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工作就是生意-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实很简单,角色关系变化了,现在是生意伙伴,是供应商和客户的关系,就要按照新关系规则来玩。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职场关系新观念——与时俱进
 
  是否该接受朋友的邀请
  因为阶段性需要,让过去的朋友来帮忙,但朋友知道底细。如何相处?是否接受过去朋友的邀请去给他帮忙?
  如果能适应新的角色关系,就合作。关键在于,一定要先说清楚。
  和老板要不要成为朋友、哥们儿
  老板是客户,不是哥们儿。
  老板总说我的心态有问题
  其实心态的本质是对于角色的认识和理解。在生意行为当中,人都是某种、某些利益的代表者——角色。你是否很清楚地了解这些?其实如果了解了就没问题,我就是干这个的!
  和不喜欢的上司、同事沟通太困难了
  职场当中的人际关系是理性的生意伙伴关系,供应商、客户、竞争、同盟关系。你们之间沟通,其实是在谈生意,本来就不应该掺杂个人情感在里面。你就不应该喜欢或者不喜欢他们。假如你是商场的销售人员,就是不喜欢某些长相或者打扮的人,那要不要卖货给他?
  部门扯皮,横向、交叉沟通有障碍,好解决吗
  这是很多企业里最麻烦的管理问题之一,其实在我看来,是最简单的问题之一。
  公司做大之后,都出现部门之间沟通不畅,影响效率的问题。一般的解决办法是:
  首先,老板强势促进沟通,结果是老板说的次数和做的结果成反比,老板说话越来越厉害也越来越没用。
  其次,制度越来越细致。不过,制度越多越官僚,效率损失越多。
  最后,用所谓文化来让大家主动自觉来做。结果是,有积极性的人会被没积极性的人带坏,人际关系越来越紧张。同时,个别擅长搞人际关系的人,就能获得超额资源,使公司效率降低。
  我给的建议很简单,就是学学海尔的战略业务单元(SBU),体系把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变成生意伙伴关系,用利益来连接大家。我的部门请你的部门配合,对你有利益;你来找我帮忙,对我有利益。如果公司里面有这样的管理系统,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
  上司跳槽(离职),是否和上司一起走
  上司跳槽(离职),是否和上司一起走?你是上司一手培养起来的嫡系,他因多种原因跳槽去了新公司,极力动员你过去……
  只有一种情况下的跳槽是正确的——对于你来说,是不是“更好的机会”?他请你去,其实是认为你对他的工作有价值。那么,他和他现在做的事,对你的价值如何?无论是当前的,还是今后的。
  记住,一定把他当做生意人、生意伙伴来看待,评估一下,生意机会如何?
  身居副职,该如何权衡利弊、把握时机
  身居副职,晋升空间有限,总是处处尴尬,既不能抢正职的风头,又要体现自己的权威,如何权衡、把握?
  如果你心理的期望值比副职高,就觉得处处尴尬;如果你的期望值就是一个副职,就觉得处处合适了。看看你的角色是不是对了?
  正职,就是你的老板,你的客户。你该如何对待客户呢?
  另外,看到别人风光的时候别眼红,准备着;轮到自己风光的时候别客气。有朝一日你成了正职,他成了副职,也不要不适应。或者,在这里不能晋升,其他地方有没有更好的机会呢?
  好的生意人每天都会问自己这个问题:我对生意伙伴的价值是什么?对方希望我给他的是什么,我希望他给我的是什么?每一方都有投入,都是因为期望回报才去投入的。职场当中的所有行为,都是要求合理回报的交换行为。
  人自身的职业发展,不是自己的事那么简单。你的发展是和别人相关的,是得到老板、同事……生意伙伴认可的过程,包括你的竞争对手的认可。
  职场当中的所有人际关系,都是生意伙伴关系。
  没有伙伴,就不可能成为生意;
  生意伙伴要遵守共同的规则;
  规则的制定者由买方、卖方的强势状态决定。主流是买方市场,局部是卖方市场。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期望就是名、利、义
 
