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曹操秘史-第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折往北方的时候,袁绍决定把妻子刘氏和三个儿子留在黄河以南,派人护送到兖州刺史刘岱那里。刘氏与刘岱可能是同族,有亲戚关系。
  对于冀州之行,袁绍心里不是完全有底,得给自己留条后路。
  袁绍的担心不无道理,“袁氏故吏”冀州牧韩馥对于袁绍的到来并不完全持欢迎态度。他把袁绍一行安排到治下的渤海郡,这里是沿海地区,海岸线北起如今的天津市区,南抵山东省利津县一带。
  韩馥告诉袁绍渤海郡是全国数得着的大郡,人口数超过凉州和并州,可以在此招兵买马,积蓄实力。
  等到袁绍一行到了那里,发觉不太对劲,渤海郡已成韩馥的势力范围。韩馥的人整天盯着他们,说是搞后勤,实际上是搞监视,袁绍他们想干什么事都先要请示。那个时候没有电话、电报,不能到互联网上发邮件,一个请示就得一半个月,而且往往没有下文。
  实际上,袁绍他们被软禁起来了。
  往正东方向跑的曹操,运气更差。
  由于走得急,没有带上卞氏和曹丕,连个招呼都没有来得及打,也不知道他们急成什么样,会不会遭到董卓的报复?曹操离开洛阳时,心境差到了极点。
  曹操出逃的待遇也比袁绍差得远。他是一个人跑出来的,身边没有人,遇到事没有照应、没人商量还在次要,关键是遇到事身边没有证人,因此闹出了一桩说不清楚的公案。
  曹操的目的地是陈留郡,老朋友张邈在那里当太守,根据袁绍的安排,曹操到了陈留郡就以此为基地扩充实力,等待与各地同时举兵。
  从洛阳往陈留郡交通十分方便,曹操走的是东方大道,中途路过成皋、荥阳、中牟等地。在路过成皋附近时,曹操突然想起这里有一个老朋友叫吕伯奢,于是就到他家串了个门。吕伯奢不在家,他儿子和几个朋友想抢曹操的马匹和财物,结果让曹操发觉,亲手把吕伯奢的儿子等人杀了。
  这件事还有一个版本,说曹操到了吕伯奢家,吕伯奢不在家(同上一版本),他家五个儿子(数字更具体)热情接待了他。曹操因为是逃命出来的,疑心很重,怀疑吕伯奢的儿子要杀他(没有交待为何怀疑),于是先下手为强,亲手杀了包括吕伯奢儿子在内的八个人(作案细节更清楚)。
  但上面这两个都不是流传最广的版本,最具知名度的版本是:曹操到了吕伯奢家,吕伯奢不在家(同上两个版本),他儿子热情地接待了曹操。曹操听到食器相撞发生的声音,以为是兵器相击,此时他正在跑路,疑心很重,以为吕伯奢的儿子要杀自己(交代了原因),于是把他们全杀死。事后还说了一句曹氏名言:“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有情节有细节,更生动)
  这三个版本一个比一个具体,令人仿佛身临其境。但问题是,曹操如果真干了这件事,当事人又全部被他灭口的话,是谁把这件事记下来的呢?
