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读者 2007年合订本txt-第1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没想到王敬民真的领我们去大学了。这所大学还是全省很有名的一所大学,只是没有在市里,在距离市区十多公里的地方。首先那个大门就气派得叫人吃惊。门岗在屋里并不出来,汽车来了电动栅栏门会缩起来让路。王敬民经过一番交涉,领我们走进了大门(王敬民交涉时,我们才知道他的高中同学在这里当老师)。嗨,还真是从没有见过这样好的地方!绿莹莹的草地上伸着长颈灯;路边一丛一簇的鲜花沁入心脾;石板铺就的甬道上青年人三三两两拿着书本散步;高大的楼房上美丽的玻璃墙像是神话宫殿一般;教室里,大学生们看着大屏幕电脑听老师讲课;图书馆里,好家伙,一格一格一柜一柜的书本把我们的眼睛看花了;电梯呢上上下下头脑有些晕乎像坐飞机一样;实验室里,瓶瓶罐罐还有不知名的仪器高高低低,酒精灯吐着蓝色火苗;还有广阔的体育场,篮球足球排球在飞上飞下》》大学真大呀,大学真美呀,我们的心震撼了,小脸严肃起来,一种莫名其妙的激动在血管里膨胀。

  王敬民说:咋样?

  王连喜说:这个。。。这个。。。真是比天堂还好。

  我说:让我在这个地方过一天就美啦。

  王敬民说:这里边出来的大学生,机关、学校、工厂、解放军都抢着要,为啥?人家有本事。像咱们开后门人家也不要。比方咱村的支书,又是送礼又是说好话,儿子才安排到县电缆厂,还下了岗。这所大学的毕业生,挺起胸膛做人,到处有人抢。自己饭碗铁还不说,还光荣,给国家做贡献大!你像咱借用县农场的自动收割机,就是这里发明的。那算是小发明,大小发明这里一年有几百项!你们想在家窝窝囊囊过一辈子,还是想上大学,做大事,给国家做贡献,过城里人的好日子?

  我们一时忘了自己的长辈身份,一起回答:想上大学! 2f

  王敬民说:那就好,上大学就得好好学,认真听讲,往心里听,认真做作业,往心里学,得靠你自己用心,得靠你自己吃苦!

  当我们朗朗的读书声响彻在小村上空时,去地里劳动的好多人拐到这里看热闹,说:王敬民真有本事,咋把这几个捣蛋泥猴制伏了?

  一晃六七年过去了,我们这一班的5个同学,真的都考上了大学。每年过年回家的时候,我们都去看望王敬民老师。我们规规矩矩,恭恭敬敬。王敬民老师开玩笑说:别这样,你们还是长辈呢。我们全都不好意思地笑了。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07期P18

清华校长罗家伦
张昌华

  1917年北京大学招生期间,参加阅卷的胡适在招生会议上说:“我看了一篇作文,给了满分,希望学校能录取这位有才华的考生。”主持会议的蔡元培表示同意。可当委员们翻阅这名考生的成绩单时,却发现他的数学是零分,其他各科成绩也不出众。由于蔡、胡两人的执意,学校还是破格录取了这名学生。

  他就是罗家伦。

  罗家伦(1897—1969),字志希,笔名毅。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西进贤。早年就读于上海复旦公学,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在北大,他与傅斯年等人发起成立“新潮社”,编辑出版《新潮》杂志。“五四”运动中,他与傅斯年被北大学生公推为代表,组织参加了“五四”大游行,并起草了《北京学界全体宣言》。“五四运动”这一概念,也是由他第一次提出的。

  1920年秋,罗家伦由蔡元培推荐、实业家穆藕初赞助赴美国留学,嗣后又赴德国、法国和英国访学。1926年学成归来,在东南大学短期执教,后卷入大革命风暴,加入了国民党,曾任蒋介石的秘书。

  1928年8月,31岁的罗家伦以北伐少将的身份,由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任命为清华大学校长。

  时下论及清华大学的校长们,世人首推梅贻琦。梅氏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清华,厥功甚伟,功不可没。但对清华做过奠基工程的罗家伦,似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台湾清华大学史研究者苏云峰说:“现在很多人只知道梅贻琦是清华大学的功臣,而不知道罗家伦的奋斗成果与经验,实为梅氏的成就,铺下了一条康庄大道。”

  罗家伦当年在清华究竟做过怎样的奋斗,取得了哪些成果与经验呢?

