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伤寒杂病论义疏-第1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伤寒杂病论义疏 
—422—

霍乱吐下,病之本象。吐甚蚘出,知病兼厥阴。利而时密时疏,肝气之乍泄复乍郁
也。身微热,手足厥冷,厥热并见,更为厥阴证谛。面色青者,肝气内寒,络色外见,
此为霍乱病兼厥阴之候。脉沉弦而紧者,沉弦为肝气内郁,紧者肾寒而气结也(弦紧为肝
郁,弦而紧者肾寒)。凡厥阴厥热并见,且兼吐蚘,当为寒热错杂之邪(又霍乱正病,亦属寒
热二气混乱于中),其证必时烦而渴欲饮水,故以四逆峻温其下,加吴萸以暖肝阳,佐黄
连而清心火(下焦之热,多属心火)。若唇青目内陷者,唇青为脾受肝乘,目陷为肝气内绝,
肝脾两伤,证为不治。或病如痉状者,谓兼脊强反折之象(不必悉具角弓反张、足寒头热、颈
项强急、面赤目赤、口噤头摇诸证)。吐下已急,加大邪入督,病涉奇经(痉病属于督脉),故
亦不治。大抵唇青目陷之变,脉象必弦微欲绝,疏数不匀,转痉状则脉当紧弦直上下行,
或其至如蛇。如蛇者,谓濡紧而左右屈曲(摇摆弹手),其象似蛇行之状。脉为气血先见,
当于证未变而脉势先见之顷,急施救逆之治,但亦十全一二而已。

霍乱,吐利口渴,汗出短气,此为兼暑气。脉弱而濡者,宜白术茯苓半

夏泽泻栝蒌根汤主之(通行本佚)。

白术茯苓半夏泽泻栝蒌根汤方

白术三两茯苓四两半夏半升泽泻一两六铢栝蒌根三两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短气甚者,加人参二
两。

暑气霍乱,惟发于夏秋,以初秋犹余夏气故也。他令无伤暑之候。暑薰分腠,壮火
气短,故见吐利口渴,汁出气短之象。以外无厥冷,脉不沉微,应指势弱而象濡,故知
为兼暑气,宜白术茯苓半夏泽泻栝萎根汤主之。苓、术运中而化湿,夏、泽降逆以渗水,
栝蒌清肺生津,以救壮火之亢。凡暑气霍乱,必吐呕多汗(谓吐且兼呕,呕时濈然多汗),
利下见暴注反快之象,兼证稍殊,相体消息,立方皆但示模范而已(曾治一伤暑霍乱,少腹
偏左,有动气瘕结,兼腹痛吐涎沫,气脱心烦,脉弱而大摇,以本方加吴茱萸、桃仁、黄连、人参而
愈。制方要在应病,无法可执,益知本论所示,处处皆活法也)。

霍乱兼疫气,必霍乱,死后尸气流传,相染为病,当按法治之,但剂中
宜加香气之品以逐之,沉香、丁香、香蒲入汤佳(通行本佚)。

霍乱不必定属疫气,但兼疫气而发霍乱者为多。疫气之发,比户连城,老幼相染,
病状若一,其死皆以数日之间。疫为天地疠气,中于人必内作吐利,外发寒热,故曰:
兼疫气必霍乱也。死后尸气流传,气交毒秽,由此传彼,相染为病,病之暴烈,莫此为
甚。所谓按法治之者。谓天地之变,无以脉诊,有寒疫、温疫、寒温杂合之殊,其发或
夏或秋。证治之法,详疫论附温病之末,学者参互比类。但治其疫气,则霍乱自止,不


