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一个跨世纪的灵魂-哈代创作述评-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克林回归故乡埃格登荒原后,指望在这里找到新的力量和生活的真正意义,他亲眼目睹了埃格登劳动者极端贫困和备受压迫的现实,从而充满了对人们困顿生活的忧虑和同情。于是,他自觉地为同乡的教育和社会福利事业进行积极的活动。

  然而,克林的教育计划是站不住脚的。他很悲惨地变成一个孤立无援的人。哈代深刻而客观地揭示出了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克林深入私有者的利己世界是跟他的理想相敌对的,但他本人的性格特点中就带有不少利己主义的成分。这一点使他难以与普通劳动者融为一体。更为残酷的是,他和尤思塔西亚白头偕老的个人希望也由于二者志趣难投而破灭了。这里面无疑包含着巨大的悲剧因素。

  尤思塔西亚跟克林相反,她与埃格登的乡村劳动者缺乏有机的联系,对于他们的劳动生活、风俗习惯、艺术观念等则抱着不赞成甚至是轻蔑的态度。这是她千方百计离开故土的重要原因。尤思塔西亚只是很冷静地审视乡村生活的守旧和简陋,却不能认识到纯朴的民风中人们性格的优美和道德的高尚。在这一点上,她与克林的看法是背道而驰的。

  尤思塔西亚想要摆脱乡村生活,这本来是对城市文明的一种向往,无可厚非。然而。她的抗议是有局限性的。这种抗议的根本,来自于她大脑中根深蒂固的利己主义思想。如果说克林梦想的是改善全体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为大多数人谋福利的话,那么,尤思塔西亚的“反叛”归根到底是以追求富裕“城市”生活的小市民意愿为基础的,只不过用浪漫性的豪言壮语遮盖一下罢了。不过我们不能因此而抹杀尤思塔西亚身上闪烁着的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光辉,亦或说,在某种意义上讲,她还是一个旧时代的新女性。

  在谈到《还乡》悲剧性主题的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这部小说的另一个特别重要的主题——自然主题。自然主题作为哈代作品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在他的小说和诗歌中屡屡闪现,这同哈代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不无关系。这一主题在《还乡》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还乡》开头时埃格登荒原的壮丽描写,具有很大的象征意义。在这里,作者把人和大自然融为一体,赋予大自然以人的灵性。其中的自然景物、经济结构、社会秩序以及生活在荒原的人们的风土人情、思维感受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了哈代独特的塞克斯风情和环境氛围,于是,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既有独特的自然景物,又有深厚文化传统和鲜明时代特征的典型环境。但是,哈代决不是为写景而写景,景物的描写毕竟只是一种依托;抑或说,那是威塞克斯的表层描写,它的深层含义则在于表现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和在这个环境和社会的影响下形成的思想观念、风俗习惯、感情心理的综合形态,即文化心理状态。

  过去和未来的事件无穷无尽,人的活动充其量不过是大宇宙活动中一个极其短暂的插曲。多少世纪过去了,多少世代更迭了,大自然依然不变,依然强大,按照自己的方式计算时间的流逝,似乎从不为尘世的悲苦与贫困所动。不过,在《还乡》中,大自然并不永远是冷漠无情的。它由于人的存在和活动而显得生气勃勃;它对于亲近它的人们 (少年克林、朵荪等)怀有好感,对于那些前来埃格登、有意玷辱传统尊严和真挚感情的人们则冷酷无情(尤思塔西亚与韦狄的死亡)。

  《还乡》是哈代的长篇小说中比较出色的一部。该书一出版便引起很大的轰动,甚至有些评论家认为《还乡》是哈代最出色的小说。这溢美之辞尽管说得有些过分,但它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读者和评论家们对《还乡》的认可与肯定。

  一个有品格的人的故事——《卡斯特桥市长》

  《卡斯特桥市长》一书出版之前,哈代所写的主人公有一个显著的特点,也就是其形象的不鲜明性。在这些作品中,哈代赋予大自然以生命,对景物的描写着墨颇多。甚至不少评论家曾经说,哈代小说的主人公就是大自然。这一特点在 《还乡》和《远离尘嚣》中都表现得比较突出。这两部小说的主人公都缺乏鲜明、独特的个性,因此都谈不上是人物塑造的力作。但是,《卡斯特桥市长》却为哈代的小说创作揭开了新的一面,它不仅在小说的悲剧性情节上达到了新的高度,在人物塑造上也有了新的突破,在这部小说中,埃格登荒原已让位给一个人物——亨切尔和一个城镇——卡斯特桥市。下面我们不妨先看一下这部小说的故事梗概。

  亨切尔是一个懒散、酗酒的打草工人,贫困生活所带来的压抑情绪时常常困扰着他。在一次醉酒中,他把妻子和幼小的女儿卖给了水手纽森。次日酒醒后,他为自己的过错悔恨不已。发誓从此后滴酒不沾,痛改前非,发奋图强。

  十八年过去了,亨切尔已经成为一个富裕的干草粮食商人,并当上了卡斯特桥市的市长,这时,被他卖掉的结发妻子由于得到纽森亡故的消息,感到生活无着落,带着女儿回到卡斯特桥市。亨切尔为怕当日出卖妻女的丑闻张扬出去,同妻子复婚。婚后不久。妻子去世。临终时,她告诉亨切尔,她带回来的女儿并非亨切尔的亲生女儿,而是她跟纽森所生。这对亨切尔的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灾祸接踵而至。在事业上,亨切尔刚愎自用、固步自封,经营方式落后,被代表先进生产经营方式的对手伐伏里击败,他的情人露西塔也在他最需要慰藉的时候离开了他,并和他的竞争对手伐伏里结了婚。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正当亨切尔在事业和爱情上都一筹莫展时,水手纽森突然在卡斯特桥市出现。把女儿简从亨切尔身边带走,亨切尔感情上唯一的依托也随之消失。这时,他同露西塔之间的暖昧关系败露。随后,一位亨切尔早年出卖妻女的目击者——卖粥的老妇人——在法庭上当众揭发了他二十年前出卖妻女的丑闻,这一连串的打击使亨切尔身败名裂,最后死于埃格登荒原。

