跟诸位报告过,祖师大德说得很清楚,六度多分是自利,四摄多分是利他,四摄、四无量心是利他。尤其是四无量心,把自己的心量拓开,慈悲喜舍遍法界,这才是大圣、诸佛菩萨的修养,我们要学习。所以言语态度做到恰到好处,那就是佛经上讲的善巧方便。善巧方便没有一定的模式,变化多端,无论是什么场合,无论是什么根性,你跟他接触、跟他往来都能叫他生欢喜心。这是高等智慧,一般人做不到;这是真实智慧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这真正得受用。
  以布施来说,喜欢布施的人,这要赞叹。为什么说喜欢布施的人还要赞施?虽喜欢还吝啬。有没有这样人?有,很多。我们自己学佛这么多年,想想自己学佛的过程,最初接触佛法,老师劝我们布施,我们也很欢喜,吝不吝啬?吝啬。怎么布施法?这是我自己的经历,自己有多余的,把那个多余的施舍给别人。在施舍时候心里总是要好的、完整的留著自己用,次一等的或者是有残缺的给别人。这已经很难得了,因为在这以前残缺的也不肯给人,统统据为己有,现在可以能够分给别人,就很大的进步了。
  这样再过若干时日,大概总得三、五年,慢慢的施舍养成习惯,真正有欢喜心了,我布施给人家,好的东西给人,不好的东西留著自己用,这进一大步,送人都是送好的。再提升,自己很需要的、需要用的,看到人家需要也能够布施,舍己为人。譬如吃的、穿的、日常生活的用品,我们很需要,看到人家更需要,能给人,能够成就别人。尤其是真实的社会福利事业,我们可以省吃俭用。自己道场原来准备建一个图书馆,要花不少钱,不建了,把这个钱省下来到国内去办学校,可以办很多个希望小学,帮助许许多多清寒的学生有地方读书。所以布施这个心、这个意愿长期慢慢培养,培养到一定的程度就真正能欢欢喜喜的牺牲奉献。
  我们想到佛陀、想到印光大师一生过著清淡的生活,虽然供养很多,并没有用来改善自己的生活,没有。他的关房我去参观过,没有用这个钱去整修;穿的衣服、饮食都还跟大寮里头完全相同,没有特别照顾。他老人家是八十岁圆寂的,晚年也都随众,不接受特别照顾。这是表演给我们看,布施要做到圆满。佛经里面常讲的「受持读诵,为人演说」,祖师大德都做出榜样,我们看了之后要能体会到,要知道怎样去学习。心清净,需不需要用食补?不需要。我们现在懂得,身心清净是对於自己身心最好的营养,无过於身心清净,远离一切欲望,这就对了。
  第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