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战隋-第74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命令苏尼,撤,立即撤回本阵。”

“传令苏台部,立即后撤,保障侧翼之安全。”

“命令遥辇部,撤!撤!”

=(未完待续。)

第九百零四章针锋相对

十一月十六,夜,联盟总管夏侯哲、徐十三率风云军抵达乌丹城下。

正在广丰前线的冯鸿和慕容知礼得知这一消息,非常高兴,紧悬的心顿时放下。

今日战果虽然不错,斩首遥辇控弦五百余级,其余逃亡者也伤痕累累,给了气势汹汹的突厥人迎头一棒,但突厥军队纹丝未动,霫族控弦也未尽全力,而遥辇控弦则被突厥人所算计,以几乎全军覆没的惨重代价,帮助突厥人摸清了对手虚实。由此可以预见,明天突厥军队和霫族控弦就会展开猛烈攻击,奚族联军即便顽强守住广丰帐,恐怕也要付出巨大代价,而这个代价一旦超过了承受范围,不要说阿会川和处和苏支了,就是冯鸿和李屹也不愿赔上全部身家性命,与突厥人打个两败俱伤甚至玉石俱焚。

好在关键时刻,联盟统帅部信守承诺,没有牺牲和抛弃他们,以最快速度派出了援军,而且还是联盟最精锐的步军团,是李风云的亲卫风云军,战力非常彪悍,由此也可看出联盟统帅部对这一仗的重视,对盟友也给予了足够信任和支持,并没有歧视欺辱,更没有为了排除异己而肆意打击。

相比起来,突厥人就把傲慢和欺辱摆在了脸上,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今天为了摸清对手虚实甚至不顾遥辇控弦的死活,任由遥辇控弦死伤遍地。

冯鸿和慕容知礼立即通知阿会川和处和苏支,四人会合一处,风驰电掣,联袂赶赴乌丹城下。

风云军扎营于城西十里外,听说冯鸿等人赶到,夏侯哲和徐十三亲自出营相迎。

双方见面,喜笑颜开,尤其阿会川和处和苏支,对风云军“雪中送炭”之举感激不已,对中土人的结盟诚意有了深切体会,对中土人的仇恨和排斥也因此有所缓减。今日一仗遥辇控弦的败亡,以及突厥人对其别部生死存亡漠然无视的态度,与此刻风云军的及时支援,形成了鲜明对比,这让阿会川和处和苏支对此仗的胜负和北征结果有了很大期待。

在走往帅帐的路上,慕容知礼很兴奋,按捺不住,首先就把今日广丰对战击杀遥辇控弦的喜讯告诉了夏侯哲和徐十三。

夏侯哲与徐十三互相看看,心情大好。

“如此说来,我们来得正是时候。”夏侯哲停下脚步,目光从冯鸿、阿会川和处和苏支的脸上缓缓扫过,抚须笑道,“明天突厥人大军进攻,广丰定有一番激战,风云投入战场,奇兵突出,恰好可以打突厥人一个措手不及。”

冯鸿、阿会川、处和苏支闻言,又惊又喜,只是高兴归高兴,心里却是为难。

风云军及时支援而来,立即改善了选锋军的困境,大大缓解了冯鸿等人的重压,这已经让他们非常高兴了,根本就不指望风云军进入广丰战场,接下来只要风云军承担围城任务,而把之前围城的两千余木昆部控弦调到广丰,选锋军上万余骑全部投入阻击战场,则突厥人必定寸步难进。

再说风云军是李风云的亲卫军,屡屡都在战斗的关键时刻发挥致命一击的作用,好钢用在刀刃上,把这样一支精锐之师放到阻击战场上,大材小用,一旦损失过大,得不偿失,也没办法向李风云交待。

冯鸿等人不敢怠慢,当即躬身致礼,对风云军的支持表示万分感谢。

进了帅帐,分宾主坐下,商讨攻防之策,冯鸿就有些神不守舍了,有些话他想说,还不能不说,却又担心得罪了夏侯哲和徐十三,破坏了彼此间的关系,影响到战局发展,所以十分踌躇,委决不下。

