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书屋2005-04-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确实,在南京建过都的政权,总是以投降和逃跑为结局的居多。但无论降了的还是跑了的,大体上不失温饱甚至富贵,而无辜的百姓呢,只能默默地承受历史。很难统计南京历史上遭遇过多少次屠城(最近的一次是1937年底日本人犯下的罪行),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并非总是那么浪漫,千百年来,它沉淀着的不仅是脂粉,还有鲜血和眼泪。

  廷杖三题

  廷 杖 三 题
  ——孟森《明清史讲义》读后
  ? 栾保群
  正 题
  翻一翻明代的宫廷史,总觉得那么阴森可怖,夺嫡争宠,鬼影幢幢;看一看明代的列祖列宗,大都是那么面目可憎,惨刻少恩,疑忌自用。太祖的屠杀功臣,成祖的诛除异己,东厂西厂,锦衣缇骑,株连则称瓜蔓,罗织则如网密。迄止末叶,愈演愈烈,冤杀熊廷弼,活剐袁崇焕,自毁长城。读史至此,难怪有人要愤懑地说:明朝不亡,是无天理!
  明廷的残酷刑罚,如剥皮揎草、油炸生剐,且不去说,只须看看被皇帝当成家常便饭一样对付朝臣的廷杖,就足以让人毛骨悚然了。
  廷杖的发明权虽然远可推至隋唐,但都没有像明朝一样,成为庙堂的一道特色菜,自是不足为论。明代的廷杖始于明太祖鞭死开国元勋永嘉侯朱亮祖。朱亮祖父子作威作福,多为不法,罪有应得,但朱元璋却开了廷杖大臣的先例。此后明成祖大杀建文诸臣,成百累千的罪囚,刽子手加班加点都砍不完,哪有闲功夫欣赏廷杖那种精细的玩艺儿?所以永乐时期废此不行。但朱棣死后十几年,明英宗就恢复了廷杖。从此之后,廷杖就成了明朝皇帝殿廷上不可缺少的点缀,直到其灭亡。
  被廷杖的大多是一两个人,但在正德年间明武宗创过一百零七人同时受杖的纪录,而时隔不久,这个纪录就被打破,嘉靖皇帝同时廷杖一百二十四人,其中十六人当场死亡。上百人被扒下衣服,排在太和殿下,上百根棍子同时起落,一时间声响震天,血肉横飞,那气势,那场面,一定是蔚然大观,很让皇帝赏心悦目、神气十足的。而廷杖的缘由也是无所不有。劾严嵩,论妖僧,谏万贵妃干政,要廷杖;谏元夕观灯,谏武宗南巡,谏嘉靖勿服金丹,也要廷杖。正德年间,十三道御史弹劾刘瑾,上一本的杖三十,上两本的杖六十,而上三本的每本各杖六十,不等杖完,人就死了。
  那么廷杖究竟是怎样一种刑罚呢?这里只讲一个崇祯皇帝的故事就够了。
  崇祯十五年,即明亡的前二年,礼科给事中姜埰、行人司熊开元分别上疏论言官事及弹劾首辅周延儒,触怒了崇祯皇帝明思宗朱由检,崇祯一怒,把姜、熊二人下到北镇抚司大狱里。
  按照规矩,入狱先受刑一套。何谓一套?就是一拶敲五十,再一夹敲五十,杖二十。一套过去,人已半死。当时正值严冬,冰雪交集,寒风刺骨,姜、熊受刑之后,身婴三木(颈、手、足同时被枷的刑具),血流贯械,无铺无盖,无水无食。三日过后,再来一套,崇祯务必要他们招出背后指使者。姜埰气息将绝,唯用手指蘸着口中鲜血写了个“死”字,半句也不招认。崇祯皇帝大怒,指责锦衣卫用刑轻,敕令一拶一夹各敲八十,杖三十。狱官正要用刑,一道密旨又到了,上写道:“姜埰、熊开元务必打死,只说病故。”
