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8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一点动静就会惊慌不安。

           望梅止渴
                 
    有一次,曹操带着军队去作战。正遇上烈日当头,天气炎热,附近又找
不到水源,士兵们口干舌燥,浑身大汗,精疲力尽,一个个懒洋洋的都不想
赶路了。
    曹操也很焦急,忽然,他想出了一个主意。便举起马鞭,往前一指,对
士兵们说:“看!前边有一片梅林,结的梅子个儿都挺大,赶到那里咱们再
好好休息吧。”
    士兵一听,想起那又甜又酸的梅子,口水直流,也不觉得渴了,都来了
精神,加快了步伐,坚持走到了有水的地方。
    这故事产生了“望梅止渴”的成语。现在用它比喻愿望不能实现,只好
用空想来安慰。

           望洋兴叹
                   
    秋天水涨,大河小河里的水都流入了黄河。黄河水面显得宽阔了。黄河
的河神便想去炫耀一下自己的威风。他来到北海,在波涛滚滚的北海面前一
看自己竟变得像涓涓细流一样,又看看东面无边无际的汪洋大海,更是羞愧
万分。于是,它对北海的海神若说:“如果不是来到您这里,我怎么会知道
自己的渺小呢?(原文是‘望洋向若而叹曰’)要是盲目骄傲下去,就会永
远被有见识的人笑话了(‘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成语“望洋兴叹”就是由“望洋向若而叹”简化而成的。“兴”是发出;
“叹”是叹息、感叹。这个成语经过变化现在一般用来形容做事时因力量不
够,或缺乏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那句“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也成了成语,叫做“贻笑大方”。“贻”,
是遗留;“大方”就是有见识的内行人。整个成语的意思是被内行人笑话,
它常用来表示自己的谦虚。

           掩耳盗铃
                   
    有一个人想把一口大钟偷走。可是这钟又大又重,怎么也背不动。于是,
他找来一个大锤想把钟砸开,再一块一块地运走。锤子刚刚碰到钟就发出洪
亮的响声。那个人吓慌了,害怕人家发现他偷东西,便赶忙用手捂住自己的
耳朵;他以为自己听不见钟声,别人也同样听不到钟声了。
    成语“掩耳盗铃”就是由这个寓言产生的。“掩耳”就是捂住耳朵;“盗”
就是偷。故事里的“钟”后来演变成“铃”,它们都是古代的乐器。现在,
常用这成语来比喻自己欺骗自己、却根本骗不了别人的愚蠢行为。

           揠苗助长
                 
    宋国有一个人,他觉得地里的禾苗长得太慢,非常着急,心想:要是把
这些苗往上拔一拔,不就会长得快些吗?于是,他就在地里干了一天,晚上
精疲力尽地回到家,告诉家人说:“今天我实在太累了,不过倒也值得,总
算帮助禾苗长高了一些。”他的儿子听了,赶紧跑到地里去看,只见一片绿
油油的禾苗,全都枯死了。
    这个寓言故事后来概括成了成语“揠苗助长”。“揠”就是拔,也可写
成“拔苗助长”,用来比喻不顾事物发展规律,强求速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了。

           朝三暮四
                   
    宋国有个人,养了一大群猴子。为了限制猴子的食量,他对猴子们说:
“现在粮食不多了,今后每天早上给你们三颗橡子,晚上给四颗橡子,好
吗?”猴子都不满意,又是跳,又是叫地乱嚷起来。他转念一想,又对猴子
说:“那就每天早上给四颗,晚上给三颗,这样好吧?”这一回猴子高兴了,
一个个赶紧趴在地上伸着爪子,等待主人发橡子。
    由这个寓言产生了成语“朝三暮四”。“朝”是名词当“早晨”讲;“暮”
就是傍晚。现在用来比喻反反复复、变化无常,使人捉摸不定。
    和“朝三暮四”相近的成语还有“朝秦暮楚。”指早上想与秦国结盟,
晚上又要与楚国结盟,也是比喻反复无常。不过“朝秦暮楚”更多强调的是
一个人的品质、节操。

           嗟来之食
                 
    有一年,齐国发生了严重的饥荒。
    有个叫黔敖的有钱人,煮了一大锅粥,在路边等着救济饥民。
    一天,有一个饿得骨瘦如柴的人,跌跌撞撞地走来。黔敖老远就冲这人
大声吆喝道:“喂!快点来!我给你吃的哪(原文是‘嗟,来食’)!”那
人走到跟前,很不高兴地说:“吆喝什么?谁稀罕你的施舍!我正因为不吃
这种吆喝别人的人的东西,才饿成这个样子的!”说完头也不回地走了。
    成语“嗟来之食”就是这样来的。“嗟”,是不客气的招呼声;来食,
就是来吃。“嗟来之食”一般是指低三下四乞讨来的食物,比喻侮辱性的施
舍。有骨气的人是不愿接受这种施舍的。不接受别人带有附加条件的施舍、
救济时,往往用不受“嗟来之受”形容。

           滥竽充数
                   
    古代有一种跟笙相似的乐器叫做竽,吹奏起来很动听。
    齐宣王特别喜爱听竽的大合奏。宫廷里专门成立了三百人的大乐队,常
给国王演奏。
    有个南郭先生本来不会吹竽,也混进了这个乐队。
    演奏的时候,他学着别人的样子双手捧着竽,摇头晃脑,装着在吹奏的
样于。日子一天天地过去,谁也没有发现,他同样得到齐宣王的奖赏。
    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继位。这位新国王恰好相反,喜欢听竽的
独奏。他把乐队的人找来,叫他们一个一个地演奏。南郭先生看到这种情况,
怕真象暴露,犯欺骗国君的大罪,中途悄悄地溜走了。
    成语“滥竽充数”来自这个寓言。“滥”是不加选择,不加限制,引申
为蒙混的意思;“充数”就是凑数。“滥竽充数”可用来表示自谦,就是自
己不行,仅仅是凑个数罢了;也用来说明有些人冒充有本领,其实是在混饭
吃;还比喻拿质量不够标准的东西来凑数。

