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基业常青-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迷思十一: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事实:高瞻远瞩公司不会用非此即彼的二分法使自己变得残酷无情。非此即彼是一种纯粹理性   的看法,认为不是这样就是那样,二者不能兼容并蓄。选择稳定,就不能选择进步;要求教派般的文化就不能有个人的自主性;要用自行培养的经理,就不会有根本的变革;要采取保守的做法,就不能有胆大包天的目标;要赚钱,就不能根据价值观和目的行事。
  高瞻远瞩公司并非如此,它们采用〃兼容并蓄的融合法〃,以这种互相矛盾的观点追求鱼与熊掌兼得。
  迷思十二:公司高瞻远瞩,主要依靠〃远见宣言〃。
  事实:高瞻远瞩公司获得这种地位,主要不是因为发布了远见宣言(不过它们通常都有类似的   声明);它们跨身伟大公司之林,也不是因为它们写就了今天在经理人之间流行的某种远见、价值观、目的、使命或发人深省的声明(但是它们比对照公司更常写下这种宣言,而且是在蔚为流行之前几十年就写出来了)。在建设高瞻远瞩公司的过程中、拟出一篇宣言可能是有用的一步,但只是一千个步骤里的一步而已。
  >>研究项目
  缘起:谁是3M公司的高瞻远瞩的领袖?
  1988年,我们开始探究企业〃远见〃的问题。确实有〃远见〃这种东西吗?如果有,它到底是什么?从何而来?为什么企业会做出高瞻远瞩的事情?〃远见〃这个词颇为报章杂志和管理学者注意,可是我们对于所看到的东西却很不满意。
  例如,有太多的人搬弄、运用〃远见〃这个词,运用的方式大不相同,造成了混乱。有人认为远见使人像算命仙哲一样能看出未来的市场;有人认为是洞察科技或产品的能力,像制造出苹果电脑一样;也有人强调是组织为未来编织的美梦,包括价值观、目的、使命、目标、理想工作场所的形象,等等。结果众说纷坛,莫衷一是。难怪有这么多精明实际的企业界人士对于整个〃远见〃的观念持高度怀疑。这一名词实在是太模糊,太不实际了。
  此外这一点最令我们困扰几乎在所有和远见有关的讨论和文章里,都隐隐浮现所谓的〃高瞻远瞩的领袖〃,这种人经常都深具魅力和知名度。但是,我们自问,如果高瞻远瞩的领袖对杰出组织的发展这么重要,请问3M的魅力型高瞻远瞩领袖是哪一位?我们不知道。你知道 吗?几十年来, 3M一直是普受赞赏几乎可说是崇拜的公司,可是却没有几个人说得出3M现任CEO的名字,或者前任或再前任CEO的名字。
  很多人会说3M是高瞻远瞩公司,但是,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3M似乎没有一位堪称典型、知名度高、又高瞻远瞩的魅力型领袖。我们查阅3M的历史,知道这家公司在19O2年创立,所以,即使3M有过一位高瞻远瞩的领袖,几乎可以确定也早就过世了(到1994年为止,3M一共历经10代CEO)。很明显的,也不能把3M大部分的成就归功于某种高瞻远瞩的产品观念、市场洞察力或幸运,没有什么产品或幸运能够创造公司近百年的优异表现。
  我们想到,3M代表的是超越高瞻远瞩的领袖、高瞻远瞩的产品、高瞻远瞩的市场洞察力或高瞻远瞩、激励人心的宣言以外的事物,我们认定这家公司最适于称为高瞻远瞩公司。我们就这样展开了深入的研究。简单地说,我们这个研究项目有两个主要目的:
  一、找出极为高瞻远瞩公司共同拥有、使它们有别于其他公司的基本特质和动力,并把这些发现化为有用的观念架构。
  二。有效地把这些发现和观念向大家介绍,以便影响管理方法,造福想创立、发展和维持高瞻远瞩公司的人士。 
  第一步:确定研究对象
  经过考虑后,我们决定自己不应该拟具名单,因为我们有可能偏爱某家公司,而不喜欢另一家,我们对企业界可能了解得不够,可能偏爱我们比较熟悉的科技公司和设在加州的公司。
  为了让个人偏见减到最少,我们决定在大范围的基础上,找出不同规模、产业、形态和地理位置的杰出公司,针对这些公司的CEO进行调查,请求他们协助拟定高瞻远瞩公司的名单,以供研究。我们相信,杰出公司的CEO们以其最高层从业者的独特有利地位,在选择公司时应该有最明智、最独到的判断,我们对CEO提供的信息十分信任,超过学术界人士提供的材料,因为他们经常接触建立和管理公司的实际挑战和实务。我们认为,他们对本身所属行业和相关产业,应该拥有绝佳的实务知识。我们也认为,高效率的CEO会密切注意与本公司合作或竞争的公司。
  1989年8月,我们从下列公司名单中精心选择700位具有代表性的CEO进行调查:
  ·《财富》杂志50O强工业公司
  ·《财富》杂志5OO强服务业公司
  ·《公司》杂志5OO强未上市公司
  ·《公司》杂志 1O0强上市公司
  为了确保选出的公司能代表各行各业,我们根据《财富》杂志工业和服务业两种50O强企业排行榜,从每一种产业类别选择CEO,两种排行榜各选出25O位。《公司》杂志的排行榜可以保证较小型的公司得到适当的代表,上市和未上市公司也一样(我们从这两种名单中,各调查了2OO家代表性公司)。我们要求每位CEO最多提名5家他们认为〃最为高瞻远瞩〃的公司,我们特别要求他们亲自回答,不要授权组织里的其他人回答。
