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第5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为自己很正直,光明磊落,没有做亏心事,灶神一样一样的把它说破,他才真正觉悟到,原来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真像《地藏经》上讲的无不是罪、无不是业,所以一生潦倒,家破人亡。他还有一点点善心,还知道羞耻,所以才感到善神,灶神是善神,来点化他,教他要真正的反省,真正改过自新,因为他这种遭遇是业报,不能怨天尤人。
  他接受灶神的劝告,天天反省,天天改过,他这个改过的心行超过袁了凡,他所得到的果报也超过了凡先生。了凡先生的《四训》流传下来了,他也有写,但是没传下来,现在传下来这一篇文章是他的同乡罗先生记录的,就等於传记一样,给他写了一篇改过自新的经过,也写得很好。他跟了凡先生同时代,了凡先生小他十岁,可是了凡先生也延寿,他是七十四岁走的,了凡先生走的时候俞净意还在世间,俞净意走的时候八十八岁,所以寿命的延长他超过了凡先生,真的是行善有善报,作恶有恶报,因果报应丝毫不爽。这都是属於因果教育,不能不知道,不能不认真的学习。
  所以在受味的时候,还有这个习气受味,引发菩萨的弘愿,『得佛上味,甘露满足』。佛的味到究竟圆满的时候,我们要问什么叫「上味」?「甘露」是比喻,甘露是什么?人间没有,我说一句话大家好懂一点,天人最好的饮料,天上的,凡间没有,类似极乐世界的八功德水。可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八功德水超过甘露,我们可以说极乐世界七宝池里八功德水是佛的上味。这个地方的佛,我们理解,是分证即佛,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以上的。但是在西方世界殊胜,为什么?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就得佛上味,要是修其他法门一定要到什么程度?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才得佛上味,甘露满足,在《华严经》上称法身菩萨,不在十法界,十法界里头没有,一真法界,所以这个上味只有极乐世界、只有华藏世界有。
  所以这首偈的境界比前面高,前面只是「禅悦为食,法喜充满」。都是给我们做参考的,做参考我们就要想到,想到就生惭愧心,因为佛在经上讲财色名食睡,这叫五欲,五种欲望。佛法里面也有五盖,盖是什么意思?把我们的性德盖住了,性德不能现前。这五样东西不出六道轮回就能够舍掉,出六道的人当然没有了,这个不是真的,是假的,色界天就没有了,换句话说,你得到初禅,你修禅定得到初禅,这个就没有了,不要饮食,也不需要睡觉了。
  睡觉是昏沉,所以诸位要晓得,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规定出家人睡觉是四个小时,中夜是睡觉的时间,中夜是什么时候?十点钟到二点钟,这是中夜。六点钟到十点钟是初夜分,十点到二点是中夜分,二点到早晨六点是后夜分。佛教人要用功办道,要爱惜光阴,所以佛教人睡眠是十点钟,二点钟要起床。现在末法时期,众生的体力是大大不如古人,这是真的,为什么?现在这个世界染污非常严重,对身体造成很大的伤害,体力不如古人,所以祖师大德教导我们,睡眠时间就延长了。
  寺庙里面一般睡眠的时间大概是九点半,早晨三点钟起床,这是五十年前。我那时候刚刚出家,我们寺庙里面的作息时间,晚上九点半钟就睡了,三点钟起床盥洗,三点半钟就早课。早课大概是一个半小时,早课下来就是早餐,早餐完了之后就打扫环境,清洁环境。我们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日常起居,五十年前跟五十年后环境产生很大的变化,一般讲物质文明进步。是进步了,汤恩比博士说的话,物质文明每进步一次,我们人类就要付出一次惨痛的代价,真的一点不错。世间有学问、有智慧的人看得很清楚。
  所以今天真正讲修行、讲成就,为什么古时候祖师大德们建道场一定要建阿兰若?阿兰若是梵语,它的意思是清净的地方,建道场,清净就是跟社会隔离,不受社会的染污。所以从前寺庙都建在深山,没有交通工具,从山下到寺院里面走路,就是近距离的也要走一天,走七、八个小时才到达,所以说「无事不登三宝殿」,谁愿意吃这个辛苦!何况山下距离都市或者是村镇一定还有一段距离。为什么要建在那些地方?人迹罕至,一般人不会来,你才清净。
  可是现在麻烦,现在山路开上公路,汽车可以上下,这个麻烦就大了,游客就多了,每天接待游客,哪有时间修行?你的心情决定受这些游客扰乱,清净心得不到了。清净心是禅,清净心里面生喜悦叫禅悦,所以得禅定的人才真正叫法喜充满,他不要饮食,什么东西养身体?法喜,这个才得佛上味,甘露满足,这两句是接近,我们佛法的术语叫相似即。真正得佛上味,甘露满足,要超越六道轮回,谁能得到?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他们得到了。诸位想想看,初禅已经不要饮食了,阿罗汉还要吗?阿那含还要吗?阿那含是三果,他住在哪里?住在四禅天,四禅五不还天,当然不要了。
  为什么在人间的阿罗汉需要饮食?他有身,他有这个肉身,诸位要晓得,天人不是肉身,就是欲界的天人,他的肉身跟我们也不一样。你看我们这个肉身太粗,不能变化,天人的肉身能变化,这个诸位在经教上读得很多,道家的经典上也讲得很多,欲界天人,从四王天以上,有五通。鬼有五通,所以鬼的身跟我们也不一样,他能变化。五通里头有神足通,神足通就是变化,他能变,像《西游记》孙悟空七十二变,实在讲七十二变要跟欲界天比,比不上!欲界天人不止七十二变,那是小说家写的,所以他们的身跟我们不一样。
