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一个跨世纪的灵魂-哈代创作述评-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花费两年时间写成的长篇小说《穷汉与贵妇人》,终于脱稿了!要知道,这是他一生中第一部长篇小说呀!数百个日日夜夜的劳累与艰辛,终于通过一大摞誉写得工工整整的稿纸得到慰藉与满足!虽然说作者以前曾发表过随笔《论花砖和陶瓦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和充满幽默笔调的半自传体短文《我怎样给自己建造了房屋》。但那些毕竟只是小打小闹的东西,怎么能与这洋洋数十万言的鸿篇巨著相比呢?

  然而,正当作者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时,却收到了麦克米伦出版公司的退稿信,这无疑是给热情洋溢的作者当头泼了一盆冷水。自尊心极强又很坚韧的哈代没有因此而气馁。他又把稿子寄到伦敦另一家大型出版公司——恰普曼出版公司。结果,同样的命运又降临到他的头上,这时,哈代年轻的发热的头脑逐渐冷静下来。他开始对自己的作品产生了怀疑,但他实在又弄不清症结究竟在哪里。带着这个疑问,哈代前去拜望恰普曼出版公司的文学顾问、著名小说家乔治·梅瑞狄斯·梅瑞狄斯看出了稿件中闪烁着作者天才的火花,但他却不赞成《穷汉与妇人》的原稿。

  根据哈代本人的回忆,梅瑞狄斯极力劝告他:初次前去航海,不要那么坚决地“把自己的的三角旗钉到桅杆上。”梅瑞狄斯坦率地警告哈代,如果他的这部小说照原样问世,初出茅庐的作者势必会遭到书报评论家的攻击,他的前途至少是创作上的前途——也就要毁了。最后梅瑞狄斯还建议哈代改写这部书,“使它非常柔和”,或者另起炉灶,写一部“以纯艺术为目标,加上比《穷人与贵妇人》更复杂的情节的新小说。”(摘自《哈代回忆录》)

  哈代吃了出版商的闭门羹,不得不放弃《穷汉与贵妇人》的出版。首战的失利对哈代打击很大,他亲手撕毁了小说原稿,来发泄心中的郁闷和不满。

  据哈代夫人后来回忆,这部撕毁了的长篇小说是“对地主和贵族阶级、对伦敦社会、对资产阶级庸俗性、对现代基督教、对教令复兴、对整个政治环境和私人道德的大规模的戏剧性的讽刺作品……作品的倾向是社会主义的,更正确地说,是革命的……”,(摘自《哈代回忆录》)。

  由于哈代撕毁了手稿。这部作品没有得以保存和流传,但它的情节是有人加以记录的。故事发生在英国的道塞郡和伦敦。小说的主人公是个农家出身的天资聪颖的少年。从小在乡村学校受教育,学习建筑。毕业后,他成了一名制图工,只身前往伦敦,在一个著名建筑师的事务所里工作。凭着自己聪颖的天赋和农村孩子特有的吃苦耐劳精神,少年得到了建筑师的重用,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功。少年的父母在一家地主的庄园里耕种,穷小子跟地主的女儿——年轻的贵族小姐逐渐萌生了爱情。小伙子垂青贵族小姐的青春与美貌,俏小姐渴慕穷小伙的胆识与才华,然而,门户的差别和所受教育的不同一开始就给这份恋情涂上了浓郁的悲剧色彩。果然姑娘的父母觉察到女儿与穷汉之间“荒唐”恋情时,愤怒异常。他们觉得这有辱自己的“门庭”,千方百计拆散这一对不“般配”的情侣,当女主人公满怀对纯真爱情的向往与这位人穷志不短的心上人在伦敦重逢时,意外地发现她的意中人正积极投身政治斗争。在长期保守主义传统教育的影响下,这位贵族小姐对自己的情人所做的一切感到不可理解。她对他的激进的变革观点也持否定态度。特别是情人在特拉法加广场向大批群众所作的颇具“煽动性”的演说,更使她精神上受到莫大的侮辱。信仰的差异与志趣的难以投合终于迫使她跟少年建筑师断绝了关系,贵族小姐随即做了行动和精神上双重回归,重新投进“慈父”“温暖”的怀抱。精明的父亲最终给女儿物色了一个邻近大地主的继承人。结婚前夕,男主人最后一次遇疯姑娘;她对他坦白说:虽然她心里爱他,但是父亲和社会的要求比她的柔情更有力量。