  锦衣卫官骆养性不敢执行密旨,上疏奏道:“如果二人当死,陛下就该明正典刑,如若由臣秘密处死,天下后世将谓陛下为何?”他同时又把崇祯的密旨偷偷告诉了几位大臣。于是都御史刘宗周上殿力争,崇祯仰着脑袋只看大殿的房梁,听也不听。从早晨耗到中午,宗周也不肯退下。崇祯大怒,便把他削职为民,赶出朝廷。佥都御史金光宸奏保刘宗周,崇祯认为他们狼狈为奸,欺君罔上,也立刻夺职除籍。接着兵部侍郎、都给事中也上殿为姜、熊二人说情,崇祯总算给了个“面子”,收回密旨,姜、熊二人各廷杖一百。一般来说,杖至六十即有死者,崇祯还是非要追两个人的性命不可。
  执行廷杖的日子到了。崇祯皇帝惟恐杖下留情,特别派遣他最信任的两个大太监曹化淳、王德化监刑。文武百官都身穿大红衣袍,排列在午门外西墀之下观刑。左面二十名太监,右面三十名锦衣卫,下列旗校一百名,全都是身穿紧袖衣,手执硬木棍,威风凛凛,杀气腾腾。廷杖还未开始,观刑百官先已心惊胆战了。不一会儿,姜、熊二人被拖进刑场,曹化淳宣读圣旨完毕,一场血腥的暴行就开始了。姜、熊二人被扒下衣服,按在地上,一个特制的麻布兜子套了上去,连胳臂带脊背全部被紧紧地束缚住,一丝也动弹不得,只能露出口鼻喘气;双脚被捆在一起,由两名大汉按住,两条胳臂各由一名大汉压住;再有一名大汉骑在脖子上,两腿夹住脑袋。“犯人”被五名大汉牢牢按住,只留下腰臀受杖。执刑者又是两条汉子,一人一根木棍,交替抡下,而且十棍一换人,只恐气力不济,棍下有弊。一百杖下来,棍子折断好几根,再看“犯人”,已经满嘴是血,熊开元居然还有一口气,而姜埰已然气绝,他弟弟口含人尿送到他嘴里,他才有了气息(不知这偏方以往救活过多少廷杖下的游魂)。这就是明朝的廷杖!也是大明朝最后的一次廷杖。文武百官都被吓呆了,以后再也没有人敢去以身试法了。大明朝快完了〔1〕。姜、熊二人奄奄一息,被拖进刑部大狱。当代名医吕邦相亲来诊治,流着眼泪道:“青痕已经过了膝盖,不能治了。让我试试吧。如果七天之后知道疼了,那你们就感谢上苍吧。”半月过去,烂肉割下了一斗多,姜、熊二人居然苏醒了。
  第二年京师夏天瘟疫流行,狱中囚犯死者枕籍。崇祯命令刑部清狱,刑部拟把二人监外执刑。但名单递了上去,崇祯就把二人的名字勾了,道:“这两个恶人怎么能放出去!”
  这年年底,熊开元弹劾的那个周延儒终于东窗事发,勒令自尽了。熊开元早发奸状,当改罪为功。于是有人就提出把二人释放。不料崇祯说道:“我就是恼恨他们不向我低头,与他们弹劾周延儒有什么关系!”
  直到明朝灭亡的那年春天,李闯王快打到畿辅了,崇祯才在大臣的要求下,把二人释放出狱,发配到江南去了。
  崇祯皇帝临死之前还恬不知耻地说:“朕非亡国之君。”
  欺人乎?欺天乎?
  反 题
  朱亮祖父子在朱元璋面前被鞭子活活抽死的时候,肯定是没有什么乐趣可言的。因为他除了死之外什么也得不到,得不到同情,没有人为他鸣冤叫屈,青史上更不会给他留下好名声。可是姜埰一流却不然。如果没有上述的那场廷杖,他的大名也许就入不了《明史》,我们也许就不会知道历史上有姜埰其人。多少壮士靠沙场上拼搏一生,多少才士磨穿了几块铁砚都得不到的东西,崇祯皇帝的一顿棍子就成全了他。所以尽管崇祯咬牙切齿地非要姜埰的命不可,姜埰却对崇祯毫无怨言。崇祯降旨把他流放到宣州做戍卒,他还没有赶到,明朝就亡了,当他听到崇祯吊死的消息之后,捶胸顿足,血以继泪,哭得昏死过去。从此之后,他就自称“宣州老兵”,直到临死还切切叮咛儿子把他的尸首葬在宣州的敬亭山,做鬼也要执行崇祯的圣命。相比之下,岳武穆的愚忠就差得远了!
