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维迪亚爵士的影子-第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上杰作。《大河湾》才是部杰出作品。维迪亚就是这样子,他一再重复:“这本书意义重大。意义重大。”
  他在挖苦自己吗?据我所知,他可没这个意思。他只要一提到自己的作品,语调间就流露出至高无上的尊崇。我从来没见过别人像他这样完全投入写作的。那就是他的身教。他的投入与信念,令我着迷,也鼓舞着我,于是,我追随着他,卑微地说出相当于“伟大的主,我该做些什么好事,才能成就永恒的生命呢?”的话,来求教于他。维迪亚对于写作的信念已经近乎神秘魔幻,因为文学创作是某种形态的祈祷,某种扰人不安的祷祝。他可不是那种跟读者平起平坐的作者,相反的,他是类似高僧宣教的作者。他也绝对不会违逆他的誓言:倘若他说某本书意义重大,他就是当真的。
  维迪亚的写作多半像是文学皮影戏一样,充斥着质感僵硬的侧面剪影,各个都是经过他敏锐观察刻画的暗影,对维迪亚而言,阴影的意义似乎远高于投射或是形塑暗影的真人实物。他完成(虽然不是他首部出版的作品)的第一本小说,《米奎尔街》最后结束在一次戏剧性的离别,正如叙述者说的:“我离开了他们,所有的人,快步走向飞机,我不回头顾盼,只是盯着自己眼前的影子,像个手舞足蹈的侏儒跳跃在柏油路面上。”
  《自由国度》一书最后一个句子,同样也有着这样晦暗的预示。“十七个月以后,这些人,或是诸如此类的人,就会知道沙漠中完全的挫败;而直升机低空拍摄的新闻照片显示他们迷路了,他们企图步行回家,沙地上投射出长长的身影。”
  或许是因为书名阴暗无亮,《幽黯国度》的阴影也不少,不过最佳形象却出现在阿姆利则 ,“每个锡克教徒都附带着一个敏捷的黑影。”而在他最新出版的《超越信仰》(Beyond Belief)一书中,几乎看不到任何关于山川、气候与色彩的描述,他特别写到阴影,在伊朗“晴空之下,天光云影恒常地形塑,又形塑了濯濯不毛的灰棕色山脉的山脊与低坡”。同一本书中,他多以树影评断树木,而非树叶,就像他写到巴基斯坦白夏瓦外围的树丛一样:“细长的杂交白杨木,几乎不留下树影。”而吉隆坡的赛马场上,“浓绿,久经日晒,仍旧,树影暗黑”。而德黑兰的城墙,“投射出斜长的墙影,逐渐变细到顶,再消失无迹。”甚至,活人也可以徒留身影,例如巴基斯坦的佣人,“每个巴基斯坦人家家里的下人,细瘦肮脏的影子”。
  仿佛,在维迪亚看来,投影自有其实体。
  当然,他不会轻浮地玩弄文字。他特别字斟句酌,因此,他也是个严苛的倾听者。他用的每个字都是刻意的,经过推敲长考;他力求简约,而他特别擅长使用原色,发掘出模棱两可与细腻微妙的字义。就他而言,使用诸如deliquesce(潮解、溶化、液化)这种字眼,是非常不寻常的,虽说,他也曾经用过一次,出现在《幽黯国度》中;nigrescent(发黑的)则仅见于《神秘的按摩师》。他宁可采“坐垫形状的”(Cushion…shaped)一词,而舍“垫状的”(pulvinate)不用;偏爱“强韧如皮革”,无视“革质”;他总是选择“延误”(delay),舍弃“蜗步迟滞”(cunctation)。任何带有炫技意味的措词,或是刻意表达风格、夸耀、虚矫的材料,任何只是为了制造效果而拼凑的文字,他一概齿冷鄙视。写作本身绝对不能招惹读者的注意。“我只是希望我的散文非常简明易懂。