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鲁迅卷6-第6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1)《德国的孩子们饿着!》(Deutschlands Kinder Hungern!)。石刻,制作年代未详〔29〕,想当在欧洲大战之后;据原拓本,原大43×29cmD他们都擎着空碗向人,瘦削的脸上的圆睁的眼睛里,炎炎的燃着如火的热望?K斐鍪掷茨兀?
  这里无从知道。这原是横幅,一面写着现在作为标题的一句,大约是当时募捐的揭帖。
  后来印行的,却只存了图画。作者还有一幅石刻,题为《决不再战!》(Nie Wieder Krieg!),是略早的石刻,可惜不能搜得;而那时的孩子,存留至今的,则已都成了二十以上的青年,可又将被驱作兵火的粮食了。
  一九三六年一月二十八日,鲁迅。
  〔1〕 本篇最初印入《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此书由鲁迅编选,一九三六年五月以“三闲书屋”名义出版,用珂罗版和宣纸印制。
  〔2〕 “到民间去”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俄国革命运动中小资产阶级派别“民粹派”的口号。
  〔3〕 斯滔发。培伦(1857—1891) 现译施陶费尔-贝尔恩,瑞士画家。
  曾在柏林女子绘画学校任教。
  〔4〕 奈台(Emil Neide) 现译埃米尔。奈德,德国画家。作品多以犯罪为题材,据珂勒惠支回忆,其轰动一时的作品是《生之厌倦》。
  〔5〕 哈台列克 现译赫特里希。珂勒惠支曾在慕尼黑(旧译“闵兴”)的赫特里希美术学校(The Herterich Academy)学习过。
  〔6〕 《织工一揆》(Ein Weberaufstand)“织工起义”的意思。
  一揆,日本语。
  〔7〕 霍普德曼(1862—1946) 德国剧作家。他的剧本《织工》(DieWeber)以一八四四年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为题材,出版于一八九二年。
  〔8〕 Villa-Romana 奖金 Villa-Romana,意大利文,意为“罗马别墅”。这项奖金的获得者可在意大利居住一年,以熟悉当地艺术宝藏并进行创作。
  〔9〕 里勃克内希(KDADFDLiebknecht,1871—1919) 通?肟ǘだ畈房四谖鳎鹿锩摇⒆骷摇K堑鹿缁崦裰鞯匙笠砹斓既撕偷鹿膊炒词既酥弧R痪乓痪拍暌辉拢斓挤炊陨缁崦裰鞯痴钠鹨澹谕率迦毡簧焙Α?
  〔10〕 应为一九二二年至一九二三年。
  〔11〕 霍普德曼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为德国的侵略战争辩护,希特勒执政后,又曾对纳粹主义表示妥协。但他早期的许多作品常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矛盾,具有社会批判意义。下面所引他的话,是他在一九二七年六月十日写的印在珂勒惠支画册上的题词。
  〔12〕 罗曼。罗兰 参看本卷第415页注〔4〕。这里所引他的话,是他一九二七年七月八日写的印在珂勒惠支画册前面的题词,原文为法文。
  〔13〕 亚斐那留斯(1856—1923) 德国艺术批评家、诗人,曾创办《艺术》杂志。这里所引他的话,见于一九二十年出版的《凯绥。珂勒惠支画帖》。
  〔14〕 《现代》 参看本卷第124页注〔5〕。该刊第二卷第六期(一九三三年四月)在刊登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的同时,刊出了凯绥。珂勒惠支的木刻《牺牲》;第
