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301-600集-第69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费那么多精力、费那么多时间,你所学的是佛学常识,儒家所讲的记问之学,听得多、记得多而已,有没有受用?没有受用。所以一切受用要从做人处用真功夫,李老师常常讲,学佛没有别的,改心!改心是什么?我们心里头所想的、所思的,许许多多错误把它修正过来,依什么修正?戒律就是我们修正的标准。我说过多次,戒律不是佛菩萨对我们的约束,你这么看你就错了,你冤枉了佛菩萨,冤枉了好人。
  戒律是什么?戒律是自己的性德,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不迷惑,我们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本来就是这样的。而是我们迷失自性,犯了错误,这个错误犯得太久、太深,积非成是,以为这是正确的、是自然的,把真正本有的看作歧途。换句话说,宗门里面讲把自己本来面目看成那是错误的,自己现在养成不好的习惯以为这是正常的,我们错在这里。佛菩萨、祖师大德苦口婆心教我们,学佛没有别的,学做人,佛是世出世间第一等好人、究竟圆满的好人,一丝毫欠缺都没有的那种好人,那是我们本来的面目。所以世尊、世出世间这些大圣大贤教导我们的,有道理!不能不顺从,不顺从我们要吃大亏,这不能不知道。我跟诸位同修说过,我这五年是报恩的,把《华严》、《法华》、《楞严》、净土五经一论讲一遍。这几部经讲完之后,我的本来面目就现前了。我有生之年我专讲一部经,我跟你们说过是《弥陀经要解》,我能活多少年,我就会讲多少年。我不会在一个地方讲,我到处去讲,我会走遍全球到处去讲,就讲一部《阿弥陀经要解》,那是我衷心仰慕的,我修学所依据的。
  通别的意思很深,我们不能不知道。今天念的这句经文『愿佛世尊,亦为我等如是而说』,这个话是心里话,没说出来,这个地方四十句都是念请,心里有求没说出来,菩萨动这个念头佛就知道了。大家提出问题,答在什么地方?清凉大师在《疏钞》有说,有通有局,「问有通局,答亦如之。通即诸会与此相应,皆是答此。」世尊讲这部《华严经》,从头至尾九会所说的,你看与哪个问题相应,就是答覆那个问题。这是讲通,通达。一个问题有好几次的答覆,那是在什么样状况之下,有不同的说法,问答都是活活泼泼的。大师在这里讲得好,他说我们在「世主妙严品」里面所看到的,这一品经一共有五卷,我们费了很长的时间讲完。在这里面我们看到同生众、异生众,也就是参与这个法会的大众。这些大众「九会常随」,是佛的常随众,佛到哪里他们跟到哪里,从来不离开佛陀的,所以说「岂得此问,局於初会」。我们现在这个经还是在初会,「九会常随」当然不局限在这一会,这一会有六品经。
  「岂复众海问不尽耶?故知初会为总,九会同答此问。」这个说法说得好、说得正确。在这一会里面这一品是「现相品」现相答,这是总,后面是别说。现相答,对哪一类的根机?上根利智,这个形象显示出来,大家都明白了,疑惑都解除了。但是中下根人看不懂,必须还要有言说,所以言说对中下根性,现相对上根利智。上根利智哪有那么罗嗦、那么麻烦?或是身光或是放光,大众一接触疑惑就解除了。后面有几句话说得好,他说:「故诸分初,皆重举诸问」,清凉分这部大经为四分,每一分开端都会把这些问题重复提一提,这是有必要的。为什么?菩萨众太多太多了,而上根利智他也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培养出来的。现在上根的人,过去生中是中根,再过去他是下根,培养出来的,不是天生的。我们现在是下根,我们可以从下根培养成中根,从中根可以培养成上根。所以这些菩萨们,小菩萨不断升级为中等菩萨,中等菩萨不断升级为高级的菩萨,这很明显。从十信位升到十住位,十住位升到十行位,十行位升到十回向位,十回向再升到十地位,十地是上根利智,会会重新提这些问题,当然有必要。初会里面的这些问题,现相答他们的问题已经解决了,到第二会又有新的菩萨升到上面来,他们还是有这个问题,所以这些问题永远在这里循环,永远不断。到我们修成地上菩萨,我们还要重复提这个问题,这些道理事理,实在讲不难明白。
  大师说「则显分分之中,皆通因果等故」,这没错的,所以《华严经》清凉大师判为五周因果。「则从此尽光明觉,答十海问」,从这个以下答覆了,这是正式为菩萨解答问题。「从此」就是从底下的文以后,一直到光明觉第九品,光明觉品是第九品,答十海。「问明已下,答十因问」,问明品是第十品,以下到第三十二品,答十因。「不思议下」,不思议品是第三十三品,「答二十句果」,就是最前面的二十句,到下面经文我们就会看到了。佛说经是答大众的疑惑,所以「又就四十问,十海为总,九会同答十海」。所以我在前面也特别给同学们提出,这「十海问」非常重要,这就是《华严经》的内容。十海就是前面讲的世界海、众生海、法界安立海,一直到佛寿量海,这是总;菩萨誓愿海,这都是讲的因。菩萨是在因位,佛是在果位。九会是《华严经》自始至终都是讲这十个课题。大师下面说得很详细,这段文讲得很详细。
