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伤寒杂病论义疏-第6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此示太阳表邪,以浮为主脉,故曰浮为在表,有外得伤寒表实之证(无汗即表实)而
脉但浮不紧者(或系传经化热而转急,或系荣郁不甚而未成紧),真验其病邪在表(表证,即恶
寒发热是也),无里虚之候者,仍可发汗。曰宜麻黄汤者,较主之犹有损益之意,此亦垂
示活法,恐学者但执浮紧之脉,始为在表,故条记以辨之。


伤寒杂病论义疏 
—202—

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浮而按数之脉,假令得表实之证,亦可发汗。数盛有力者,为化热于里,数而无力
者,心气内虚也,宜麻黄汤者。释同上例。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
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此亦不冠风寒之异。曰病常自汗出者,谓无他病,而但常自汗出也。荣主秘固,乃
以汗出为和者,以玄府开则荣气疏畅。荣阴外和而不能内返阳明之阖者,以卫泄令荣气
外溢,不共荣气谐和故耳,所以然者,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虽自汗而荣气仍郁,不
能外交于卫,卫外溢而不内返,复不内交于荣,故令荣气独行脉中,卫气独行脉外,外
虽自汗者邪汗也,复以桂枝法达其荣郁,发正汗以解邪汗,荣外交则卫复内敛,荣卫和
而病愈矣。曰宜桂枝汤者,则脉象浮缓可知也。

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
则愈,宜桂枝汤。

不冠伤寒、中风,乃曰病人藏无他病者,明发热自汗之证,因有外内,必平脉审辨,
内无藏气为病之因,外见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乃为卫外溢不与荣和也。邪在外则脉
当浮缓,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者,谓此证必发热有时,当于病未发时,先令服药,
斯正汗出而荣卫和矣。

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此补示伤寒得衄不解,当更发汗之例。脉浮紧,寒邪伤荣脉也,不曾发汗,因致衄
血之变,假令脉紧仍在,虽衄后仍宜麻黄汤主之,俾卫开而荣气外泄,则上溢之势自平。
学者不可以得衄未解,遂不敢更进麻黄法也。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一云大便青),
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此示伤寒不解,有里实而表气闭者,宜通其里而外自和。盖其人肠胃素热,病由体
变,亦犹寒中者当以救里为急,虽寒热之化各殊,其为治里以通表则一也。曰:伤寒不
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不大便六七日,宜府气内结,但言头痛,而不项
强,外证复不言恶寒、恶风,惟以有热二字概之,知必身热躁烦,渴欲饮水,热证悉具,
脉当大而鼓滞不浮。凡里气不通,浊邪上逆者,亦令头痛,必昏重闷胀,与表寒头连项
而强痛者不同,且小便必热而赤涩,故宜以小承气下其里结,府气通斯津液和,而腠理
开泄,濈然汗解。但曰与承气汤,而不别三承气方名者,谓当消息轻重,与温里之宜用
四逆辈者同例。此证若小便清者,知邪不在里,仍为在表,以热结肠胃者,小便必赤热,


伤寒杂病论义疏 
—203—

今小便清,知里无热,脉亦必兼浮象,当须发汗,宜桂枝汤加减治之。若头痛者必衄,
此谓头痛有热而小便清者,证不在里,则热邪必并荣分,迫血上溢为衄(此辨证非府实,则
当属邪入血分),衄后不解,宜桂枝法加黄芩、丹皮与之(旧释谓宜桂枝汤,当直承当须发汗句,
此亦不可泥,若衄后不解,证象在表,仍可用桂枝法加减)。凡荣热内郁者,脉当汗数而涩,用
桂枝法达荣,必佐凉解之品。若涩数而大者,此兼府热,可用桂枝加大黄法。惟涩数而
细者,荣气枯竭,桂枝温经,所宜禁也。

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此示伤寒汗后,有乘虚复感之例,曰:伤寒发汗已解者,谓寒邪外闭之证,汗出当
解,若半日许复烦热者,必汗出腠开之际,客邪再入,脉紧解转浮数者,可更发汗,宜
桂枝汤治之。由此知汗后余邪,多留肌里,脉浮数,则胜拒之力已衰,故用麻黄法后,
继以桂枝达荣之法。假令寒邪复感,脉再浮紧者,仍当以麻黄法发汗,不可拘也。

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木条汗、吐、下亡血,皆指自病,非谓医家发其汗也。凡论中但言发汗、不言医发
其汗者,多同此例。因其人得病之后,若自汗出,若吐,若利,遂致亡血,亡其津掖,
气阳而血阴,津阳而液阴,汗则亡津,吐则亡液,下则亡血,亡血、亡津液者。以汗吐
下而致亡也。所谓阴阳自和必自愈者,示治源之法,当和其阴阳,病乃自愈。自愈者,
谓不汗、不吐、不下而解,非不治亦得自瘥。如同一取汗,有养荣而得汗者,有益气而
得汗者,亦有和荣卫而汗自止者。有温胃治吐之法(治吐多用辛温,如姜、夏之属),有滋
液治吐之法(如百合鸡子黄汤之属),复有敛津治吐之法(久病转胃反吐涎沫,重用五味酸敛,
佐甘草缓急则吐止,此肝邪之乘胃也)。自利,宜理中固肾,乃肠热风动者,当用苦寒(如少
阳阳明合病之用黄芩汤,厥阴热利之用白头翁汤)。脱血,必益气养阴,而气迫血溢者,法宜
清降(如用大黄黄连泻心治吐血是也)。至期津液之复,更无胶柱之方。热盛津灼,清热即
以生津,气虚液结,补气即以化液,总不外交济水火之偏,使阴阳和而病解。轻者可以
谷果调养,重者必须方药主治,每见因循不药,遂致病加、小愈之变,亦养生者所当知
也。

