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燃烧的海洋-第9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么,中国人口会在什么时候达到一百亿呢?

当时,估计要到二十二世纪中叶,也就是二一五零年左右。主要依据就是,人口大爆发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在劳动力资源变得充足之后,公民自然会降低生育率,而不是平添社会负担。

毫无疑问,这个估计非常不准确。

要知道,决定人口大爆发的,即有公民的生育意愿,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即生产力的发展速度。

此外,还有一个看不见的因素,即宇宙大开发对人力资源的需求程度。

事实上,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出现的人口大爆发,几乎贯穿了整个科技大爆发的时代,因为在这个时代,生产力一直在飞速增长,人类迈向宇宙的脚步也在加快,从而带动人口继续膨胀。

要知道,到二十二世纪末,全球人口总量突破了五千亿。

中国,在二一一五年,人口总量就突破了一百亿,并且在二一五零年突破了四百亿,到二十二世纪末达到了一千亿。

这下,问题就出来了。

到二十二世纪初期,中国的国土上就容纳不下那么多的人了。

怎么办?

当时,中国主要有两个应对措施,一是扩大土地的容纳能力,即大力发展立体城市,向天空要土地。到二十一世纪末,中国就建造了一万多栋高度在一千米以上的摩天大厦,在二十二世纪前二十年,摩天大厦的数量突破了两万栋。如果按照人均占用一百平方米的生活空间计算,这些摩天大厦就能容纳近二十亿人。另外一个办法,就是向海洋要生存空间,大力发展海洋城市。

可以说,这也是二十一世纪末,全球最主要的问题,甚至差点引发新的战争。

当时,中国召集美国、印度等具有影响力的发达国家,在二零八二年开了一次全球性海洋会议,决定重新瓜分海洋,即确定每一个国家的海洋利益,特别是在国际海域所能占据的空间。结果这次会议遭到欧洲联邦抵制,甚至差点演变成中国与欧洲联邦的直接对抗,从而引发全面战争。最后,欧洲联邦做出妥协,在获得了足够的海洋利益之后,承认了由中国主导的海洋权益划分方式。

从此之后,向海洋发展,成为各个国家在地球上的主要活动。

要知道,陆地仅在地球表面积的百分之二十一,海洋占了百分之七十九,而且陆地上有很多地方根本不适合人类生存,比如南极洲、比如海拔高度在五千米以上的高原、比如缺乏水资源的沙漠等等。在海洋上,除了北冰洋、以及另外三大洋的南北两极部分之外,其余大约百分之八十的洋面上,都有适合人类居住的气候环境,欠缺的只是让人类在海洋上生存的立足之地。

显然,在二十一世纪与二十二世纪,这绝对不是技术上的难题。

仅仅三年后,中国就建造了全世界第一座能够容纳一百万人口的海洋城市,并且开始免费为公民提供海洋居住场所。

毫无疑问,在当时,这绝对是轰动性的事件,甚至不亚于去火星进行科学考察。

只是,跟随后出现的海洋城市比起来,这根本算不了什么。

到二十二世纪出,就出现了能够容纳一千万人的海上城市,而到了二十二世纪中叶,连容纳一亿人的海上城市也不罕见了。到了二十二世纪末,仅主要在太平洋上活动的海洋城市就能容纳大约一千亿人。当时,中国的一千亿公民中,已有大约六百亿公民永久、或者长期居住在海洋城市里。

当然,在向海洋要生存空间的时候,中国也在向太空要生存空间。

最典型的,就是把国际空间站打造成一个环绕地球的同步空间城市群,而这个城市群最终容纳了五亿人。

看上去,这个数字并不多,但是这五亿人,都是人类社会中的精英。

所幸的是,在外层空间的使用权上,中国不需要跟任何国家商量,因为在大战期间签订的协议,使中国在二十三世纪中叶之前,都单独享有外层空间的权益,不需要跟任何国家进行妥协。

只是,中国也没有独霸外层空间,毕竟国家大联合已经势在必行。

事实上,正是在外层空间,人类之间最大的隔阂,即国家关系变得模糊,最终演化出了一种全新的文明模式。在这个文明模式下,国家不再是划分人群的标志,只有所从事的事业与追求的理想,才是划分人群的唯一标志。正是如此,人类由此分裂成了宇宙人类与地球人类。

前者,追求的是飞往无尽的宇宙空间,在广袤的宇宙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后者,追求的是地球上的安逸生活,并且在平静与平淡中渡过一生。

这种价值观念、特别是人生价值观上的巨大区别,也最终导致人类文明再也不可能统一到一个政fu之下。

可惜的是,在此之前,地球上的国家界线并没消失。

从某种意义上讲,复杂的国家关系,正是人类文明的最大障碍,也正是宇宙人类迫不及待的摆脱地球人类的根本原因。

当然,这些都是题外话了。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的生存空间问题并不突出,或者说只是一个被政治家与野心家炒作出来的问题。

要知道,在理论上,地球至少能够容纳一万亿人。

当然,这只是极端情况。

在科学进步的基础上,人类的生存空间不仅仅局限在地球上,也就没有必要因为地球上的空间资源而发愁。

要知道,在宇宙人类诞生后的一百年间,人类的总量又增加了两倍。

到二十四世纪初,生活在太阳系里的人类已经超过了五万亿,其中只有大约五千亿长期生活在地球上,另外百分之九十都长期生活在外层空间、或者是其他星球上,比如月球上的人类就达到了一千亿。事实上,这还不是月球的极限,因为在月球上,不存在保护环境的问题,也没有气候变化产生的影响,更没有必要顾虑其他生物的生存与繁衍,也就几乎可以在任何地点建立殖民地。