  这个变化,要用现在科学眼光来说,就是能与质的转变。欲界天人就知道怎样转变法,他可以把身体变成能量,身就没有了,也可以把能量恢复成这个身体,能还原为物质,这个身体就出现,这个物质把它解放成能量的时候这个身体就不见了。而且他能够变,也就是变不同的身相,我们这个人身体没法子变,怎么变变不出第二个相,四王天以上就能变。所以这个理我们懂得。那个变,我们从佛经上看到这种讯息,那个变还是属於禅定,欲界天人虽然没有得初禅,但是他有修行的功夫,我们远远不如他,他心清净。
  由此可知,修行里头最重要的是什么?是清净心,最重要的,所以《金刚般若》里头讲「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实相我们知道是从大定里面生的,信心清净就是大定。实相般若是自性的本体、理体,它起作用就是慈悲,所谓大慈大悲。从这些地方我们就体会,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应该怎么学?学清净、学真诚、学慈悲、学平等,你把佛法修学的纲目真的掌握到了。在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要知道放下,菩萨六波罗蜜第一个是布施,布施就是放下。
  凡夫修行功夫不得力,什么原因?不肯放下,真正的原因就在此地。为什么它是这么重要的一个因素?自性里头什么都没有,惠能大师讲得很透彻,「本来无一物」,所以你要不放下,障碍自性,你的性德不能现前。性德里面有无量智慧,智慧不能现前,有无量德能,德能不能现前、有无量相好,相好不能现前,原因是什么?放不下。能大师给我们讲「本来无一物」,《金刚经》上给我们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想想看跟「本来无一物」相不相应?《大般若经》的总结告诉我们,「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一切法包括我们的身体,所以执著身体是错误。我们想想六道众生哪个不执著身体?最严重的执著就是身体,所以这个执著造成轮回的基因。
  你为什么轮回?就是因为你执著这个身是自己,叫我执,我执破掉之后轮回就没有了。我们为什么对这个身体有这么严重的执著?不了解事实真相,以为这是真有,以为我们这个生活当中一切环境是真有,不知道它是假的。永嘉大师讲得好,那是梦境!我们不知道这是在作梦,就像作梦一样,不知道是作梦,把梦境当作真实。六道凡夫亦复如是,把眼前的境界都以为是真实的,产生坚固执著,这个错误的见解就造成长劫轮回。这个时间不是用年月日计算,用劫数计算,过去无量劫,未来无量劫,你什么时候能超越轮回?你必须把这个事实真相看破,看破就是真的明白了解,真看破了。
  要怎样才能够真正理解?看破就是理解,这个要智慧,智慧没有开的时候需要常识,常识从哪里来?唯一的来源,读圣贤书,从圣贤书里头吸取丰富的常识、知识,吸取知识、吸取教训,依教修行,就能得智慧。依教修行,总而言之不外放下,念佛堂的堂主常常教人「放下身心世界,提起正念」,正念就是念佛,只要能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你就得清净心,清净心就是禅定。禅定现前,自性本具的智慧、德相就往外透,随著你定功的浅深,小定透得少,深定透得多,这个透出来之后,法喜充满!所以法喜是性德,上味是性德,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这个里面要记住,没有分别执著妄想,决定没有这个东西。
  妄想是无明,无明是迷,把自性迷失了,你看把自己的真性这一迷,佛就把它取了一个名字,换个名字,叫阿赖耶。阿赖耶就是在迷的状况的自性,换句话说,阿赖耶在觉悟的状况就叫做法性、就叫做佛性。法相家常给我们说,阿赖耶是真妄和合,觉了它是真,迷了它是妄,所以觉了不叫阿赖耶,法相宗叫四智菩提,智慧的智。相宗的修行,转八识成四智,这是法相宗的修行。转这里头有因果,要从因上转,果上没法子转,六七是因,五八是果,所以转在哪里转?在第七识跟第六识,第七识执著,第六识分别。
  怎么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再执著了,什么我也不执著了,连身体也不执著了,转末那识为平等性智,不执著就平等,执著不平等。再转第六识,第六识是分别,一切都不再分别了,不分别就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什么叫妙观察?见性见色性,妙观察,闻性闻声性,嗅性嗅香性,不是六识对六尘,而是六根的根性对外面六尘的尘性,这叫什么?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两个识一转,阿赖耶自自然然就转成大圆镜智,转成什么?转成佛性,就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智慧,这个智慧不可思议!
  转前五识,就是眼耳鼻舌身,为成所作智,成所作智是度化众生的,众生有感,他就用应身,应身一定有眼耳鼻舌身,那是前五识,成就度众生的事业。所以释迦牟尼佛那个身,在法相上来讲,他的眼耳鼻舌身是成所作智。转八识成四智,他真转得过来,相宗教导我们,我们怎样练?在一切境界里面,我们现在不分别做不到,不执著也做不到,怎么办?分别执著尽量减轻,尽量把它淡化,就有进步。所以放下,这从前章嘉大师教我,年年要放,月月要放,天天要放,放下分别执著,这是总的来说;要是分开来讲,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放下贪瞋痴慢。
  世法、佛法样样放下,你就成就了。佛法为什么要放下?《金刚经》上说得很好,「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诸位要晓得,没有佛法,本来没有佛法,佛法是假设的,因为你迷了,帮助你破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