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燃烧的海洋-第7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前提是以色列打的是一场战略防御性质的战争。

毫无疑问,这个前提并不成立。

到十一月六日,以军已经攻占了大半个西奈半岛,只有南部地区还有少量埃及军队。只是在前几日的战斗中,以军没能歼灭埃军有生力量。经历了第五次中东战争,埃及军队早就知道西奈半岛易攻难守,所以一直把主力放在运河西岸。在以军发起进攻之后,埃军一路且战且退,大部分部队都退到了运河西岸。在攻打苏伊士运河的时候,以军再次遇到了难以克服的麻烦。

结果就是,以军在埃及方向上的进攻被迫终止。

问题是,战争并没因此结束。

埃及正在积蓄力量,中国很快就会参战。如果以军败北,最终肯定不会像第五次中东战争那样,在以色列国境线附近结束战争。不管是中国,还是埃及与叙利亚,最终目的都是攻占以色列全境。

以色列并不惧怕埃及与叙利亚,怕的是中国。

对以色列国防军来说,在伊拉克与伊朗先后表态之后,剩下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虽然以色列国防军没有想过单独战胜中国军队,美国的援助至关重要,但是美国的援助又不可能及时到来。原因很简单,在美以军事协作中,以色列的主要任务就是牵制住部分中国军队,为美军在西太平洋上打开局面提供帮助。也就是说,美军更希望以军能够在中东战场上有所作为。

对以军来说,唯一的选择就是转移重点。

埃及方向的进攻一时半会难以取得重大突破,只能由攻转守,在苏伊士运河东岸建立战略性防线。

当然,重点不在埃及。

虽然到十一月八日,埃及军队依然控制着半岛南端的图尔与沙姆沙伊赫等地,但是在以军的奇袭下,埃及军队已经丢掉了在第五次中东战争期间给以军制造了巨**烦的第五站与舍尔等地。

也就是说,以色列国防军已经扫除了运河东岸的埃军据点,拉平了防线。

如此一来,以色列国防军在运河东岸建立战略防线的难度大大降低,而且不再需要在西奈地区留驻太多的作战部队。

接下来,以军要做的,就是从戈兰高地出发,攻打叙利亚。

相对而言,叙利亚的战略重要性超过了埃及。

原因很简单,美军已经夺得了印度洋的制海权,中国无法通过海运向埃及派兵,只能通过铁路向叙利亚派兵。

也就是说,如果中国出兵,将首战叙利亚。

以色列国防军要做的,就是在中国军队到达之前横扫叙利亚。

事实上,这也正是以色列国防军战争方案的核心部分。按照以色列国防军估计,应该在十月底拿下西奈半岛,在十一月初出兵叙利亚,争取在十一月十日之前攻占大马士革,然后沿叙境内的铁路线与公路线,攻占其他主要城市。可惜的是,这份“完美计划”并没变成现实,反而在埃及军队的顽强抵抗下,一点一点的化为泡影。随着第十三集团军在八日抵达叙利亚,该计划彻底失去了意义。

这个时候,摆在以色列面前的现实非常残酷。

中国军队火速到达,不但大幅度提振了叙利亚国防军的士气,还很有可能对其他阿拉伯国家、特别是约旦产生影响。

要知道,自第五次中东战争之后,阿拉伯国家几乎把中国奉为神明。

在第二次印度洋战争之后,阿拉伯国家更是把中国军队当成不败的神话。在那场仅仅持续了数个月的战争中,中国陆军仅用四个集团军与四个陆战师、不到三十万兵力就横扫了拥有十多亿人口的南亚头号军事强国,造成印度国防军近两百万官兵伤亡,自身只有不到三千人阵亡。

这样的战绩,放眼整个战争史也极为罕见。

如此一来,只要中国肯出兵,其他阿拉伯国家就很有可能倒向中国。

这下,以色列除了要攻打叙利亚,还要提防东边的约旦,甚至得盯着苏伊士运河对岸的埃及军队。

要知道,如果埃及军队士气起来了,很有可能再次创造奇迹。

跟阿拉伯国家打了一百多年,以色列太了解对手了。阿拉伯军队有很多问题,但是谁也不能忽视,只要这支军队有足够高昂的士气,往往能做出一些出人意料的事情。事实上,早在以色列存在之前,阿拉伯军队就有过类似的辉煌历史。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英国上尉就把整个阿拉伯世界团结了起来,在阿拉伯半岛上挑战强大的土耳其,几乎改变了战局。

在以色列看来,中国出兵中东,最大的价值就是提振阿拉伯世界的士气。

如果换成美军来打,肯定会在这个时候放弃进攻的想法,转为全面战略防御。

只是,在以色列军队的教条中,根本没有“防御”这个词。

更重要的是,以色列军人更清楚以色列的处境。

在第五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丢掉了大半个戈兰高地,其狭小的国土,又不足以支撑一场大规模防御作战。以色列要想生存,就得进攻,而且得打出成效来,通过进攻来获得战略防御必须的纵深。

如此一来,美国答应援助的六个旅的主战装备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有了这六个装甲旅,以色列国防军就能在稳守西奈半岛的情况下,在戈兰高地与约旦河方向上发动进攻。如果没有这六个装甲旅,以军在稳守西奈半岛之后,最多只能在一个方向上发动进攻。

按照以军总参谋部的判断,仅在一个方向上发动进攻,不足以达到战略目的。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当时以军已经制订了全面入侵约旦的作战计划,而且坚信约旦会在不久之后向以色列宣战。

事实上,打到这个时候,约旦是否参战已经不重要了。

以军要想绕过戈兰高地上的叙军,就得渡过约旦河,从南面攻击叙军侧翼。只有这样才有足够的把握迅速取得突破,也才有机会在中国军队全力投入战斗之前击溃叙军,获得决定性胜利。

