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帝国风云-第1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这就是,在日本加入干涉行动之后,受德意志第二帝国牵制,在支持东北军阀张作霖的时候有所收敛。要知道,如果日本继续肆无忌惮的支持张作霖,引发了中国内战,那么八国干涉行动肯定会受到影响。

更重要的是,日本当局早就断定,德意志第二帝国在支持中国中央政府进行统一战争,因此张作霖的东北政权很难长久存在下去,而日本继续在中国东北投资就没有多大意义。与其如此,还不如把重点放在干俄行动上,争取在取胜之后,拿到德意志第二帝国许下的好处。

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日本开始淡出中国东北地区。

在这个大背景下,吴铁生在一九二一年春季,发起了进军东北的行动。

仅仅用了四个月,中央军就在毫无悬念的情况下击败了东北军。

有趣的是,到了这个时候,日本后悔了。

原因很简单,干俄战争进行得很不顺利,而且美英法等国已生退意,因此日本当局意识到干俄战争很有可能失败。这样一来,日本不可能得到德意娄第二帝国许下的好处。如果再丢掉中国东北地区,那么日本不但得不到任何好处,反而会损失很大一笔,可以说是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

结果就是,日本开始支持张作霖。

问题是,东北军败局已定,而且张作霖也在日本反复无常的态度中认识到,日本根本靠不住,与其做日本的走狗,还不如归顺中央政府,做一个受到爱戴与敬仰的民族英雄。最重要的,还是不要遗臭万年。

一九二一年七月,张作霖在乘火车前往锦州与吴铁生面谈途中,遇炸生亡。

搞事的,正是日本当局,准确的说是驻扎在中国东北,参与干俄行动的日本军队。

在日本看来,除掉已经变心的张作霖,不但能够铲除一个祸患,还能够警告张作霖的儿子不要背叛日本。

可惜的是,日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

张作霖向中央重负靠拢,与他的儿子,即东北军少帅张学良不无关系。可以说,真正想归顺中央政府的就是张学良。

这下,国仇家仇集到一块了,张学良还会投靠日本吗?

七月七日,张作霖遇害的第子天,张学良就在沈阳宣布,无条件拥护中央政府,并且命令东北军易帜。

三天后,中央军开进沈阳。

虽然直到一九二二年初,即八国联军干俄行动以失败告终,最后一批日军才撤到鸭绿江以南,但是在一九二一年底,随着东北军易帜,中央军已经控制了东北,完成了统一大业最为重要的一步。

从某种意义上讲,在平定东北之后,中国已经实现了全面统一。

当时,不在中央政府控制之下的,只剩下西藏与外门g古地区。虽然这两地,差不多占了中国国土面积的六分之一,但是人烟稀少,而且自然环境极为恶劣,对中国的国力并没有多大贡献。

可以说,利用八国干俄实现国家统一,是冯承乾在战略策划上的重大胜利。

到这个时候,吴铁生才明白,冯承乾为什么要顶着压力拒绝参与干俄战争,以及冯承乾的主要目的。

正是如此,冯承乾的地位与威望达到了如日中天的程度。

别的不说,从此之后,在重大战略问题上,吴铁生就再也没有与冯承乾对着丰,几乎完全听取了冯承乾的建议。

也正是如此,才有很多人认为,冯承乾才是平国的统帅,吴铁生只是台上的木偶。

当然,除了上面这些看得见的好处,还有一个看不见的好处。

这就是,在两年的干俄战争中,中国的经济、特别是工业得到了飞速发展,使中国一跃成为全球第十工业国。

原因很简单,在八国联军干俄期间,绝大部分军事物资都得就近获取。

俗话说,近水楼台先得月。

虽然日本已经有不错的工业基础,但是与中国相比,却没有地理上的优势。加上德意志第二帝国企业在华开办了大批工厂,而且德意志第二帝国是干涉行动的盟主,联军在中国订购军事物资,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才是冯承乾看重的机会。!。

第七章 重工业

在很多人眼里,冯承乾是个伟大的战略家与天才的军事家。

只是,在其他方面,冯承乾的才能都不在人下。

比如,在经济建设上,冯承乾做出的贡献就丝毫不亚于创建中国海军、收复东北与统一全国。

最突出的,就是在两年干俄战争期间,冯承乾为中国工业发展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一九二零年八月,吴铁生还在积极向西北进军的时候,冯承乾就通过宋靖国,邀请了数十家德意志第二帝国的企业代表来到北京,开出了一个让企业家不能拒绝的条件,即共同垄断干俄战争的军需供应。

到年底,已有二十七家德意志第二帝国企业与中国政府签署了协议。

虽然莓份协议的内容都不一样,但是大致相似,即中国政府为这些德意志第二帝国的企业提供在华投资、发展的一切便利条件,而企业则要尽全力争取来自八个干俄国家的军事订单,并且在中国建立工厂进行生产。

企业家都知道,战争是最大的财富源泉。

更何况,这是一场由八个主要工业国挑起与发动的战争。

此外,中国拥有地理位置上的优势,因此与中国政府合作,能够最大限度的替企业实现利益。

到一九二二年初,干俄战争结束时,二十七家德国企业在华建立了上百座工厂,雇佣了近三十万名工人,生产的物资不但供应了八国联军,还返销到德意志第二帝国、美国、甚至是英法等国。

当然,中国政府也是这些企业的大客户。

只不过,有一点不能忽略。

这就是,按照中国政府出台的规定,任何外资企业在华投资建厂,都至少要与一家中国本土企业合作,而且中国本土企业所占股份不得低于百分之五十。也就是说,那一百多座工厂中,有一半以上的股份属于中国的民族企业。如此一来,大批中国民族企业在这场战争中捞到了第一桶金。

当然,精明的不仅仅是德国企业家。

在德企大举进军中国市场的时候,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企业也不敢落后,甚至连日本企业也想分上一羹。

两年间,西方企业在华开办的工厂就达到子近三百家。

这是个什么感念?