伤寒杂病论义疏 
—423—

必更顾其吐利也。疫为秽毒之气,香以辟秽,故剂中宜香气之品逐之,沉香、丁香、香
蒲,示例云尔。疫病之发,居处宜燃苍术、雄黄之类,可以逐疫,病室多艺香尤佳。

饮水即吐,食谷则利,此为胃寒,非霍乱也,脉迟而弱,人参干姜半夏
生姜汤主之(通行本佚)。

人参干姜半夏生姜汤方

人参二两干姜二两半夏半升生姜二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下多者,加术二两。

平辨之义,既不可离体求证,复不可混同立名,兹乃条辨类似霍乱,而实非霍乱之
证,前所谓胃寒脾湿,亦令吐利者是也。但脾湿胃寒,治殊府藏,木条则先举胃寒吐利
之证。盖霍乱之吐下,由寒热二气,混乱于中,热中上逆故吐,寒气下注故利,不必待
纳谷饮水,亦自作吐利不休。今病者饮水即吐,食谷则利,知不饮则吐亦不作,不食则
利亦自疏,且无挥霍撩乱之情,此为胃中寒冷,非霍乱之为病也。脉象来迟而按弱,无
两邪格拒之象,宜人参干姜半夏生姜汤治之,二姜宣胃而温脾,参、夏益气以降逆,大
气升而中府转运,吐下愈矣。凡胃寒之治,宜温运不宜壅补,故有进理中而转促胃气奔
迫之戒。且虑甘满,反阻升降之机。今用姜而遗术者,亦府藏异治之义,学者当深思而
明辨之(胃家吐利,用姜不用术,恐其拥塞升降之气)。

腹中胀满而痛,时时上下,痛气上则吐,痛气下则利,此为脾湿,非霍
乱也。脉濡弱而滑,茯苓白术泽泻干姜厚朴汤主之(通行本佚)。

茯苓白术泽泻干姜厚朴汤方

茯苓四两白术三两泽泻二两干姜二两厚朴一两六铢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此示脾寒吐利,证似霍乱之候。霍乱自吐利,而无腹痛胀满(兼宿食者,则有痛满)。
今腹中胀满而痛,此为脾湿中寒,谷气不化,脾气结则升降失常,故痛气时时上下,胃
欲降而下格,则反而上逆。痛气上则胃逆为吐,脾欲升而上阻,则却而下趋,痛气下则
脾陷而利。痛气者,因痛作而气上下行也。吐利腹痛胀满,而无悗乱之象,此为脾湿,
非霍乱也。脉濡弱而滑者,濡弱为在脾之诊,虚滑即水气之象(滑为血有余,水入经则血滑,
故滑属痰饮,亦为水气,水湿本为一体)。此藏受湿邪,不能纳精脾络,非糟粕宿食之停,亦
非湿流经合之候(湿流经络,脉当濡滞),盖谷精之不行也(谷精滞于中焦,亦可名之曰食积三
焦,三焦即手少阳之府),宜茯苓白术泽泻干姜厚朴汤主之。姜、术温脾以运中,苓、泽导


伤寒杂病论义疏 
—424—

水而通气(水行则气行),厚朴主降气结,直下大肠。凡中满而当用参术取效,即塞因塞
用之治,皆指谷津外阻于三焦之府,故助脾气之运化,则太阴自开。若糟粕在胃中者(兼
肠言之),实则宜通(如三承之类)。虚则宜导(如麦芽神曲之类),皆非甘温所宜与也(霍乱
以无腹痛者为常,兼腹痛必兼他因,尤以宿食者为多。当随证消息治之)。

霍乱,证有虚实,因其人有虚实,证随本转。虚者脉濡弱,实者脉急促。
虚者,宜理中汤;实者,宜黄连黄芩干姜半夏汤主之(通行本佚)。

理中汤方(见前)

黄连黄芩干姜半夏汤方

黄连一两黄芩一两干姜一两六铢半夏半升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随时消息与之,吐利
止,停后服。

此辨霍乱证有虚实之异,因其人本有虚实,证随本转。盖病由体变,固百病之通列,
不独霍乱然也。虚实之辨,仍不外平脉辨证。虚者脉濡弱,太阴藏寒之正象也。实者脉
急促,邪实脉势之上击也。虚则化寒,实者多热。但霍乱为寒热二气相杂,有纯寒之证,
无但热之因,故虚以理中温运脾阳;实宜姜、夏、连、岑温清并进,亦寒格吐下之治例
也。

