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伤寒杂病论义疏-第4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故外寒愈盛,则相搏愈烈,是以九月十月,寒气尚微,为病则轻。十一月十二月,寒冽
已严,为病则重,正月二月,寒渐将解,为病亦轻。此言天气渐寒,则人身之阳内伏,
故外寒入深,则反激益甚,此客邪与体内阳气之争,病之由体变也。若寒中之体胜拒当
微,热中之体,必证见壮热,甚致传经之变,又外邪皆逢身之虚,乃得入客。若君子固
密,则寒无由入,必冬时能调节适宜,适有严寒外侵者,乃即病而为伤寒也。

其冬有非节之暖者,名为冬温。冬温之毒,与伤寒大异。冬温复有先后,
更相重沓,亦有轻重,为治不同,证如后章。从立春节后,其中无暴大寒,
又不冰雪,而有人壮热为病者,此属春时阳气,发于冬时伏寒,变为温病。

冬令闭藏,阳伏气潜,水冰地坼,乃应其候。若冬有非节之暖者,则肾气上浮,皮
肤外泄,秋燥内收之暑湿,为所引动,发为温病,但热而不怨寒,以其气温,其时冬也,
名曰冬温。冬温之毒,与伤寒大异,伤寒,为外寒束体内之阳,胜拒而作;冬温,则由
令气过暖,阳不内藏,伏邪内动,即冬不藏精之谓也。冬温之邪,有发于冬者,有伏深
留久,至春而发者,为病更重,所谓大温是也。大温与冬温,皆起于冬不藏精,而发有
迟早,故概以冬温统之,而曰发有先后,更相重沓也。冬温稍轻,大温更重,方治见后
温病证治,故曰:亦有轻重,为治不同,证如后章也。从立春节后,其中无暴大寒,又
不冰雪,而有人壮热为病者,此属春时阳气,发于冬时伏寒,变为温病者。此言温病以
发于春者最多,或正属伏气而为春温,或风热合化而为风温(新感之风,与内蓄之热相合)。
以春为发陈之气,万物繁荣于上,其候温,其令风,其政散,虽无非节之气,如暴寒冰
雪之变者,亦易发动伏寒,证见壮热,变为温病。故春阳勃发,最为发病之候,不但温
邪为然,即宿恙亦尔。且冬寒冰冽,又四序伏邪之始也。

从春分以后,至秋分节前,天有暴寒者,皆为时行寒疫也。三月、四月,
或有暴寒,其时阳气尚弱,为寒所折,病热犹轻。五月、六月,阳气已盛,


伤寒杂病论义疏 
—109—

为寒所折,病热则重。七月、八月,阳气已衰,为寒所折,病热亦微,其病
与温及暑病相似,但治有殊耳。

此言病气与令气相加,亦成时行疫气之证。如从春分以后,至秋分节前,气候由温
至热,乃岁序之常,若天有暴寒之变,即成不正之气,不正之气感人,便至成疫。盖疫
乃天地毒厉之气,有温疫、寒疫、寒温杂合之分。温疫多发于春夏,寒疫多发于秋冬。
毒秽之气,反易天常,尸气传染,沿门阖户而死。其详后当专论,本节所谓见暴寒非节
之变,在温暑之令而病寒者,乃时行之病,可称时行寒疫(四字成名,不可分释),亦疫病
之类似也。但时行之气,加于令气,其病变亦随时不同,故暴寒若见于三月、四月,其
时气候未至甚热,阳气尚弱(此指时令之阳),为寒所折,病热犹轻。若暴寒见于五月、
六月,夏候郁蒸,气交之阳已盛,为寒所折,则时行之气,与令气相搏,病热则重。若
暴寒见于七月、八月,天阳向衰,为寒所折,病热亦微。此与上言伤寒化热不同,盖彼
为从体而变,此则从令而变。一为外寒与身形正阳之争,一为变气与四时正气之争。故
彼则入冬而病成,此则至夏而转甚也。其理则以阳气盛,时应热,为寒所折,寒随热变,
从令化也。故令气愈热,则反激之病变愈甚,若阳气已衰,纵为寒折,以令气反激力少,
虽病热而亦微,故寒中之体,决不从时令而化热也。凡夏令证见壮热,初起微恶寒者,
皆非时暴寒,折其令气,其病与温暑相似,而证治不同。以温、暑两病,皆无恶寒,而
暑证更当有汗,且不兼头痛、体痛诸证,故治暑不可发汗。若治暴寒折热之证,则有汗
者可专治其热,无汗者宜表里兼治,虽炎夏亦无发汗之禁,故曰但治有殊耳(后世有以香
薷治暑证者,香薷为发汗之剂,此正治暴寒折热耳。若真伤暑,不可汗也)。

