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文艺大明星-第4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真好。”

    这下就轮到林翰懵逼了,他不解的问道:“为什么要找付晓凡来做这个推广,如果是你手下的艺人,那么做还可以猜到。”

    “你可真是笨,我就是不想让别人知道这是我们在做宣传活动。要让我签下的明星来发照片,那不就是摆明了炒作吗?这可是最低端的做法。”

    陈佳璇用这样的方式来刺激小说的销量增长,从而增加跟出版社谈判的筹码,她选择了一个看起来跟林翰毫无瓜葛的明星做推广,这完全就是在消耗自己的人脉关系。

    对于这种做法,林翰并没有排斥,这才是真正毫无痕迹的软广告,比起微…博上面那些营销号生硬无比的直接发广告舒服得多,网友们接受程度也要高一些。

    让一个高人气明星来打广告,跟自己满中国跑签售,没有实质上面的区别,估计效果可能还更好一些。

    林翰对着陈佳璇发了个高高竖起的大拇指,“干得漂亮,我自己都没发现这是一个广告,还以为是偶然。”

    “改天谢谢这个小兄弟吧,他很耿直的。据说拍了十多张照片来慢慢选择呢。”

    小鲜肉的号召力非同一般,短短时间内,《我,机器人》这本书就已经登上微博亚洲红书榜热度前十了,很多人都跑进去讨论一下。

    至于销量也让人格外欣喜,经历最近重重好消息的振奋,《我,机器人》销量再一次实现逆跌,这都是粉丝的作用。

    ……

    跟微…博这边情况很类似,推特上赫然也有一个新话题在讨论《I,Robot》这本书,不只是SFFworld的官方推特发布了一条消息,还有另外一个科幻巨匠乔治…约翰逊连发三条推特在感慨这本书。

    乔治…约翰逊现年五十多岁,著有科幻经典一大堆,所以深受科幻读者喜爱,他一大早便迫不及待的发布推特,“我敢保证自己这辈子都不会看到比这更精彩的定律,它给机器人划定了一个合适的生存区间,让人类不用担心受到威胁。”

    “小说作者Han…Lin一定是一个天才,这个想法太赞了!我亲爱的读者们,你们一定要去看看《我,机器人》这本书,非常棒的小说。”

    “都说中国是科幻荒漠,没想到荒漠也能诞生经典,这绝对是一个奇迹。”

    正愁找不到新闻的记者一下子就盯上了这三条推特,要知道科幻小说在国外可不是什么小众,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常年有科幻小说登顶,好莱坞每年几乎都有根据科幻小说改编的热门电影。

    一名科幻巨匠居然自发推荐起来,而且仔细一搜索,其实之前的讨论量就非常惊人了,

    NBC是美国一家电视台简称,但它在官网上却不仅仅局限于此,网络文字图片报道量也很大。

    这家新闻记者很快就将亚马逊跟乔治…约翰逊的截图放了上来,并且取名说道:“中国最棒的科幻小说之一《我,机器人》引发讨论”

    亚马逊英文版的累计购买人数已经超过了10万人次,之前集聚了相当一批科幻老书虫,现在有一个领头羊之后,这群宅男极客们纷纷在网上刷起话题来。

    《I,Robot》居然变成了推特的趋势,这就相当于是微…博的热门微…博,极客们的力量原本就在网络上,营造起话题来可是一点也不含糊。

    以往,中国跟科幻几乎是不能联系起来的,可现在这么多人都在夸赞这部从中国来的科幻小说,这几乎是前所未有的事情。

    关键当他们下载这本书的电子版之后,被那天才般的机器人三大定律给征服,而后面的九个短篇小说也同样味道十足,似乎感觉不到文化的差异,完全符合他们的阅读习惯。

    ********************************************

    作者菌哭瞎在厕所,昨天46个打赏,今天瞬间只有1个,好可怜的说。

    打赏要钱,推荐票免费,咱还是呼唤一下免费的推荐票吧,大伙用推荐票砸死作者菌吧!

第70章 外媒热捧() 
国外的书店里面,科幻跟奇幻小说所占据的比例基本上是十分之一,这是评价它是不是主流的最直观感受。

    而这些科幻小说跟中国的科幻小说比起来,其实还是有蛮大的差别。国外科幻相对而言更加注重文学性而不是故事性,比如《弗兰肯斯坦》、《万有引力之虹》这样的科幻小说已经被列为了文学作品。

    而国内的科幻小说这是注重故事而轻文学性,或许是武侠小说遗留下来的特点吧。

    国外科幻大多即便创意一般,想象力不出色,但好歹也是一部文笔流畅、结构清晰、人物塑造完整的小说。如果是硬科幻的话,通常他们会很谨慎的选择未来类的硬科幻,因此不会有太多技术硬伤。

    而中国科幻则是不缺少出色的构思,但是落于文字上便总觉得差强人意,有些小说的创意非常优秀,但任务描写过于平板化、结构上面轻重不分,不能把各个闪光点有序的展现出来。

    其实中国科幻读者熟悉的小说,大多是欧美那边经过时间跟口碑考验的经典,很多书都是几十年前所著的,最近几年出的热门科幻小说却很少被读者所熟知,所以造成一种错觉,认为欧美的科幻小说全都是精品。

    当然这不是现实,欧美的科幻小说同样是精华跟糟粕并存的,从一九八零年以来,科幻小说的粉丝跟出版数量就呈现几何数量级的增长。但同时科幻粉丝圈对小说却极为保守,喜欢陈旧的小说形式,这些出版物中相当一部分是低劣的蹩脚货。