  这个人只能是曹操。也有可能,有人喝高了,会说“想当初兄弟我怎么怎样……”曹操喝高了,也许会从嘴里把这事突噜出来,但是像后两个版本那样的生动鲜活,除非曹操是二百五,否则即便喝得再高他也不会说出来的。
  答案只有一个:第一个版本或许存在,且转述者是曹操本人;后两个版本压根不可能存在。第一个版本出自王沈的《魏书》里,第二个版本出自郭颁的《世语》,第三个版本出自孙盛的《杂记》。这三本书的成书顺序是:《魏书》最早,《世语》稍晚,《杂记》最晚。
  最晚出的《杂记》对细节记录得反而最详细、生动,这是奇怪的事。
  曹操的倒霉事还没完。他离开成皋继续赶路,下一站到达中牟,又出了意外。
  当地有个派出所所长(亭长),工作责任心比较强,对来往的可疑人等都要认真盘问。结果让曹操给撞上了,所长看着他脸比较生,形迹又可疑,就带了回去,交给县长。
  这时通缉曹操的文书已经到了,县政府人事科科长(功曹)一眼认出眼前这个人就是通缉犯曹操,但他没有声张,而是悄悄向县长说情,县长居然把曹操给放了。
  这两个东汉的基层官吏没有想到他们无意间处理了一件关系到后世历史走向的大事。他们都没有留下名字(可以肯定的是,这个县长名字不叫陈宫)。
  就这样,曹操惊心动魄地来到了陈留郡,接下来他比袁绍幸运得多。张邈比韩馥大气,他热情地迎接了曹操,安排曹操到治下的己吾县、襄邑县一带展开募兵计划。
  再说说南路的袁术。
  他很顺利地逃到了南阳郡,但是到了以后发现很难开展工作,原因是没有人支持他。
  南阳郡太守是新上任不久的张咨,还没有什么实力。南阳郡再往南,是荆州刺史部,这时候荆州的主人还不是刘表,它的刺史叫王,不是革命党,不好张嘴要支持。袁术一筹莫展。
  这是中平六年(189年)年底的事,袁绍、曹操、袁术三个人逃出了洛阳,袁绍待在离海边不远的渤海郡每天晒太阳,曹操到陈留郡境内的己吾县、襄邑县一带大张旗鼓开始了招兵活动,袁术窝到南阳郡,进也不是退也不是。
  此时,他们三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朝廷的通缉犯。
  过了年,朝廷改年号为兴平,他们等来了朝廷撤销通缉令的命令。不仅如此,袁绍还得到了一个新头衔:渤海郡太守。
  接到任命的袁绍心里明白,潜伏在董卓身边的那几个兄弟开始工作了。
  【九、在董卓身边潜伏】
  在洛阳,董卓要废少帝立陈留王的想法很执着,尽管有不少人反对,董卓仍然要干。
  但是,每次他一开口,就立即有人反对。董卓很头痛,这些士人不好对付,他们始终占据着道义的高地,你要进攻只能发起冲锋,人家以逸待劳,动动嘴你就吃不消,弄得董卓郁闷至极,忍不住要发作。
  董卓是个军阀,是武人,也是流氓。事实证明,对付雄踞于道德高地上的士人们,流氓最有效。一天,董卓主持召开有关会议,很多人参加,有个叫扰龙宗(扰龙是复姓)的侍御史有事向董卓报告,刚走到董卓跟前,突然,意外发生了,董卓从旁边抄起一柄锤子朝扰龙宗脑袋上打去,扰龙宗顿时脑浆迸裂。
  所有人都吓得目瞪口呆,董卓却跟没有事人一样,用靴子底蹭蹭锤上的血水和脑浆说:“这小子到我跟前还佩着剑,肯定要刺杀我!”
