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透视崔恩卿-第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暴利对于投资者来讲,存在着相当大的诱惑力。但实际情况是,很多企业、企业界的人士还不了解报业发展的规律,投资报业形成热潮我觉得与此有关。如果倒退十年,可以这样说,我们中国报界相当多的人都不怎么了解报业的发展规律,包括新闻研究人员甚至连教科书上都没有。而且,报业不懂得自身发展的规律,自己不知道自己怎么长的,为什么能长起来。少数的几家报社,不管自觉还是摸着石头过河,客观上是发展起来了。瞎猫撞上死耗子,撞来撞去,才渐渐明白过来。但是企业界或者投资者们,可能只是看到了《广州日报》和《北京青年报》的高速发展,却没有看到失败的那些,所以想投资进来。他的投资进来是盲目的,不太了解报业的规律,盲目认为有暴利,他们认为这个暴利和当初经营矿泉壶、营养液大赚一把,道理差不太多,只不过他们的时间比较短,报业的时间可能延续的比较长。因此,投资者脑子里幻想的暴利现实中是不存在的,结果只能是碰得头破血流。    
    而我说的暴利是因为报业处于初级阶段,只有很少数几家进入媒介市场化阶段,所以是暴利。但是这个暴利还远远没到已经被平均化的时候。也就是说,这块蛋糕,逐渐扩大加厚的趋势是存在的,被平均分割完了的局面还没有到来。    
    随着市场经济发育成熟,这块作为报业市场存活的蛋糕,会越来越大,不是现在这几张报纸全部能吃得了的,所以它需要有新媒体进入,它也吸引着新媒体来吃这个蛋糕。在吃这个蛋糕的同时,才逐渐形成更加成熟的报纸,也可能是一种集团化。这个量很难说,也可能是几张报,也不排除有十几张报纸。    
    所以,我们不要局限在讨论饱和是相对的还是绝对的,对企业家来讲,他永远要挑战这个饱和,而且这个蛋糕相对是处于增大的过程中,具体到北京的报业,也是一个发育的趋势,要达到饱和我想,最短应该要五年到十年的时间。    
    都市报将一统天下    
    记者:从报业理念发展的角度来看,90年代初《北京青年报》的成功在于做新闻敢于说话,贴近百姓;之后的北京报业市场,《精品购物指南》以生活服务特色异军突起;近些年则进入新闻与服务并重的都市报时代。你怎么看这些年报业理念的变化?    
    崔恩卿:1994年《解放军报》在头版上发了一条广告《解放军报》可以刊登商业广告。这表明大家对广告认识逐渐加强,同时使得对新闻的认识,对贴近性的认识也得以加强。这种变化也有个过程,首先是从新闻的角度,编辑记者是搞新闻的,首先是重视新闻人手,而且这个新闻,一段时间表现为好文章,按照我们现在说的是焦点、百姓关注的问题。    
    《北京青年报》那时创造的叫社会大特写,重视新闻并没有从根本上把报纸带人市场,但是毕竟增强了报纸的可读性,而且官方新闻少了,官样文章少了。然后就是社会性,报纸重视社会性,是报纸内容上一个很大的转变,也有很大的社会风险,当时《北京青年报》誉为敢说话。说真话是在这个阶段《北京青年报》进入市场的—个重要因素。    
    这个时期报人有一种认真的态度,一种责任心,关注社会,这是搞新闻的一个特征。但对服务性的新闻、对生产消费新闻普遍不够重视,包括《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在内。实际上《精品购物指南》是《北京青年报》和《北京晚报》留下的一个阵地。《北京青年报》完全可以把这块阵地拿下来,但是《北京青年报》没有去拿。    
    《精品购物指南》研究报业市场的时候,确定了办一张并不是新闻纸的一种实用信息纸,它成功了。单期的广告刊载额和现在的《北京青年报》不相上下,只不过它不是日报那样一个规模。但是《精品购物指南》的出现,说明这个时候报业开始对生活服务类内容的关注,与传统的新闻正好是一种结合,这种结合应该说形成了一种比较完整的区域性的媒介,就是现在“都市报”所走的路。    
    北京应该说这是几个阶段,当年《北京青年报》冲击市场时走的是规模、新闻纸的道路。《精品购物指南》是把自己作为一个消费载体。现在的都市报条件发生很大的变化,直接进入一个贴近性、地域性的发展空间。    
    记者:北京的报业市场你认为有序也好,毕竟也是存在竞争的,而且,像《北京晚报》和《北京青年报》应该是在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你现在任社长的《北京娱乐信报》作为黑马杀人北京报业市场快一年了,现在已经扩张成为一周五期的规模,如果想站稳脚跟,应该走什么道路呢?    
    崔恩卿:《北京娱乐信报》的娱乐新闻能够形成特色,做足文章也可能是成功之路,但是这方面真正做足了也很难。更何况“信报”定位不是专业娱乐报,而是“实用新闻纸”,因此必须做成一种综合新闻的形态。    
    “一报在手,新闻全有”,固然是我们的一句广告词,但是毕竟当天发生在北京的主要新闻,这个报纸应该从不同的角度有所表现。这也是新闻规律的竞争,使得《信报》在综合新闻上必须要插一脚,同样,将来经济新闻上也要加强。    
    记者:“娱乐信报”这样一个有点儿怪的名字,会对报纸的发展有不利作用吗?    
