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历史悬案-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下国家。然而刚刚上台的彼得三世却经常以自己的喜好对俄国现行制度和法令乱加改动,他推行的一些政策损害了教会与贵族的利益,令他们十分不满;尤其是在对外政策上,彼得三世的所作所为让政界和军界非常反感。    
    叶卡捷琳娜原名索菲亚·奥古斯特,出生于德国什未青一个贫穷的家庭。当她知道自己成了彼得未婚妻后非常激动,她当即和母亲一起,不远万里来到俄国首府彼得堡。为了做个称职的皇后,她努力学习俄语,还改信了东正教,不久她就能用标准的俄语虔诚地朗诵东正教的誓言,在场的大主教和教徒们听后十分感动,并流下泪来。1745年8月,彼得正式娶叶卡捷琳娜为妻。但是婚后,叶卡捷琳娜才发现彼得是个好色之徒,他甚至把情妇领到家中。而同时伊丽莎白也对她这个异邦女子有所怀疑,并派人监视她。年轻的叶卡捷琳娜虽未做过多的反抗,却暗地记着这些仇恨。她一面刻苦读书学习如何治国,一面在政界和军队中扶植拉拢亲信,并将情夫们都安排到重要部门,以便为她夺权做准备。    
    1762年6月24日,彼得三世去奥拉宁堡发动对丹麦的进攻,叶卡捷琳娜被留在彼得堡。7月9日凌晨5时,叶卡捷琳娜发动政变,控制了首都局势,成为女皇。彼得三世要求与女皇平分政权,但遭到断然拒绝。他只好宣布退位,最后的条件就是女皇能归还他的情人、小提琴和一只猴子,以便他能度过后半生。7月18日,叶卡捷琳娜在枢密院正式登基,史称叶卡捷琳娜二世。就在叶卡捷琳娜登上皇位的同一天,彼得三世暴死在狱中。    
    俄国古老的封建宫廷中始终存在着阴险欺诈与不择手段的争斗,专制独裁与宫廷政变经常一起发生,彼得三世正是这种独裁政治的牺牲品。但彼得三世究竟因何而死?一种说法称他是被人毒死的,当时法国外交部档案记载:一些人按照俄国风俗亲吻彼得三世的遗体以示告别,这些人的嘴唇后来却奇怪地肿了起来。还有一种说法称彼得三世是在酒后与人打骂被人失手打死的。第三种说法则是女皇为除后患,派人勒死了彼得三世。彼得三世的真正死因是什么?叶卡捷琳娜又在其中做了什么手脚呢?这一切都不得而知。