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
自愈。

大下亡肠胃之液而伤阴,发汗亡肌腠之津而伤阳,汗下后小便不利者,此非水气停
蓄,乃亡津液故也;因亡津液而使水道不利,不可更用渗利,故曰勿治之,非谓可不治
自愈。下云得小便利,必自愈者,知必明乎治源之法,而后小便始得利也。有上焦气不
布津,而水道不调者,或滋肺液之枯(如栝蒌根、麦门冬之类),或助真气之转(如参芪之类
是也。后贤不能明其所以,谓此等治法,如壶盖上闭,水则不出,启其盖则水自出矣,盖喻巧而实非医
理也);有中州水不化气,致水道不利者,或辛温以宣胃阳(如桂、姜、苓、术之类是也),
或咸寒以启脾阴(如猪苓汤是也);有下焦肾气不化,令水道不行者,复有寒热虚实之异(寒


伤寒杂病论义疏 
—204—

者,温以附子、肉桂。热者治以黄柏、泽泻;寒热相杂,黄柏、肉桂,可并用也),宜求津液内竭
之源,以决平辨制方之法。亡津液之脉,当短而涩,按之空虚,至其合离变化,则无穷
也。

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此再示汗下转坏,病由体变之例。如同一误治之逆,大抵素秉阳盛者,即亡阴而液
竭(上条所举之例是也),素秉阴盛者,则无阳而气消(本条所举之例是也)。今汗下后而外
见振寒,知阳衰于表,内而脉微细,知阳衰于里,所以然者,微为亡阳,细为亡阴,知
内外气血俱虚故也,宜附子、当归、人参、炙甘草之属,随证治之。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
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干姜附子汤方

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此示虚阳浮越,复有昼躁夜静之例。盖病机之变也,病由误下复汗,下既伤其阴精,
汗复发其阳气,遂令阴陷于里(阴陷与阴竭不同),阳浮于表,致内外气机不能相应,故昼
日卫气行阳,使阳气浮越,阴精不能上奉,则烦躁而不眠(平人昼精夜瞑,若病阳气虚者,当
倦而多睡,兹云昼日不得眠者,谓日间不能安睡也),入夜而卫气行阴,使阳得潜降,阴王足以
养阳,反安静而能寐。不呕,知胃气未逆,不渴知津液未枯;无表证(表证,即恶寒且发热
也),知非外邪之陷(外邪内陷之证,如烦躁不知痛处条所举是也);脉沉微者,肾阳之内衰也。
身热而无大热,乃肾气不敛,因令胃阳外泄之候,至此便成阳外阴内之证,主以干姜附
子汤,温脾肾之阳,则火敛水温,里气外应,阴平阳秘,诸证解矣。不用人参者,以无
喘渴之象,知阴精固未竭也。此与阳虚暮乱、阴虚朝争之病机,当有浅深之辨。盖阳虚
畏阴乘则暮加,阴虚恶阳扰而旦剧,为阴阳从乘之正。其阳虚而昼烦夜静,浮阳资阴入
以内潜;阴虚而夜躁昼安,孤阴假阳升而上启,则为反常之例,故曰病机之变也。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去(通行本误作加)芍药,加(通行本阙)生
姜(通行本误多各字)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桂枝去芍药加生姜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人参三两大枣十二枚,擘生姜四两芍药(通

行本有芍药四两)


伤寒杂病论义疏 
—205—

上五(通行本作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通行本
多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生姜、人参十三字)。

此示发汗后,经气内虚之证(经者,对府藏而言,举气即以赅血也)。发汗所以解外,今
汗后表证已罢,而身体疼痛未和,脉象沉部迟滞者,论诊法沉为在里,迟为在藏,今藏
无他病,而证见经络之间,则平辨之例,法随证转,当以浮沉定病邪之浅深,举按审荣
卫之内外。迟为阴阻,沉为气陷,此荣泣卫沉之候,非沉在里而迟在藏也。故不用姜、
附之救里,而仍桂枝以和外;以沉迟为荣气之寒,去芍药之苦酸微寒,加生姜以宣胃阳,
重人参以转大气,病在外而阴阳俱虚者宜之。曰新加汤者,以桂枝汤为古方,新加则师
所损益,示学者消息制方之例,要当循法度以化裁也。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
膏汤。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

麻黄四两,去节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甘草二两,炙石膏半斤,碎,绵裹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
滓,温服一升。

此示发汗后,寒热内陷气府之候(寒热,指寒与热两邪杂合,俗所谓寒包热者是也)。发汗,
谓自病不药得汗,或医发其汗者皆是,汗后余邪未解,或半日许复烦,有继桂枝法以达
荣郁之例,此其常也。但发汗后,亦有不可更行桂枝汤者,因其人肺素有热,火郁则皮
毛易疏,医不辨发汗之后(即自发汗,亦初起即有汗也),腠理已开,与太阳中风之初自汗
恶风,卫泄而荣气仍郁者,病机不同,若更以桂枝法温达荣气,助津液外泄,必令汗出
肺燥而喘,因汗出而喘,外寒即乘腠泄肺张之际,由息入肺,束其内热,汗后复感,成
寒热蓄积于肺之候,脉象必大而按浮,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