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思想通史 第三卷-第6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儒书言:淮南王学道,招天下有道之人,倾一国之尊,下道术之
士,是以道术之士,并会淮南,奇方异术,莫不争出。”(论衡道虚) 
“成帝末年,颇好鬼神,亦以无继嗣,故多上书言祭祀方术者,皆
得待诏。”(汉书郊祀志) 
“哀帝即位,寝疾,愽征方术士,京师诸县,皆有侍祠使者。”(同
上)
“莽奏起明堂辟雍灵台,。。征天下通一艺教授十一人以上,及有
逸礼古书毛诗、周官、尔雅、天文、图谶、钟律、月令、兵法、史篇文
字,通知其意者皆诣公车,网罗天下异能之士,至者前后千数。”(汉
书王莽传)又平帝纪:“(元始五年)征天下通知逸经古记、天文历算、
钟律小学、史篇方术本草及以五经论语孝经尔雅教授者在所,为驾一封
轺传,遣诣京师,至者数千人。” 
从这些材料中可以看出,在西汉之世,定于一尊的儒学是和鬼神方术相
互通款的,后者又是和科学混杂在一起的。此种方术,又兼括“方技”“数
术”。七略判“方技”为四家,即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初学记卷二十
引,汉志同),汉志列“数术”为六家,即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
形法。哀平之陈,图谶纬候之学大盛,东汉之世,更为俗儒所宗。隋书经籍
志:“光武以图谶兴,遂盛行于世。汉世又诏东平王苍正五经章句,皆命从
谶,俗儒趋时,益为其学,篇卷第目,转加增广,言五经者皆凭谶为说。” 
谶纬本为方士所依托,自谶纬繁兴,鬼神方术亦随之炽张。在后汉书中,我
们可以看到,东汉儒者,大多兼明方术(主要是数术),或通“星官风角算
历”,或通“天官推步之术”,或“善风角星算、六日七分,能望气占候吉
凶”,或“善天文阴阳之术”,或“兼综风角星官算历河图七纬推步变易”。

这一时代,也正是佛教自西域输入中国的时代。
严格说来,佛教的输入,当上推至西汉末叶,哀帝时已有伊存授经事: 
“昔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于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
经。”(鱼豢魏略西戎传,三国志裴注引) 
奉祀浮屠见于史籍者,始自楚王英(光武之子)。后汉书本传载英“晚
节更喜黄老,为浮屠斋戒祭祀”,明帝给楚王英的诏书中也说到:“楚王尚
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这时已有伊蒲塞与桑
门(优婆塞与沙门)。汉末,桓帝好神仙祭祀事,于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 
事见襄楷上疏。据此,佛教传入之初,不过是作为祭祀方术之一种,梁启超
在佛教教理在中国之发展中说“楚王英襄楷时代,盖以佛教与道教同视,或
径认为道教之附属品”,汤用彤于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又详加考论,所言
均属史实。
正由于佛教最初被当作一种祭祀方术,因此,当时来华的译经名僧,也
多半被当作方技道术之士看待。这在高僧传中是可以按证的: 
“安清,字世高,。。志业聪敏,克意好学,外国典籍,及七曜五
行,医方异术,乃至鸟兽之声,无不综达。”(康僧会安般守意经序亦
称:“有菩萨名安清,字世高,。。博学多议,贯综神模,七正盈缩, 