在一九一八年到一九二零年底的三年间,外资企业在华开办的工厂,总共不到一百家!

如果以开办工厂的速度为准,那么这两年的发展,相当于以往九年。

要是算上其他因素,这两年间取得的成就,恐怕相当于平常情况下十年、甚至二十年。

当时,中国获得的不仅仅是大批工厂,还获得了其他好处。比如,在这些工厂里劳作的工人超过了一百万,算上民族企业、手工作坊的工人,中国的工人队伍达到五百万,总量甚至超过了荷兰、西班牙与意大利。

工人队伍发展壮大,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国民素质整体提升。

要知道,产业工人都受过基本教育,哪怕是成年后的教育,才能掌握劳动技能,而教育本身就能提高人的素质。

二十年后,这些工人将是中华民族最强大的动力源泉。

此外,还有一个让很多人都没有注意到的好处。

这就是,通过与外资企业合作,中国工业的技术水准大幅度提高,以制造业为代表的重工业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在此之前,中国工业的核心是纺织业等轻工业。

说白了,轻工业的技术含量非常低,而且对国家、特别是军事实力的贡献很有限,任何一个强大的国家,都不可能靠轻工业起家。即便是当年的英国,也是利再由重工业支撑的坚船利炮轰开了其他国家的国门,才让强大的轻工业获得了发挥的机会,从而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的关键一步。

因为国际环境已经大不相同,所以中国不可能走英国的发展道路。

对中国来说,首先就应该把重工业搞起来。

事实上,这也是冯承乾一直强调的重点。

问题是,发展重工业,除了需要巨额投资,还需要先进技术。

拿建造战舰来说,仅仅能够生产出足够的钢铁还不够,还必须拥有能够用来生产装甲钢的轧机、生产大口径火炮的áng、生产炮弹的炸药厂等等,没有这些,就算有足够的钢铁产量也建造不出强大的战舰。

可惜的是,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这些技术都是国家的根本。

没有绝对必要,根本不可能转让给其他国家。

别的不说,中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关系非同一般,冯承乾与德皇的关系、宋靖国与德国企业的关系都非常良好,但是在技术转让上,德意志第二帝国依然留了一手,根本就不愿意为中国提供先进技术。

所幸的是,八国干俄战争,让德意志第二帝国不得不做出让步。

这里面,各种新式战争武器的出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大战中,坦克就表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结果就是,在八国干俄的时候,德军投入了数百辆坦克。问题是,坦克技术还不完善,除了对战场环境要求较高之外,在正常使用中都非常容易出故障。显然,不可能把所有坦克都运回德意志第二帝国进行维修,因为来回运送都需要花上几个月,等到修好再送回来,早就错过战机了。如此一来,只能就地维修,也就得在中国开办坦克维修厂。一九二一年底,

克虏伯公司就在哈尔滨开办了一家专门用来维修坦克的工厂。虽然当时这家工厂只有维修能力,但是利用这个机会,由宋靖国精心挑选的一批工程师偷师学艺,甚至对坦克的一些零部件进行了逆向测绘。两年之后,这家工厂就组装了第一辆坦克,并且在一九三零年之前完成了第一种坦克的设计工作,在一九三三年就制造出了第一辆全新的坦克。

这家工厂,后来就是非常有名的北方重工集团。

要知道,在后来的大战中,北方重工集团生产了数万辆坦克,其坦克产量占到了中国总产量的百分之六十。

因为师承德意志第二帝国,所以北方重工设计生产的坦克,有很浓烈的德国色彩。

除了坦克,还有一种在这场战争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的作战武器。

这就是飞机。

在大战中,飞机的应用范围比坦克还要广泛,并且在大战期间细化,出现了战斗机、侦察机、轰炸机等各种机型,而且飞机的重要性也得到了广泛认同,并且在战后成为各国争相发展的主战兵器。

干俄战争期间,除了德意志第二帝国投入了数百架飞机,其他七个国家也总共投入了一千多架飞机。

问题是,这个时代的飞机,航程都非常有限。

当时,除了日本投入的飞机能够经朝鲜飞回日,或者是运回日本进行维修,其他七个国泉的飞机都的就地维修。

结果就是,在一九二一年,德美英企业在长春、沈阳与锦州各开办了一家飞机维修厂。

虽然这些工厂最初只能维修飞机,但是与克虏伯的坦克维修厂一样,参与维修的中国工程师趁此机会学到了很多先进技术。在美国

ō音公司的飞机维修厂,中国工程师冯如甚至拿到了一套战斗机的图纸。

有趣的是,干俄战争结束后,因为经营不善,

ō音公司把沈阳的飞机维修厂卖给了合伙的中国企业。后来,这家企业改组成为“沈阳飞机设计生产公司”、也就是有名的沈飞,而该企业在下一场大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