  哈代有一首与小说同名的诗,收在晚期抒情诗集《人生小景》(1925)里。作家在这首诗中又描写了男主人公的个人悲剧,他用回忆形式写成,以最后会见的场面结尾:

  咱们在五月市的一个教堂里偷偷相会:(是经我的约请,你慨然应允来临)

  你说:“要知道,我们根本不能够结婚!”

  我说:“不,我们自然会结婚的!”

  我听出你的声音包含着许多人情世故。

  你继续说:“两人相见喜吟吟。但你知道得最清楚,法律终归是法律。他不久就要成为我的真正丈夫。好人儿,你可当不上如意郎君。“我原以为……如果知道……”我喃喃地说,接着不再张嘴。“但我决不麻烦你。再会!”

  于是两人便劳燕纷飞,你可记得当咱们道别时,钟声怎样徐徐地叩

  着心扉?……

  以后我再也没见到你。你一定过着太太式的生活,为人又漂亮,又大方,又高贵。

  ——万事皆已矣!我也不再为此而心碎,除了上帝,谁也不知道其

  中的秘密。

  《究汉与贵妇人》虽然是哈代的第一部小说,并且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出版。但是,在这部作品中,作家已经触及到了他以后创作中的核心问题——对基督教教义的怀疑和对旧道德的反叛。根据间接的资料,我们可以断定,民间天才人物的悲惨命运,对资产阶级贵族社会的批判性描写,哈代在第一部作品里就已经有所体现。这些材料可以证明作家喜欢社会题材;可以说《穷人与贵妇人》与他的优秀的、成熟的长篇小说在思想方面是一脉相通的。

  田园牧歌式的喜剧作品——《绿树荫下》

  长篇小说《绿树荫下》是一部乡土气息很浓的小说。有些评论家称它为“荷兰派写生画。”它是哈代有名的“威塞克斯小说”的第一部,在题材和表现内容上都对他以后的小说创作具有开创意义。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英国乡村气氛宁静而肃穆,村民生活淳朴安适。这部小说用教堂里的钟声和唱诗队的歌声把读者带回十九世纪英国的田园生活中去。

  杜伊一家三代人都喜爱音乐,他们大都在家乡附近的一家教堂里供职。有的在教堂唱诗队唱歌,有的在教堂乐队演奏。附近爱好音乐舞蹈的居民常到杜尹家来聚会——唱歌、奏乐、跳舞。教堂乐队也经常为村民的晚会或舞会伴奏。

  这部小说显然取材于哈代少年时期的经历。哈代小时候,经常和父亲一起为教堂唱诗队和村民的舞会伴奏。老哈代一家在十九世纪的前四十年曾是斯丁福特弦乐队的台柱。他们伴奏的技艺自然得到人们的赞扬。年轻哈代对这种平安而快乐的生活一直记忆犹新,便试图用小说的形式把它记录下来,《绿树荫下》就这样问世了。作者原想用《梅里斯托合唱队,荷兰画派乡村图景》作为书名的,因出版商的反对,才易名《绿树荫下》。

  《绿荫树下》共分冬、春、夏、秋四部。圣诞节之夜,芳西·戴应邀参加杜伊家的舞会,狄克对她一见钟情。他们在隆冬埋下了爱情的种子,春天萌出新芽,盛夏开出鲜花,秋后结出硕果。春华秋实,终于缔结良缘。作者巧妙地用时序反映爱情的进程,别具一番情趣。小说中还插入另一个青年希纳也爱上芳西·戴的情节,但并无一般小说中那种争风吃醋的描述。这个爱情故事的总基调轻松明快、委婉动人。

