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覆汉-第2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公孙大娘面无表情,只是定定看着自己儿子在那里长篇大论。

    “母亲问我是何目的?”公孙珣见状愈发激昂。“我其实只是想告诉母亲大人,别人能做的事情,你儿子我一样可以去做,而别人做不到的事情,我也未必就做不到!事到如今,我也不说曹操、袁绍,只以我那位族兄公孙瓒而言,我有哪一点不是远过于他?他都能割据北方与袁绍争雄,我为什么不能?而既然我远胜于他,他都能和袁绍相争多年才惨败,那我去做,未必就会是如此下场吧?!”

    “母亲大人……诚如你所想的那般,大争之世在前,利刃又已在手,天命之说在高句丽面前更是已经破除,那你还让我不争,儿子心里总是不甘的!”

    “你要怪儿子不听话,就得先怪自己把儿子养的如此出色,又给他说了那么多不该说的话!”

    “你总算是把这话说出口了!”话到此处,公孙大娘忽然插嘴把自己儿子给呛住了。

    “确实是早想说给母亲了。”良久之后,公孙珣方才咬牙应道。

    “只是我也有一句话早想说给你听了。”公孙大娘一声冷笑。“大争之世,你挥着你那把断刀去争,是要赌上命的!而且非只是你一个人的性命,乃是全家人、全族人的性命!一旦战败,从你娘我算起,到你的娇妻美妾、兄弟下属,都会是一个什么下场,你到底想过没有?”

    公孙珣一时愕然。

    “其实根本不用想。”公孙大娘指着破败的院落继续冷笑道。“这快被搬空的高句丽就是个绝妙的榜样!公孙珣,你就这么自私吗?为了一个人的雄心壮志,就要让周围所有人为你搏命?!”

    跪在地上的公孙珣居然无言以对。

    暮色降临,黄昏时节,非白日也非黑夜,而在这种朦胧之中,不清楚是不是之前喝多了的缘故,跪在院中的公孙珣也显得有些恍惚了起来……这一瞬间,他觉得自己母亲的话很有道理,自己确实过于自私;而下一瞬间,他又觉得自己母亲的话哪里有些强词夺理,男子汉大丈夫就该去争雄称霸;而再一细想,却又觉得两者都有些不对头,可偏偏就是抓不住关键所在。

    “起来!”公孙大娘见到自己儿子低头不语,却忽然没好气了起来。

    “喏!”公孙珣赶紧站起身来。

    “文琪。”隔着眼镜,公孙大娘神色复杂的盯住了自己儿子,然而语气却显得格外笃定。“你要真想争一争,那就去试一试吧!”

    公孙珣登时失措:“母亲大人这又是什么意思?”

    “没别的意思。”公孙大娘叹气道。“大争之世,去争固然是九死一生,可是不争,也未必就能保全……一场乱世下来,死了那么多人,九成九都是不争的!这个道理我心里早就清楚。”

    “那……”

    “你打下高句丽以后,族中你二叔公立即就有书信来。”公孙大娘忽然说起了另外一事。“说是阿范和阿越这两个小子向来视你为支柱……年轻一辈中,总共不过四个出色人物,两个都认定了你,那他们也不好说什么,所以族中也愿意视你为下一辈的核心,也愿意多听听你的言语。”

    对此,公孙珣倒是没有什么额外的感觉……既然决心取公孙瓒而代之,那公孙氏的力量本就在他的计划之内。再说了,从公孙域的作为和反应来说,从公孙越和公孙范如此顺利赶到此处而言,族中也应该早有倾斜。

    “于是,我便以你的名义,建议族中迁移到辽东来。”公孙大娘继续言道。

    公孙珣当即恍然大悟:“母亲大人的意思是说……先留后路吗?”

    “你做下这样的大事,你……卢老师必然会有些反应。”公孙大娘根本没有回复对方,只是自顾自地言道。“所以你此番必然要走,这也是我不得不撒手的一个缘故。但不管你去哪儿,我都也准备将安利号的根基扎在辽东了。”

    公孙珣只能缓缓点头称是。

    “还有公孙度……徐荣你好生拉拢一下,这样或许就不用杀他了,但若是瞅着不对头,一定要在董卓入京前把他宰了。”

    “是。”

    “至于你那族兄公孙瓒,终究是个人才,还是自小一块长大的亲戚,既然下定决心要自己成事,那能收拢便收拢……不然就远远的打发到一边去,千万不要闹出袁氏兄弟那般内耗的笑话。”

    “这是自然。”

    “最后,这次不管你去什么地方上任,都暂时不要带卞玉去了……”

    “这又为何?”

    “因为她怀着孩子呢!”公孙大娘终于说出了又一个理由。“年后才发现的。我已经想好了,无论男女,这个孩子生下来后,我这个祖母先养着便是,这样便是你死在外面了,我也能有个念想和依托!”

    公孙珣恍惚失措,先是大喜,旋即又莫名有些悲恸起来:“儿子如今羽翼丰满,也有些本事和依靠,终究不会随意便死在外面的!”

    “你好自为之。”说完这话,公孙大娘摇了摇头,却是没有再多言语,只是拿下眼镜,径直喊了仆从进来点燃烛火,便带着那只肥猫入内去了。

    夜色之下,醉意全消的公孙珣立在院中,也是陡然反应了过来……自家母亲终究不是什么凡俗之辈,这么长时间,她应该早就看透了儿子的意图和决心,也早就知道儿子的布局的结果——卢植的反应她同样能够预料,也同样无法干涉。

    换言之,她心里清楚事情早已发生了不可逆的变化,只是,长久以来的既定方针和对儿子看顾之情,让她难以接受罢了。而一直等到高句丽被灭的后续影响一个个如约出现,然后卞玉又忽然确定怀孕,这才让她下定决心过来亲自给儿子释放枷锁。

    自己在高句丽这边呼风唤雨之际,自己母亲却在为自己的任性而左右为难吗?刚才的哀恸之意怕是就来源于此了。可怜天下父母心,子女不顾一切造成既定事实以后,又有几个父母会真的一意孤行呢?