    因为那个时候,小说不再是承载科幻文化潮流的唯一形式,电视、广播剧、电影无一不涉足科幻领域,而西方科幻也在自然演进中逐渐成为了主流文化的一部分。

    现在被改编成电影的科幻小说越来越多,科幻小说的价值也受到重视,这本《我,机器人》开始缓慢出现在更多人的视野当中。

    自从NBC新闻播报之后,喜欢科幻小说的读者们也纷纷将目光转移到这个从中国来的科幻小说身上,亚马逊搜索量跟下载量都增加了不少。

    小火了一把的《我,机器人》英文版成功登上亚马逊“亚洲好书榜”前一百以及“科幻小说”分类榜前五十,这对于一本从没有主动做过宣传的小说而言,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无心插柳柳成荫,林翰原本只是想发个英文版出来方便外国读者而已,根本没想着要赚多少钱,他在亚马逊上面的定价都才4。99美元,别的书大多都是12美元以上的。

    没有人去推动这本书的发展,仿佛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影响着这一切,成功的小说在取得成功跟进步之后,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跟进步,这就是所谓的“马太效应”。

    被更多的读者以及作者看到之后,《我,机器人》这本小说终于焕发出无限的活力来,作为地球上经典科幻小说之一,它迅速被这个世界的人们所接受、喜爱。

    好书从来都不缺乏关注度,之前地球上面的一些小说,比如《饥饿游戏》这种级别的科幻小说也大受欢迎,不仅小说卖得好,电影票房更是大爆特爆,成为一个能在北美拿年度票房冠军的电影。

    一些真正的大咖以及有影响力的媒体人开始阅读小说之后,《I,Robot》的发展正式进入到了快车道。

    几天后,迈克…雷斯尼克率先在Facebook上面发飙了自己的看法,“《I,Robot》当得起任何的赞誉,它是一部超乎寻常的小说,作者流畅自然的翻译让人眼前一亮。”

    作为曾经28次提名雨果奖并拿下其中5次的科幻作家,迈克…雷斯尼克还拿到过11次星云奖提名,以及科幻小说终身成就奖“云雀奖”,他的这番话拉开了赞誉的帷幕。

    以色列著名科幻作家拉文…缇达尔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彻彻底底的杰作,对这书用这个词一点也不过分。”

    这个评论并不是发在网上,而是发布在亚马逊购书之后的五星评价里面,被眼尖的读者们给翻了出来,然后硬生生顶到了最上面。

    美国著名科幻作家、未来学者,拥有空间科学博士学位的物理学家、NASA顾问大卫…布林也罕见的在社交媒体上面发布了这样的书评:“充满想象力的小说,作者详细阐述了机器人的发展历史,让我们意识到人工智能真正的问题所在,有机器人三大法则就能平安无事的度过几个世纪吗?Han…Lin告诉我们,再好的法则也有漏洞。此外如此流畅的翻译让我觉得惊喜,这是任何一个对科幻怀有真诚激情读者的必读物。”

    大卫…布林那一长串的头衔就能明白他在美国人心中的地位,四次获得雨果奖,擅长描写各种奇诡非凡的外星文明,大卫的称赞让读者们为之沸腾。

    麻省理工学院(MIT)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实验室负责人马特…梅森在推特上面表达出了自己的震惊,“上帝,我从未阅读过如此精彩的机器人小说,它仿佛真实存在一般,而且那三大法则对我们机器人以及人工智能研究很有借鉴意义。以后我会让实验室每一个工作人员、我的每一个学生都阅读这本书,太棒了!”

    作为全世界顶尖技术的代名词,麻省理工学院一直都是高科技跟高等研究的先驱领导者,可这样高精尖的实验室负责人居然说一部科幻小说对他们的研究有借鉴意义,这几乎让所有人惊掉了下巴。

    同时加利福利亚大学伯克利分校(UCB)的一名教授也干脆在自己的课堂上讲解起《I,Robot》这部小说来,甚至还把读后感当成课后作业布置给五十多名学生。

    不管是科幻作家还是真正的科学家,他们几乎都被这部小说给吸引住了,这就是顶级科幻小说的魅力。

    哪怕比地球上出现的时间晚了几十年,但《我,机器人》的魅力一点也没有减少,让如此多的人为之癫狂。

    或许它不是最卖座的小说,但只要是评价史上最好的科幻小说,它几乎都会出现在候选名单里面。

    为此,严肃大报《华盛顿邮报》的网络版也刊登了物理学家约翰尼…戴森撰写的书评《我们为什么应该阅读这部小说!》

    《洛杉矶时报》也紧随其后,他们的特约评论员菲尔普斯发布了专栏文章:一部从中国来的科幻小说为何畅销世界?

    芝加哥太阳报不甘示弱,简单明了的撰写标题:这周你应该阅读的小说——《我,机器人》

第71章 鼻孔朝天() 
《我,机器人》这本小说在海外受到的关注度跟热捧程度超乎想象,国内充其量只是在科幻小说迷的圈子里面流传,但国外直接上大电视台、知名报纸的新闻。

    这原本就是属于它的荣誉,林翰将这本小说从地球带到了这个世界,如此辉煌的成绩也让他有种感同身受的意味在里面,传递地球文明的精华。

    如果他看过更多的小说,那么就可以将其余小说或者文学作品也写出来,但他对其余文学的了解基本上停留在语文课本的基础上。

    明明这个世界上没有莫言,但林翰却没法把莫言的那些代表作搬过来,因为没有看过。他只是一个科幻小说爱好者,又不是传统文学爱好者,只知道莫言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但他的那些作品甚至就知道一个《红高粱》。

    这还是因为《红高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