  职场生存,我们的动力来自期望。我们观察,了解别人的需求,是在窥探他们的期望;我们自己的期望,就是我们的目标、动机、愿望、信念等等。经营职场生意,我们所要求的回报,只是满足期望而已。
  职场就是生意场,工作就是生意,而做生意惟一的目的是要“赚”,即回报高于投入。
  你到底想要什么?
  无论是谁,当他这样问你的时候,你是如何回答的?或者说,你是否经常问自己这个问题:我到底想要什么?
  我们去逛商场,销售小姐经常用带着职业笑容的表情问我们:您想要点什么?
  我们去书店,店员问我们:您想看哪方面的书?
  我们去餐厅,服务员招呼我们时说:请您看看菜单,您想吃点什么?
  我们得到老师、老板表扬时,心理美滋滋的;
  我们被老板骂的时候,心里编了100个理由为自己辩解;
  看到同事升职而没轮到自己,我们心理多少有些不平衡;
  ……
  我们的“期望”无时无处不在,只是,每每同时有多种不同的期望交集和纠缠,有时还互相冲突而造成我们的心理困境。比如说忠孝难以两全,老婆和老妈同时掉到水里先救谁等等。我参与了中央电视台第二套“绝对挑战”栏目的最初策划过程,大家一起设计出不少“两难”题目,利用职场中人同时存在的两种期望造成的冲突来折磨选手,逼他们在两难情境当中进行选择。
  积极心态的人,觉得自己每一个期望都在被满足,也总有新的期望在满足之中,因而感觉昨天快乐,今天开心,明天值得期待。
  消极心态的人,觉得自己的期望总是满足不了,怨天尤人,昨天郁闷,今天焦虑,明天忧愁。
  职场生存,我们的动力来自期望。我们观察,了解别人的需求,是在窥探他们的期望;我们自己的期望呢,就是我们的目标、动机、愿望、信念等等。经营职场生意,我们所要求的回报,只是满足期望而已。
  所谓职业生涯规划其实是很简单的事情:发现自己的期望,设计自己的期望,实现自己的期望。
  那么,你在职场当中到底有多少种期望?
  当前最为经典的理论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多数职业规划理论以此为基础分析人的职业期望。不过,我不以为然。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共有5个层次,从低层次需求到高层次需求递进。先满足了低层次需求,才产生高层次需求。高层次的需求可以涵盖低层次的需求。这5个需求层次依次是:生存需要、安全需要、尊重需要、爱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种理论的问题在于,马斯洛假定人首先是动物,要求基本的生存和安全,然后才有作为群体人的需要。其实,人在出生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是哭,哭的目的是找妈妈的怀抱。人的生命在即将结束的时候,最后一个愿望通常是想知道有多少人会为自己哭。无论是人之初的哭,还是人之末的希望别人哭,都表达了同一种期望:得到其他人的认同。如果不是遇到灾难等等问题,人对于生存、安全之类没有那么恐惧的。
  马斯洛理论的另外一个问题是线性思维,认为各个需求层次之间存在时间和心理上的先后关系。其实,我们多数情况下是多种需求同时存在,自己也经常搞不清楚到底哪种需求才是自己最为在意的。“你到底想要什么?”这样的问题之所以令我们困惑,原因就在于此。
  我认为,如果用简单的方法来解构人的职场需求,可以用名、利、义三个字来概括。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名——归属感,组织认同
 
  每个人都有个名字,在家有小名,上学有学名,同学朋友之间有外号,夫妻之间有昵称,工作了有职务和尊称。名字是给别人叫的,表示你处在一个社会结构当中可以被识别,有人认可你。甚至在孩子还没有出生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很多个名字。
  我们进入职场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到一个愿意聘用自己的老板,即被企业认可。其后的职场生涯,是不断被老板(可能是不同的老板)、同事、客户等等职场人群认可的过程。名字〖〗表扬〖〗名分先进〖〗名〖〗尊称专家〖〗名气〖〗职业
  品牌
  在这张九宫格的周围,写有一些和“名”有关的关键词,其实还可以再扩展。凡是与“被人认可”有关的需求,都属于“名”。在职场当中,“名”的需求贯穿职业生涯的始终,有的人因为老板的一个小小的表扬而兴奋,也有很多人的离职理由就是“得不到认可”。
  盛大网络总裁唐骏喜欢讲他如何记住员工名字,并且因此使员工感动的例子。其实唐骏自己也是因为被微软全球首席执行官(CEO)鲍尔默记住了自己的名字而感觉无比开心过。唐骏说,他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工作时,有一次去美国参加微软全球经理人大会,是在一个体育场召开的,有上万人来参加。鲍尔默在一群人前呼后拥之下走进会场时,刚巧从唐骏身边经过,冲唐骏打了个招呼“hi;jun”,唐骏说,他之前只向鲍尔默做过15分钟的汇报,根本没想到鲍尔默能记住他,这一下,他“感觉全身的骨头都酥了”。从那以后,唐骏非常在意记住每个员工的名字,能够随口叫出来。唐骏说自己从来不看什么管理类的书,他的管理方式却被称作“感动式管理”,深受好评。
  记住别人的名字,说起来简单,如果做得好,真的有巨大魔力呢。
  前摩托罗拉中国区总裁陈永正被挖到微软做大中华区总裁,是猎头公司运作的。猎头公司开始联络陈,问他对微软有没有兴趣,陈表示没兴趣。后来,猎头公司再致电陈,这次问的问题是:“您有兴趣和比尔·盖茨喝杯咖啡吗?”结果现在大家都知道,陈永正趁在美国休假的机会和比尔·盖茨见了面,并且最终接受了比尔·盖茨的邀请,跳槽到微软做大中华区总裁。
  一个能够被世界首富认可的机会,谁会拒绝呢?
  有很多人喜欢追星,和明星们照个相就很开心,其实也是希望得到明星们暂时的、偶然的、小小认可。
  如果你希望在职场上快速成功,借助别人的“名”就很重要。比如说,选择到有名的企业去实习,选择有名的老板去投奔等等。借他们的势来打造你自己的品牌,让你自己更快得到更多人、更高层次人群的认识和认可。
  你有多少能力不重要,重要的是谁承认你的能力。
  不少管理书籍当中把及时的口头奖励作为激励员工的有效手段来推荐,他们意识到“名”是职场人的重要期望。
  对个人来说,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方法来评估自己对当前的工作环境是否满意:每天早晨起床的时候想想自己要去面对老板、同事们,你是感觉开心,还是郁闷或心烦?
  如果你对一个企业或者圈子不再期望被认可,或者说失去了归属感,工作要么是一种痛苦,要么就只是你的提款机而已,能提多少提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