    多是顺水推舟吧!

    公孙珣一边想,一边走出了院落。

    而就在此时,清风朗月之下,一队巡街军士恰好路过此处,见状赶紧齐齐躬身行礼,等他挥手之后方才离开。而等到军士们远去,公孙珣忽然又莫名振奋了起来……不管如何,高句丽一役终究是让他暗生底气!

    原本有数百年国祚的高句丽都被他灭了,那若真有天命,也是天命在我!而天命若是在我,又焉能横死在外?

    母亲过虑了!

    本卷完。

    —————我是刚才卡了一下的分割线—————

    诗曰:

    素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度东辽。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儿缺宝刀。

    PS:这次真不怪我……刚才上传的时候明显卡住了……还有新书群684558115大家可以加一下。

第一章 封侯非我意() 
春日间,万物勃发。

    上午时分,朝廷的使者来到襄平时,公孙珣正在与辽东太守高焉一起在城外视察春耕。所以,还没回城呢,他就从自家老娘派回来的使者处知道了自己的封赏。

    无虑亭候,食邑四百户,迁邯郸令。

    没有立即成为两千石,而是要再做一任县令,这无疑是惹怒了卢老师的结果。不过,从食邑四百户来看,这个亭侯很显然是有优待和补偿的……看来是当日公孙珣宣称的三一归天子那句话起了某种作用。

    之前就说了,由于存在着非刘不得封王,非功不得封侯的白马之誓,所以汉代侯爵极重,于是进而又在侯爵内部有了更明显的细化……抛开没有封邑的关内侯不说,有封邑的侯爵里面,县候、乡侯、亭侯是三个最主要的等级,大汉朝一千来个县,近四千个乡,然后近一万二的亭,孰轻孰重一目了然。

    譬如,公孙珣岳父赵苞的鄃侯,其实就是鄃乡侯;历史上关二爷的汉寿亭侯,就是一个亭侯,只不过这个亭唤做汉寿亭;至于说诸葛亮的武乡侯,历来争论不休,有人说是乡侯,但也有人说某地有个县唤做武乡,所以是最顶级的县候……这也不是没可能,因为大汉朝就有一位记载于史册的马亭侯,咋一看是个亭侯,其实是马亭乡侯,那个乡恰好叫做马亭乡而已。

    不过除此之外,这其中还有都亭、都乡的区别,所谓都亭、都乡就是指城市中的乡和亭,而不用想都知道,城市中的亭和乡,它的富庶、户口、地位都要远高于普通亭乡,于是就有了高半级的感觉。

    至于说孙珣的无虑亭侯,就是一个典型的都亭侯,无虑亭的无虑二字起源于医无闾山的别称,此亭正位于令支城内,所以他才能食邑四百户!

    而真要是封了令支城外的其他亭,比如说卢龙塞北面有白狼亭、白鹿亭(源于白狼山),还有青龙亭(源于青龙河),都是属于令支县所辖……那届时冒出来一个什么白狼候或者青龙候,名字古古怪怪且不说,食邑也是绝不可能过三百户的,政治地位更要低上半级。

    所以回到眼前,虽然还没有到两千石,可是一个都亭侯即将在手,便是对着自己名义上的主君高焉,公孙珣也不免底气十足了起来……说白了,大汉朝的侯爵可比两千石少多了!有的两千石,干一辈子都未必能拿到侯爵,可一个侯爵,不可能到了年纪做不成两千石的!

    而且,侯爵可是金印紫绶!

    实际上,回去的路上,高焉便堂而皇之的邀请公孙珣与自己同车而行了。

    “文琪啊文琪!”上车后,高太守也是忍不住握住对方的手连声恭贺。“灭国封侯本属当然之事,可是弱冠之龄就做下此事,不仅前途远大,更是能名垂史册的……难得难得!”

    “府君听说也封了乡侯,只是暂时不知封乡何名而已。”

    “全靠文琪前方苦战,”高焉此时倒是显得实在。“我才能贪天之功为己有,想我之前居然还听信下吏胡言,专门遣人去追你回来,也是可笑……更望你不要见怪。”

    “其实我一人委屈又算什么呢?”公孙珣缓缓摇头叹道。“此次出兵高句丽,抛开那些为了财货而来的胡骑和玄菟郡那边本有编制的汉军不提,我辽东出兵三千有余,或是在前方奋勇而战,或是在后方尽心尽力,却多是临时编制的乡勇、壮丁……明公啊,我实话实说,封赏之事若不能推及到他们身上,那我便是得了亭侯之位,便是转身去邯郸赴任了,心中也总是不安的。”

    “我懂文琪的意思。”高焉抓住对方手恳切言道。“这样好了,文琪让人将定下的封赏尽数送来,只要郡中能有所安排,我一定在你卸任之前全数照办,尽全力与这些人一个出身!”

    公孙珣闻言终于是展演一笑:“得高公一言,真的是让人如沐春风!”

    “文琪啊。”高焉见状也是撒开手一声叹气。“也就是你功成名就,且将远行他乡,我才在这里多说一句的……你是有本事的人,我哪里不晓得?而我是个没本事的人,只靠着家门高远才能做到一任两千石,又哪里会没有自知之明呢?你这种人要做事,我与你顶着又有什么用呢?你难道就不做了吗?届时徒劳自取其辱而已。更别说,此番终究是受你大恩,得封侯之位,也是足慰平生了!你想做什么事,安排什么人,走前尽管施为便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