  我们一共收回165份问卷,回收率是23。5%,平均每份问卷上列出32家公司。经过一系列的统计分析,证实收到的是名单中的代表性样本。换句话说,没有哪个组织的CEO主导最后的调查名单,我们得到全美各地、各种形态及规模的公司提供的代表性资料。
  我们应用这些调查资料,找出 CEO最常提到的2O家组织,拟出一份供研究的高瞻远瞩公司名单,然后剔除1950年以后创立的公司,因为我们认为如果是1950年前创立的公司,已经自行证明并非受惠于单一领导或一个伟大的构想。我们严格采用 195O年以前创立的标准,把研究用的最后名单减为18家公司,其中最年轻的公司在1945年创立,最老的公司在1812年。在我们做调查时,这 18家公司的平均年龄是98岁,平均创立日期是 1897年,居中的创立日期是19O2年。(创立年份请参见表 l.2。)        

  表1。2高瞻远瞩公司的创立年份
  创立年份       公司名
  1812        花旗银行
  1837        宝洁公司
  1847        菲利普·莫里斯公司
  1850        美国运通公司
  1886        强生公司
  1891        默克制药
  1892        通用电气公司
  190        诺世全公司
  中点     1902        3M公司
  1903        福特汽车公司
  1911        IBM公司
  1915        波音公司
  1923        迪斯尼公司
  1927        马利奥特公司
  1928        摩托车罗拉公司       
  1938        惠普公司
  1945        索尼公司
  1945        沃尔玛公司
  第二步:避免〃发现大楼〃的陷阱(使用对照公司)
  我们可以简单地把这些高瞻远瞩公司放在一起进行研究,探讨它们的共同特质,但这种分析方法有一个根本的缺陷。
  如果我们只寻找共同特质,会有什么结果呢?举一个最极端的例子,我们会发现这18家公司全都有自己的大楼!也就是说,高瞻远瞩公司百分之百和有大楼相关。同样道理,也可以发现,办公桌、支付系统、董事会、会计系统和高瞻远瞩公司也都百分之百相关。总之,读者知道我们所说的意思。如果我们就此下一个结论,说拥有大楼是成为高瞻远瞩公司的关键因素,一定是荒谬至极。不错,每家公司都有大楼,所以,发现高瞻远瞩公司百分之百拥有大楼毫无价值。
  我们这样不厌其烦,是因为有很多研究和文章陷入这种常识性陷阱。假设你研究一组成功的公司,会发现它们强调重视顾客、改善品质或授权,你怎么知道自己发现的管理方法,其价值可能只等于发现公司拥有大楼呢?你怎么知道这种发现确实是使成功公司和其他公司有区别的东西?你不知道,也不会知道除非你有一个对照组,有一群对照公司。
  关键问题不在于〃这些公司有什么共同之处?〃而在于〃这些公司本质上有什么不同?什么东西使这些公司有别于那些公司?〃因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要达到我们的研究目标,只有拿高瞻远瞩公司和起步类似的其他公司做对照研究,才是惟一的方法。
  我们系统地为每一家高瞻远瞩公司精心选择了一家对照公司(请见表1。1)。选择的标准如下:
  创立时代相同:对每个高瞻远瞩公司,我们都找一家和它在相同时代创立的对照公司。本研究中的对照公司创业平均日期是 1892年。高瞻远瞩公司则是 1897年。创业时产品和市场相似:我们还寻找创立初期拓展类似产品、服务和市场的对照公司,但是在后来的岁月里,所属产业不一定和高瞻远瞩公司相同,我们希望找出起步相同、最后未必处在相同地位的公司。例如,摩托罗拉(高瞻远瞩公司)拓展到远超出消费类电子产品之外的领域,先力时(它的对照公司)却没有;我们希望看出是什么东西导引出这些差距极大的结果。受访CEO提到的次数较少:我们在寻找被CEO们在问卷里提名次数远比高瞻远瞩公司少很多次的公司,我们选择高瞻远瞩公司时,既然主要依靠CEO,希望选择对照公司时,也依靠同样的信息来源。对照公司不差劲:我们不希望拿高瞻远瞩公司和彻底失败或表现差劲的公司比较,我们相信如果对照公司是保守的公司(也就是说,与其它优秀公司比较〕,会使我们的研究结果更有价值、更有可信度。如果我们拿高瞻远瞩公司和一败涂地的对手相比,所发现的差异并不会有什么价值,就像把奥运冠军和高中校队相比一样.找到的差异不具意义。但是,拿奥运冠军和银牌或铜牌得主相比,找到有系统的差异,就大为可信和有用得多。我们希望比较金牌队伍和银牌或铜牌队伍,使我们的发现具有真正的意义。
  第三步:历史与演进
  我们决定不畏艰辛,就整个历史彻底审视这些公司。我们不只问〃这些公司达成今天的状况是什么因素促成的?〃我们主要问下面这类问题:〃这些公司是怎么起步,怎么演进的?怎么应付规模小、财务紧的困境?怎么管理从创新企业变成守成企业的转型?怎么处理从创办人到第二代管理层的转型?怎么应付战争和大萧条之类的历史事件?怎么适应革命性的新科技发明?〃
  我们基于三种原因进行这种历史分析。
  第一,我们希望搜集到的东西不但对大公司的读者有价值,对中小型公司的人士同样有用。
  第二,更重要的是,我们相信惟有演进式的角度,才能引导大家了解高瞻远瞩公司背后的根本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