    崔恩卿:要看情况。像《北京青年报》这种设定“青年”概念的报纸,已经走出了“青年”的概念,它成了一张社会新闻纸,到现在不完全是给青年看的,但《北京青年报》已经不需要改名了,为什么?《北京青年报》自身已经成为品牌了,“青年”的含义已经不重要了,《北京青年报》已经形成一个概念。    
    现在《娱乐信报》给人的概念还不强,怎么不强?娱闻上的是权威吗?其实还没有形成。如果发展到一定的状态,比如说在北京的零售量,维持在10万以上,北京的订阅能够在10万以上,有了这两个数,也就是说有20万份的发行量,“娱乐信报”的概念就不重要了。说明“信报”有了稳定的大众读者群,说明“信报”被社会接受了,说明“信报”的新闻版块、娱闻版块、百姓关注版块和消费指南版块,既具有新闻性,又具有服务性,这几个板块的形成,就具备了报纸的共性,我们就不再强调“娱乐”这两字,到那时,改和不改报名,已经关系不大。就像人生在哪一家是先天的一样,已无关紧要,不管是山里的孩子,还是城里的孩子,有了“后天”的努力,不一定不能上大学,不一定不能成为名人和专家。


总附录第62节 打虎英雄在新形势下(4)

    报业竞争,规范市场,读者受益    
    记者:以北京的报业市场为例,目前的竞争状态会向什么方向发展?如果竞争激烈到白热化的程度,像南京报业市场,很多报纸零售甚至降到一毛钱,虽然很便宜,但是很多报社亏本。就像家电打价格战,彩电可能便宜了,最终消费者也会为此付出代价。    
    崔恩卿:现在北京的报业市场实际上也在打价格战,而且跟南京的降低价格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虽然定价没有变化,但是已经采取了各自的销售方式,比如《北京青年报》是订报送奶,《北京晨报》是订报送水,几乎相当于无偿订报。    
    一些新报面世的时候更是这样,有的在地铁里送饮料,其实,这样做很麻烦,而且并不一定能够送到读者手里。我看还不如跟商家联合打折,凭你这份报纸可以享受一定折扣优惠。    
    今年9月份就快到订阅明年报刊的关键时候了,到时候一定又是五花八门。反正不管是什么,归根到底就是送东西。订我一份报,送你相当价值的东西。    
    北京的报业市场,今年到明年,也还是一种平稳状态,不会非常激烈。因为今年、明年市场的情况,就是《信报》、《京华时报》这两张报在冲击市场。    
    今年、明年的市场是竞争待发,竞争的态势有了,并不是一个恶性的竞争。就是这个局面恰恰受益的是读者,为什么呢?竞争最终的结果是在信息量上加大,在贴近性上加大,在服务性上加强,也就是现在都市报的发展势头,读者选择的余地越来越大。定价不会上升,但也不会出现大幅度的下降。    
    所以我觉得北京是市场有序,竞争待发,规范报业,成熟报业,受益读者。我觉得明年肯定是这样一个局面。其中表现最明显的就是报业规范,报纸规范。这是北京的市场。规范报业本身就是竞争产生的一个正面的效益,不是负面的。    
    中国报业需要职业经理人    
    记者:报业的不成熟,一方面也体现在缺乏管理人才,尤其是职业经理。当一个行业发展的时候,必定要吸引行业外的人才进入这个行业。现在报业处在开放的过程中,但是报业人才还相对处于一个封闭的状态,即大多是由编辑记者成长起来的,虽然有丰富的经验,但是作为管理者的基本功不完备。    
    崔恩卿:一些企业或者机构投资报业后,希望参与到报社的管理工作,但因为他们对报业不太了解,现实情况往往以失败告终。为什么失败?我举个例子,许多合作的企业进入报纸后,只管广告和发行,编辑业务不管,这就存在问题。报纸原来的样子就不是能带来广告的样子,原来的样子没有变化,能带来广告吗?带不来广告,你负责的发行和广告找谁要去?肯定是最后失败。现在有的一些巨额投资到报纸,几乎都失败了,原因是他们不知道如何改造报纸的产品,没有抓住重要环节,虽然政策上说编辑权不能放,但并不意味着作为产品的报纸不能改造,你不改造,投入几千万进去是干嘛的?投资进来的第一项工作就是要改造产品,改造成适销对路的产品,这样才能卖的出去,才能赢得读者,才能有广告。    
    从这个角度来看,报业要市场化就需要职业经理慢慢的形成,包括引进报业外的人才。而现在正好是青黄不接,原来的编采人员;对经营管理不太了解,包括对报业的规律不太了解,造成这样一个没有发展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才有资金进来,投资的人进来之后,想参与管理,但是他又不懂得报纸。这就是现实情况。应该说报纸的职业经理人问题刚刚开始,过几年之后,报业开始规模化之后,肯定职业经理人会成熟起来。现在开始有这个势头了,大家坐在一起,很少再讨论新闻如何写,都讨论如何经营,已经讨论到职业经理话题,可是还不成熟。我觉得这已经开始有这个气候和土壤了。    
    记者:你创办《北京娱乐信报》,有没有一个最终目标,比如要当第几,把谁挤下去?    
    崔恩卿:我是市文联党组副书记,副局级,报社社长是兼任的,毕竟不能在第一线,加上我的心态,年龄在增加,一定要把谁灭掉,没这个想法,但在市场上就是要竞争,不会和平相处。    
    我其实知道有相当大的风险,但仍要一试。我脑子里没有假想敌,没有那种好斗的气魄,但力争上游、激流勇进的本性没有改,可能变成比较温和的方式去表达,是友好的,但是竞争的。    
    在《北京青年报》时,我曾有四句话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