夏侯哲主动讲述了一下统帅部的最新决策。副帅韩世谔考虑到苍耳河以南的五个军如果全部赶到乌丹城下,必然会吓倒突厥人,一旦突厥人仓惶而逃,而李风云所率的马军主力又未能及时合围,让突厥人逃之夭夭,则前期谋划功亏一篑,所以韩世谔采纳了夏侯哲的建议,先派战斗力最强的风云军支援冯鸿,确保己方在包围乌丹城的同时,又能牢牢牵制突厥人,不至于打草惊蛇,让突厥人嗅到危险,闻风而逃。

徐十三性格内向,不善言辞,一向沉默寡言,但他常年扈从李风云左右,见多识广,渐渐也能察言观色,揣摩人的心思。此刻,他敏锐地观察到,随着夏侯哲意气风发,滔滔不绝,完全控制了谈话局面,冯鸿、阿会川和处和苏支三人看似恭敬,眼里的忧色却越来越浓,显然他们有所担心。

徐十三稍作思考,便已估猜到原因。夏侯哲来了,战场指挥权必然“易主”,而冯鸿做为北路选锋军统帅,如果把指挥权拱手相让,双方矛盾就小,反之,必起冲突。而从冯鸿的立场来说,他非常为难,毕竟夏侯哲初次出塞作战,就算是军事天才,对马步军联手合击之术谙熟于心,但理论和实践完全是两回事,一旦夏侯哲纸上谈兵,或者临战经验不足处置错误,导致己方战败,优势丧尽,则直接影响到这一仗的结果,如此冯鸿的罪责就大了,虽然不是主要责任,但无辜受累,亦会危及到他的身家性命。

徐十三看了“威风八面”的夏侯哲一眼,暗自皱眉。

人在春风得意的时候,难免心理膨胀,忘乎所以,甚至狂妄自大,不知所谓,这能理解,但联盟尚处困境,北征更关系到联盟存亡,做为高级统帅,必须谨慎小心,时刻都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危机感,不能大意轻敌,更不能抢功劳破坏大局。此次支援冯鸿,夏侯哲提出调动风云军,徐十三就很不满,虽然韩世谔装糊涂,但徐十三心里很清楚,夏侯哲以风云军支援冯鸿的目的就是抢功劳。突厥人强悍,风云军稍有不慎就会损失惨重,如此李风云大怒之下,与夏侯哲之间必然产生矛盾,而韩世谔乐见其成,不论是风云军受损还是李风云和夏侯哲不和,他都愿意看到,当然要背后推一把。

风云军是李风云的亲卫军,是联盟的“杀手锏”,不到关键时刻不能用,而支援冯鸿牵制突厥人显然不是少郎河一战的关键时刻,所以徐十三十分怀疑夏侯哲的动机,只是大家都是芒砀山举旗的“老兄弟”,生死与共,如果因为这点小事闹矛盾实属不智,徐十三也就忍了,然而冯鸿等人的“担心”,却给了徐十三一个“提醒”夏侯哲的机会。

在冯鸿这些塞外将领面前,夏侯哲表现得非常强势。说完统帅部的最新决策后,他立即开始商讨明天的广丰战斗,但他并不给冯鸿等人说话的机会,而是直接拿出了攻击之策,其意图很明确,马步军联合作战,以“咄咄逼人”的气势暴露出己方的“真正”实力,但突厥人并不知道己方的步军是精锐之师,必然有所误解,以为己方步军是奚族诸部临时拼凑而成的乌合之众,如此极有可能上当中计,集中主力猛攻己方步军,而己方则能出敌不意攻敌不备,给突厥人以迎头痛击。

夏侯哲信心满满,似乎忘记了征求冯鸿等人的意见,大手一挥,就要一槌定音,就在这时,一直沉默不语的徐十三突然说话了。

“冯总管、阿会都督、处和都督,明日一仗,诸位有何良策?”