第一部分 帝王第9节 武则天无字碑之谜  

    千古功过任人评——武则天无字碑之谜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一位女皇帝。她从一个才人一步步爬上皇后宝座,直到最后建立大周朝。登上帝位之后,武则天一方面消灭异己,一方面励精图治。在她统治时期,整个社会倒也安定,而民间关于武则天的传说有很多。武则天本人也从不是个甘于寂寞的人,即使死了,也要留下一块无字碑,千百年来引得人们纷纷猜测。    
    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位于西安市西北80公里的乾县梁山上。墓前有两块高均为6。3米的石碑,西面为“述圣碑”,碑文主要是歌颂唐高宗的功绩,由武则天撰文,唐中宗书写。该碑由7节组成,榫卯扣接,故又称为“七节碑”,碑宽1。86米,重81。6吨。东面是武则天的“无字碑”,碑由一块巨大的整石雕成,宽2。1米,重98。8吨。碑头雕有8条互相缠绕的螭首,饰以天云龙纹,碑座则用骏马饮水、雄狮、云纹等线刻画而成。如此精细的雕刻,在历代墓碑中都是极为罕见的。    
    人们纷纷猜测武则天立无字碑的原因,最主要的说法有三种。一说武则天认为自己功高德大,不是文字所能表达的。在武则天看来,自己虽是女人,但高宗平庸,自己的才能绝对优于高宗,而且她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这应该算是她的一大政绩。可惜的是,当时有很多人认为她是抢了大唐江山,是叛臣逆贼,对于她的功劳视而不见。因而,武则天要把自己的功劳让后人去评述、去记载,于是就有了无字碑。二说武则天自知罪孽深重,刻了碑文恐怕更招世人辱骂,还是不写为好。也有人认为,武则天建立大周朝之后,内心感觉愧疚不安,一心想在自己死后将江山归还李氏。但由于自己称帝的这段经历,使她对自己死后的境遇没有信心,更害怕世人责骂其篡位之罪,因而留下无字碑借以自赎。三说武则天想让后人去评说她的一生。这种说法与前一种说法恰恰相反。武则天对自己一生还是颇感自豪的。作为一个女流之辈,能在政治斗争中脱颖而出,并到达权力的巅峰。她要后人客观地评价她的文治武功,雄才大略,而与自己有利益冲突的儿子李显肯定不会对自己作出客观、公允的评价。鉴于此,武则天要将无字碑交与后人,就是要让后人对自己一生的功过是非作出评价。这三种说法似乎每一种都很有道理,至于哪一种说法是她的本意,现已无从考证。    
    值得一提的是,宋金以后,人们开始在无字碑上面添补题识,现在上面共有13段文字。令人惊异的是,这些文字中还有一种少数民族文字,而且长期以来一直没有人能识别。这种早已废绝的少数民族文字,被日本学者山路广明视为“20世纪之谜”。经考证,金太宗的弟弟于1134年在无字碑上刻写了《大金皇帝都统经略郎君行记》(简称《郎君行记》),且在旁边配有汉字译文。这种失传了的文字并不是金文,但究竟是什么文字呢?明代金石学家赵山函在《石墨镌华》中说:“(《郎君行记》)碑字不能辨,盖女真字……字刻乾陵无字碑上。”这种说法一直广为流传。直到上个世纪20年代,考古工作人员在内蒙古巴林右旗附近发现辽代帝后的墓志,才将这一谜团解开。原来这些文字和墓志上的字相同,是早期的契丹文字。契丹文字始创于公元920年,但随着国家的灭亡很快消亡,到了元代已几乎没有人认识,到了明代则彻底成为一种无人能识的“死文字”了。这一失传的文字作为一份极为珍贵的文字史料被保留下来,却是武则天的无字碑的一大贡献。