  《卡斯特桥市长》是哈代八十年代最为优秀的作品之一。其成功之处在于作家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有品格的人”的人物形象,而且,这一“有品格的人”的性格又具有很大的生动性和复杂性。在小说开始时,亨切尔是一个粗暴、懒散、不能自制的人。他在某种程度上是自己恶劣欲望的牺牲品,用哈代的话来说,这种欲望“最终不可避免地导致悲惨的结局”。贫农的命运受到严重的考验时,亨切尔内心充满绝望的情绪。这使他做出一生中最为可耻的事——当他的理智为酒精所麻醉的时候,他在集市上拍卖自己的妻子和幼小的女儿。哈代并不掩盖主人公的不良品质,但他是结合主人公艰苦的生活条件来刻画人物的。亨切尔的命运以其内部矛盾为转移,而归根结底,这些矛盾又是由社会冲突产生的,也可以说是社会冲突在现实生活中的反映。在哈代的小说中,这一形象发展的艺术逻辑就是如此。

  亨切尔的复杂性格,还表现在其形象上所包含的正面人物的典型特征。亨切尔表面严厉,甚至常常像个暴君,但在本质上,他又是憨厚、善良和公平正直的。只不过淳朴、憨厚得有些迂腐。这无疑又促成了他的目光短浅和轻信别人的个性。这样,他败在精明谨慎的投机分子伐伏里的手下,也就不足为怪了。这实质上又是传统的、守旧的生活方式对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失败,它反映了哈代向往进步的思想——尽管作家充满了对传统农业社会的同情和留恋。事实上,人类文明的发展必然是要以损毁一部分原始的自然为代价的,这便是人们经常所说的人的“异化”。

  哈代在《卡斯特桥市长》中同样没有孤立地描写享切尔,他塑造了伐伏里这样一个人物形象同切尔加以对比。伐伏里作为亨切尔的对立面而存在,在这部小说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性格上看,伐伏里善于投机钻迎,精明谨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小资产阶级独具的精明与狡黠是他击败强大的竞争对手,取得事业上成功的得力武器。其间他虽然常常显得冷酷无情、忘恩负义,甚至不惜落井下石,踏着“恩人”的肩膀登上成功的宝座,但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人类社会的竞争本来就是冷酷无情的。在对因循守旧的旧势力进行挑战的时候,决不能做温文尔雅的谦谦君子。可以说,在这部小说中,伐伏里是一个塑造得颇为成功的人物形象。

  当然,带着自己固有狭隘与浅陋败下阵来的亨切尔也不是一无所得,——他在自己的孤独中保持了“道德”的坚定性。他不但在有生之年不向卡斯特桥居民中的“资产阶级”投降,就是死去以后也不愿意顺从他们。这大概就是这部作品的副标题——“一个有品格的人的故事”所说的“品格”之所在。有些评论家口口声声称道亨切尔是一位“有气节的人”,其原因也即在此。这里所谓的“气节”显然是指一些因循守旧的乡村社会陈腐的道德观念传统。

  对亨切尔这一人物形象,哈代是褒扬和批判兼顾的。这本身就是大手笔的作家塑造人物形象时所应该具备的。哈代褒扬亨切尔,是把他看作淳朴、厚实的田园风光的一部分,甚至还在他身上寄予了自己的一部分生活理想,因为哈代一直是对民风纯朴的农村寄予深厚感情的。这种感情使作者对老一代农民亨切尔寄予深切的同情。然而,作者对他的同情并不能掩盖亨切尔在事业上的失败。他的刚愎自用、感情用事和粗暴蛮横的态度不可避免地把自己推入众叛亲离、家破人亡的深渊。在这点上,哈代对亨切尔是持批判态度的。事实上,这部小说中对待亨切尔的态度也明显地显示出作家理智与感情上发生的冲突。——在感情上,他是同情亨切尔的并赋予他农村人所特有的一些美好品质;但在理智上,他又不得不把这位主人公推向破产和孤独的悲惨境地。

  总之,这部小说反映了十九世纪的英国农村旧经济体制和社会秩序在工业化的冲击下趋于瓦解的景象,达尔文进化论的思想在这部小说中得到充分的反映,先进的生产方式取代落后的生产方式,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不可避免。时代把这个落后生产方式的代表——亨切尔推向没落和死亡。

  《铤而走险》等八部小说的评价(一)、《铤而走险》(又译《非常手段》)

  它是哈代接受作家梅瑞狄斯的建议而写的一部长篇。这部小说内容庞杂、结构零碎、情节荒诞,无明确主题。

  赛西利娅是一个美丽多情、纯洁善良的少女,受雇于女地主阿尔克利夫家里做工。在那儿,她结识并爱上了诗人、建筑师爱德华·斯普林格雷夫。阿尔克利夫是个老处女,因情欲得不到满足而产生变态心理,竟然爱上了赛西利姬,对接近她的男人又忌又恨,更视爱德华为眼中钉。

  艾尼斯·曼斯顿原是一个受人欺凌的孤儿,长大成人后则成为一个性情乖戾、品质卑劣的恶棍。他也爱上了赛西利娅,为此竟把自己的妻子杀了。在他向赛西利娅求婚遭到拒绝后,他铤而走险,同阿尔克利夫串通起来,千方百计破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