  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留美预备学校,由美国人退回的部分庚款创办。这笔清华基金,名义上由中国的一位外长、一位外交次长和美国公使组成的委员会管理,实际上掌握在外交部高官手中。清华的校长历来由外交部任命。到罗家伦时代,清华学校已易名为清华大学。罗家伦当校长后,凭着“有一点革命的劲儿”,毅然把清华大学易名为“国立清华大学”。他反复强调“在清华大学前面增加‘国立’二字,是中国学术独立的重要标志”。同时,罗家伦想借此理顺清华大学的隶属关系,促使清华大学脱离外交部的管辖,归属大学院(相当于教育部)领导。

  罗家伦上任,邀请志趣相同、有办学经验、富学术威望的杨振声、冯友兰合作。他的就职演说标题是:《学术独立与新清华》,希望“自此以后,学校有一新生命……以清华大学来转移全国学风,以尽引导全国青年的使命。”“并以建设清华为中国现代化的第一流大学,俾与世界先进大学抗衡为职志。”在倡导“学术独立”的同时,罗家伦别出心裁地提出“四化”。吴宓日记有载:“罗氏以廉洁化、学术化、平民化、纪律化四者为旗帜。又谓兼容并包,惟贤是用云云。”在此后的两年中,罗家伦实践了“四化”,其果是亦喜亦忧。冯友兰说:“在罗家伦所提的‘四化’中,学术化的成功最为显著,军事化的失败最为彻底。”所谓军事化,罗家伦试图用军训的方式来强化校纪。学校要求学生着装统一,早晚点名,按点作息。无故缺席要记过,三次小过算一次大过,累计到三次大过即开除。早上要出早操,学生要着军服,蹬马靴。罗家伦身先士卒,坚持与学生一道出操。因纪律太严,素有自由主义精神传统的学生们很反感。当时刚入学的张岱年就因为忍受不了早操的制约,转学到师大。早操这一项,后来在学生们的“集体抵制”中被迫取消。

  罗家伦是蔡元培的学生,又受过欧美教育的熏陶,在办大学(包括后来办中央大学)的理念上,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他接手清华便做了一番调查研究,发现清华有八大弊病:机关庞杂、冗员充斥;职员薪金过高、权力过大;对教员只重学历、不重学识;浪费惊人等。罗家伦随之建立“教授治校”的管理体制,坚持学校以教学为主体,教授为核心,大师为旗帜,并提高教授的待遇。“教员发新聘书,职员发新委任状,突出聘书和委任状的区别。在新聘书中,教员增加工资,在新委任状中,减低职员的工资,特别是减少大职员的工资。”(冯友兰)。罗家伦认为“要大学好,必先要师资好”。他以“至公至正”的精神“为青年择师”,公开表示在选聘教授时,坚决“不把任何一个教授地位做人情,也决不以我自己的好恶来定去取。”