  五卷第四期(一九三四年八月)刊有她的《被死所袭击的孩子》、《饿》、《战后的寡妇》
  、《母亲们》等四幅版画。《译文》,参看本卷第492页注〔1〕。该刊终刊号(一九三五年九月)刊有珂勒惠支的木刻《吊丧》。
  〔15〕 霍善斯坦因(1882—1957) 德国文艺批评家。著有《艺术与社会》、《现代的艺术中的社会的要素》等。
  〔16〕 永田一修 日本艺术评论家。这里所引他的话,见《无产阶级艺术论》(一九三○年出版)。
  〔17〕 里培尔曼(1847—1935) 德国画家,德国印象派的先驱。
  作品有《罐头工厂女工》、《麻纺工场》等。
  〔18〕 六个青年作家遇害 应为五个青年作家遇害。参看本卷第158页注〔3〕。
  〔19〕 第勒 现译为路易斯。迪尔,德国美术家。
  〔20〕 应为一九一九年。
  〔21〕 勖列济安 通译西里西亚。一八四四年六月四日,西里西亚的织工反对企业主的残酷剥削,发动起义,不久即遭到镇压而失败。
  〔22〕 关于《穷苦》,鲁迅一九三六年九月六日致日本鹿地亘的信中说:“请将说明之二《穷苦》条下‘父亲抱一个孩子’的‘父亲’改为‘祖母’。我看别的复制品,怎么看也像是女性。Diel的说明中也说是祖母。”
  〔23〕 歌德(1749—1832) 德国诗人、学者。《浮士德》是取材于民间传说的长篇诗剧,描写主人公浮士德为了探求生活的意义,借助魔鬼的力量遍尝人生悲欢的奇特经历。
  〔24〕 加尔玛弱儿 法国大革命时期流行的舞曲。“让我们来跳加尔玛弱儿舞罢”
  是这首舞曲中的一句歌词。
  〔25〕 玛丁。路德(Martin Luther 1483—1546) 德国十六世纪宗教改革运动的倡导者。他最初反对教皇,揭露教会的腐败,同情农民起义,但不久就站到统治阶级一边,和贵族、教皇等结成同盟,镇压农民起义。
  〔26〕 戈谛克式 又译哥特式,十一世纪时创始于法国北部的一种建筑式样,以尖顶的拱门和高耸的尖屋顶为其特色。
  〔27〕 《母与子》制作于一九一○年。
  〔28〕 《面包!》制作于一九二四年。
  〔29〕 《德国的孩子们饿着!》制作于一九二四年。
              记苏联版画展览会〔1〕
  我记得曾有一个时候,我们很少能够从本国的刊物上,知道一点苏联的情形。虽是文艺罢,有些可敬的作家和学者们,也如千金小姐的遇到柏油一样,不但决不沾手,离得还远呢,却已经皱起了鼻子。近一两年可不同了,自然间或还看见几幅从外国刊物上取来的讽刺画,但更多的是真心的绍介着建设的成绩,令人抬起头来,看见飞机,水闸,工人住宅,集体农场,不再专门两眼看地,惦记着破皮鞋摇头叹气了。这些绍介者,都并非有所谓可怕的政治倾向的人,但决不幸灾乐祸,因此看得邻人的平和的繁荣,也就非常高兴,并且将这高兴来分给中国人。我以为为中国和苏联两国起见,这现象是极好的,一面是真相为我们所知道,得到了解,一面是不再误解,而且证明了我们中国,确有许多“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2〕的必说真话的人们。
  但那些绍介,都是文章或照相,今年的版画展览会,却将艺术直接陈列在我们眼前了。
  作者之中,很有几个是由于作品的复制,姓名已为我们所熟识的,但现在才看到手制的原作,使我们更加觉得亲密。
  版画之中,木刻是中国早已发明的,但中途衰退,五年前从新兴起的〔3〕是取法于欧洲,与古代木刻并无关系。不久,就遭压迫,又缺师资,所以至今不见有特别的进步。我们在这会里才得了极好,极多的模范。首先应该注意的是内战时期,就改革木刻,从此不断的前进的巨匠法复尔斯基(VDFavors-ky)〔4〕,和他的一派兑内加(ADDeineka)〔5〕,冈察洛夫(ADGoncharov)〔6〕,叶卡斯托夫(GDEcheistov)〔7〕,毕珂夫(MDPikov)等,他们在作品里各各表现着真挚的精?瘢唐鹫咴跹兆诺际λ甘镜牡缆罚从貌煌姆椒ǎ刮颐侵乐灰谌菹嗤椒ú环粮饕欤腊湍7拢霾荒懿嬉帐酢?