换个角度看,人类文明的人口大爆发,证明了陆雯提出的第一定律。

在科技允许的范围之内,任何智慧物种都具有无限繁殖的倾向。

只是,陆雯忽视了一点,即物种的无限繁殖,也将促成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进而继续促成物种的无限繁殖。

说得简单一些,物种的繁衍生息与科学进步是相辅相成的。

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只要有充足的时间,任何一个宇宙文明都能充满整个宇宙,从而不可避免的与其他文明发生遭遇,也就不可避免的为了生存空间、生存资源等等与其他文明发生冲突。

只是,这是一个极为漫长的过程。

在理论上,这也是不可能出现的情况,因为以宇宙的容积,即便在宇宙的有限生命期间之内,也没有任何一个智慧物种能够占据整个宇宙。

只是,物种之间的冲突,绝对无法避免。

对人类来说,在二十一世纪下半叶出现的人口大爆发不是坏事。原因很简单,量变必然引发质变。

在人口海量膨胀的同时,人类的科学技术也在迅猛发展。

也许,这正是罗素希望看到的结果,因为人类的生死存亡,就得看这两百年间所取得的科技成果了。

……

正文 第二百九十二章 量子理论

第二百九十二章  量子理论

在反重力场技术之后,人类取得的最大科技成果,绝对是量子物理学上的重大突破。

量子理论几乎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同时问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科学家都认为,前者解释微观世界,后者解释宏观世界,共同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也能够完美的解释所有物理学现象。

随着对量子物理学的深入研究,很多科学家发现并不是这么回事。

人类在量子理论领域的深入研究,始于一项技术需要,即前面提到的量子通信技术。在理论上,量子通信技术不受空间与距离限制,能实时传递信息,通信效率远远超过已知的任何一种手段。

为此,中国政fu首先在该领域投入巨额科研经费。

最极端的工程,就是环绕地球同步轨道,建立一条长达二十六万三千公里的环形粒子加速器。

这项工程,足足花掉了二十年,在二零八二年才正式完成。

事实上,这条环形轨道,正是后来的轨道城市的基础,即宇宙人类诞生之地就建立在这条环形加速轨道上。

毫无疑问,这绝对是一项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巨型工程。

如果从工程量上讲,月球基地都算不了什么。

在二零六三年到二零八二年之间,中国政fu在这个项目上投入了近三千万亿元,动用了差不多一千万名劳动力。为了向地球同步轨道运送物资设备,中国政fu总共建造了三千艘大型轨道飞行器,最小的都能装载上千吨货物,最大的则能装载五千吨重的大型设备。在长达二十年的工期内,总共有大约两亿人参与、或者间接参与过该项工程,还有更多的人在从事相关工作。

发展到最后,这已经不是中国的科研工程了。

主要就是,耗费太大了。

从二零七一年开始,美国、印度、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越南、加拿大与澳大利亚先后参与进来,一些国家提供工程建设帮助,一些国家提供工程款项,最终演变成了国际航天工程。

到最后,该工程花掉了近一点五亿亿元,运送的物资设备总量高达四百亿吨。

工程建成之后,在晴朗的夜晚,人们在地面上就能看到如同腰带一样环绕在地球上空的加速轨道。

准确的说,是一串横挂在夜空中的“链珠”。

原因很简单,在最初的时候,环形加速轨道不是一个完整的圆环,而是由一万多个加速结点组成,每个加速结点的长度在一公里左右,直径大约五百米,是一个两端开放的空心桶状体,两个相邻结点的距离在二十五公里左右,没有直接连接,每个结点都单独与地球保持相对静止状态。加速器工作的时候,被加速的粒子依次从这些结点中通过,在稍微改变方向的同时加速。如果是加速一颗质子,在绕加速器飞行一周之后,速度就能达到光速的百分之九十九。

最初的时候,有科学家对建造地球同步轨道加速器提出了质疑。

当然,这也很容易理解,因为反重力场推进技术已经能把飞船加速到光速,还有必要专门建造为粒子加速的加速器吗?

只是,这种质疑也很没道理。

重力场理论已经证明,通过反重力场技术给物体加速,与通常方式完全不同,即反重力场技术利用的是重力场能,也就是空间能,而这种能量对人类来说还极为陌生,对于研究微观物理学没有任何帮助。

事实上,在此之前,中国物理学家已经做过这方面的尝试。

当时,陆雯还没有退休,组织进行了一次针对微观粒子的加速实验,采用的就是反重力场技术。实验结果表明,因为基本作用原理不同,由空间能加速的粒子在相互碰撞时的物理表现截然不同。

也就是说,用反重力场技术给微观粒子加速,根本就行不通。

随着重力场理论的不断完善,科学家很快就发现了其中的关键原因。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反重力场技术实际上是在微观层面上作用于物体之上,即在加速的时候直接针对基本粒子,因此通过反重力场技术加速之后的微观粒子在物理表现上,肯定会出现差异。

显然,粒子加速器用的不是空间能,而是电磁能。

如此一来,在加速的时候,不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