  罗家伦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教职员中凡不称职、不勤勉者一概辞退。90多位职员被裁去20多位。原55名教授,被辞退了37位,包括外籍教师一视同仁。延揽了20多位30岁上下的年轻人,诸如萨本栋、周培源、杨武之、朱自清、俞平伯、叶公超等等。还到英国剑桥大学,美国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校请了一批国际一流学者来校执教。像陈寅恪、赵元任、金岳霖、陈达等硕学之士,罗家伦亲自出面恳请留任。有趣的是外文系的吴宓,早在五四新文学运动论争时,吴攻击新文学运动甚烈,与罗家伦还打过笔墨官司。罗家伦当校长后,吴宓心中不免有点惶惶,曾托赵元任探底。罗家伦闻后大笑:“哪有此事,我们当年争的是文言和白话,现在他教的是英国文学,这风马牛不相及。”罗家伦不仅礼聘了吴宓,还改善了他的待遇。吴宓在日记中说:“宓之月薪,已内定增为三百四十元。宓向不持与人比较或虚空立论之态度,自家能增四十元,亦佳事也。”后来,学校教授激增,单身教授一人一间宿舍还不够住。吴宓本来一人住了三间,还请梁任公题了块“藤影荷香之馆”的匾,学校请他让出两间。吴宓不高兴,正式给罗家伦写了封信,声称若要他让房,他要跳后面的荷花池自杀。罗家伦犯难,最后请吴宓的一位老同学出面再三通融,终于说通了。罗家伦幽默地说:“大学校长亦无形中添了许多小市长的麻烦。”
  另一面,罗家伦大刀阔斧砍去一些“滥竽”,包括洋人。有位美国教授叫史密斯,此公教英文和拉丁文,在课堂上从不讲解,叫甲学生读一段课文,又叫乙学生读另一段。如此反复。下课铃响,即夹包走人。全校学生都叫他“老饭桶”。王文显说他在美国是教初中都没人要的货色,可在清华却“教”了十多年。前任校长竟然送他一张“终生合同”。罗家伦不能容忍,请他出局。一荷兰籍教授,在教学生弹钢琴时竟对一女生非礼。罗家伦查实后,马上通知那位外教“立即停职,听候处理”。一下子共辞退6名外教。被辞退的外教们运动美国公使马慕瑞来说情。罗家伦十分策略,以“他们决不能代表美国的学术水平”为由,终于说服了美国公使。“老饭桶”临行前又向罗家伦提出了六七项不近情理的要求,罗家伦以“最大限度的礼貌”断然拒绝。罗家伦有魄力,有识见,不刚愎自用,如发现自己有做得欠妥的地方,马上纠偏。他刚到清华,不重视体育,把体育部主任马约翰降职降薪。不久,马约翰率清华足球队到天津参加华北区足球赛,得了冠军。回校时,全校同学燃放爆竹,热烈欢迎,把马约翰从校西门一直抬到校内。罗家伦立即又将马约翰提为教授,恢复原职原薪,而且还送他一只银杯作纪念。

  罗家伦用人唯贤,不惜得罪自己的老师朱希祖先生,成为一时传诵的佳话。历史系的朱希祖教授资格最老,他是中国史专家。当时若聘他为系主任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可是罗家伦觉得朱先生对世界史接触不多,“这就无法使这个系走到现代化路上”。罗家伦不得不以校长身份兼史学系主任,占了这个“缺”,留给一年后方可到任的蒋廷黻先生。当时学贯中外历史的蒋廷黻博士在天津南开大学执教,罗家伦礼贤下士亲自到天津去请。因蒋已受聘于南开,最初表示不愿。罗家伦坚持,说“你若不答应,我就坐在你家不走”。他真的在蒋家“磨”了一个晚上,蒋廷黻只得答应等南开聘期满后再去清华。罗家伦晚年在回忆中提及此事说:“纵然得罪了我的老师,但是我为了历史系的前途,也不能不为公义而牺牲私情了。”

  在招生上,罗家伦开创了在大学招收女生的先河。新学年开学,一下招了15位女生。他操办此事有点“独断专行”,只在学校拟定的招生简章上加了“男女兼收”四个字,而事先并未呈报大学院批准。对特殊人才,他坚持“破格”录取,钱钟书即为一例。“我数学考得不及格,但国文及英语还可以,为此事当时校长罗家伦还特地召我至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