风气吉凶,山崩地动,针脉诸术,睹色知病,鸟兽鸣啼,无音不照。”) 
“昙柯迦罗,此云法时,。。幼而才悟,质像过人,诗书一览,皆
文义通畅,善学四韦陀论,风云星宿,图谶运变,莫不该综,自言天下
文理,毕己心腹。” 
“康僧会。。笃志好学,明解三藏,博览六经,天文图谶,多所综
涉。” 
上引诸人都是汉末或三国时人物,他们都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并以之附
庸于方术。他们和十六世纪以来基督教传入中国的人物有些相似,是以科学
和方术的结合作为弘教的手段,晋时佛图澄便曾以方术取得石勒的信仰: 
“(石勒)召澄,问曰:‘佛道有何灵验?’澄知勒不达深理,正
可以道术为征,因而言曰:‘至道虽远,亦可以近事为证’,即取应器
盛水,烧香咒之,须臾生青莲花。光色曜目,勒由此信服。”(高僧传
佛图澄传) 
据此,汉末僧徒施行的方术,或由于传法之初恐时人不达深理,而从道
术为征。
当然,浮屠之祠与中土的各种鬼神祭祀,并非尽合,但作为神人仙鬼之
祠来说,在时人心目中,其性质是可以当作同类的东西看待的;外来僧徒的
方术,未必就是图谶纬候之学,但作为方技数术来说,在时人心目中,其性
质也可以当作同类的东西看待的。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汉代传习已久的
鬼神方术,实为佛法在中国的最初流布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佛教输入之初, 
实以鬼神方术而见合于世俗。
在宗教形式上,佛教传入之初既列于鬼神方术,那么在教义上,也就容
易被当时人理解为与黄老图谶不相出入的神道,后汉纪中说: 
“浮屠者,佛也,西域天竺,有佛道焉。佛者,汉言觉,其教从修
慈悲心为主,不杀生,专务清净,其精者号为沙门,沙门者,汉言息心, 
盖息意去欲,而欲归于无为也。又以人死精神不灭,随复受形,生时所
行善恶,皆有报应,故所贵行善修道,以炼精神而不已,以至无为而得

为佛也。佛身长一丈六尺,黄金色,项中佩日月光,变化无方,无所不
入,故能通百物而大济群生,。。有经数十万,以虚无为宗,苞罗精粗, 
无所不统,善为宏阔胜大之言,所求在一体之内,而所明在视听之外, 
世俗之人以为虚诞,然归于玄微深远,难得而测,故王公大人,观死生
报应之际,莫不瞿然自失。”(孝明皇帝纪) 
后汉书中说: 
“至于佛道神化,兴自身毒,而两汉方志,莫有称焉。。。汉自楚
英始盛斋戒之祀,桓帝又修华盖之饰,将微义未译,而但神明之邪,详
其清心释累之训,空有兼遣之宗,道书之流也。且好仁恶杀,蠲敝崇善, 
所以贤达君子,多爱其法焉。然好大不经,奇谲无已,虽驺衍谈天之辩, 
庄周蜗角之论,尚未足以概其万一。又精灵起灭,因报相寻,若晓而昧
者,故通人多惑焉。”(西域传论) 
按此处所论,似即为汉魏之际安世高系统的禅学。此派人物可考者为南
阳翰林、颍川皮业、会稽陈慧,曾向三人请问者为康僧会。这派的主要经典
为安般守意经、阴持入经、六度集经等。从这些经典的译文中,可以按证后
汉纪及范书所论佛教的输廓及其与中土道术的离合。
世高系统的禅学主旨在于修练精神,在于守意而明心。此派认为,“心” 
是极端微妙的,康僧会安般守意经序中说: 
“心之溢荡,无微不浃,恍惚仿佛,出入无间,视之无形,听之无
声,逆之无前,寻之无后,深微细妙,形无丝发。”(大正藏卷一五, 
页一六三) 
这种对“心”的描述,和中国道家对“道”的描述是相通的。然而据此派讲
来,这样神妙的“心”,因了诸“阴”的积聚,便从“心”之转而孳生亿万
“意”念,“弹指之间,心九百六十转,一日一夕,十三亿意”,同时,“意
