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伤寒杂病论义疏-第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冲脉阳气盛而阴气少也。故手心热又为阴维病),此必阴枯化热,乘虚内结胞中(以娠子而胞虚),
若不先时调治,俾荣阴内充,则冲任血枯,临产之时,阴虚无气以动,必惧产难(产难,
谓以生子而致死也)。治宜当归、阿胶、黄柏、藏扛花之属,养荣以清血热。后贤有以黄苓、
白朮为安胎之圣药者,惟类此胞中结热之候,或为宜尔。

产后脉洪数,按之弦急,此为浊未下。若浊已下而脉如故者,此为魂脱,
为难治(通行本佚)。

按:此与当发隐疹之脉正同。产后大脱其血,脉当虚弱,反气血沸腾而洪数外见,
血凝于内而按之弦急,此必胞中瘀浊未下。治宜通瘀和血,相体制方。若询之浊已下,
而脉仍不改者,当为气血失守,百脉奋张,乃见此沸溢之象,证必神昏而郑声,此为魂
脱之候。以血藏于肝,血乱则魂乱,故曰魂脱。证为难治,宜人参、阿胶、当归、枣仁、
龙骨、牡蛎之属救之。盖魂乃血之使用,魄为气之使用,血脱则魂随之,气脱则魄随之。
假令血虚少而未至于脱,则魂不安;气衰微而未至于脱,则魄不守。经曰:随神往来者
谓之魂,并精出入者谓之魄。魂者阳也,故赖血之阴以藏之;魄者阴也,故资气之阳以
运之。魂不安者,神离而呓语;魄不守者,循衣而撮空(即四肢转动不自知,亦不能自制也)
凡不因外证而丧失神守者,皆魂脱之证也。

诸脉浮数,当发热而洒淅恶寒,若有痛处,饮食如常者,畜积有脓也。


伤寒杂病论义疏 
—82—

此示热阻荣分,亦令脉数寒热。盖血痹而阳迫阴阻,故令脉数发热,而反洒淅恶寒
也。凡内伤杂病,不因外感而脉数发寒热者,皆血痹令数之义,故师特广论之,而举畜
脓之脉证为例也。诸脉浮数者,诸赅寸口各部而言,此似伤寒表脉,证亦发热而复恶寒,
更似伤寒表证,但伤寒当有头痛、腰痛、身体疼痛、呕逆不能食诸证,今其人或腹内,
或身中,隐隐作痛,若有定处,且饮食如常者,此非外邪也,必病入血分,蓄积化腐,
已作痈脓之象,如内而肺痈、胃痈,外而疮疡之类。经曰:喜怒不测,饮食不节,阴气
不足,阳气有余,荣气不行(阴气不足,即血枯失其滑利,阳气有余,即气悍流于奔逸,气涌血滞,
故令荣气不行,郁而化腐),发为痈疽。阴阳不通,两热相搏(荣阴卫阳,两不交通,遂致血壅
气悍,郁而化热,两相搏聚,脉热肉败),乃化为脓。故知化脓之因,由于荣气不通,则脉热
肉败,邪溢久壅,血痹而两热相搏,故脉为浮数,阴阳以不通争胜,故发热恶寒(此发热
与恶寒同见)。《脉经》曰:脉数,身无热,内有痈也。又曰:脉微而迟,必发热,弱而
数,必振寒,当发痈脓。此言素秉气血虚者,则脉时而微迟,时而弱数,象以更互而异,
发热与振寒同见,故知与外证有别也。凡痈疽以脉数而紧,脓未成也,紧去但数,脓为
已成。本条所谓饮食如常者,以别于伤寒不能食之证,但能食者顺,不纳者逆《灵枢》
曰:脓成,十死一生。其白眼青,黑眼小,一逆也;内药而呕,二逆也;腹痛渴甚,三
逆也:肩项中不便,四逆也;音嘶色夺,五逆也。除此五者,顺也(今疡科有五善七恶之说,
盖本于此)。总以眠食如常,不兼内证者易治,若神志不安而躁扰者,必死矣。