           塞翁失马
                 
    古时候在边塞地区,有一个老头儿,人称塞翁。一次,他养的一匹好马
突然失踪了,邻居和亲友们听说后,都跑来安慰他。
    他却并不焦急,笑了笑说:“马虽然丢了,怎么知道这就不是一件好事
呢?”
    几个月过去了。有一天,老头儿丢失的那匹马居然回来了,还意外地带
回来一匹好马。
    这事轰了全村,人们纷纷向老人祝贺。可是老头儿并不高兴。他对大家
说:“这有什么可以祝贺的呀,谁能料到这不是一场灾祸呢!”
    几天之后,老人的独生子骑着那匹好马玩,这匹马不熟悉它的新主人,
乱跑乱窜,将小伙子摔了下来,把腿摔瘸了。
    人们听说了,又来安慰老人。可是老人仍然不焦急,他说:“说不定还
是件好事呢!”
    后来,边境上发生了战争,很多青年人被征调入伍,上了前线,伤亡了
十之八九,只有老头儿的儿子因为身体残废,留在家里,才侥幸活了下来。
    “塞翁失马”的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它常常与“焉知非福”连在
一起使用,意思是老翁丢失了马,哪里知道就不是福气呢?这个成语现在往
往用来比喻坏事可以转化为好事,或者用来形容虽然暂时受了损失,也可能
因此得到好处。
    这个成语也常作“歇后语”用。只说“塞翁失马”,暗含的意思是“焉
知非福。”

           螳臂挡车
                   
    齐庄公去打猎,发现他乘坐的车子前方有个虫子正迎着车轮扑过来。只
见它舞动两只前腿,就像在舞动两把大刀,看样儿是想阻挡车轮前进呢!
    庄公问赶车的人:“那是什么呀?”赶车人告诉庄公“这是一只螳螂,
这种虫子只知道前进,不知道后退,它根本不知道自己有多大力量哩!”
    说话之间,车轮离螳螂更近了,螳螂仍不后退,结果被辗得粉碎。
    成语“螳臂挡车”就是来自这个故事。“臂”本是臂膀,这里反映螳螂
的前腿;“挡”是阻止、阻挡。现在常用它比喻那种不自量力的人。与这相
似的成语还有“蚍蜉撼树”。“蚍蜉”是一种大蚂蚁,“撼”是摇撼、摇动。
用法是一样的。

       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
                   
    班超是东汉时候的军事家和外交家。当时西域的一些国家既怕匈奴,又
不愿疏远汉朝,处在脚踏两只船的状态。班超就奉命到西域各国去建立友好
关系,他先到鄯善国。国王开始对他十分尊敬、热情,后来又突然变得很冷
淡。班超察觉后,就对随员们说:“你们发现国王的态度变了吗?我估计可
能是匈奴派了人来破坏。”一了解,果然是这么回事。班超就把随员全部召
集起来,对他们说:“咱们远离祖国,现在都处在危险的境地。假如鄯善国
王听了匈奴使者的诱惑,投靠匈奴,咱们大家都要被豺狼吃掉。你们说怎么
办?”大家一听连忙说:“不管是生是死,我们都听您指挥!”班超坚定地
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现在只有下定决心,直捣老虎的巢穴了!”
    当天夜里,班超带领了三十六个人埋伏在匈奴使者的营房外,顺风点火。
一时间火光冲天,喊杀声响成一片。班超领着大家冲入营房,拼力死战,终
于将匈奴人全部消灭了。
    第二天,班超提着匈奴使者的头颅来见鄯善王,揭露了匈奴的阴谋,又
对国王好言安慰。国王这才下定决心归顺汉朝,并派儿子到汉朝去,表示自
己的诚意。
    成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就是这样来的,“虎穴”就是老虎洞;“焉”
是怎样、怎么。这句成语的原意是不进虎窝怎能逮得住小老虎?引申为不亲
自经历险境,就不能获得成功。现在常用来比喻不经过艰苦的实践,就不能
取得重大的成就。

       挥汗成雨 摩肩接踵
                     
    晏婴是齐国有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身材矮小,但是头脑敏捷,非常
机智。
    有一次,晏婴出使楚国。楚王想侮辱他,就按他的身材高度在大门旁边
开了个小门,叫他钻进去。晏婴说:“出使狗国的人,才从狗洞进去。我是
出使楚国,请问楚国是个狗国吗?如果楚国是个人国,就应当请我从城门出
入。”楚王听说了这番话,只好让大开城门请他进来。
    楚王见到晏婴又说:“你们齐国大概是没有人吧?怎么派你这么个矮小
的人来呢?”晏婴说:“我们齐国首都临淄有三百条街道,人多得把衣袖一
展开就把太阳都遮蔽了,挥洒的汗如同下雨一般,走在路上要肩靠着肩,脚
碰着脚,怎么没有人呢(原文是‘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荫,挥汗成雨,
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楚王又问“那么为什么把你派到这里来呢?”
晏婴回答说:“我们齐国派使臣,有个规矩:上等的使臣派到上等国;下等
的使臣派到下等国。我是个下等使臣,所以就被派到楚国来了。”
    他的回答噎得楚王作声不得。
    由这个故事产生了两个成语。一个是“挥汗成雨”,也写“挥汗如雨”,
用来形容人多,现在也用来形容出汗很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