  「一、世界成就品,答世界安立海」,这个世界怎么成就的?第四品,佛为我们解答这问题。「二、华藏品,答世界海」,第五品,讲世界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星球?有多少佛在教化?有多少众生?这都是我们讲现在人讲的太空物理、太空现象。「毗卢遮那品」,第六品,「但引因释成」,是讲现相的起因,做详细的解释。「现相品」是第二品,「三昧品」是第三品,这两品「但是说法由致,并非别答海问」。我们在前面看到菩萨说偈,它前面有个说偈的仪式,这两品经是如来说法的仪式。我们用最简单的话说,过去法师们登坛讲经,首先有大座威仪,这是讲大座,大座有一套仪规,那个仪规是什么?是现相。法师升座之后入定,入定是什么?三昧,这都是从《华严经》上学得来的。诸佛如来,实在讲这个示相,现相入定,上上根人统统都明了了。明了他们不走,他们还在这里听,那是什么意思?做影响众,他不是当机众。要照现在来说,不但做影响众,也可能担任助教,大众听经闻法有疑惑、不能了解的地方,他可以在旁边各别来解释,帮助佛接引众生、帮助佛教化众生,这个意味在里头。
  这个仪式告诉我们,心不能不清净。其实佛行住坐卧都在定中,还要做这个样子吗?这是老师的慈悲,做出个样子教后学,希望后来的学生要重视,重视三昧,也就是要重视清净心,清净能生智慧,智慧才能解决一切众生的问题。你看,讲经不是解决问题吗?如果与会的大众没有这些问题,那还有什么经好讲?这个法会就圆满结束了,没得好说了!正因为大众有疑惑,实实在在讲那些疑惑未必真的是他们的疑惑,而是什么人的疑惑?我们的疑惑,九法界众生的疑惑。当然与会九法界众生的代表我们都看到了,但是那些代表真的都是佛菩萨示现的,不是真的凡夫。真的凡夫像我们这样子见到佛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一个问题也问不出来。我们心里有的疑惑,佛菩萨晓得,佛菩萨示现我们的身分,做我们的代表向佛提出来。这个问就是佛经上常讲的「利乐有情问」,不是他自己真不懂,是为了利益有疑问而问不出来这些众生,代他们问,我们是他们这一族的。
  「四、四谛品」,这是正式说法,四谛是第八品,「答演说海」。第九品光明觉品到十忍品,十忍品是二十九品,「别答十句因问」,这段经很长,别答问因;「通答众生海」,修因之人就是佛教学的对象。再往下阿僧只品,这是三十品,「答变化海」。「长行举数,欲显化用难量」,经里面有长行、有偈颂,长行里面它的意思举出数字,阿僧只劫是数,显示教化众生的德用不可思议;偈颂里面,「广明变化重重,微细难说」。第三十一品寿量品,第三十二品住处品,都是答覆「寿量海」。三十三品到三十七品,这是不思议品以下的五品经,「别答二十句果问」,就是这四十句最前面的二十句。「总明佛海」,就性德的深广显示佛海不可思议,所以全经的内容不出这四十问,我们用现在话说,这是四十个课题、四十个题目,全经没有离开。第九,就是第八会,离世间品,「答波罗蜜海,总摄诸位,皆成行故」,离世间品也有五卷经文,相当长,是讲修行的方法,波罗蜜海是修行方法。这一品经开端菩萨提了两百个问题,佛的答覆是每个问题答覆十句,两千法门。修行,你不修行你怎么能够离世间?波罗蜜圆满你才能够离世间。
  我们今天,波罗蜜的边都沾不上。我们今天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我们修这六个科目,给诸位说,下面「波罗蜜」没有。为什么没有?我们在前面讲「七种最胜」你还记得吗?你与七最胜不相应,你所修的布施就是布施,不能叫布施波罗蜜,你所修的这六种都是人天福报。你必须有五戒十善的根,你修这六种是人天福报;你如果没有五戒十善,你修这六种是世间有漏福报。诸位想想,阿修罗的福报大,罗刹的福报大,魔王的福报大,他那个福怎么修的?就是修这些。他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他修这个,他没有五戒十善,所以修成功之后,修成大福报就变成魔王、变成阿修罗王、变成罗刹王,这里头真正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七最胜非常非常重要,七最胜头一条「菩萨种性」,菩萨种性是什么?发菩提心。我们要没有菩提心那怎么行?菩提心是真正觉悟的心。七最胜还在上一品,在世主妙严品的末后,在第五卷,由此可知,如果不是菩萨种性就不行。我们如何把自己变成菩萨种性?这个重要。佛经里面常讲四种根机:人天根机、二乘根机、菩萨根机、一乘根机,我们至少要有菩萨根机才行。菩萨之人念念上求下化,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我们在这个道场求学,这是上求;我们道场周围居民多半是老人,我们所学的东西落实在他们身上,真正全心全力去帮助他们、照顾他们,很好的实习,把所学的落实。我们对他们诚心诚意布施供养,完全是义务的,一无所求。
  我们在这个地方守法,持戒就是守法,遵守这个国家的法令规章,遵守这个地方的风俗习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我们都落实。无论是处事待人接物、修学佛法,我们有耐心,绝不操之过急,按部就班的来,有次第、有顺序,这里头就有忍辱跟持戒在里头。我们天天在求进步,就是精进。我们心有主宰,不会被外面境界动摇,这是禅定。我们对於一切事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般若。但是诸位晓得,这有没有波罗蜜?有没有波罗蜜,就看你是不是菩萨?如果是菩萨,你所修的就是波罗蜜。你要不是菩萨你是凡人,凡人这个六种是修福,福德;如果是菩萨种性,这六种叫功德。怎样把自己从凡夫提升到菩萨,这个很重要。实在讲提升的那个纲目,就是《观经》三福。所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