霍乱转筋,必先其时风湿邪注于筋,脉当濡弱,时一弦急,宜桂枝茯苓

细辛白术防己汤主之(通行本佚)。

桂枝茯苓细辛白术防己汤方

桂枝三两茯苓三两细辛一两白术三两防己二两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转筋者,筋急而转,痛痠难耐,其部多在膝以下,证由风湿邪注于筋,湿则筋缓,
风则筋急,风动湿滞,相引互发,故见筋转急痛之变,霍乱而兼转筋者,必其人先有风
湿在筋,加霍乱引发宿邪,乃有此变。脉当濡弱,时一弦急。濡弱者,太阴湿胜之象;
间一弦急者,风发也。宜桂枝茯苓细辛白术防己汤主之,茯苓、白术运脾利水,桂枝、
细辛祛风散寒,防己苦辛性寒,专泄经络之湿,能消水气,功走下焦(入脾与膀胱)。不
用当归者,恐助肠滑。杂证转筋,鸡屎白散亦良(《素问》有鸡矢醴方,治心腹胀,旦食不能


伤寒杂病论义疏 
—425—

暮食,名曰鼓胀,用鸡矢白干者炒香,以无灰酒煎,用布滤出汁,五更热饮,当腹鸣下黑水,腹胀即愈。
《金匮》有鸡矢白散,取乌鸡白毛者良,先以米喂一昼夜,取矢白瓦上炒焦,取方寸匕,清水和温服)。
盖鸡为木畜,其粪可去风,且消积也。

霍乱已(通行本缺已字),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
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五苓散方

猪苓去皮白术茯苓各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泽泻一两六铢

上五味为散,更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理中丸方

人参干姜甘草白术各三两

上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
温服之,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
依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若脐上筑者,
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下多者,还用术;
悸者,加茯苓二两;渴欲得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腹中痛者,加人参,
足前成四两半;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服
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

此示霍乱吐下暴发之后,或里虚加被微风,故头痛身疼,发热而不恶寒。盖病后余
邪,非霍乱初起,便兼太阳之表(通行本缺已字,则全条病情皆误),热多欲饮水者,亦热为
客热,虽引水自救,因吐下胃阳已虚,必中府不能消水,恐多饮水停胃中,成表里不解,
水逆之变,宜五苓散运脾消水,且兼微和其外。若寒多不用水者,指中寒不渴,则发热
为胃阳外泄,宜理中丸,专理中焦,温脾以助中府之化。用丸而不用汤者,以证属余邪,
病机已缓(但仍以汤法为良)。后详加减者,备临时之消息也。脐上筑,为肾气之动,去术
恐其壅中,加桂以降冲气。吐多,去术之壅补,加生姜以宣胃阳,以呕家不喜甘故也。
下多者,还用术,运脾以止利也。悸为水在心下,加茯苓以利水,渴欲得水者,此指暖
水,脾津不升,加术以化气生津。腹中痛见于吐利之后,里气虚也,加人参以转大气。
寒痛者,加干姜以温脾阳,寒淫所胜,平以辛热是也。腹满者去术,恐令中满,加附子
以壮肾问动气,肾气温升,则脾阳运而虚满除矣。服后食顷,饮热粥以助药力,且吐下
谷气已虚,故当以粥饮长其胃气,勿发揭衣被者,温覆以取汗也。凡加减诸法,皆聊示
化裁之义。至若腹痛之变,正有虚实,邪有干移,宁限于人参、干姜两法,即腹满之属


伤寒杂病论义疏 
—426—

虚者,亦不乏塞因塞用之例(用术治满者尤多))假令实满,则枳、朴宜加,又非附子所能
取效,学者若执一求之,未有不触途成滞者也。

伤寒,其脉微涩者,本是霍乱,今是伤寒,却四五日至阴经上,转入阴
必利,本呕下利者,不可治也。欲似大便,而反失气,仍不利者,此属阳明
也,便必硬,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经尽故也。下利后,当便硬,硬则能食
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后经中,颇能食,复过一经能食,过之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