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伤寒杂病论义疏-第1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伤寒杂病论义疏 
—458—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复
发汗,服汤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
故也,宜麻黄汤。

因其人血气素盛,故有发烦自衄之变。阳气重者,体秉之异,非外来之邪也。

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属桂枝汤证。

汗后而余邪复聚为烦,亦其人阳气重故也。以浮数知热在表,故更宜汗解。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属桂枝去芍药加生姜一两人参二两新加汤(通

行本作加芍药)。

素秉血虚气陷者,汗后乃有此变,病属经气之虚,不得以沉迟属之少阴,以证悉在
表,脉随证断故也。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
膏汤。

此素秉肺燥腠疏,发汗后令寒热内陷于肺,虽汗而肺气实闭,故仍主麻杏,汗出而
用麻黄者变也。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属桂枝甘草汤。

素秉肝气浮动者,汗后乃有此变。桂枝以降冲,甘草以缓急,治里兼可和外。此肝
气上越乘心为悸,与水停心下为悸者不同,且非心气之虚悸也。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属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脐下悸,为肝气搏水上犯。素秉肝络下郁,冲阳不固者,乃有此变。

发汗后,复胀满者,属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素秉脾气不运者,汗后则变胀满。

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属芍药甘草附子汤。发汗后恶寒者,
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属调胃承气证。

同一汗后之变,而寒热虚实不同,相体以诊之义,盖可知矣。


伤寒杂病论义疏 
—459—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
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属五苓散。

发汗已,脉浮弦(通行本误作数),烦渴者,属五苓散证。

五苓散证,为太阳毛脉不能合精,致胃络难以行水,遂使三焦气阻,水道失其通调,
证在阳而不在阴,病因由邪客肤表,令阳明主阖之机针'juzhuo校注:疑有误'不利,与
太阴不开,少阴不能制水之证,有内外浅深之异。

伤寒,汗出而渴,小便不利(通行木缺)者,宜五苓散。不渴者,属茯苓甘
草汤。

五苓散证,虽汗出而玄府之气仍未透彻,盖微微似汗而己。汗出而渴,所治重在生
津,运脾即以生津也(五苓散用白术以化气生津)。汗而不渴,所治重在化气,宣胃即所以
化气也(茯苓甘草汤,用生姜以宣散水气)。两证皆以小便不利为机针,而治分府藏之辨。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
擗(一作僻)地者,属真武汤。

素秉肺肾不交,而肝阳浮越者,误汗即成此变。真武法敛肝温肾,转中府以交上下,
肾虚而肝阳内动者宜之。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
中雷鸣,下利者,属生姜泻心汤。

素秉血热气寒之体,则变生泻心诸证。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不(通行本误作下)利者,属大
柴胡汤。

素秉胆热胃实之体,则变生本证。

阳明病,自汗出,或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
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猪胆汁,皆可为导。

素秉肠燥而胃不过实,则变生本证。

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属调胃承气汤证。


伤寒杂病论义疏 
—460—

此胃热素盛,发汗即热越过经,化热速而糟粕未实,故但主调和胃气,不用枳、朴
峻攻气结也。

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属四逆汤
证。

此素秉肝肾虚寒,故误汗变生厥利,腹内拘急之证。盖热浮三阳,寒入三阴之为变
也。

发汗后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此素秉胃热气盛,故发汗即表虚里实,证成急下。

发汗多,亡阳谵语者,不可下,与柴胡桂枝汤和其荣卫,以通津液后自
愈。

此言阳明实证,本应下之,或下之太迟,令汗出过多,津伤气泄,邪实正虚,则不
可更下。发汗,指病人自汗,因阳明外证必多汗,非指医发其汗也。阳明下证,失下则
阴竭邪陷而转少阴,本条虽汗多亡阳,病机尚未入阴,此时脉象必弦大而急,食'juzhuo
校注:疑有误'下则转浮洪,时而恶热谵语,时又乍感微寒,所谓亡阳谵语之义,亡阳二
字,不可拘泥,凡阳明实证,汗多亡阳者,谓亡胃中津液,津亡则胃脘之阳不能运化(胃
阳赖津濡而气化),故亦谓之亡阳,盖同表虚里实之称,不可以表虚竟用参芪转实其卫,
与阳虚多汗手足厥冷之亡阳,又有天渊之别。故但以柴胡桂枝汤复法,清胆热以生津液,
达荣郁而和腠理,此亦治谵语之一例也。本篇多六经已见之条,乃复集示以垂教者,使
学者知读论之法,必于每一病变,详求致变之因。每一病机,深究体秉之异。如同一汗
出,而变象万端,方随证转,一药进退,主治顿殊,循是精思,因熟致巧,庶乎长沙之
室,得由户升堂云尔(昔尝治一湖北刘媪,发热谵语,时微恶寒,余以柴胡桂枝法治之,次日转躁
烦气短,脉沉而涩,坚问其家,不承认服他方,证象甚险,余与言此为灾怪,假令但服和外之剂,即治
逆不当内陷,今虽加剧,能实语服何药致此变,尚可起也。病家喜余犹能转危,乃述他医与牛黄丸一服,
后变此证,因复以柴胡桂枝汤投之,一剂而病解矣。调理兼旬乃廖,可知圣法求源之治,不可与禁方同
日语矣)。