十五日得一气,于四时之中,一时有六气,四六名为二十四气,然气候
亦有应至仍不至,或有未应至而至者,或有至而太过者,皆成病气也。但天
地动静,阴阳鼓击者,各正一气耳。是以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
为冬之怒。是故冬至之后,一阳爻升,一阴爻降也;夏至之后,一阳气下,
一阴气上也。斯则冬夏二至,阴阳合也;春秋二分,阴阳离也。阴阳交易,
人变病焉。此君子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顺天地之刚柔也。小人独冒,必瘿
暴诊。须知毒烈之气,留在何经而发何病,详而取之。是以春伤于内,夏必
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病疟,秋伤于湿,冬必咳嗽;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此必然之道,可不审明之。伤寒之病,逐日浅深,以施方治。今世人伤寒,
或始不早治,或治不对病,或日数久淹,困乃告医,医人又不依次第而治之,
则不中病,皆宜临时消息制方,无不效也。

大气之运行,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是十五日得一气也,积六气而成时,积四
时而成岁,故四六名二十四气。然气候有应至仍不至,有未应至而至,有至而太过,有
至而不去。凡失平气之常,皆成病气之因。其候气之法,当以冬至之后,甲子夜半,为
少阳始生(少阳者,稚阳也),未得甲子,而天因温和者,为未至而至;已得甲子,而天未
温和,为至而不至;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为至而不去;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时,
此为至而太过也。但气有四时寒暑弛张之异者,非天气之分而为四也,其源则皆出于一


伤寒杂病论义疏 
—110—

气之所生化,由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阴阳既分,则刚柔相摩,动静相召,二气鼓
击,变化见矣。阳之半升,则为春之温(温即暖也):阳之全升,则为夏之暑。阳之半降,
则为秋之凉;阳之全降,则为冬之寒。阳气者,喜升而恶抑,故秋冬气降,阳当下伏,
屈而欲伸,为忿、为怒,而一阳复始,以冬至后得甲子为少阳之起。圣人以八卦演万有
之变,象其动而重之以爻。爻也者,效此者也。冬至之后,一阳爻升,一阴爻降,此地
气上腾,以交于天也。夏至之后,一阳气下,一阴气上,此天气下降,以交于地也。《素
问?至真大要论》曰:气至,谓之至;气分谓之分。至则气同,分则气异,所谓天地之正
纪也。一岁之中,冬夏二至,为天地气交之候,故曰阴阳合也。春秋二分,为天地气异
之候,故曰阴阳离也。因阴阳之离合而生交易,因交易之鼓击而生病变,总不外大气之
自为出入升降尔。故君子因时之序,春夏以养其阳,秋冬以养其阴。使气得泄,以缓其
形,所以条舒百脉而养阳也;无泄皮肤,以固其外,所以合藏精气而养阴也。随气交之
阖辟,顺天地之刚柔,此君子所以合四时之序也。小人劳役于寒暑之中,触冒贼邪,必
婴暴疹,(婴之为言触也,疹为言疾也),病而即发者,须知寒毒暑烈之气,留在何经,而
发何病,必详而取之,以求见病之源。更有病不即发,如春伤于风,夏为飧泄;夏伤于
暑,秋必病疟;秋伤于湿,冬必咳嗽;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之类。亦应察四时令气之伏,
考蓄邪变病之由(秋伤于温,为肺行收令,于时阳气在合,金将胜火,湿气及体,燥束其湿,病伏于
秋,至冬寒冰冽,外内合邪,乃为咳嗽,若秋伤于燥,当感而即病,不待至冬而发,若属燥邪内伏,则
又当为温病,不为咳嗽也。后贤有以秋伤于湿,疑经文之误者,未之思矣)。凡此皆必然之道,学
者宜审思明辨,乃能洞见病机,临诊无五过四失之咎。至若伤寒为病,变化最速,传经
合并,逐日浅深,非相体权衡,以施方治,断难期桴鼓相应之效。今世人不晓利害,或
始不早治,或治不对病,或日数久淹,病困乃以告医,迁延已成坏病。医人又不晓邪传
次第,而妄治之,则药不中病。皆宜临时消息制方,详审病情,于一药铢两之进退,悉
求与脉证盖函印合,则治无不效者已。呜呼,自禁方盛而诊道熄,数千年来,家技自矜
之秘,皆验方之传习而已,乃于本论活法一贯之书,亦有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
之论,盖诊道之不明久矣。