有一身,心不自知”,即无数纷繁意念之生灭,为“心”之本然所不知,且
此“心”之为意欲所蔽,犹如明镜处于泥秽垢污,只有澄清一切意欲,才能
使“心”复明。这时,人就成为神,并且由于修练这一神妙的“心”而可能
达到一切神通。
这种精神修练,便是“摄心还念”,使“诸阴皆灭”,便是“安般守意”, 
便是行禅观,它的最高境界是: 
“得安般行者,厥心即明,举明所观,无幽不睹,往无数劫方来之
事,人物所更,现在诸刹,其中所有世尊法化弟子诵习,无遐不见,无
声不闻,恍惚仿佛,存亡自由,大弥八极,细贯毛厘,制天地,住寿命, 
猛神德,坏天兵,动三千,移诸刹,八不思议,非梵所测,神德无限, 
六行之由也。”(同上) 
康僧会所论“安般”的最高境界实本于所译六度集经中的“四禅”,禅
度无极章中说: 
“菩萨心净,得彼四禅,在意所由,轻举腾飞,履水而行,分身散
体,变化万端,出入无间,存亡自由,摸日月,动天地,洞视彻听,靡
不闻见。心净观明,得一切智,未有天地众生所更,十方现在亦心所念, 
未萌之事,亦生魂灵为天为人,入太山、饿鬼、畜生道中,福尽受罪, 
殃讫受福,无远不如。”(大正藏卷三,页三九) 
这一最高的神境,也就是“佛”的境界。汉末牟子理惑论便是这样来理
解“佛”的:

“佛之言觉也,恍惚变化,分散身体,或存或亡,能小能大,能圆
能方,能老能少,能隐能彰,蹈火不烧,履刃不伤,在污不染,在祸无
殃,欲行则飞,坐则扬光,故号为佛也。”(弘明集卷一) 
在中国人看来,这样宗教的“佛”,从神学意义上解释也就是“道”, 
因此,理惑论中便把“安般”的最高境界当作“道”,当作“无为”,在汉
魏佛经的译文中,也是如此,牟子说: 
“道之言导也,导人致于无为,牵之无前,引之无后,举之无上, 
抑之无下,视之无形,听之无声,四表为大,綩綖其外,毫厘为细,间
关其内,故谓之道。”(同上) 
在这里,“佛”与“道”合,“道”与“心”合,由“安般守意”的精
神修练言,可以由人而成神,由心而合道。
在安世高系统的佛学中,这一微妙的“心”的修练,即所谓“安般守意”, 
不论在理论上或宗教实践上都有详细的说明,特别是现存的安般守意经一
书,言之尤悉。这一经籍,由康僧会作序,而经文与注文错综不分,宫本在
经末注云:“此经按经首序及见经文,似是书之错经注不分而连书者也,义
当节而注之,然往往多有不可分处,故不敢擅节,以遗后贤焉。”(大正藏
卷一五,页一七三)在这一经注不分的译本中,往往用中国固有的概念,特
别是道家的术语传译或注释经文,当然,我们要判别何者为佛学的本然思想, 
何者为佛道融合思想,还需要经过一番说明,但这种混合中印思想的传译注
释,已是表见汉魏时期佛学风貌的重要史料。
在这一译本中,“安般守意”的涵意是这样表述的: 
“安为身,般为息,守意为道,守者为禁,亦谓不犯戒,禁者亦为
护,护者遍护一切无所犯,意者息意亦为道也。安为生,般为灭,意为
因缘,守者为道也。安为数,般为相随,守意为止也。安为念道,般为
解结,守意为不堕罪也。安为避罪,般为不入罪,守意为道也。安为定, 
般为莫使动摇,守意莫乱意也;安般守意,名为御意,至得无为也。安
为有,般为无,意念有不得道,意念无不得道,亦不念有,亦不念无, 
是应空定意随道行。有者谓万物,无者谓疑,亦为空也。安为本因缘, 
般为无处所,道人知本无所从来,亦知灭无处所,是为守意也。
安为清,般为净,守为无,意名为,是清净无为也。无者谓活,为
者谓生,不复得苦,故为活也。安为未,般为起,已未起便为守意,若
已意起,便为守意,若已起意,便走为不守,当为还,故佛说安般守意
也。安为受五阴,般为除五阴,守意为觉因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