伤寒杂病论义疏 
—461—

伤寒杂病论义疏卷十四中


辨不可吐

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
吐之过也。若得病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
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

吐法可以令谷气空虚,引胃阳外通腠理,其逆则胃阳外泄,助客气上逆,且生虚烦。
故胃中虚者,不可用吐。吐中有发散之意,亦可动气,故气虚者亦当禁吐。吐令气逆,
不专在胃,故有一二日、三四日误吐之异,值他经主气,亦可随吐上越,经曰:在上者,
因而越之,吐法是也。吐于汗下诸法中,误用其害尚小,故曰小逆。本论皆先示禁而后
举所宜,医津之垂戒深矣。

太阳病,吐之。但太阳病当恶寒,今反不恶寒,不欲近衣者,此为吐之
内烦也。

此吐令胃阳外越,故反不恶寒而内烦,虚甚者,则吐后乍一烦热,汗随吐泄,旋即
手足微冷,因知诸虚皆不可吐,以涌吐亦可发阳故也。

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
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
之。

少阴病之胸中实,病在脉气之阻,故可用吐,令胃气外通,以吐则气动,气动则脉
动故也。若膈上有寒饮干呕,则胃气虚寒,虽饮留胸膈,以下虚为本,非吐法可解,且
用吐恐加气冲之变,故当温下以治水气之源。

诸四逆厥者,不可吐之,虚家亦然。


伤寒杂病论义疏 
—462—

胸中实而手足寒,为脉气内阻,故可吐以通阳。诸四逆而厥,乃真阳内却,即见上
实之证,亦不可用吐,致动太冲之气。虚家者,赅诸虚而言,凡体秉素弱者,吐法不可
用也。


伤寒杂病论义疏 
—463—

伤寒杂病论义疏卷十四下

辨可吐

凡用吐,汤中病便止,不必尽剂也。

攻邪之剂,皆宜中病便止,不可诛罚过当。昔贤治案,有数用大吐下以起沉痼者,
非见病真切,不可尝试,虽以瞑眩得效,然亦焦头烂额者矣。

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撞咽喉不得
息者,此为有寒,当吐之(一云,此以内有久痰,当吐之)。

此风痰结于胸膈之间,邪在上焦,汗之不解,攻之不达。气上撞咽喉不得息者,痰
结气阻,而非冲气之动,故可用吐。《千金》曰:气浮上部,填塞胸心,胸中满者,吐
之则愈。正释本条之旨,但虚实之辨,宜详审之。

病胸上诸实(一作寒),胸中郁郁而痛,不能食,欲使人按之,而反有涎唾,
下利日十余行,其脉反结(通行本误作迟),寸口脉微滑,此可吐之,吐之利则止。

病胸上诸实者,统指邪结上焦之证,加胸中郁郁而痛,则知脉络气阻,失其渗营之
用,使痰饮结于胸膈之问。以下焦受中焦气,胸膈阻则胃气不能外布,中气结则胃中不
思饮食,反欲人按摩以舒中脘之气。胸中脉络失其渗营,则水饮不能入脉化精,积为涎
沫,从口唾出。下则脾络亦失内开之用,水津不纳,流注二肠,利下日十余行。其脉反
结'juzhuo校注:此漏一结字',应指结塞不畅(此言总按之象,但非一止之结,乃紧实之象也)。
分诊而寸部脉微滑者,乃痰饮上结,脉气内阻,病由胃阳不能外达,利虽见于下焦,邪
实结于胸上,用吐以宣散胃阳,使胸上之结一通,则升降之用自复,故吐之而利则自止,
此下病上取法也。但此种下利,必利下痰涎,利不多而反快。凡用此法,皆宜审察冲气,
虚家稍兼眩运,尤忌用吐,必上盛而下不虚者,乃可用也(通行本旧作脉迟,若以迟滞之意释
之,义亦可通,但终不若结塞为显)。本条乃少阴太阴并病之例。

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者,宜吐之。


伤寒杂病论义疏 
—464—

病属少阴,为胸中脉气之结,使胃阳不能外布,故可用吐。脉象弦迟可辨,亦胸中
实之证也。

宿食在上管者,当吐之。

宿食在上管者,谓食停胃口,故可用吐。若食已下胃入肠,则当消导或下,不可更
令逆下也,经曰:其高者引而越之。上管一作上脘,义皆可通。

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结,以客气在胸中,心下满而烦,欲食不能食者,
病在胸中,当吐之。

此证经属厥阴,病为络气横阻于胸膈之间(膈中有络无经),故亦可用吐法。文与《厥
阴篇》瓜蒂散条大同,惟彼云脉乍紧,此云脉结小异,因知结塞亦紧实之象也。发汗但
以泄皮毛之闭,吐法可内通经络之阻,故邪结在上者,惟吐为宜。发汗必津亡而愈结,
下之则气陷而转痞,此吐法之所以不可少也。


伤寒杂病论义疏 
—465—

伤寒杂病论义疏卷十五上

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下。微则阳气不足,
涩则无血,阳气反微,中风汗出,而反躁烦。涩则无血,厥而且寒,阳微则
不可下,下之则心下痞硬。

脉法在巅之释,已详《不可汗篇》,本条辞旨皆同,但申误下之变。中风自汗证为
荣气之弱,下之则气陷液结,心下痞硬,邪随脉陷故也。正虚邪结,宜桂枝人参汤法治
之。若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