  姜埰以及熊开元的被杖,并不是因为他们做了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像嘉靖时杨继盛的弹劾严嵩五奸十大罪,天启间杨涟、左光斗的弹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姜、熊自是无法相比,就是再降几级标准,只要他们能为民请命,或者是为国建言,也算是言而有物,但他们的上疏都和崇祯争了些什么呢?朝臣之间的门户派系纠纷而已!
  先说熊开元,他任职行人司副,久未提升,心怀觖望,看到光禄寺丞的位子空出来了,就去找首辅周延儒,想托他给自己谋取此职。也是凑巧,周延儒正有事要出门,就把熊开元冷落了。于是熊开元恼了,就打定主意弹劾周延儒。再说姜埰。温体仁做首辅时排除异己和言官,及至周延儒上台,又广引清流,言路蜂起,当时朝廷上反对言官的就造了“二十四气”之说,指朝士中有二十四人结党,群嗾群吠,意图借此谣言打击言官。姜埰上疏就是要辟“二十四气”之谣,为言官辩解。诸君不要忘了当时国家是什么形势。就是这年,内则李自成横扫河南,大破襄阳,张献忠转战江北,连克名城;外则清兵大败明军于松山,为明廷倚为最后一根支柱的洪承畴成了俘虏。明王朝灭亡在即,姜、熊二人却在一本正经甚至慷慨激昂地与崇祯胡扯淡!
  扯淡也有扯淡的道理。姜、熊二人以血肉之躯拼死相争的是什么,不是国也不是民,不是君也不是臣,是士大夫的“名节声气”。明史专家孟心史说得好:廷杖不是皇帝和朝臣争是非,而是争意气。说通俗点,就是“斗气”!而朝臣这一面呢?
  让我们先看看此前的几次大规模廷杖。正德十四年,明武宗要南巡,撺掇这事的是江彬、钱宁两个佞臣。朝臣们坚决反对。皇帝出巡,了解一下民间有什么不好,何必反对?因为那时交通不比现在,皇帝一出门可是件大事,黄马快船,成千上万,陆路要黄土铺道,舟行则百姓拉纤,沿途百官接驾,兴师动众,佞幸求索,敲骨啄髓,武宗下一次江南,运河两岸的地皮总要刮去三尺,所以朝臣们反对南巡是为国为民的。先是阁臣及科道切谏,不听;然后是兵部郎中黄巩等二人,翰林修撰舒芬等七人上疏,还是不听;接着吏部员外郎夏良胜三人,吏部郎中张衍庆等十四人,刑部郎中陆俸等五十三人,礼部郎中姜龙等十六人,兵部郎中孙凤等十六人,连太医也加了进来,总共一百多人都来上疏。武宗大怒,下令把情节严重的下诏狱,其余一百零七人戴着重枷罚跪于午门之外五天。五天之后,就开始廷杖了,一顿棍子下来,当场打死十一人,其余或戍边,或除名,或降职。这次斗气的结果是朝臣们“胜利”了,因为他们得到了北京市民的同情,而武宗也暂时取消了南巡的计划。
  两年之后,武宗突然病死,身后无嗣,经大臣议,决定迎立兴献王之子朱厚熜,这就是后来的明世宗嘉靖皇帝。上次未赶上与皇帝斗气的朝臣们又有了新的机会,这就是所谓“大礼议”。
  “大礼议”的中心问题就是:嘉靖皇帝入继大统,从礼法上讲,是过继给他伯父明孝宗了,那么嘉靖的亲生父亲应该如何待遇?大臣和大多数朝臣们要求嘉靖称孝宗为“皇考”,称生父为“皇叔父”;嘉靖不肯,要求称生父为“皇考”,称孝宗为“皇伯父”,他手下也有张璁、桂萼一批朝官支持。双方各不相让,朝廷上没有别的事了,各自引经据典,吵吵嚷嚷,闹哄了整整三年。最后嘉靖皇帝不再和朝臣们纠缠下去了,圣心独断,降旨追尊生父为恭穆献皇帝。这一下,朝臣们就炸窝了,各部门纷纷上书力争。书上去了,嘉靖理也不理。尚书金献民、少卿徐文华对百官说:“我们的章奏得不到回答,一定是皇上要改称孝宗为皇伯父了。”吏部右侍郎何孟春喊起来:“国家养士一百五十年,仗节死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