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84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他的情操。
    上学后,周恩来用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苦学精神激励自己。每天,
他完成作业后,就博览群书。他一边读,一边摘录名言警句,还写读书心得。
他常常读到深夜,大地沉沉地入睡了,他还在书海里遨游。
    少年周恩来就胸怀中华,放眼世界。他的作文经常联系国家和国际大事。
有一次,他看了白人资本家贩卖黑人孩子的《汤姆和琼斯的故事》,为黑人
孩子的悲惨遭遇而流下热泪,同时对资本家的罪行而义愤填膺。于是,他带
领同学写了两封信,一封写给黑人孩子。倾吐了发自肺腑的怜悯和同情;一
封写给白人资本家,表示了无比的愤慨与抗议。
    1911 年暑假,周恩来从天津到东北探亲,接触了一位有抱负却无处施展
的老人。老人隐居乡间,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了很多感时纪事的诗篇,抒发
忧国忧民的情怀。老人发现周恩来对时局有精辟的见解,对人民有深厚的感
情,便多次带他到烟笼山,并即兴吟诗抒怀:“今吾老兮有何志愿,图自强
兮在尔少年。”他对老人非常敬重,把老人的嘱咐深深记在心中。当他离开
时,老人特意写了《赠周恩来》和《赠周恩来南归诗》五首,列举历史上的
著名人物通过刻苦学习和磨练,成了“非常之才”、成就了“非常之业”的
故事,意味深长地赞扬和激励周恩来。
    在中华这块沃土上,周恩来迅速成长起来。他同进步同学一起参加学生
运动,并且成为学生领袖,积极地宣传马列主义,参加救国救民的革命斗争,
终于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代伟人。
                    
      桥梁专家——茅以升
                   
    茅以升(1896~1989),号唐臣,江苏镇江人,中国著名的桥梁专家,
卓有成就的科学家。他出生在一个贫寒的读书人的家庭里。母亲是一个有学
问有见地的妇女,为了孩子的前途,她省吃俭用供孩子上学,为茅以升日后
成才铺平了道路。
    茅以升在学堂里,年龄小,个子矮,身上穿的也很破旧。有钱人家的子
弟经常讥讽和欺侮他。茅以升十分气愤,全然不顾周围的冷眼和歧视,发愤
读书,一直是全班学习成绩最优秀的学生。
    小以升学习刻苦勤奋,加上天资聪慧,爷爷十分喜爱他。有一年暑假,
爷爷亲自教他学习古文。爷爷教古文的方法很特别,他先把文章从头到尾抄
录一遍,一面抄写一面讲解,等全篇抄完之后,让他练习背诵讲解,这样,
一个暑假过去了,小以升能背诵上百首古诗和十几篇古文。一天,爷爷用毛
笔抄写《东都赋》,茅以升站在旁边默诵着。赋文写得很长但也很美,他被
深深地吸引住了,他沉入了一片美好的境界之中。老长时间,爷爷抄完了,
他抓住爷爷的衣袖说:“爷爷,让我背诵一遍你听听。”他果真从头到尾熟
练地背了出来。爷爷惊喜地说:“好啊,熟能生巧,巧能出快!”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到了。南京秦淮河上要赛龙船,河两岸、小桥上挤满

了人。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人声鼎沸。忽然嘈杂声变成了一片呼救声。原
来,因为看龙船的人太多,把秦淮河上的文德桥挤塌了。不少人掉进了河里,
有的人不幸被淹死。小以升惊呆了,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理想的种子—
—长大以后要为人民造桥,造非常非常结实的大桥。从此以后茅以升十分留
心各种桥梁。他只要见到桥总是注意观察桥面桥桩,久久不肯离去。他在读
诗文时,读到有关桥的句子或介绍,就立即摘抄在本子上,见到有桥的画面
就剪贴起来。有一天爷爷给茅以升讲“神笔”马良的故事,告诉他得到神笔
的秘诀,就是“勤奋”二字。这两个字深深地铭刻在小以升的心灵里,把它
看做是得到架桥“神笔”的秘诀。
     11 岁那年,勤奋好学的茅以升小学没毕业就考进了“唐山路矿学堂。”
他在班上年龄最小,但是每次考试总是名列前茅。他的记忆力相当好,背诵
圆周率的精确数值,能把小数点后面一百位数都熟练地背诵下来,经久不忘。
     有一天,当时任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的孙中山到唐山路矿学堂视察,并
在礼堂里做了鼓舞人心的讲演。他说革命需要两路大军,一路举行起义,建
立民众政权;一路向西方学习,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因而在学堂里学习也
是革命。茅以升牢记在心里,他贪婪地学习着。1916 年,茅以升以第一名的
成绩考取清华学堂官费研究生。
     新中国成立以后,他担任过武汉长江大桥技术顾问委员会主任,主持修
建了武汉长江大桥,还撰写了桥梁方面的许多著作,并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建
桥人才。
                     
