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第40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意思。从小学变到中学,中学变到大学,都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菩萨位次亦复如是。
  我们在《华严》圆教里面来看,十信菩萨,前面几个位次见思烦恼没有断尽。初信位的菩萨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断尽了,但是他还有八十一品思惑没断,所以佛给我们讲他得天上人间七次往返,这是有分段生死,当然也有变易生死,六道是两种生死都有。到圆教七信位的菩萨才把八十一品思惑断尽,他的地位跟阿罗汉平等,脱离六道轮回,也就是说分段生死没有了,在小乘讲他证涅盘;这个涅盘叫偏真涅盘,不是究竟圆满的涅盘。这样我们就了解七信位以上分段生死没有,只有变易生死。
  在本经七信、八信、九信、十信,前面跟诸位报告过,我们不讲其他的,单单讲断烦恼,七信位见思烦恼断了,相当於阿罗汉、辟支佛。七信相当阿罗汉,八信相当辟支佛,九信相当十法界里面的菩萨,十信位那就是十法界里面的佛。这个佛是天台家说的「相似即佛」,他是相似位,为什么?没有见性。虽没有见性,他达到见性的边缘,尘沙烦恼断了,就差一品无明没破,这一品无明破了,他就脱离十法界,脱离十法界生华藏世界、一真法界,这就证真涅盘。
  所以华藏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是证的真涅盘,用《华严经》的术语来说,妄想分别执著都断了。为什么还有四十一个阶级?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告诉我们,那四十一个阶级是无始无明习气。无始无明习气没有大障碍,圆教初住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是真佛不是假佛。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里面所讲的三十二应,应以佛身而得度者,圆教初住就有能力示现佛身而度脱之,就有能力,就能示现佛的身分。
  由此可知,法身菩萨有没有身相?给诸位说,没有,因为没有身相,他才能现一切身相,决不是说他自己有意思。自己有意思他是凡夫,他就不是法身菩萨。法身菩萨我们要知道,破了无明,就是妄想断了,妄想是什么?起心动念。六根接触外面境界不起心、不动念,哪来的分别执著?所以要晓得在这个境界里头真平等。我们《无量寿经》的经题上讲「清净平等觉」,真清净、真平等、真的觉悟,於一切法不起心、不动念。这四十一个位次的法身大士,再上去就是究竟圆满佛,他们完全平等。起心动念就不平等,他不起心、不动念,他怎么会不平等?这才晓得一真法界是真正平等法界,完全回归到自性。我们总要明了这个事实真相。
  他的现身,随众生的感,众生有感他就现身。那我们天天想佛菩萨,佛菩萨为什么不现身?不是佛菩萨不现身,而是你想,佛菩萨就现身,现身你也不知道,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我们俗话讲众生与佛菩萨有缘,你就见到佛身、见到菩萨身。你看凡夫(一般比较多数的)梦中见到的、定中见到的有,在日常生活当中见到的你未必能认识。
  我们读《虚云老和尚年谱》,老和尚为报母亲恩朝五台山,三步一拜,从广东要拜到山西,这么长的路走三步磕个头,这心多诚!所以拜了两年多才到。路上很辛苦,生了两场病,生病的时候正好在旷野,附近连个村庄都没有,他倒在地上。这个时候有个乞丐(叫化子)看到,来照顾他。第一次遇到这个叫化,他就问这个叫化,问他姓什么、叫什么名字?叫化跟他说他叫文吉,文章的文,吉祥的吉,叫文吉,就住在五台山下。他说你到五台山问问大家,他们都知道。第二次生病的时候(都是在路上),又碰到文吉照顾他,把他病养好之后送他上路。虚云老和尚到五台就打听,我路上好辛苦,两次病没死,就是那个叫化子文吉救了我,他说他住在五台山,你们知不知道?别人听了笑笑,「那就是文殊菩萨」,这才恍然大悟。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用什么身分来帮助你;帮助你,你还不晓得,你拜文殊菩萨,文殊菩萨在路上已经照顾你。像这些事情虚云老和尚遇到,我们修学在这一生有没有遇到?肯定遇到,遇到你不认识。而且我相信很多人都遇到,当在你需要有人帮助的时候,这人出现了,这是什么?你有感,佛菩萨就有应,感应道交。所以,诸佛菩萨无处不现身,无时不现身,众生有感,他就有应。
  有些时候我们有感,菩萨也不应,这是什么缘故?不是菩萨不灵,而是我们自己有业障。佛菩萨没法子,他应,应了你不得受用,你自己有业障,障碍了自己。所以修行,无论在家出家头一桩事情要把业障消除,忏悔业障。普贤菩萨教给我们的纲领。这十条纲领跟这一百四十一愿愿愿都相应,愿愿里面都有普贤菩萨十愿,普贤菩萨十愿每一愿里面都具足「净行品」一百四十一愿。然后你才肯定菩萨无时无处而不在,只是自己业障障住了自己的慧眼,见不到佛菩萨真面目,这我们不能不知道。
  走在道路上就要想到佛道,「当愿众生,能行佛道」。什么是佛道?成佛之道。不仅是世尊为我们示现,一切诸佛如来一道无二道。这一条道是什么?戒定慧三学,这是佛道。佛教给我们第一个是持戒。你看看我们初入佛门,首先是拜老师,行拜师礼,世间话说拜师礼,在佛法里面就是授三皈依,传授三皈就是拜师礼。老师把成佛之道最高的指导纲领传授给你,你依照这个纲领学习,你就能成佛。这个纲领称为三宝,第一个是佛宝,第二个是法宝,第三个是僧宝。
  佛宝是什么?佛是觉,自性本觉,自性觉,觉而不迷是佛宝。佛教我们,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要依自性觉。第二法宝,法是什么?正知正见。《法华经》上讲的佛知佛见,「入佛知见」,正而不邪,你的思想见解一丝毫错误都没有,跟一切诸佛如来完全相同,为什么?自性正。第三个皈依僧,僧是和合的意思,佛家讲的「六和敬」。这六条做不到,这不叫僧团;人人都能够遵守这六条,这个团体叫僧团。所以僧团是清净的。六根清净,一尘不染,这叫僧宝,僧宝是自性清净心。这叫三宝。
  老师把这三个修行的原则传给我们,我们有没有去照做?这是佛道,成佛之道总的纲领、总的原则。这三条实在讲,就是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教。今天我们把一切经教编辑起来,把它分为三大类,经、律、论,称之为三藏。戒学,律藏;定学,就是正知正见,经藏;觉而不迷,论藏,经律论三藏。我们是不是按照这个指导的原则来学习?真正想学佛的人,不依照这个路子不能成就。十方三世佛,一路涅盘门,都是走的这条路,你不走这条路,想走别的路,那怎么会成就?