又土地温凉,高下不同,物性刚柔,飧居亦异,是故黄帝兴四方之间,
岐伯举四治之能,以训后贤,开其未悟者。临病之工,宜须两审也。

此示方宜异治之未可固执,亦犹运气之推步难以尽验也。盖土地温凉,因原陵高下
而不同;物性刚柔,缘南北飧居以各异。是故黄帝兴四方之问,岐伯举四治之能。以东
方之域,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鱼者,热中而发疮;盐者,胜血而作渴。故其民
黑色束理,其病多为痈疡,其治则宜砭石。西方之域,沙石之处,其民陵居而多风,水
土刚强,不衣而褐荐,饮食脂肥,血气充实,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北方之域,风
寒冰冽,地高陵居,其民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南方之域,地下水土
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致理而赤色,其病多挛痹,其治宜微针。惟中央
地平以湿,气候温和,其民食杂而不劳,病多痿厥寒热,治宜导引按蹺。故圣人杂合以
治,各得所宜。此明五方风土有燥、湿、寒、温之异,而治法亦分针砭、灸焫、毒药、
导引之殊也。但风土虽异,而平脉辨证一贯之道,不因方域而异,未有得如是脉,见如


伤寒杂病论义疏 
—111—

是证,诊南人则当温补,治北人而当凉泻者。故风土不同,惟时行瘴疠,及独发之病为
然耳。至夫平辨制方之法,则固放诸四海而无不合也。师既曰:以训后贤,开其未悟。
而又曰:临病之工,宜须两审。则所以语上语下之旨,悉在是矣(譬之气候燥热之地,自多
燥热之病;气候寒湿之地,自多寒湿之病。但脉证则决不因风土而殊,断无同一脉证,见诸南方,则当
从寒湿而断,治宜温散,而见诸北方,则当从燥热而断,治宜凉泻者。若果如此,则又无所谓诊道矣。
流俗之弊,各方皆有禁药,如大江以南,畏麻、桂、姜、附如鸩毒,病之当温补者,至瞑目不肯一试,
良可太息。即时令之变,虽盛夏亦有中寒,严冬亦有伏热,而俗医但知春温夏暑,百病一例,至谓夏令
中寒为阴暑者,更可怪也)。

凡伤于寒,传经(通行本缺此二字)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若两感于寒而病
者,多(通行本误作必)死。

《素》、《灵》之书,虽传自邃古,而辞理错简,代有增益,今所流通,惟唐王冰
注本最古,其所加字,久已朱墨不分,莫由窥张公秘本之旧,欲上溯以求岐黄授受之真,
更无论矣。故自《内经》以热论混于伤寒,后贤更误以序例为叔和伪作,反议叔和混伤
寒于热病,虽古义流传,有传经为热之语,乃所以传经之义,化热之由,世莫能晓。或
乃立循经、越经、表里诸传之名,自矜补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