第三十一章 政治变更

第三十一章 政治变更

十一月九日,以色列国防部把修改后的作战计划递交给了美国国防部。

当天下午,在请示了卢卡斯之后,康拉德批准了援以方案,运载着六个装甲旅主战装备的船队在当天晚上出港。

虽然麦卡锡与乔丹一直在推卸责任,但是两人都没有否认现实。

当时,两人都表示支持以色列的作战方案,即借道约旦,从南面撕开叙利亚国防军的边境防线,然后沿着安曼到大马士革的高速公路向北推进,首先围歼聚集在库奈特拉省与德拉省的叙军,再进行右翼包抄,包围大马士革。如果一切顺利,以军将在占领大马士革之后回头收拾约旦。

可以说,该计划非常大胆,也充满了想像力,在战术上更是无懈可击。

问题是,不管是以军、还是麦卡锡与乔丹,都忽视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即这么打会产生多大的政治影响?

要知道,到这个时候,大部分阿拉伯国家还保持中立的主要原因,不是不同情埃及与叙利亚,而是认为埃叙与以色列的争端源自第五次中东战争,属于旧有矛盾,因此与其他阿拉伯国家无关。

显然,约旦不在这个范畴之内。

即便在第五次中东战争中,约旦也保持中立,而且还在战后为促成双方和解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对而言,约旦在阿拉伯世界的形象一直比较好。

如果以色列悍然入侵约旦,除了导致约旦参战之外,只会有一个后果,即使整个阿拉伯世界同仇敌忾。

十一月十日,拿到由国防部送来的以军作战计划,康拉德就去找到了卢卡斯。

在总统面前,康拉德全面陈述了入侵约旦的风险与危害,希望总统能够出面干预,让以色列不要这么做。

当时,康拉德还提到,以色列与其借道约旦,还不如借道黎巴嫩。

不管怎么说,黎巴嫩不是阿拉伯国家,而且一直是中东矛盾的热点地区,以色列进军黎巴嫩的政治风险低得多。

卢卡斯被说服了,当即就给以色列总理打了电话。

显然,以色列总理不会忽视美国总统的建议,因此以色列总参谋部就不得不在作战计划上再做权衡。

问题是,借道黎巴嫩,对以军没有任何帮助。

要知道,黎巴嫩南部地区在真主党的控制之下,而真主党的大老板就是叙利亚。此外以军还必须经过贝卡谷地才能迂回到叙利亚的战略防线后方,而以军能否及时控制贝卡谷地还是个未知数。如果进军贝卡谷地的行动受到影响,叙军就会抢先一步,把这里变成以军的坟场。事实上,即便一切顺利,以军成功通过了贝卡谷地,也将在转为向东进军的时候遭遇叙利亚国防军的主力部队,因为叙军有足够的时间在霍姆斯加强防御部署,更有足够的能力打一场内线战争。对以军来说,问题就没有这么简单了,因为贝卡谷地只有一条公路,后勤保障将是天大的难题。

当时,以军总参谋长、兼陆军参谋长巴拉姆就提到,进军黎巴嫩是自寻死路,坚决不肯修改已经制订好的作战计划,甚至以辞职做威胁。

以色列总理没有接受巴拉姆的辞职请求,只是让他延迟几天发起进攻。

这个时候,美国这边也炸锅了。

得知康拉德通过卢卡斯干预以军的作战行动之后,麦卡锡怒不可遏,当天就向卢卡斯提出了辞职请求。按照他的说法,如果让国务卿来指挥军队该怎么作战,他这个国防部长又该干什么呢?

这次,支持麦卡锡的不仅仅有乔丹上将,还有其他三位参谋长。

军方的态度非常明确,国务院的手伸得太长了,管了不该管的事情,总统必须明确国防部与国务院的职责。

在处理这件事情的时候,卢卡斯的政治手腕再次遭到质疑。

当天,他向麦卡锡表示,给以色列总理打电话是他的意思,与康拉德没有关系,而且国务卿也没有越权。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卢卡斯是想袒护康拉德。

这也无可厚非,康拉德是他最重要的助手,而且国内的动员工作正在全面展开,少了康拉德肯定会困难重重。

问题是,这种袒护某一方的做法,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还会使问题变得更严重。

十一月十一日,麦卡锡再次提交辞呈,乔丹、阿诺德、马歇尔与里梅尔也同时向总统提交了辞呈。

也就是说,军方以总辞呈的方式向总统施压。

当时,麦卡锡明确表示,如果不可能制止康拉德的越权行为,国防部就无法正常运转。

事实上,这已经在暗示必须卢卡斯,只能在国防部长与国务卿之间选择一个。

这下,卢卡斯没辙了。

没有康拉德,动员会受到影响,可是没有了五位主要军事负责人,美军就会瘫痪,至少会受到严重影响。

当天晚上,卢卡斯召见了康拉德。

十一月十二日,康拉德正式提交辞呈,卢卡斯立即就批准了,随即任命国家外交顾问斯科菲尔德为国务卿,由财政部长伯克莱利负责组建“战争动员委员会”,全权负责战争动员工作。

这是战争爆发后,美国的第一次政局变更。

按照后来的评价,这次变更的好处大于坏处,主要就是消除了国务院与国防部之间的矛盾,而且明确了军事、外交与经济的职责范围。但是客观的讲,这轮政权变更的驶作俑者就是卢卡斯。

说得直接一点,问题不在康拉德与麦卡锡身上,而是在卢卡斯身上。

作为总统,卢卡斯最需要的就是驾驭能力,而他却缺乏这个能力,或者说没能把总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