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透视崔恩卿-第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网友':信报什么时候上市呢?有打算吗?还是等着被兼并收购?    
    '崔社':其实在一个月之前,香港的《明报》的记者也来采访我,因为在香港已经有了很多说法,说《信报》要在香港上市。我的回答是,事出有因,但是,还未成事实。从《信报》自身的发展看,2005年《信报》将走完它第一个周期,即“五年规划”的周期,《信报}要走上一个平台,这个平台的标志,就是广告的刊出收入要达到4亿元,要形成影响力,要为它的创业期画上一个句号,并开始准企业化、公司化运作。2006年以后开始为资本运作做准备,为扩张式的发展做准备,包括为上市做准备。这就是《信报》的发展计划。    
    谢谢各位网友朋友,大家很热心,但是,我回答的问题有限,不能一一做答,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大家可以发到我的电子邮箱:cuienq0204@sina.com。    
    摘自人民网社长社长在线(2004。9。21。14:00)


总附录第54节 志在潮头伴腾龙(1)

    ——访北京娱乐信报社社长崔恩卿    
    李晓晔    
    崔恩卿在北京娱乐信报社社长办公室宽大的办公桌前接受我的采访。    
    10年前,台湾女律师邱彰访问北京时,见之辄叹日:“好一帅男也!”10年后,年近花甲的崔恩卿风采一如当年,依然是那么雍容儒雅,气定神闲,望之有古君子之风。    
    崔恩卿的确是淡泊的。他自己创作的一幅水墨画非常恰当地表现出了这种心境。画面上墨色淋漓,一望无际的大海云雾升腾,一个别具一格的“钓”字,写得就像一位头戴斗笠的渔翁甩出了长长的渔线——好潇洒的一钓!。画的上方还有他写的一首龙飞凤舞的题诗:笑口常开心自安,飞龙游凤皆勿攀;九霄小试银河浪,天阙浮云任腾翻。对于崔恩卿来说,画中所表现的意境并非仅仅只是艺术上的追求,同时也是生活中实践。着的一种生活态度,他平素不吸烟、不食肉、不饮酒,人送外号“三不闲人”。    
    然而,这样一位极富艺术气质的“闲人”,靠什么将当年名不见经传的《北京青年报》做成了一张名震天下的名报?而今天在早过“知天命”之年,仍然雄风犹在,宝刀不老,又同报纸进行“第二次握手”。这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雄心与豪情,显然与其散淡闲适的外表大相径庭。    
    我们的话题就从这里开始。    
    我问:崔社长,是什么原因使得你在阔别报业近5年之后,又重新办起了报纸?在你的内心深处,是否有着一种挥之不去的办报情结呢?    
    崔恩卿淡然一笑,说:主要是工作使然。1996年,我离开北青报,调任北京市文联党组副书记,后来分管文联下属的一报三刊:戏剧电影报、北京文学、北京纪事、东方少年,同时兼任戏剧电影报社社长,2000年,戏剧电影报更名为北京娱乐信报,于是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信报的社长。这一报三刊目前规模太小,而文联需要发展,职责所在,不能不重操旧业。    
    那么,当年对北青报进行了那样一场历史性的变革,也仅仅是职责使然吗?    
    提起北青报,崔恩卿的眼睛放出了异样的光彩,往昔的峥嵘岁月如一幕幕电影浮现在他的眼前……    
    北青报的流金岁月    
    在1983年到北京青年报就任社长时,崔恩卿已经在北京石景山区工作近20年,先后任共青团北京市石景山区委常委、书记,石景山区委办公室副主任。1983年至1996年,又在北京青年报工作了整整13年。    
    80年代,和所有报社一样,北京青年报同所有的报纸一样,按照计划经济体制划定的模式在运转着。1986年以前,北青报的广告年收入只有可怜的一两万元,1987年至1991年收入也只有10—35万元。    
    90年代开始,北青报在崔恩卿的主持下进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改革。1992年广告收入达到500万,以后每年以几千万元的速度递增,到1996年崔恩卿离开报社时,广告收入已经达到8600万元。1997年,北青报广告首次突破亿元大关,2000年更攀升至6亿多元,并使这一纪录保持至今。    
    改革就是解放生产力——崔恩卿以其成绩卓著的办报实践,极为生动地诠释了这一理念。先进的观念的确可以转化为生产力,从而唤醒一张普通报纸所蕴藏着的巨大潜力,并使这种潜力得到魔术般的发挥。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新闻改革已经走到了这样一个临界点:伴随着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新闻已经从过去只强调社会效益向两个效益并重转变,新闻所具有的商品属性得到了认同,报业的两个轮子开始转了起来。    
    这个观念在今天早已经是老生常谈了。但是,在当时却是一个全新的话题。报纸如何经营?怎样才能实现两个效益的统一?这一切都还没有人实践过。风险是显而易见的。谁能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呢?    
    北京青年报就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吃螃蟹的人”之一。    
    谈起当年的改革,崔恩卿至今记忆犹新。他说,1991年底,在海淀的一家宾馆里,北京青年报的一班人开了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议,对于报社未来5年的改革与发展进行规划,确定北青报今后的发展方向。    
    崔恩卿说,在那次会议上,大家达成了以下共识:北青报应当办成反映民情民意,对社会有用的真正意义上的新闻纸,同时必须树立“以报业为主,报业与企业一体化”的报业大经营观。    
    北青报改革的帷幕至此拉开。    
    所以能够达成上述共识,崔恩卿说,是因为对于我们对于如何办一张适应市场经济的报纸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    
    崔恩卿说,报纸是一种媒介而非简单的宣传品,它对读者起到的是一种“新闻+服务”的作用,因此,一张报纸应当有自己明确的目标读者。那么,北青报的目标读者是谁呢?开始我们是14——28岁的青年,后来逐渐将社会主流人群纳入了我们的视野。与此同时确立了北青报的地域性,即改过去“立足北京,面向全国,走向世界”为“立足北京,面向城市”,从而确立了北青报作为城市报的发展方向。当然最核心的东西,是将报社作为一个经营实体,以报纸为主产品,把采编、广告和发行统一起来。    
    崔恩卿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报业发展的认识得益于他的两次求学经历,一次是1975年在北京大学经济系读过一年进修班;二是1988—1991年在北京市委党校经济管理大专班攻读了3年。1991年毕业时,崔恩卿提交于题为《浅议青年报刊的发展之道》的毕业论文。他的报业大经营观在这篇论文中第一次得到完整阐述。这一思路成为北青报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指导方针。    
    北青报的改革以其骄人的成绩,在中国新闻史上浓墨重彩地写下了辉煌的一笔。与此同时,崔恩卿关于报业改革的思想也在实践中日益成熟。在办报期间和之后,他撰写了《产业化;青年报刊业的前景与挑战》(与人合著)、《报业经营论》等多部论著和大量相关论文。这些著述对于90年代我国报业的改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回首往事,崔恩卿感慨万千,在一首小诗中,他写道:激情澎湃人生路,流金岁月似浪花。勇立潮头何以乐,进腾飞跃向朝霞。