  兑内加和叶卡斯托夫的作品,是中国未曾绍介过的,可惜这里也很少;和法复尔斯基接近的保夫理诺夫(PDPavlinov)的木刻,我们只见过一幅,现在却弥补了这缺憾?恕?
  克拉甫兼珂(ADKravchenko)〔8〕的木刻能够幸而寄到中国,翻印绍介?说囊仓挥幸环较衷诖蠹也趴醇嗟脑鳌K睦寺纳剩峁亩颐堑那嗄甑娜
  惹椋⒁庥诒尘昂拖钢碌谋硐郑步构壅叩玫今砸妗N颐堑幕婊铀我岳淳褪⑿小靶
  匆狻保降闶茄郏恢浅な窃玻换悄瘢恢怯ナ茄啵荷懈呒颍涑煽招椋獗撞
  」钩<谙衷诘那嗄昴究碳业淖髌防铮死骁娴男伦鳌赌岵炊ㄔ臁罚ǎ模睿澹穑颍铮
  螅簦颍铮蔷鹫庵掷炼璧目障氲木印V劣诒纤箍撤颍ǎ蜠Piskarev)
  ,则恐怕是最先绍介到中国来的木刻家。
  他的四幅《铁流》〔9〕的插画,早为许多青年读者所欣赏,现在才又见了《安娜。加里尼娜》〔10〕的插画,——他的刻法的别一端。
  这里又有密德罗辛(DDMitrokhin),希仁斯基(LDKhiz-hinsky),莫察罗夫(SDMochalov)〔11〕,都曾为中国豫先所知道,以及许多第?淮慰醇囊帐跫遥谴邮赂锩耙丫忻灾辽诙兰统醯那嗄暌帐跫业淖髌罚
  荚谙蛭颐撬得魍献鳎蚱胶偷慕ㄉ璧牡缆贰1鸬淖髡吆妥髌罚估阑岬乃得魇樯细饔
  屑蛞得鳎伊倌┗菇页隽巳宓囊悖骸耙话愕纳缁嶂饕宓哪谌莺投杂谙质抵饕宓母
  镜呐Α保谡饫镆参扌胛易杆盗恕?
  但我们还有应当注意的,是其中有乌克兰,乔其亚〔12〕,白俄罗斯的艺术家的作品,我想,倘没有十月革命,这些作品是不但不能和我们见面,也未必会得出现的。
  现在,二百余幅的作品,是已经灿烂的一同出现于上海了。单就版画而论,使我们看起来,它不像法国木刻的多为纤美,也不像德国木刻的多为豪放;然而它真挚,却非固执,美丽,却非淫艳,愉快,却非狂欢,有力,却非粗暴;但又不是静止的,它令人觉得一种震动——这震动,恰如用坚实的步法,一步一步,踏着坚实的广大的黑土进向建设的路的大队友军的足音。
  (目录译作“油布刻”,颇怪),看名目自明。两种是用强水浸蚀铜版和石版而成的,译作“铜刻”和“石刻”固可,或如目录,译作“蚀刻”和“石印”亦无不可。还有一种Monotype,是在版上作画,再用纸印,所以虽是版画,却只一幅的东西,我想只好译作“独幅版画”。会中的说明书上译作“摩诺”,还不过等于不译,有时译为“单型学”,却未免比不译更难懂了。其实,那不提撰人的说明,是非常简而得要的,可惜译得很费解,如果有人改译一遍,即使在闭会之后,对于留心版画的人也还是很有用处的。
  二月十七日。
  〔1〕 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六年二月二十四日上海《申报》。
  苏联版画展览会,由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