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644:中国式王朝兴替-第6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十三岁。顺治十年,十五岁的董鄂氏入选秀女,被指配给了襄亲王博穆博果尔。博穆博果尔是皇太极的第十一个儿子,顺治的同父异母的弟弟。

德国传教士汤若望一直在清宫里服务,被顺治尊称为“爷爷”。汤若望在笔记中这样写道:“顺治皇帝对一位满籍军人的夫人,起了一种火热爱恋。当这位军人因此事申斥他夫人时,竟被顺治闻知,打了他一个耳光。这位军人于是因愤致死。顺治皇帝就将这位军人的夫人收入宫中,封为贵妃。”汤若望说的这位满籍军人,就是襄亲王。在清宫皇室家谱《玉牒》中可以看到襄亲王死的时候才十六岁。也就是说,董鄂氏刚刚嫁给襄亲王不久,就被顺治夺去了。

董鄂氏入宫后,住在承乾宫。顺治十三年八月,董鄂氏被册立为贤妃,九月,又被立为皇贵妃。这个位置,已经仅次于皇后了。这一年,顺治十九岁,董鄂妃十八岁。后来董鄂妃生下皇子不久,孝庄皇太后以自己身体欠安为理由,传下口谕令董鄂妃前往南苑伺候她。董鄂妃拖着产后虚弱的身体,前往南苑照顾孝庄。她的健康受到了严重影响。更为不幸的是,董鄂妃新生的孩子只有两虚岁,实际活了不到三百天,连名字都没来得及起,就突然夭亡了。这件事对于董鄂妃来说,更是致命的打击。从此,董鄂妃一病不起,在痛苦中挣扎了三年,终于在顺治十七年病逝于承乾宫,年仅二十二岁。

董小宛与董鄂妃是不一样的美女,却是一样的命运——一抔黄土掩风流。

董小宛死后,冒襄又多活了四十二年,晚年结匿峰庐,以图书自娱。随着岁月的流逝,冒襄已是垂垂暮年,生活穷困潦倒,只能靠卖字度日。他自述道:“献岁八十,十年来火焚刃接,惨极古今!墓田丙舍,豪豪尽踞,以致四世一家,不能团聚。两子罄竭,亦不能供犬马之养;乃鬻宅移居,陋巷独处,仍手不释卷,笑傲自娱。每夜灯下写蝇头小楷数千,朝易米酒。”表达了他不事二姓的遗民心态,这一点是冒襄一生中最为闪光的地方。

冒襄还具有营造园林的高度才华,据《游冒氏水绘园记》中所述,冒襄的父亲历任吴楚,“辟疆不时省亲,所过名山大川,往往按图考记,留连不忍释去,其故衡湘诸胜,雄览博采,咸得备于简编”。而于浙江兰亭,烟雨楼,西湖诸胜,他也加以研集。明亡或他“结庐乡国”,追忆向之所历者,乃构石为山,因川为池,家中有朴巢、水绘园、深翠山房诸胜,擅池沼亭馆之景,交会四方文士,读书酬唱。

冒襄文章写得好。他的古文,笔调秀逸,陈名夏称他:“笔锋墨秀,玄旨微情。俱在有意无意、可想不可到之境”。他的游记文接脉于柳宗元。“清音奔赴,灵想超忽”,“一笔一洞壑,一转一绝境”,但政治上没有任何建树。不光冒襄,四公子和复社中的许多人都是如此:他们或结伴同游,或诗酒唱和,或抨击阉党,或议论朝政,但就是不能改革政治,挽救国家危亡。

冒襄曾于1627~1642年间,六次去南京乡试,六次落第,仅两次中副榜,连举人也未捞到。他深感怀才不遇,从此明朝的官不当——史可法曾推荐他当监军,后又特用司李,他都没有接受——清朝的官也不当。冒襄还是四公子中唯一一个在秦淮河有房产的人。复社聚会多在淮清桥桃叶渡冒襄的寓所举行,大概是“名士风流”的天性如此。