  在哈代的十五部长篇小说中,《绿树荫下》并不十分受人推崇,其艺术手法和思想内容也明显逊于享有世界声誉的《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那么,笔者为何还要花不少的笔墨来介绍它呢?笔者认为,这部小说以其田园牧歌式的喜剧特点,同哈代的其他小说有着很大的差别。只有把这一独特的作品也搜罗进来,才有可能更全面、更客观地把握作者的艺术手法和艺术风格。

  《绿树荫下》对威塞克斯—带风物的精彩描绘,无疑是作家热爱故乡和生活在故乡的人民,以及千百年来形成的古老的民间习俗和文化的有力保证。书中的人物仿佛是在一种充满着神话传说的气氛中演绎着一场场悲欢离合的故事。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调描述了故乡优美的音乐、舞蹈和诗歌,显示了民间艺术巨大的生命力。哈代对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以及民间音乐、舞蹈和诗歌的由衷欣赏与赞美,使这部小说具有了某种史诗性质的东西,而史诗性叙述的基础则是村社的宗法制度生活,以及体现乡村世世代代诚挚而朴实的风俗习惯和传统的乡村教堂合唱队的历史。

  这部小说的原名 《梅里斯托合唱队,荷兰画派乡村图景》,是英国民间叙事诗中的一种,它本身就反映出作者醉心于民间风物及其信奉宗法社会的理想。同时,这个书名还可以说明它构思方面的许多问题。作家在描写农民乡村小教区合唱队队员的特征时,首先着力描述他们的性格特征,并试图从日常劳动和生活中表现这种性格。

  哈代在创造人物生活的鲜明图景时,往往把主人公放到一个集体中来考察他们的个人命运。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一直是文学、史学、哲学以及其他社会思想领域里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至今尚无定论。哈代把主人公个人的命运同他生活的集体结合起来,并人为地界定二者之间的隶属关系,自然有他的道理。首先,他通过独特的结构来强调和指导这种思想。如前面提到的作者按天然的四季把作品划分为四个部分。既写出了时序变化,又写出了主人公爱情走向成熟的过程,二者结合得可谓天衣无缝。另外作品独特的双重结构也体现了这一点。在这部小说中情节是顺着两条线索展开的:一条是作为集体人物的梅里斯托克合唱队荣辱兴衰的历史,一条是狄克·杜尹的命运和他对芳西·戴爱慕情感历程。同时,哈代把集体的命运同主人公的命运紧密地交织到一起,使第二个,抒情的叙述计划从属于第一个史诗的叙述计划。

  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合唱队跟狄克有着共同的敌人,乡村马车夫年轻儿子的幸福跟合唱队的命运一样,暂时都掌握在同一个人物里。乡下财主弗里德涅克·沙伊里尔和贫农狄克·杜伊都要向同一个姑娘——乡村女教师芳西·戴求婚,因而发生冲突。芳西的父亲自然愿意招财主为东床快婿。此外地方教区的牧师麦博尔德对芳西也有好感,狄克的处境就更加复杂了。

  哈代在这部小说中还进一步表明,为个人幸福而奋斗的主人公的感受,只不过是村社的整个集体、卫护古代传统的梅里斯托克合唱队的感受的一部分。人们经过很长时间才弄明白,乡村小教区的有钱人所支持的那个沙伊涅尔才是制造乡村音乐师悲剧命运的真正罪魁。这样梅里斯托克的人民传统和狄克的“正直的贫穷”跟富有和自私的无耻力量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与哈代的其他小说相比,这部小说以其浓郁的抒情味见长,处处充满“柔和的”幽默。作者把宗法乡村结构诗意化了,而且时时陷入过分感伤的情调。但同时,这部小说里也明显包含着对生活的批评,并在诙谐幽默的格调下指明敌对双方以及他们的生活原则和兴趣爱好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