第一部分 帝王第10节 蒙古皇帝蒙哥死因难明  

    蒙古皇帝蒙哥死因难明    
    众所周知,蒙古铁骑曾经横扫欧亚许多地方,蒙哥大汗更是蒙古杰出的军事首领。他的军队以剽悍著称,攻破许多城池,然而在向“倚天拔地,雄峙一方,三面临江,开势陡绝”的合州(今四川省合川县)钓鱼城进攻时,受到了重创,所谓的“上帝之鞭”折于城下。    
    1258年(南宋宝六年)2月,蒙古大汗蒙哥(元宪宗)亲率御营亲兵10万,分三路进攻四川,连克南宋许多州县,兵临钓鱼城下。蒙哥由于入川以来连连获胜,根本不把钓鱼城放在眼里,并狂妄宣称:“不出一月,我将踏平钓鱼城。”可是,从1259年2月起,蒙哥亲自指挥蒙古军数次进攻,损兵折将,连总帅先锋汪德臣也毙命于钓鱼城下。7月,蒙哥这位横扫欧亚无敌手、使欧洲人闻之哆嗦的“上帝之鞭”也折于城下。钓鱼城也因之而被各国史学家称为“东方的麦加城”、“上帝折鞭处”。但由于史料对蒙哥死因记载不明,因而,蒙哥的死因,引起了史学家的诸多猜测,至今仍缺乏有足够说服力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说:    
    一是被宋军射死的。南宋著名诗人刘克庄在《蜀捷》诗里说:“吠南初谓予堪侮,折北俄闻彼不支,挞览果歼强弩下。”叙利亚阿部耳法剌底编著的《世界史节本》,翦伯赞主编的《中国史纲要》,张传玺、李培浩编著的《中国通史讲授纲要》对蒙哥之死都持飞矢射死的观点。现存于四川省合川县钓鱼城旧址钓鱼山忠义祠内,1517年(明正德十二年)合州所立的《新建二公祠堂记》石碑碑文也说蒙哥是“中飞矢而死”。    
    二是因进攻连连受挫,最后忧虑而死。南宋人黄震编著的《古今纪要逸编》认为蒙哥因为屡攻合州钓鱼城不克,且多次被合州知州王坚挫败于钓鱼城下,败辱之至,以致愤死军中。    
    三是溺水死亡。口授而成的《海屯纪年》说蒙哥是在进攻宋军时,乘坐的战船被宋军潜水者凿穿船底,落水而死。    
    四是生病医治无效而死。波斯政治家和文学家剌施特哀丁编著的《史集》中说,蒙哥好饮酒,时天气炎热,蒙哥军中流行痢疾,蒙哥亦染疾而死。清人毕沅在《续资治通鉴》也持这种说法。    
    五是为炮风所震伤而死。清代《古今图书集成》中的《钓鱼城记》一文中说蒙哥是在架设望楼窥视钓鱼城时,遭到城内宋军的炮石轰击,蒙哥为“炮风所震,因成疾。班师至愁军山,病甚……次过金剑山温汤峡(今四川重庆北碚北温泉)而殁”。1484年,明朝四川巡按谢士元在《游钓鱼山诗序》里也说蒙哥是遭“炮风致疾”而死。民国时张森楷先生主持编修的《合川县志》也有相同记载,并说蒙哥中炮风的地方就是今钓鱼城嘉陵江对岸的东山(现称炮台山)。1980年出版的西南师范学院历史系编写的《钓鱼城史实考察》一书采纳了《钓鱼城记》的观点,还说合州知州王坚在蒙哥中炮风之后,又命人把从钓鱼城天池里捞起来的30多斤重的大鱼和几百个面饼送到蒙哥营中,并附书一封,告诉蒙哥把鱼煎了和面饼吃,并说城里粮食和水都很充足,蒙哥再有10年也攻不破钓鱼城。重伤中的蒙哥见到物和信,又羞又气,退兵温汤峡而亡。    
    六是炮石所伤致死。刘译华、冯尔康编著的《中国古代史》及邱树森著的《元朝史话》均采纳此种观点,认为蒙哥在率军攻城时,被宋军所发炮石击中,因伤势过重而死。    
    综上所述,蒙哥究竟为何而死于钓鱼城下,尚未有定论。“上帝之鞭”究竟如何断折,有待进一步考证。


第一部分 帝王第11节 明建文帝生死之谜  

    明建文帝生死之谜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由于皇太子朱标已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先他而死,乃由皇太孙朱允即位,这就是建文帝,后世也称为明惠帝。然而,惠帝刚即位不久,燕王朱棣就图谋夺取帝位,以讨伐齐泰、黄子澄为名,起兵北平(今北京),发动了历史上有名的“靖难之役”。1402年,燕兵攻陷了京师(今江苏南京),燕王即位,是为明成祖。就在朱棣攻入南京时,皇宫已是一片大火,建文帝下落不明。此后,有关惠帝已经出逃的传闻颇多,明成祖对此总是不放心,这件事也几乎成为他的一块心病。数百年来,建文帝的下落也是一桩争讼不决的历史悬案。综合各家说法,主要有“焚死”说和“逃亡”说两种。    
    一种说法认为建文帝是自焚而死的。据永乐年间修撰的《明太祖实录》中记载,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经过四年的征战,燕王获得全胜,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6月13日,燕王统领大军开进南京金川门。当燕王军队进入皇宫时,宫中已是一片火海,建文帝也没了踪影。与此同时,建文帝所使用的宝玺也毫无踪影。正史记载建文帝死于宫中的大火中。《太宗实录》卷九记载:“上(即明成祖朱棣)望见宫中烟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尸于火中,还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痴耶!吾来为扶翼不为善,不意不谅而遽至此乎!’……壬申,备礼葬建文君,遣官致祭,辍朝三日。”仁宗朱高炽御制长陵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