我不想佶屈聱牙,让读者读得结结巴巴地。”他执拗于叙述事实,毅然决然地连跟拔除作品中任何虚张浮夸的地方,以他钟爱的字眼构成演变出某种风格,某种表达意念与意念本身的方式,像是说话语气的语调,铺陈着容易辨认的句子结构。他的风格形成的自然而然,也最为突出,因为,这种风格就在于摒斥风格。他独出一格,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他早期作品中的轻灵快捷已经消失了,大部分的幽默也不见了。他现在的作品内容更紧密了,更见平易,剥除了一切花腔文藻。他总括地描写山川风貌的技巧依然和过去一样有力,却简明扼要多了,文字效果完全集中在几个画龙点睛的字眼上,日光乍现,气候豹变,敏锐凸显石头,或是木材,或是一道褪去的光线。他此时的作品更添加了一层淡漠的冷静,充塞着单一色彩的不同细微变化,也因为单色而益显有力;失去了华丽的辞藻,不过,他从来就不放心华丽辞藻。而今,他尝试创造出新的游记文学形式,他让行旅中接触到的各色人等自由抒发,自剖表白──有时候,一连十几页的独白,整本书读来像在聆听一群人絮絮叨念着他们的生活,一连串的人声话语,而他则鲜少插嘴介入。
  我总能从他的作品当中,汲取教训。我不敢断言,当地人滔滔不绝的独白,就是描写一个偏远异国最好的方式。维迪亚总是说:“让读者一目了然,自行判断。”所有的谈话,就像俄国小说中,长达十页的忏悔性演说一样,反而模糊了我的视线。他最近出版的书,翻来就像是史塔德·特柯尔誊写录音带记录的叙事,只不过,维迪亚的叙事属于冷酷而经过刻意选择的那种──带有预设立场的(tendentious),又是一个他几乎不会用到的字。
  他不是在开自己的玩笑,不过,他紧守住自言自语的习惯,唠唠叨叨念着:“这是重大作品。”也是他在我身上探测其可能性的方法。
  我全盘接受。他也试验出满意结果,同时,在他心里,他确实相信,这本书将是重大作品。
  


相知相惜的友谊


  有一天,他说:“你能到肯辛顿来见我吗?”
  我说,可以,就跟维迪亚在约定的地方会合,我们约在一条小街上,一座鲜红的电话亭见面。
  他说:“请帮我打一通电话。”
  按照他的指示,我拨下电话号码,接通电话,请帮我找某个女人讲话;维迪亚告诉我,那个女人的名字叫做玛格丽特时,我缄默而不多评论。语气冷漠地接听电话的男人,召唤玛格丽特过来接电话,男人言语间仿佛怀疑其中有诈。我对玛格丽特说,维迪亚会在某个特定时间致电。
  我挂断电话以后,维迪亚说:“这话要解释起来就太无聊了。”
  他不需要解释。我也不会纳闷奇怪,如此优秀的作家能将自己手上尚未完成的作品称为“重大作品”,还是一位参加白金汉宫花园宴会的贵宾(女皇陛下授命张伯伦爵士邀请……),下一刻却像个小孩一样,哀求我帮他拨个电话号码,因为毋庸置疑?──他担心,他自己那一口无法变化的语音,恐怕会招引一记闭门羹。他不想听人家喝令他滚蛋。他也是人生父母养的啊。
  现在我懂了,只有朋友才能如此理解,尽管表面上,他使出浑身解数,一力擎天,其实,他也有脆弱、不确定的时候,此外,为着他冷酷挖苦的癖性,有时甚至还不公道。他盯着食指繁浩的非洲大陆说:“弓箭蛮族!”或是“卡非!”他目光掠过英吉利海峡,眺向荷兰说:“专吃马铃薯的!”他对着整个中东地区蹙起眉头,喃喃抱怨:鸡仔先生。”
  可是,他也曾经细腻地描绘过非洲,写到欧洲则不胜感激,至于中东地区,他写了一整本有关伊斯兰的书。因此,当我试着更清晰地看待他之时,我总是避免评断一些我无法理解的事端。
