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一个世界强国的复兴 作者:康拉德-赛茨-第3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十四章 上海的再生   
        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政府于90年代初决定在上海建立一个巨大的经济特区。特区的地址被确定在拥有523平方公里的黄浦江东岸,与昔日的国际化大都市隔岸相对。在上海的西部(浦西,即黄浦江西岸)对岸出现了一个东城,即浦东(黄浦江东岸)。 
        
        从“东方巴黎”变成单调的工业城市   
        上海从20世纪前几十年到1937年被日本人占领一直是亚洲最灿烂的大都市,有“东方巴黎”之美称。在英国人居多的国际性移民区和法国租界地里生活着近10万外国人,有英国人、法国人、俄国人和欧洲其他国家的人,还有美国人、日本人和原西班牙犹太人。沿着这些地方有许多古典式的和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流行的装饰派风格大楼,供外国银行和商场使用。 
        
        从形式上看,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由外国领事们管理,但事实上是由那些银行和商场的大老板们以及那些在华的外国大班们控制的。这里是富豪财阀们的天堂。混杂在这里的也有一些西方化了的中国富人,他们最初做外国人的代理,后来发展成为百万富翁。他们中有一个人名叫宋嘉澍(查理宋)的人,后来移居波士顿,成了卫理公会教徒,他就是孙中山和蒋介石的岳父。70 
        
        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创造出了一个五光十色的文化和亚文化,使东方与西方文化在这里同放光彩。新闻记者、作家和电影导演的作品在这里可以不受军阀和蒋介石政府的审查。上海是1917年由胡适发起的文艺革命的中心,中国的近代作家以西方为榜样在这里用大众的语言,在他们的小说、剧本和杂文中反映社会问题。上海同时也是娱乐业兴旺的城市,有酒吧和夜总会,有赌场和鸦片馆,还有668家妓院。红灯区由黑社会控制,领头的是“青帮”,它的老板叫杜月笙。他同时又是上海商界的显赫人物。蒋介石与他有密切的联系。他为他们敲诈中国的富豪,如果必要的话也绑架这些人,目的是强迫他们向国民党交纳“费用”。在关于上海的《名人录》一书中,他被列为“法国租借地中最有影响力的中国人”。这就是真实的杜月笙! 
        
        基督教的传教士们诅咒上海是罪恶的温床,有一句流传的话是:“如果上帝容忍上海的话,那它就要为罪恶道歉。”共产党人谴责上海是资本主义剥削和恶习的代名词。是共产党,而不是上帝结束了这个国际化都市的历史。1949年5月,人民解放军开进了上海,接过了政权。上海完全都变样了,时髦的和外国的东西没有了。上海大多数的企业家在共产党掌权之前就逃到香港,他们在那里又建了一个新上海。 
        
        这个“帝国主义的妓女”在毛的领导下变成了一个单调的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城市,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成了极左主义的中心。上海在战前已经是中国的工业中心,但基本上是轻工业,主要是纺织业。现在共产党人在这里要建设重工业,60年代初,536家归中央政府管理的国有企业中有480家建在这个城市里。企业必须把全部赢利上缴北京。上海从中央得到的财政经费远远地少于上缴的资金。上海衰退了。出生于上海的历史学家贝蒂?裴梯?魏1980年首次返回了她1945年离开的这个城市,她讲述自己的印象:“上海35年来除了没有对城市清扫外,什么都没有变。”71 
        
        外国资本重新返回   
        一切很快都变了。80年代的老上海还能看到不少陈旧之物:住房拥挤不堪的小区,四周被高楼和大型起重机围着。没过多久这些小房子就被拆掉了,它们的老住户搬到了城区边上的高楼大厦里。黄浦江的另一侧,即浦东地区,1990年前还是一片农田,现在变成了亚洲的曼哈顿,摩天大楼敢与纽约和香港的相比。而且世界上最高的大楼就耸立在这里,它是由日本企业家建造的森塔楼,因为上海人自然不甘认可吉隆坡的双子星塔是亚洲和世界最高的大楼。 
        
        上海再生的年代是1990到1992年,这次被视为东方的纽约。邓1990年催促北京政府要在上海建一个大型的国际经济区。他后来承认,80年代他最大的失误是没有把上海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心来建设。如果说1979到1980年开始的经济特区按照当时的想法搞的是出口和轻工业而引进的国外技术很少的话,那么建设浦东的目的就是要把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投资吸引过来。它应该成为现代工业的中心,即成为电子、电器、石化、汽车制造和机械制造工业的中心。邓希望中国国有企业和日本跨国大公司以及克服天安门事件带来的影响后和美国、欧洲的大公司联合搞大型合资企业。 
        
        李鹏总理1990年4月宣布在浦东建立经济特区的决定时,中国的上空还笼罩着后天安门时期的压抑气氛。北京的保守派计划着要把浦东塑造成社会主义纯净的样板特区,与深圳形成对比;中央政府要直接管理这个特区,并考虑为建设现代国有企业大量注入资金。随着邓1992年1月的“南巡”和10月党的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宣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之后,气氛就突然转变了。这样浦东的发展就进入了高潮。邓对西方和日本投资者的希望变为现实,上海成了美国、日本、欧洲许多跨国企业资本和技术密集型投资的中心,同时德国人也到这里投资。大众汽车公司与上海汽车公司共同建立了合资企业,通过与外国、特别是与德国下属的配件公司的联合经营使上海成为中国最现代化的汽车城,中国小汽车市场超过50%的产品由这里提供。 
        