  你看出家人托钵,每天走的这条道路,从僧团落脚的这个地方要走到村庄、走到城市去托钵,那是个目标,我去做什么?每天托钵,自行化他。接受施主的这一钵饭,财供养。接受之后一定问他有没有疑问,他要有疑问,出家人要给他讲解,法布施;没有疑问要给他祝福,一般宗教里面讲祈祷、祈福。不能够白受供养,不是给他说法,就是给他祝福。
  我们自己的修学决定是从持戒下手,觉正净是总的纲领、总的原则、总的方向、总的目标。我们想想,现在在家学佛五戒十善做不到,出家学佛沙弥律仪做不到,这是什么原因,我们自己不能不知道。自己这一生当中要想真正成就,没有学过的要认真补习。我也常常检讨,把这个原因真正找出来,原因那正是《无量寿经》上所说的「先人无知」,我们的上一代(父母、祖父母)疏忽了,「不识道德」,对於伦理道德疏忽了,没有好好的教我们,没有严格的要求我们。学习要从小!从小我们的基础没有打好,年岁大了,二、三十岁了,这些毛病习气都养成。古人常讲「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我们染上许许多多不好的习惯,很不容易改。你今天真的想学佛,真要想成就,不改不行,一定要改,依什么东西来改?我今天劝人依《弟子规》,弟子规是基本的戒律。
  印光大师教我们依《感应篇汇编》、依《安士全书》,非常有道理,他还介绍了一本书《了凡四训》。印祖一生对这三本书的推崇、劝导确实是苦口婆心,这三种书是因果教育。我为什么不用这三本书,而用《弟子规》?这是应当前时代之机,因为现在一般社会大众对宗教虽然不排斥,要接受有一定的障碍,他们总认为是宗教,只要提到宗教就跟迷信画上等号,不愿意接触。《弟子规》,儒家的教育,容易接受,很好!所以从《弟子规》的教学学起,一定要落实。
  《弟子规》不是叫你念的,不是叫你读的、叫你讲的,讲得天花乱坠,没用,你一定要真正做到。里面一共是一百一十三桩事情,每桩事情都要做到。你看「净行品」一百四十一愿,《弟子规》才一百一十三桩事,比净行品少。这一百一十三桩事情你做到,那你就是佛经里面常常讲的「善男子,善女人」,这个资格你取得了,善男子、善女人才有资格学佛。学佛从哪里学起?从十善业学起,诸位要记住,基础!《十善业道经》。
  我们修净宗的同学,早年净宗学会成立的时候,这是二十多年前,我们就提出行门的五个科目;行门就是一定要做的,日常生活当中要依照这个标准来修行。这五个科目,第一个就是「净业三福」,这是最高的指导原则,三条十一句,第一条四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个路是成佛之道,孝亲尊师就落实在弟子规。怎么样孝亲?怎么样尊师?弟子规做到,百分之百的做到,「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这两条你有了。这世间善人,不学佛也不会堕三途,你来生肯定还是在人天,在人天必定福报超过这一生。下面两句「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什么?准备学佛,还没有入门。十善业能做到,可以拜佛做老师,可以做释迦牟尼佛的学生。
  第二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是佛弟子。受持三皈的条件是要有弟子规跟十善业道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不能受三皈,受三皈没用,你做不到。这就是我们想想,现前佛门受三皈的人太多太多,你问他有没有做到十善业?有没有做到弟子规?没有。实在讲,没有就不能受三皈,更不能受五戒,三皈五戒是建立在十善业的基础上,十善业是建立在弟子规的基础上,一定的次第,不能躐等。像盖房子一样,弟子规是地基,十善业是第一层,三皈是第二层,五戒是第三层,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是第四层、第五层、第六层,最后十大愿王那是最高的第七层。一层一层往上去盖,没有下一层哪有上一层?这个道理我们不能不懂。
  净业三福最后一条,「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自行化他。劝进行者是弘法利生,这最高的指导原则。人是社会动物,没有办法离开团体,你在家庭就是一个小团体,一切团体里头最基本的一个团体。一家人相处都能够遵守六和敬,那你这个家和睦,中国老人常讲「家和万事兴」。僧这个名称梵语称僧伽,僧伽就是一个遵守六和敬的团体,就是这么个意思。这个团体不一定是出家人,在家人修六和敬也叫僧团,所以它是一个修六和敬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