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古代前期文化教育史-第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阿卡德文变成通用的语文,形成古文、“今文”并存的局面。楔形文字 

的发明是苏美尔人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为以后的阿卡德人、巴比伦 

人、亚述人、迦勒底人和赫梯人以至波斯人所采用。到公元前6世纪中 

晚期,楔形文字被波斯人改造成为字母文字。其演变情况如下图: 



                                   ■■ 

                      楔形文字的演进  楔形字演变举例 



     随着文字的发展以及时代的前进,这种楔形文字逐渐被淘汰。19世 

纪以前,虽有人知道这种古代文字,但无人能够释读。1802年,德国语 

言学家格罗特芬(1775—1853年)认出三个王的名字和14个字母。1835 

年,当时为英国驻中东外交官员的罗林逊 (1810—1895年),冒险登上 

91米多高的悬崖,抄录拓印了贝希斯敦石刻(因出土于今伊朗的贝希斯 

敦而得名)。此石刻在10世纪时曾被阿拉伯地理学者误认为是一幅说明 

学校生活的图刻。实际上,石刻上所刻划的是3种文字:古波斯文;古 

巴比伦楔形文、古埃兰文。1847年罗林逊公布了一个古波斯文字母表, 

共39个字母,又公布了铭文(一)的完整译本。1852年,他又公布了铭 

文(二)的全译本。从此证明了石刻上的3种文字内容相同。记述的是: 

公元前521年,波斯王大流士一世战胜众敌,重新统一了西亚地区,为 

纪念此事,他敕令公布“战果”,以3种文字将其铭刻在贝希斯敦的一 

块大岩石上。这就是贝希斯敦铭文。后来,又经过其他学者的研究,终 

于完全读懂了各种楔形文字。 


… Page 92…

     (5)腓尼基的字母文字 

     腓尼基,是公元前2000年初塞姆(闪)人的一支腓尼基人在地中海 

东岸建立的一系列奴隶制城邦的总称(未形成统一国家),地域约当今 

日黎巴嫩和叙利亚沿海一带。腓尼基文字是古代腓尼基人对人类文明的 

重大贡献,创造于公元前13世纪。腓尼基人在埃及和两河流域文字的基 

础上,创造了世界上第一套拼音字母。腓尼基字母至少有两套:一是乌 

伽里特字母,共29个,由于受到巴比伦的影响,是用楔形符号写在泥板 

上的;另一种是比布鲁斯字母,共22个,全是辅音。这就是通常所说的 

腓尼基字母。另外,1905年,在西奈半岛发现了塞姆铭文。据研究,这 

种文字有26个字母,约在公元前18~16世纪,是迦南人根据埃及象形 

文字创造的。这种西奈字母可能早已传入腓尼基。比布鲁斯字母最初见 

于阿希兰的石棺上,后来成为通用字母,而乌伽里特字母渐渐被淘汰了。 

下边是腓尼基字母的样式: 



                                     ■ 

                         腓尼基字母 (比布鲁斯字母) 

     大约在公元前1千年代初,腓尼基字母传到希腊,希腊人在此基础 

上增加了元音字母,创造了更加完备的希腊字母文字。到公元前4世纪, 

统一成24个现在还在使用的希腊字母。公元前8世纪,意大利的厄脱鲁 

斯根人对其略加修改,创造了厄脱鲁斯根字母。公元前7世纪,古罗马 

人以厄脱鲁斯根字母为基础创造了拉丁字母。腓尼基字母还是阿拉米亚 

字母的来源,而阿拉米亚字母后来又是希伯来、阿拉伯、印度、维吾尔 

等字母的祖先。概括起来说,字母文字的演变过程大致如下:埃及象形 

文字→西奈字母文字(塞姆人对象形文字的继承与革新)→比布鲁斯或 

腓尼基字母文字 (对西奈文字的继承与革新)→希腊字母文字(对腓尼 

基字母的继承与革新)→拉丁字母文字 (对腓尼基字母、希腊字母文字 

的继承与革新)。演变情况大致如下图: 



                                     ■ 



                                     ■ 

                                 希腊字母表 

                                     ■ 

                                 拉丁字母表 



     (6)古代印度哈拉巴文化中的“死”文字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在印度河流域陆续发现一些青铜器文化遗 

址。这一遗址分布很广,其中以哈拉已和摩亨佐·达罗两座城市遗址规 

模最大。因哈拉巴文化遗址发现在前,所以史学166界把印度河流域的 

上古文明称为哈拉巴文化。哈拉巴位于巴基斯坦旁遮普省拉维河之畔。 

哈拉巴文化的创造者一般认为是达罗毗荼人,年代约为公元前2300—前 

1750年之间,是一种典型的青铜文化。他们在生产实践中创造了自己的 

文字。目前已发现这种文字符号500多个。这些符号是发音符号,有些 


… Page 93…

是表意字。因此,有些学者认为:这种文字正处于由图画文字向表音文 

字演进的初级阶段。至今尚无人能够完全释读这种文字。捷克学者赫罗 

兹尼认为他已读通125个符号,并指出哈拉巴文字已由图画文字演进到 

带有表音文字的性质。但是,学者们对赫罗兹尼的读法还没有肯定。因 

此,到目前为止,这种文字仍然是一种无人释读的“死”文字。 

     达罗毗荼人的文化至公元前2000年代中叶突然中断。现代学者正在 

开始从文字、宗教等方面来研究寻求哈拉巴文化与后来印度文化的关 

系。将来哈拉巴文字释读成功,无疑会有利于这一重要历史问题的解决。 



               3。东方文明古国奴隶社会时期的语言文字 



     (1)中国 

     汉语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通用语言。相传黄帝时中原有万国, 

夏朝为三千,西周时期分封八百诸侯。那时候汉语及其方言的情况到底 

如何,因史料很少,难以具体论述。但可以肯定,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 

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在这一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华夏/汉民族起了 