问曰:人恐怖者,其脉何状?师曰:脉形如循丝,累累然,其面白脱色
也。

此言人恐怖者,谓病而无端自生恐怖也。恐者,怯也;怖者,惊也。恐则气下,惊
则气乱。气下则藏气内却,故脉气束敛而细如循丝;气下而更乱之,则气却而动,故应
指若有极微之结(结如结绳之结),以其形微小,不能如豆大厥厥动摇,故曰如循丝累累
然也。气为血帅,气陷则血沉,故面白而脱血色也。此肝胆气索而肾气亦陷之证。经云:
胆虚则恐,如人将捕之。又曰:肾肝并小弦,欲惊。循丝即小弦之象也。

问曰:人不饮,其脉何类?师曰:脉自涩,唇口干燥也。

此言有人不饮,而复感唇干燥之证。师曰:脉自涩,唇口干燥也。脉涩为血虚之诊。
自涩云者,谓但涩不兼他象也,此血过虚自生燥化,燥胜则液涸,故唇口干燥,而内实
无热,不能消水,故意欲饮而仍不索水也。

问曰:人愧者,其脉何类?师曰:脉浮而面色乍白乍赤。

小人闲居,为不善,见君子则惭愧自生。愧者,恐人发觉其隐,故畏与恼同作。以
七气言之,则愧者,当为恐与怒并也,必怒而略甚于恐(若恐甚则转惊怖,怒甚则所谓羞恼成
怒矣)。怒则气上,故脉气当外浮,但有恐以下其气,知浮者必不能外盛,惟虚浮乍鼓而
已。气不定于中而乍升乍沉,故面色为之乍白乍赤,以气上则血荣于面而乍赤,气下则


伤寒杂病论义疏 
—83—

血沉而面为之乍白也。人身以精、气、神为三宝,夫精统于气,气御于神。世之欲养生
者,当先使灵台皎然,而后神怡气畅,不能自饬于屋漏者,求神之怡何以哉。

寸口诸微亡阳,诸濡亡血,诸弱发热,诸紧为寒。诸乘寒者则为厥,郁
冒不仁,以胃无谷气,脾涩不通,口急不能言,战而栗也。

诸者,赅词,谓寸口三部皆同也。假令寸口诸微,微者,谓势微而体小,此其人亡
阳,盖素秉之阳虚也。假令寸口诸濡,濡者,谓脉体大小不减,而应指绵软无力,此其
人亡血,盖素秉之阴虚也,以血虚而气不减,故脉大如其故(故者,平时之故态也)而象濡
不坚,乃血液不充于脉,故曰亡血。盖微与濡者,气血之偏衰也。下言诸弱发热,诸紧
为寒,亦气血对举之词。弱者,其象软弱,从按而见,脉象之纵驰不敛也,古以虚而沉
小为弱,主血虚;虚而浮小为濡,主气虚。是谓濡当浮见,弱当沉见。但弱亦有见于浮
者,论云脉迟浮弱是也,濡亦有见于沉者,论云:太阴脉沉濡是也。是濡与弱不可以浮
沉分也。盖濡弱皆大如其故,其体不减(所谓虚小者非也)。濡者着手绵软,象偏虚也;弱
者按之无力,势偏虚也。濡则亡血,气衰不能生血也,当补气为君,补血为佐,使阳生
而阴自长。若血偏虚者,脉当涩而芤也。弱则发热,荣缓(荣气疏缓)而卫泄也,此阳邪
下陷于阴,故卫不和荣而为发热(凡脉弱者最易伤风发热),当以温荣为君,和卫为佐(如
桂枝汤,桂、芍,温荣药也;姜枣,和卫药也),使血畅而气自和。此血虚累气不固,血不涵
气则气泄也。紧者,气寒内束其血,病因在气,受病在血,故治伤寒脉紧,以麻黄汤法
治卫而荣寒自解。盖紧者,脉敛之甚,阴凝不得阳以和之,故曰诸紧为寒,此气弱无以
捍外,令寒邪内束入血也。以上微、濡、弱、紧,皆气血阴阳对举,明人之秉赋不同,
脉随体异,乃病邪所感,各以虚而相乘,如水之流湿,如火之就燥。下举乘寒为厥,示
其一例云尔。诸紧之脉,体秉内寒(凡中寒之体,脉多微兼紧象)矣。以藏气内寒之体加以
外寒乘之,故谓之乘寒。此后世所谓直中阴寒之证(后世所谓寒瘀者,亦此类也),外内两
寒,一感则邪遂深入,里重于表,遂成厥证。三阳以阳明为外蔽,阴邪直入,皆由中府
气衰,故寒邪得至下焦,使血气并逆于上而为厥,其证郁冒昏沉,体失知觉。不仁者,
犹无知也。寒之内乘,以胃无谷气,胃阳内馁,则脾精不行,故曰脾涩不通,谓脾之精
气,不行于四肢也。阳明之络环唇,故寒乘则口筋急而似噤,不能言语,故而振栗,此
阴凝于阳故战也。治当以四逆加桂枝、细辛,表里兼治(此里重于表之证,若表里平均者,当
从麻、附、细辛例治之)。盖病邪自经络而逆向内者为厥,故曰厥者逆也,或寒或热,皆可
致厥,是邪乘而非虚脱也,推之则寸口诸微之易于脱气,诸濡之易于脱血,诸弱之易于
发热,皆同诸紧乘寒之例矣。

