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人神-第20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些名次,不但是荣耀,更关系日后仕途的进程。

殿试理论上只要能参加,都不会存在落榜的可能。然而成绩分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倘若落在三甲去,名分就跌了,难以拿出手。

至于能拿到第一甲,无论探花或是榜眼,乃至于第一的状元,皆为无上荣耀。插花游城,万众瞩目。日后亮出来,同样能成为耀眼的资格阅历本钱。

一大早,一众获得殿试资格的士子考生早早来到紫金城外,等待宣旨开门,然后进去。

每一个人都穿得光鲜无比,从头到脚,全新装束,一看便知花费了不菲的本钱——

走到这一步,哪怕出身贫寒,都早得资助,鲤鱼跃龙门了。

彼此碰头,除了十分相熟的人能说上几句话外,其他人皆保持沉默。有些胆儿比较小的,想到即将面圣,都不禁潸然流了冷汗。

正文 第309章 上殿

“君生,君生等等!”

将近紫禁城时,边上传来焦急的呼唤,正是李逸风,以及焦不离孟的黄元启。两老身后,停着一架马车。

叶君生连忙走过去问候。

李逸风凝视着他,叹口气:“君生,如今我也不知说什么好。”

局势恶化,大局波澜,已远非个人所能自主。依他本意,本想叫叶君生不参加殿试了,暂避锋芒。然而又怕太子追究,施以重罪。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若赵匡启要拿叶君生,能逃到哪里去?

叶君生微微一笑:“君子之交淡如水,李老但请放心,不会有事的。”

听他说得淡定,李黄二老都满腹疑惑,想不到事到临头,叶君生还有什么底气,莫非源自赵峨眉?可二王爷说了,九公主早已返回峨眉山去了。

叶君生忽而拿出一个包裹,递给李逸风:“李老,这是学生前些日子心血来潮所写的字,还请笑纳。”

李逸风接过。

“我去也。”

叶君生留下这一句,拱手作礼,转身大踏步走向紫禁城门汇合点。

捧着长条形包裹,李逸风一时间有些懵然。

黄元启道:“逸风,且打开来看写得什么。”

于是打开包裹,见到里面包着四幅字。急忙打开观看,但见笔墨森然,一笔一划,皆崚嶒有骨:“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为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这,这是遗言之举呀。

李逸风心中一震,忽然间明白过来,看往叶君生的背影,双目竟流淌出了热泪。

他与黄元启,早抱了舍生取义的念头。坚决不同意二王爷的安排,留在京师,只等死。

然而两人没有想到,叶君生竟也存了同样的心志,而且以书帖的形式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

四幅字,三十二个字,字字入心,气骨凛然。

一遍一遍看着这字,又看着远处模糊的身影,黄元启跺足道:“君生去也。”

在两老心目中,这四幅字或将是叶君生的绝笔,同时世间再没有什么作品能与相媲美了,书圣的都不行。

……

时辰到,紫禁城内有钟声激荡而起。过不多久,那气象威严的两扇重门缓缓被打开,两队甲胄迈着整齐的步伐踏出。

这些甲士,全副披挂,盔甲鲜明夺目,走动之间发生碰撞,金戈声起,隐隐散发出一股充满了杀伐的气息。

甲士分两边,把守重门两侧,目光锐利地审视着每一个进出的人。

天华朝建立以来,国泰民安,风气渐趋奢华。重文轻武之风开始蔓延而起,虽然不少读书人还保持着“文武双全”的观念,但更多的人却慢慢朝着纯书生蜕变,不愿再去舞刀弄枪了。

长久以往,可以得知过得不少年头后,会有相当一部分的士子成为只会埋头苦读的书呆子,会出现越来越多的“书痴”,最终积重难返。

历史的进程很好预示了这一点,而决定性的便是那科举制度。再到后世,干脆单独设立武举了,两极分化得十分严重。

如今获得殿试资格的,便有些士子属于那种闭门读书的人物,不曾有多少阅历见识。见到甲士威武,犀利的目光扫到身上来,顿时不禁怯了几分,低下头去,更加紧张。

此时又有负责接待的太监出来宣旨,公布各种注意事项,弄过这一套后,还得逐一验明身份,这才放人进去。

足足一个时辰,才把所有事宜搞定,真正进入紫禁城内。见到里面金碧辉煌,气势非凡,委实开了眼界。

今天殿试,金銮大殿事先就设置好,空出偌大的空间。

殿试由帝王主持,但是一众文武大臣都会出席,共同见证。他们自然不会一直站着,而是分配了位置,各分主次地坐着,观看。

一班士子们入得紫禁城,可不能立刻便上金殿来,而是先要在殿外候着,听候命令。

规矩,无处不在。稍有行差踏错,便会是那要命的罪名,会被咔嚓砍头。

无规矩,不成方圆。规矩本质上就是无形的一股力量,往往能把一个人折腾得头角迟钝,一点脾气都没有。

站在人群中,叶君生徒然感受到了四面八方皆有无穷的压力丛生。这是一种“势”,皇权之势。

对于普通人,他们面对这种势时会下意识地产生跪拜服从的念头。

叶君生的感受却清晰了许多,他明白所谓“势”,其实就是官气的威压。

五气中,官气品质最为沉重,主镇压。而天下最大的官,当然便是当今皇上了。

君王能定天下官吏,故而官气加身,汇聚成龙,不知浓厚到了何等地步,故不再隶属官气范畴,而更进一步,美其名曰:皇气。

感应到周围气息的压迫,泥丸宫世界却不太平,宝印自动旋动,本命飞剑将进酒慨然而鸣,要与外面的皇气相争。

得此缓冲,叶君生顿时觉得全身轻松,态度悠然,没有丝毫紧张的神色。

约莫等了半个时辰,才有主事太监走出来,拂尘飘拂,高声叫道:“太子有旨,令一众士子考生上殿。”