主导作用,因而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从中华民族的形成史来看,一部 

先秦史,可以说是华夷并举的发展史。华指华夏,是汉族的前身;夷泛 

指四周各民族。经过夏商周三代的融合,华夏族体的雏型已经形成;复 

经春秋战国,华夷并举与夷蛮戎狄配合东西南北的格局已经形成,为以 

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历史基础。因此我们说,先秦是中华 

民族的孕育时代,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时 

代。 

     夏商西周三代来源各不相同,但都是在黄河中下游东西两大氏族部 

落集团经过长期交往、斗争以至融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王朝。中国古 

代史专家傅斯年在1934年撰写的《夷夏东西说》曾指出:“三代及近于 

三代之前期,大体上有东西不同的两个体系。这两个体系,因对峙而生 

争斗,因争斗而起混合,因混合而文化进展。夷与商属于东系,夏与周 

属于西系。”这就是说,夏商周为3个不同的氏族部落,到西周时融为 

一体,并以中国最早的王朝夏作为族称,说明华夏族体已初具规模。“中 

国”这个名称也是在周武王、周成王时出现的。 

     华夏族亦称汉族,由中国古代华夏族和其他民族长期逐渐混血而 

成,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的语言称汉语,约在6000年前,汉语已有 

文字,是世界上丰富发达的语言之一,属汉藏语系。汉语的文字称汉字, 

目前已知最早的成批成熟的汉字是商代甲骨文。文字是记载语言的。从 

汉字与汉语的关系看,汉字是一种语素文字,就是说汉字代表的是汉语 

里的语素。 

     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建筑材料,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也就是说,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词不断产生,旧词不断消失,词汇不断丰富和充实 

起来。汉语词汇丰富多彩,源远流长。现在能看到的反映汉语词汇最早 

状况的文献是殷代甲骨卜辞。现已认识甲骨文字有1000多个,从中可以 

看出:许多汉语基本词汇的词已经出现。就词性来看,绝大多数是实词, 

其中名词最多,动词次之,形容词很少;就词语内容看,包括的范围颇 

广,涉及自然现象、生产劳动、物资文化、社会关系、日常生活、意识 


… Page 94…

形态等方面。甲骨卜辞双音组合的词很少,但在 《尚书》的《商书》里 

却为数较多,构成格式主要是偏正式和并列式,其中有一些已经可以看 

作复合式。周秦时代,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化较大较快,新词 

大量产生和双音节化倾向渐趋明显,古代汉语词汇的基本规模初步形 

成。首先,各类名词、动词和形容词都大大增加。其次,其他词类也有 

比较充分的发展,汉语的“文言虚词”已基本形成,如指示代词、人称 

代词和疑问代词;表示时间、范围、程度、方式、状态和语气的副词; 

表示并列、承接、转折、选择、因果、假设和让步的连词;以及各类介 

词、语气词和叹词等,大部分已经出现。第三,这个时期还出现了许多 

双音单纯词 (叠音字、联绵字)和大量复合词,前者如夭夭、菁菁、冉 

冉、嫋嫋、萧萧、飒飒、窈窈、缤纷、滂沱等等;后者如角弓、羔羊、 

旭日、蛾眉、四海、五谷、声音、朋友、爪牙、干戈、社稷、婚姻、征 

伐、恭敬等等。复合构词法的广泛应用为以后汉语创造新词以适应社会 

生活的需要开辟了广阔的途径。 

     关于上古时代汉语的方言,由于史料很少,还很难具体论述。根据 

古书记载,在秦汉以前的上古时代,汉语方言除了汉语共同语的基础方 

言北方话以外,吴方言、粤方言、湘方言也可能已在东南地区逐渐形成。 

 《汉书·地理志》注说:“自交趾(今越南北部和广东、广西大部)至 

会稽 (今江苏长江以南、茅山以东和浙江大部)七八千里,百粤杂处, 

各有种姓。”这里的“百粤”即“百越”。据《史记》、《汉书》及《吕 

氏春秋》、《吴氏春秋》等书的记载,百越之地早就有汉人居住,但他 

们的来源地并不一致。在长期的汉人与汉人、汉人与其他族人的接触过 

程中,发生语言的互相影响和融合,逐渐形成吴、粤、湘等方言。根据 

 《吕氏春秋·贵直篇》记载,伍子胥说:“夫齐之与吴也,习俗不同, 

言语不通……夫吴之与越也,接土邻境壤,交通属,习俗同,言语通。” 

这表明当时北方话的齐语与南方话的吴语差别已经很大,以致“言语不 

通”;而吴语、越语之间的差别倒还很小。另外,周秦以后,汉人逐渐 

南下,进入南粤(今广东、广西等地),一方面由于山川阻隔,交通闭 

塞,他们所说的汉语跟北方的汉语越来越疏远;另一方面由于民族杂居 

而引起语言的相互影响和融合,于是就逐渐形成了粤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