        旧上海和浦东十几年来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场地,市长曾自豪地宣布,世界上每6架起重机中就有一架在上海。办公大楼、豪华酒店、地下铁路、高架路桥以及通向浦东的黄浦江大桥以欧洲人无法想像的速度建立起来。在1992到1994年这3年里,浦东建起了面积为470万平方米的办公场所,这么多的建筑面积,香港需要30多年的时间才能完成。面积为523平方公里的浦东几乎和新加坡一样大。这个经济特区下属6个区:陆家嘴财政商业区、金桥出口商品交易区、外高桥自由贸易区、张江高技术工业园和孙桥农业食品加工区。 
          
        到1998年底有5630家外资企业落户于浦东,占上海1。76万家外资企业的1/3,其中有98家是西方和日本的跨国公司,最大的投资者是通用汽车公司,投资10亿美元,建立合资企业,生产别克君威系列轿车。其他大的投资者还有西门子公司、蒂森克努伯钢铁公司、阿尔卡特公司、科达公司、摩托罗拉公司、英特尔公司、日立公司、日本电器株式会社和夏普公司。1997年,上海6大“支柱产业”的产值,即汽车制造、通讯设备、石油化工、电子技术、电力设备和钢铁冶炼的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0。7%。在这些企业中有外国资本参与的占到了40%。更重要的是600家由上海市选定的高技术企业发挥了它们的作用,这些企业资金的一半是来自国外。72战前外国资本在这个城市居统治地位,然而此次资本是在中国人的控制之下运转的。 
        
        自1992年以来上海的经济一直以两位数增长,即使在通货紧缩的1998和1999年增长速度仍然超过10%。如果说80年代是属于广东的年代,那么90年代是属于上海的,而且可以预计,新的世纪仍然属于上海。 
        
        上海:21世纪的国际大都市   
        上海的大后方是一直到南京的长江三角洲,也是一直到中国最大的内陆港口武汉的整个长江下游地区。从宋朝以来,长江下游地区,包括江苏的南部和浙江的北部一直就是中国的经济核心地区。这一地区有许多历史名城和经济重镇,例如苏州、扬州、南京、杭州等,属于这个区域之内的还有许多中小型工业城市,如距上海东北方向50公里的太仓,这里是巴登符腾堡州企业集团的集中地。这个经济区的农村地区也有较高的工业化水平,建有成百上千个农村乡镇企业,这些企业几乎都是私营的,农业只占农民家庭收入的15%。 
        
        “长江下游”经济区的生产总值超过了印度尼西亚,它的“龙头”当然是上海。中国人盼望的是经过长期的努力使上海成为世界城市的老大,现在看来是可能实现的。它不仅要有世界最大的港口,而且也要有最大的机场。国际机场的第一期工程已经于1999年在浦东开工。德国的磁悬浮列车将用来连接内地城市,世界上第一个磁悬浮列车将在上海行驶。这也是上海和中国现代化的一个象征,对于德国来说则是一个令人悲伤的难以说出口的反象征。 
        
        今天的上海已是中国和外国银行最集中的地方,上海首先要提高自己的地位,成为国家的财政中心,然后在国际金融与股市交易中超过香港,最后赶上纽约。作为财政商业中心的陆家嘴就位于黄浦江的东岸。“东方明珠”,这个高有468米的亚洲最高的电视塔作为一个象征,耸立在这里。1999年,江泽民在那里为被称作“东方华尔街”的世界最现代化交易所大楼举行了落成典礼。 
        
        上海还想恢复它曾经拥有过的亚洲文化都市的地位。90年代中期,在老城区的人民广场中央,在市政府大楼的对面建起了世界上最美的博物馆。它的形状就像一个3500年前的带有4个手柄的商朝青铜器皿,这里的收藏品仅次于台湾故宫博物院,是第二个最重要的中国古代艺术收藏馆。它的斜对面,在市政府的旁边,按照法国著名设计师夏邦杰的方案建起了新的大剧院,剧院由闪闪发光的玻璃和铬合金不锈钢架组成。在浦东的岬角地带建起了最大的“东方音乐厅”。上海决心重新赢得作为亚洲文化和知识中心的荣耀。这能否成功完全取决于中国除了有市场经济的自由外,是否还有思想和政治上的自由,即有一个社会的自由、一个新闻出版的自由和一个民主的自由。 
               
        第二十五章 从邓的“南巡”到他的逝世   
        (1992年1月~1997年2月)   
        1992年1月17日,邓坐着专列火车从上海开始了他的南巡,他从1990年10月以来就一直住在那里,利用这段时间解决了上海党组织的问题。第一站是扬子江畔的内陆港大城市武汉。1月19日到达深圳特区,这是邓的杰作,有人认为它是资本主义的象征,也是出卖中国的象征。邓出现在深圳,并表扬这个城市是快速发展的样板,这对那些保守派人士来说是一个震动,就像一位美国总统出现在拉斯维加斯把五光十色的宾馆和赌场说成是美国的一个新模式所产生的震动一样。 
        
        邓避开了北京冬天的寒冷,在南部的广东一直待到2月中旬,其间访问了珠海经济特区,经由上海,于2月22日回到北京。他在所到之处同当地干部的谈话都表达了两条信息:加快改革开放的速度,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所有人都很清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