【附:古代十大名厨资料】

〖伊尹,为商朝辅国宰相,商汤一代名厨,有“烹调之圣”美称,“伊尹汤液”为人传颂千年不衰。

易牙,也名狄牙,为春秋时期名巫、著名厨师,精于煎、熬、燔、炙,又是调味专家,得宠于齐桓公。

太和公,为春秋末年吴国名厨,精通水产为原料的菜肴,尤以炙鱼闻名天下。

膳祖,为唐朝一代女名厨。段成式编的《酉阳杂俎》书中名食,均出自膳祖之手。

梵正,为五代时尼姑、著名女厨师,以创制“辋川小祥”风景拼盘而驰名天下,将菜肴与造型艺术融为一体,使菜上有山水,盘中溢诗歌。

刘娘子,为南宋高宗宫中女厨,历史上第一个宫廷女厨师,称为“尚食刘娘子”。

宋五嫂,为南宋著名民间女厨师。高宗赵构乘龙舟西湖,曾尝其鱼羹,赞美不已,于是名声大振,奉为脍鱼之“师祖”。

董小宛,明末清初秦淮名妓,善制菜蔬糕点,尤善桃膏、瓜膏、腌菜等,名传江南。现在的扬州名点灌香董糖、卷酥董糖,为她所创制。

萧美人,清朝著名女点心师,以善制馒头、糕点、饺子等点心而闻名,袁枚颇为推崇她,《随园食单》中盛赞其点心“小巧可爱,洁白如雪”。

王小余,清代乾隆时名厨,烹饪手艺高超,并有丰富的理论经验。袁枚《随园食单》有许多方面得力于王小余的见解。〗

【五 方以智】

侯方域是复社四公子中才华最突出的,他的散文当时推为第一,但却也是唯一不能全节而终的。这自然是因为其他三公子的表现跟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比较才有鉴别。冒襄一生平平无奇,除了能文,能广为人知,确实是因为他大名鼎鼎的小妾董小宛。另外一位公子方以智,则是四公子中立场最坚定的一个,也是四人当中唯一参加过反清复明活动的人。

方以智为复社领袖之一,毕生以气节、学问自许。他从小由母亲和姑姑一起抚养长大。姑姑方维仪是明大理少卿方大镇之女,姚孙棨之妻,少年寡居。方维仪颇有才气,是当时有名的女诗人。

方以智字密之,号曼公,又号龙眠愚者、泽园主人、浮山愚者、宓山子、鹿起山人,桐城(在今安徽)人。少时参加复社活动,成为著名的四公子之一。

方以智的父亲方孔炤任湖广巡抚时被杨嗣昌弹劾下狱,方以智怀血疏讼冤,方孔炤这才得释。一时传为佳话。

崇祯十三年(1640年)春,方以智中进士,选为庶吉士。有人向崇祯皇帝推荐方以智,崇祯召对德政殿,方以智“语中机要,上抚几称善”。此后,方以智出入禁宫,有机会结交了汤若望,受“西学”的影响而对人体生理以及自然兴趣极大,但对仕途却不大感兴趣。

1644年国变时,方以智在东华门被农民军俘获,农民军对他严刑拷打,“两髁骨见”(《明史稿·方以智传》),但他始终不肯投降。不久,李自成兵败山海关,方以智侥幸乘乱南逃,大难不死后,从此对人生的感悟又深了一层。当方以智在北京誓死不降农民军之事传入江南时,友人皆把他比拟为文天祥。

南明弘光政权立,方以智本想谋个一官半职,但党争很快再起,复社人士受到阮大铖迫害。方以智更因为1644年北京城破时跟农民军“打过交道”,百口莫辩,不得已流离岭表,改名吴石公,堂堂复社名士,以在市集中卖药为生。

不久,南明隆武帝以原官庶吉士相召,方以智不应,取名“三萍”,浪迹于珠江山水间。

顺治三年(1646年),桂王朱由榔称帝于肇庆,由于父执瞿式耜的引荐,方以智拜礼部侍郎、东阁大学士入阁。方以智很快便发觉桂王政权朝不保夕,名不符实,内则门户纷争,奸人当道,外则与广州绍武政权同室操戈,兵戎相见。桂王更是胆小如鼠,稍稍闻风鹤即奔走靡常,这一切使方以智心灰意冷,挂冠离去。