总附录第55节 志在潮头伴腾龙(2)

    与报纸第二次握手    
    对于崔恩卿来说,快六十的人了,萧规曹随,稳当退休,安享晚年,不失为一条稳妥的路。像办报这种苦差事,许多人避之唯恐不及,何必偏要去蹚呢?然而,难以割舍的“报业情结’,还是使崔恩卿在明知有种种不利因素的情况下,毅然决然地将戏剧电影报改名为北京娱乐信报,开始了他第二次创业历程。    
    对于所面临的困难,崔恩卿非常清楚。过去,只要不怕掉乌纱帽,就能够取得成功。现在,报业竞争环境空前激烈。在北京报业市场上,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北京晨报已呈三足鼎立之势,新兴都市类报纸又不断涌现。中国报业已经进入了一个以资本运营为特征的新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没有强大的资金作后盾,一张报纸要想跻身报业市场几乎是不可能的。然而,在资金远未到位的情况下,崔恩卿却在2000年10月,以区区690万元资金,打响了一场以小博大的攻坚战。    
    为什么一定要唱这出“空城计”呢?崔恩卿认为:2001年的报业市场相对稳定,但此后10年,中国报业将进入一个大的转型发展期,必须抓住机会,方能跻身新世纪报业改革的新一轮浪潮。    
    但是,由于过去戏剧电影报没有积累加上资金短缺,创办初期的北京娱乐信报很难吸引社会投资,而同业以及广告界对信报的发展也持相当的怀疑态度。更糟糕的是,一些投资方后来又因种种原因而收回了投资承诺。因此,当时崔恩卿面临的压力的确很大。    
    崔恩卿说,那些日子里,每天晚上一沾枕头,就感觉所有的事情都压了下来,而且,这些压力只能我一个人来承受,许多话在当时不能跟任何人说。那确确实实是夜不能寐啊!但即使在那么困难的情况下,我仍然秉承诚信为本的宗旨,职工所有的工资照发;与别人签了的所有协议照办。也许别人看不出什么惊险来,但毫不夸张地说,我们的确是绝处逢生。    
    目前,北京娱乐信报已经得到了北京广播影视集团的注资,每天已经出到40个版,零售达30万,在北京报业市场上得到了读者的广泛认同。崔恩卿认为,到今年年底,报纸的广告收入大概能够达到6000万元,报纸发展就可以逐渐进入良性循环。    
    那么,与北青报这样已经成功的报纸相竞争,还有没有可能?我问。    
    崔恩卿说;时代不同了,遇到的挑战也不同,自然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去应对。大报有大报的长处,小报也有小报的优势。大报再上台阶不容易,小报却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市场风云变幻,不会有永远的赢家。就北京报业市场来说,重组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新入市的报纸不是没有可能成为新的老大。    
    当然竞争的策略要适应自己的实际。就目前的情况看,信报只能以低姿态,走智慧竞争之路,在综合新闻、娱乐文艺以及深度报道、消费信息等方面下功夫,在实用性和服务性上下功夫,办出自己的特色来。这样就有可能在资本运营的时代再创辉煌。    
    一个真正的报人    
    崔恩卿曾说自己不是一个成功的报人,说自己“只是一个合格的决策人”。但事实上他确实是一个真正的报人。    
    所谓报人,是与普通的编辑记者有所区别的。那种仅仅把新闻工作当作职业,当作饭碗的编辑记者是不能称之为报人的。真正的报人,是将自己的全部热情乃至生命都贡献给新闻事业的人。办报之于他,是信仰,是生命,是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报纸已经融化在他的血液中,灵魂中。    
    崔恩卿就是这样一种报人。    
    对于他来说,一个报人所具有的勇气、才气和睿智他都不缺。在他散淡、平易的外表下面,涌动着岩浆一样炽热的热情。正是这种热情,使得他一次又一次搏击在报业改革的潮头。“天涯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