如今赵匡启固然代政,可华明帝毕竟未曾驾崩,还没有正式传位。故只能称太子,不能叫皇上。

言毕,率先带路。

后面数十名士子面色都不自然地紧了紧,跟着他,亦步亦趋地进入金銮大殿。

入得里面,见里面格局恢弘盛大,布置奢华珍贵,难以用言语描绘道出。

一班文武官员早已入席,分主次坐在两边观望,其中,二王爷赵匡明赫然在。

中间空出的大片地方,摆着一张张几案,却是提供给士子考生答卷所用。每张几案上还铭刻有姓名,方便对号入座,不会错乱。

大殿上首处,设立平台,各种礼仪用具齐全,其间摆一张宽大龙椅,代表着天下最为显赫威严的位置所在。

此时,龙椅空着,太子未上殿。

众士子各自寻觅座位坐好,尽皆平心静气,不敢有异动。文武大臣也是闭口无言,偌大的金銮殿上,霎时间竟静寂一片,气氛沉抑得令人喘不过气来。

约莫半刻钟,有宣示太监高声叫道:“太子驾到!”

正文 第310章 策问

太子驾到,大殿氛围更加严肃。不少士子考生都不敢往上面看,低着头,大气不敢喘。

这时候,坐在左侧的二王爷赵匡明关切地看了叶君生一眼,却见到他端坐如山,神色沉稳,极为镇定。

好家伙,光是这份气质,便足以令人刮目相看。当真有“泰山崩于眼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与左而目不瞬”的风范。

赵匡明不禁暗暗赞叹,以前从李逸风等人口中得知叶君生行人处事,多有可取之处,但那些毕竟属于耳闻,不及亲眼目睹来得真实。同时其还知道,在状元楼,其实叶君生和太子已经进行过一番交锋了。

然而个中的具体情况,外人无从得知。当其时叶君生虽然能全身而退,功劳却应该记在突然闯上楼去的赵峨眉身上。没有她解围,叶君生的下场一定很惨。

九妹……

想到自家这个神通广大的妹子,赵匡明隐隐心生希望。如今父皇病危,随时会撒手西去,大局形势岌岌可危,唯一的变数,当属赵峨眉。只无奈这位京城小龙女,超然红尘之外,对于政事一向漠不关心。

硬要说关心,或者叶君生会是个意外因素。

如果赵匡启一定要对叶君生下毒手的话,赵峨眉会不会再度现身?

一些隐晦的念头在脑海盘旋而过,赵匡明表面不动声色。

却说赵匡启身穿黄色龙袍,头戴珠冠,态度威严地坐在龙椅之上。随即抬头,俯视下来,目光忽而落在叶君生的脸上。

叶君生与其对视一眼,然后不着痕迹地偏了过去。

太子的眼色中,裹挟着一股戏谑之意,如同一只猫在看着一只老鼠——今时不同往日,当初在状元楼,面对赵峨眉的干涉,他的确不敢采取过激的行动。可现在,这江山,已是他的江山。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所有的锦绣山河,所有的子民百姓,都属于他的。

上殿之前,他还专程去看望病榻之上的父亲,气若游丝,随时驾崩。

这个多年以来,强势赫赫,说一不二的父亲,眼下孱弱得一无是处,好像随手一戳,便会化为灰灰。

那么,最大的障碍已不成问题,他赵匡启还需要顾忌什么?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要杀叶君生这么一个新晋贡士,简直和杀一只鸡差不多。

赵匡启嘴角浮现一抹冷冷的笑意,他不着急一下子就命人进来把叶君生拿下,这个殿试,没了叶大才子,未免无趣了些。

太子登台,宣布殿试正式开始。

这殿试,主考策问,要历经点名、散卷、赞拜、行礼等礼仪,一一完毕后,颁发策题,主要内容是考核士子考生对于时务的观点看法。说白了,就是理政的观念。

试题很快发放到每一位士子的手里,他们要即时书写,而今天的主考官,便是太子殿下。

两旁又有文武百官,一片目光注视之下,莫说弄小动作,心理压力都是大得不得了。

一些士子,握笔的手都在微微哆嗦,勉强写出来的字,扭扭歪歪,不成体统。这样的答卷不可能敢交上去,唯有废掉,重写。一遍不行,写第二遍,第三遍,要一直写到好为止。

他们惯读诗书,平时涵养功夫颇为不错,自我调整之后,倒很快能找回状态来。

策问:朕,可以为德?官,可以为公?法,可以为正?民,可以为安?

这就是今天殿试的命题,一个命题,包含四大方面,非常大。可以说方方面面,把政务核心内容都问到了。从最高统治者的皇帝,到文武百官,再到律令制度,以及百姓生活……

而考生们作答,便要从这四大方面,分别论述自己的看法观点,总字数不宜超过两千字。

不得不说,也幸好这时代的文字句式简短精辟,若在后世,千把字,估计不够描写一记大招……

其实这个策问题目就算非常精炼了,在明清时期,殿试策问动辄几百字,上千字,更难把握到重点所在。

命题大,回答则易流于空洞无物,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士子们纷纷打醒十二分精神,认真思考着。

这个命题,并非赵匡启所拟,而是华明帝之前确定的,用信封密封好,今天才开启,公布出来。

赵匡启自然早知道这个题目,略一思索,便明白父皇用意——经过多年的励精图治,天华朝盛世伊始,然而各种各样的弊端问题层出不穷,急需解决。华明帝出这个策问,就是想听取士子们的意见看法,看看是否有治国良策出现。

科举甄选人才,能走到殿试这一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