  最深刻的友谊,不在于勾肩搭背与气氛热络地相互举杯时,热诚而意气相投的欢宴作乐;相反地,深刻的友谊应该是种庄严的相互理解,彼此也鲜少论及。真正的朋友,很少会讲到“友谊”两字,也很少提及两人之间如何相连。友谊之中,存在着某种信任,只有非常少数的人能够彼此呼应;某种照料,只有非常少数人能够帮忙:诸如此类的事例,就是对于友谊的考验。你抑制了自我,接受了这个人──他的要求、他的沉默──而这也是互惠互利,有来有往的。友谊关系中没有同门手足对峙的复杂恶意──那种斗争就像是一篮螃蟹彼此倾轧。友谊同样也缺乏浪漫爱情的炽热,或是婚姻关系的契约关联。然而,只要你一察觉到对方有任何困扰,或是无法应对的暗示,你心中油然而生一股同情,其深刻不亚于爱情。剩下的部分,你就全盘接受,丝毫不加怀疑。那并不是盲信,而是包容接受,甚至就像一种保护一样。
  友谊并不起自强力的倾慕爱意,而是来自于和善相待,察觉到彼此的匮乏虚弱。友谊是富于怜悯的亲密关系,有力的善意,以及清楚知悉彼此的缺陷与不完美的地方。反过来说,我觉得权势的吸引与聚散,本质上与动物交配殊无二致,对照起来,有如物种演进与强化的过程,就像动物的交配选择一样。自然界里,掠食者追捕噬食虚弱与受伤的个体。动物之中,多所可见卖力活跃的求偶动作,强者吸引其他个体聚众成群,表现出强烈的群众心理和行为:动物物种之所以成功赓续,就在于它们摒斥蹒跚停顿,跟不上团队的个体。动物世界里,畸形怪胎以及软骨没用的家伙只有注定等死。友谊特别专属于人类社会,而所有关于友谊的涵意,不免都指向一个结论:朋友是糟糕的配偶。
  人类彼此喜爱,则为了完全相反的理由,因为,即使我们柔弱而无力作为,我们仍旧互持善意。我们在这一点上是相同的,此外,还有许多相同之处:我们的智能、同情与自尊。多年以前,在非洲时,维迪亚就已经喜欢我了。在我鼓足勇气承认,我想写一本书之前,他就已经说过:“你是个作家。”
  当初,我看起来一定非常无助。可是,他在我身上看出其他力量来,或许是我心中的某些东西吧。他从脸上看到我的灵魂,从我的掌纹曲线看出我的文才技艺,我的野心与情绪则写在我的笔迹中那倾斜的角度和笔画。
  我曾经以为他坚强无比。我们成为朋友。我看出他有许多弱点──而他也看出我的。我们因此而成为更加密切的朋友。大多数作家都别扭古怪,由是,他们彼此间的交情也相当罕见,他们也只能孤身终老。我觉得自己非常幸运。
  


校读原稿(1)


  友谊也意味着相互帮忙。我们的友谊也起自于一则小惠。维迪亚说:“你有车吗?”紧接着,他礼尚往来,读了些我先前写的东西。他没有任何义务,他根本就不认识我,我也不是他的学生。这样彼此帮忙,纯粹是互惠性质。经常,同一桩善意行为可以利泽双方。我从打字稿开始校读他的《模仿人》;那是我在帮他的忙。而他让我先睹为快,逐字阅读《模仿人》,从中我也获益良多;那就是他在帮我的忙。
  经过多少年,他会请我帮他处理一些简单而神秘的忙,好比,帮他拨个电话号码。不时,他也会请我帮他校读他的书稿的打字原稿。
  作家拜托朋友读他的打字原稿──这种污渍斑斑,型式未定的稿件──只是为了博取对方的鼓励。处在这种孤独而容易引发偏执妄想的行当中,我们需要听到友善的好话。而且,除非这个作家认为他的作品已经至臻完善,他不会轻易让人过目检阅,以获求嘉言回馈。接着,就是付梓出版,批评将蜂拥而至,不过,届时,作家的精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