      “四个耳朵”——聂耳
                    
     聂耳(1912~1935),我国人民音乐家、作曲家。他童年时代非常喜欢
音乐,小小年纪就学会了笛子、三弦、月琴、二胡和小提琴等多种乐器的演
奏。在他读小学时,是学校音乐团的出色小指挥和儿童小乐队的组织者。
     在小乐队的五六个人中,他和两个哥哥就占了一半。这个小乐队由笛子、
二胡、三弦、月琴等乐器组成,能演奏不少旋律优美的诸如《梅花三弄》《苏
武牧羊》《昭君出塞》《三蝴蝶》等民间乐曲。
     每当晚风习习,月光皎洁之夜,聂耳的小乐队便奏出了悠扬悦耳的乐曲
来。吸引了不少的邻居和行路人前来围观、聆听。每奏完一曲时,热情的听
众便齐声喝彩,要求“再来一个!”
     后来,聂耳从家乡云南来到上海,在“明月歌剧社”担任小提琴手。由
于他琴拉得好,为人又随和,大家都很喜欢他。又因他姓“聂”,占上了三
个耳字,大家都叫他“耳朵先生”。聂耳听了不但不生气,反觉得这个绰号
很有意思。在他的第一首习作歌曲上,就用上了四个“耳朵”,署名为“聂
耳”。
     聂耳感到该社的活动背离时代的要求。他以“黑天使”的笔名,发表了
《中国歌舞短论》,批评该社负责人黎锦晖搞一些“香艳肉麻的靡靡之音”,
并提出应向群众学习,创作出新鲜的艺术作品。但此举却遭到反对,他离开
歌剧社后,到英国人开办的“百代唱片公司”从事音乐创作和伴奏。在短短
的 8 个月里,他创作了《码头工人歌》《毕业歌》《大路歌》等 10 多首革命
歌曲。外国老板看到黄色音乐赚钱,让聂耳写些黄色歌曲,并许给他很高的
稿酬。但聂耳断然拒绝了,并立即向老板提出辞职。

    在人民剧作家田汉 36 岁生日时,聂耳带着小提琴来参加祝贺。正在大家
兴致极高的时候,突然有人敲门,进来几个不速之客,大家一看就知道是密
探,一时都愣住了。这时,聂耳拿起小提琴大模大样地拉出一首曲子来,他
边拉边唱地围绕这些密探转圈子。于是大家也跟着聂耳唱起来,越唱越有劲,
越唱声越大。一时间,室内歌声飞扬。探子看了这情景,交换了一下眼色后,
一边嘴里唠叨着:“神经病,简直是一群神经病!”一边灰溜溜地出去了。
探子走出去后,大家都纳闷地问聂耳:“刚才你即兴演奏的是什么曲子呀?”
聂耳笑着说:“不就是 35 年 3 月 15 日,田汉同志 36 岁生日吗?”
                     
       妙算惊人——华罗庚
                    
    华罗庚(1910~1985),江苏省金坛人,我国著名数学家。他从小就有
天才的数学头脑,在学习中特别善于动脑筋,以后全凭自学,一步一步登上
科学的高峰。他先后担任过大学教授、数学研究所所长和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曾应邀到许多国家讲学,被公认为世界一流的数学权威。
    华罗庚小时候,他的父亲开小杂货铺,家里穷得很。华罗庚一生下来就
被装进一个箩筐里,顶上又盖一只箩筐。老人说这样可避邪消灾,所以给孩
子起名为“罗庚”,很有些吉祥如意的意思。
    华罗庚上学期间,并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孩子,常常独出心裁,我行我
素。而且把作业乱改一通,但这些并不能掩盖他的天资聪慧。华罗庚的数学
天才大大超过了他的同学们。他上初中二年级时,教数学课的是法国留学生
王维克。有一次王老师在课堂上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今有物不知其几,
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过了好半天,
竟没有一个学生能回答。王老师用眼扫视全班时,大部分学生都低着头,恐
怕被老师喊起来回答。只有一个学生在桌上用笔紧张地算着。过了一会儿,
这个学生果然举手要求回答了。他大声说:“是二十三。”王老师问:“大
家说他回答的对不对?”教室里又是一片沉寂,同学们只是惊奇地看着站起
来的那个学生,他就是很不起眼的华罗庚。王老师说:“他答对了。”接着
老师告诉大家,这是我国古代算学经典之作的《孙子算经》里的一道名题。
在楚汉之争中,汉王刘邦的大将韩信,还用这个方法点兵呢!西方数家尊称
它为“孙子定理”。王老师一再表扬华罗庚是个好学的孩子,前途不可限量。
从此,同学们对华罗庚刮目相看了。其实,这年才刚满 14 岁的华罗庚,根本
没看过《孙子算经》。他完全是靠动脑筋,凭聪明才智计算出来的。王维克
发现华罗庚是个数学天才后,不断地鼓励他、帮助他,一步一步把他领入“数
学王国”。经过许多年的勤奋努力,他进了清华大学,又去了英国剑桥大学
进修。华罗庚终于成了一名自学成材的大数学家,在国际上也很有影响。
                     
       数学之星——陈景润
                     
    陈景润,福建闽侯人,我国现代著名数学家。他在圆内整点、球内整点、
华林问题、三维除数等方面均取得了新的研究成果,他的《算术级数中的最
小素数》的论文达到了世界新水平。特别是在人们公认的,称之为数学皇冠
上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上,他的关于(1+2)简化证明的论
文,轰动了国内外数学界,为我国争得了荣誉。

    陈景润出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庭里。父亲希望这个孩子的降生能给家中
带来“滋润”的日子,因此给他起了个吉利的名字。
    少年陈景润酷爱数学,数学成绩在班里总是名列前茅。他不善言谈,不
喜欢交际,在那些穿着整齐、欢声笑语的同学面前,总是自惭形秽。只有在
上课和做作业的时候,他才把自己并列到全班几十个同学之中,也只有在这
个时候,同学们才对他刮目相看。
    有一次上数学课,老师讲了一个故事:200 年前,有一位名叫哥德巴赫
的德国数学家提出了一个猜想:凡是大于 2 的偶数一定可以表示为两个素数
之和。比如 4=2+2,6=3+3,8=3+5,……哥氏本人虽然对许多偶数进行了验
证,都说明是确实的,但他本人却无法进行逻辑证明。他写信向著名的数学
大师欧拉请教,欧拉花了多年的精力,到死也没有证明出来。从此这道世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