发热则脉躁,恶寒则脉静,脉随证转者,为病疟(通行本佚)。

此示脉有躁静,因举疟邪之脉证为例。躁者,其象躁动,出入迫促之谓;静者,其
象静定,去来安徐之意,不专计息至之多少也。故有脉四至略多而出入迫促者,躁也;
有五至以上,久按而渐缓者,静也。疟为两邪杂合之证,或风暑相合,或风寒相合,皆
可致之,但一邪不成疟,以无争故也。四时皆有疟,其以秋病者寒甚,以冬病者寒不甚,


伤寒杂病论义疏 
—84—

以春病者恶风,以夏病者多汗。有十二经之疟、五藏之疟、六府之疟,其病异形,而总
皆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阴阳相移之为病也(其气之内伏,皆在血分,其浅者或着于三焦
之膜,故经曰:藏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此荣气之所舍也)。疟邪客于风府(风府,穴名,在项上
入发际同身寸之二寸,大筋内宛中也),日下一节,二十五日下至骶骨,二十六日入脊,内注
于伏膂之脉(谓膂筋之间,肾脉之伏行者也),邪渐入深,病气潜藏,斯时病未发作,必待
其气上行,与卫气相搏则发热,与荣气相搏则恶寒,气上行为发病之候,其日下一节之
际,即邪陷之时也,故邪有上下,发有早晏,每发而日早者,邪向外也;每发而日晏者,
邪入深也(凡人项骨有三椎,以至骶骨二十四节,其下也缓,日下一节,其上也速,九日出于缺盆,
针灸当计日施治,汤液之治平脉辨证可也)。虚实不同,邪中异所,其邪中于头项者,气至头
项而病,中于背腰手足者亦然。卫气之所在,与邪气相合则病作,故风无常府,卫与邪
合,则其府也。病气之浅者日一发,病气内陷入深,客六府,薄五藏,而横连募原者,
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邪气与卫气有时相失,故有间日而发者,有间二日或至数日
乃发者。疟病与风病相似,但风气中人必有其处,或太阳、阳明、少阳等经,其风邪常
在,虽病有变化,不无故而离经。疟气随经络潜藏,遇荣卫之气相搏乃发,故经曰:风
气常在,疟得有时而休,以其随经络内潜,入而不自觉也。疟乃阴阳杂合之气,或时令
错杂,或身中阴阳错杂,皆可酿而成之。初中之时,似伏气而非伏气,然多由脾湿所致
(故俗称脾寒),湿气变化,可热可寒。疟以东南为甚,卑湿故也(治疟宜利小便)。疟为
虚实更作,阴阳交争,虽有偏胜,皆半虚半实之证。阳气并于阴,则邪陷入荣而恶寒,
阴气逆极复出之阳,阳与阴复并于外,则邪迫于卫而发热,并于阳则阳胜,并于阴则阴
胜,故疟气者必更盛更虚,当气之所在也。病在阳则热而脉躁,在阴则寒而脉静,极则
阴阳俱衰,卫气相离而病得休,卫气集则复作矣。脉随证转,证热则躁,证寒则静,此
为疟邪独异之象。疟脉自弦,弦数者热,弦迟者寒,十二经脉证各异,但间至必有弦象。
疟脉缓大虚,便宜用药,不宜用针,平脉以未发时为准。寒多者阴盛,热多者阳盛。先
寒而后热者,先伤于寒而后伤于风;先热而后寒者,先伤于风而后伤于寒。但寒不热者,
牝疟;但热不寒者,瘅疟也。治无定方,要当随证消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