方以智后来一直漂泊岭南,在平乐为清军捕获。清军在方以智的左边放了一件清军的官服,右边放了一把明晃晃的刀,让方以智选择。方以智毫不犹豫,立即奔到右边,表示宁死不降。满清将领相当欣赏他的气节,于是将他释放,听其为僧。方以智更名为弘智,字无可,别号药地。康熙十年(1671年)赴吉安拜文信国墓,在半道卒。

方以智其学博涉多通,自负要把古今中外的知识熔于一炉,发明千古不决的道理,是明清之际的一位有进步社会思想和唯物主义观点的哲学家。所著《东西均》中提出“一而二,二而一”的命题,概括事物的矛盾和矛盾运动,认为事物都是“相捄相胜而相成”,体现出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观点。方以智对中国传统自然科学和由利玛窦、徐光启传入的西方科学作了记述、考辨,把整个科学技术按其对象,区分为“质测”(自然科学)、“宰理”(社会科学)和“道几”(哲学)三大类。他还立志邀集专家编译综合百科全书,但这个宏愿未得实现。

另一公子陈贞慧字定生,宜兴(今属江苏省)人。明末诸生,又中乡试副榜第二人。父亲陈于廷是东林党人,官左都御史。贞慧也是复社成员,文章风采,著名于时。他曾与吴应箕共议声讨阮大铖,后来受到阮大铖迫害,曾一度入狱,被送到镇抚司百般折磨,后来虽然得脱,却已经是九死一生。入清后,陈贞慧一直隐居在家乡,埋身土室,十余年不入城市。

【六 少年英雄夏完淳】

夏完淳原名复,字存古,号小隐,又号灵首(或灵胥),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

夏完淳的父亲夏允彝是一位“学务经世”,“独处一室,志常在天下”(《明史稿·夏允彝传》)的学者、志士。夏完淳诞生的时候,夏允彝已经是名满海内的几社(复社分社)领袖,主持清议,纠弹时政,同张溥等人的复社同气相求,极得人望。夏完淳幼受父亲影响,矢志忠义,崇尚名节。

夏完淳五岁时,讲述《论语》精义,老儒不及;六岁时,接待父执,应对如流;九岁时,撰《代乳集》,其中《五贤祠》等诗流传至今;十二岁时,和人谈论九边烽警和攻守形势,娓娓可听,并拜其父之友陈子龙为师;十三岁时,效法父辈的结社活动,与杜登春等有志少年组织西南得朋会,成为几社后继。

不平常的时代,造就出不平常的人物。国家民族的危难,促使早熟的完淳,提前进入社会,投入波澜壮阔的反民族压迫的斗争洪流。

顺治二年(1645),清兵南下江淮,弘光政权迅速瓦解,清兵兵不血刃地占领南京、苏州、杭州等重要城市。夏完淳随父夏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在投军前夕,夏完淳匆匆与钱秦篆结婚。

当时,太湖沿岸,苏南、浙东各地,义师并起。夏允彝等商定了一个宏大的计划:发动江南副总兵、威虏伯吴志葵的水师,直取苏州,然后由浙东义师攻克杭州,由苏南义师恢复南京和吴淞,一举将清兵赶出江南,并乘其半渡伏击而全部歼灭。夏允彝和吴志葵有师生旧谊,他作书召吴志葵进兵,并亲至军中制定进军方案。这时,十五岁的完淳,刚刚草草完婚,也和父亲一起投笔从戎了。

先锋队攻进了苏州城,但是吴志葵临阵犹豫,没有及时增援,听说入城孤军全部牺牲后,便准备登舟撤退。夏允彝父子流涕遍拜诸将士,吴志葵碍于情面,才在城下停留几天;但苏州终未攻下,吴志葵的主力在城外也被击败。

兵败之后,夏允彝决心以死激励将士。他将所著《幸存录》手稿授予完淳,嘱为续写,又嘱毁家饷军,以期再起,然后自沉松塘,以身殉国。他留下遗书说:“少受父训,长荷国恩。以身殉国,无愧忠贞。南都继没,犹望中兴。……人谁无死,不泯者心。修身俟命,敬励后人。”

父亲的死更加激励了年轻的夏完淳。1646年春,夏完淳上书监国鲁王,鲁王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