  大臣觐见天子不能佩带武器,除非有特别允许。但董卓不是天子,大家还没有养成跟他一起开会先交出武器的习惯,倒霉鬼扰龙宗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死了。董卓的目的达到了,以后很多人见到他腿都开始发颤,这就是他要的效果。
  董卓还时不时请大家吃饭,吃到中途,他突然说要表演个节目,在大家还没明白过来怎么回事的时候,几个被绑着的人就带了上来。董卓说这是刚抓到的罪犯,于是当众玩开活体解剖,剥皮、挖眼、抽筋,凡能想到的人类惨剧都给你上一遍,心理正常的人吃多少肯定要吐多少,董卓仍然跟没事人一样,该吃吃,该喝喝。
  用这种流氓手段,董卓迅速建立了绝对权威,这一回,他就是宣布自己想当联合国秘书长也没有人敢反对了。
  中平六年(189年)九月一日,于崇明殿召开百官大会。在董卓的胁迫下,何太后下诏罢黜少帝刘辩,降为弘农王,改立陈留王刘协为帝,这就是汉献帝。
  史书记载,刚刚受过摔伤的何太后呜咽流泪,文武官员满目悲怆,但都不敢吱声。
  完成了这一法定程序,何太后已经没有什么用处了。三天后,董卓下令用鸩酒将她毒死。何进的母亲、一个被封为舞阳君的老太太也未能幸免,被杀死后,尸体还让人抛入御花园。何进的弟弟何苗被开棺戮尸。东汉帝国最后一家有权势的外戚何氏家族彻底灰飞烟灭。
  董卓因为拥立新帝有功,被封为侯,擢升为相国。这是东汉官职序列里没有的职务,如果追溯起来,只有西汉初年萧何享受过这一殊荣。董卓不仅上升到萧何的高度,同时还获得三项特权: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
  按照礼制,大臣朝见皇帝的时候旁边要站一个司仪官,把他的官衔和名字都喊出来。比方说董卓去见皇帝,司仪官就要喊“侯、相国董卓,参见皇上”,然后董卓跪下来高声说:“吾皇万岁、万万岁。”“趋”是小步快走的意思,见到皇帝为表示恭敬,大臣老远就得一路小跑过来,这就是“趋”。另外,大臣见皇帝时既不能携带武器,也不能穿鞋子,表示诚惶诚恐。
  现在董卓拥有了三大特权,皇帝的司仪官喊完“侯、相国”的时候可以省略董卓的名字不喊,这就是“赞拜不名”;老远见到皇帝也不用一路小跑,可以端个架子慢慢走,这就是“入朝不趋”;上朝的时候别人光脚板,自己可以穿鞋,还可以佩带武器,这就是“剑履上殿”。
  这些形式主义的东西看似很无聊,却大有名堂。因为一百多年前王莽兄玩过一次篡汉夺权的把戏,上面这几出就是篡权全攻略之一,所以但凡提出这样的特权,下面就只剩一步了:自己当皇帝。
  把这些事摆平,董卓腾出手来要收拾袁绍等人了。按照董卓的想法,对于这些逃犯,要继续加大追捕力度,把他们没有跑掉的亲属全部抓起来杀掉。
  太傅袁隗等袁绍、袁术的亲属,以及曹操等人的家眷此时都在董卓掌握之中,眼看凶多吉少。这时,周毖、伍琼等出面及时阻止了董卓。
  周毖此时担任尚书,伍琼任城门校尉。根据记载,周毖是凉州刺史部武威郡人,跟董卓算是老乡。董卓大权在握,但是总为缺少熟悉京师情况、能为自己出谋划策的心腹而苦恼。周毖是老乡,有才学,又肯听自己驱使,所以董卓很高兴,对他言听计从。
  周毖劝董卓说:“袁绍本不想跟您作对,因为在废立的事情上得罪了您,他内心恐惧,所以才逃亡。这个人没有多大志向,但追捕得太急,他势必反抗,袁家四世三公,影响力很大,如果他挑头造反,情况很麻烦。现如今不如来软的,赦免他的罪过,给他个郡太守当,袁绍肯定感激您,不会造反了。”
  在董卓面前说这些话的时候,周毖心里一定在想:很久没有把假话说得这么光辉灿烂了!但是,董卓居然相信了。他马上发布命令,赦免了袁绍等人的罪过,任命袁绍为渤海郡太守,对于袁隗等人,不加为难,给予优待。
  这是董卓一个败笔,但如果就此认为董卓头脑简单,任凭周毖等人三寸不烂之舌就可以玩转,那也是对董卓智慧的一种侮辱。董卓是个武人,决不是白痴,之所以他同意这么做,是因为他只能这么做。此时的董卓,有难言之隐。
  在董卓忙着收拾洛阳一摊子事的时候,有一伙儿兄弟趁机给他捣了回乱,这些人是黄巾军在河东郡一带的余部,他们号称“白波军”,活跃在洛阳西北至关中一线。
  这里恰是要董卓命的地方,如果被白波军控制,董卓与凉州的联络线以及后援补给线将被切断。董卓不敢小视,立即派他的女婿牛辅前去剿灭。
  牛辅是凉州军里的猛角色,战斗力很强。奇怪的是,面对类似于民兵组织的白波军,牛辅却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