此言一出,夏侯哲脸上的兴奋表情顿时凝滞,眼里霎那掠过一抹阴戾,心里熊熊燃烧的激情亦是骤然熄灭,恼羞成怒,只是他很清醒,自从他提议调动风云军开始,他就从徐十三毫无表情的脸上看到了“危险”,徐十三是“死士”,死士的任务就是以命搏命,不论是为了恩主还是为了钱财,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但他抱着一丝侥幸,认为如今的徐十三也变了,为了个人私利也会“从善如流”,哪料到“死士”的剑根本就不会“弯曲”。

冯鸿、阿会川、处和苏支听到这句话,不喜反忧,暗自惊骇,陡生窒息之感。

三人本来就忧心忡忡,倍感重压,虽然风云军实力摆在这,上了战场足以让突厥人吃个大亏,唯一担心的就是夏侯哲的临阵指挥,如果指挥失误,奚族联军就不得不牺牲自己保护风云军,但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己方指挥失误所造成的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一旦灾难爆发,自顾不暇,哪里顾得上友军?所以他们不愿意风云军进入广丰战场,不同意夏侯哲的计策。只是夏侯哲来了,战场指挥权自动“易主”,他们也很无奈。

然而不“说话”的徐十三突然“说话”了,一说话就“平地惊雷”,炸得他们心惊胆颤,无所适从。

他们不敢说,徐十三则继续说,“夏侯总管只是提出一个建议,并不是决策,而我们大家之所以坐在这里,正是要提出各自的建议,取长补短,共同商量出一个决策。”

冯鸿三人面面相觑,目露踌躇之色。徐十三和夏侯哲针锋相对,正好给了他们“渔利”的机会,若想确保自身安全,这个机会就不能错过。

夏侯哲面沉如水。

徐十三淡淡地看了他一眼,继续说道,“我的建议是,风云军包围乌丹城,冯总管继续在广丰战场上指挥选锋军阻击突厥人,而夏侯总管居中指挥,统筹全局。”

=(未完待续。)

第九百零五章战机

通剌河源自安州马盂山北麓,由南尔北,横穿东北大平原,奔行一千余里,最后流入弱洛水下游。契丹出伏部就位于它的上游地区,而迭剌部则位于其中游一带,珂尔钦部就栖居于其下游两岸。

大贺咄罗率军撤到通剌河中游,与迭剌部会合,同时十万火急告知柯尔钦部,以及生活在通剌河东部的希图部,还有远在弱洛水北岸的郭迩逻部和瓮共部,请他们在族群存亡之刻,务必齐心协力,同仇敌忾,联手抗敌。

十一月十六,夜,在迭剌部首府蟒牛城,大贺咄罗、拔里苏素和迭剌部酋帅耶律铁力,接到了来自红水河长汉城的最新消息。

这个消息是两天前发出的,来源可靠,由隐藏在长汉城的“内线”,一位敖汉氏贵族亲自传出。这位贵族告诉大贺咄罗,中土军队的主力已经东进,跟在大贺咄罗的后面尾随追杀,而留守长汉的军队,并没有进入长汉城,反而把大转移到了长汉城西北方向五十里外的香山子帐。与此同时,奈曼氏控弦已离开,应该是返回了落马城,而库伦氏和敖汉氏与中土达成盟约后,也调整了部署,把全部控弦一分为二,其中一部分防守长汉城,一部分游戈在红水河两岸,保护诸家万帐。

这一切看上去很正常,长汉城及红水河两岸的混乱状况甚至奇迹般的逆转,灭族之祸似乎一夜间就烟消云散了。然而正因为如此,这位贵族敏锐地发现了反常之处,那就是长汉城及红水河两岸之所以迅速稳定下来,是因为中土军队神奇地“消失”了,不论是长汉城还是红水河两岸,都看不到中土军队的影子,而敌人是祸乱的根源,现在敌人不在了,没有血腥残忍的烧杀掳掠,没有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的惨状,族众的恐惧当然也就不复存在,这直接影响到了大贺氏和拔里氏族众的撤离,他们蓄意拖延甚至公开拒绝离开家园。

中土军队是不是真的“消失”了?其主力是不是都去追杀大贺咄罗,而置长汉城和红水河于不顾?

这位贵族产生怀疑,于是有意打听,从库伦达维和敖汉阿剌的身边亲信中刺探机密,结果当真有所收获,库伦达维和敖汉阿剌正在秘密转移长汉城内的财富,还有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