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56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运河的这条水路交通干线。但由于地理条件的原因,大运河只能通到河北通
州,离京城还有几十里路,只有陆路可通。夏秋多雨,道路泥泞,寸步难行,
役夫们叫苦连天。更严重的,是无法及时把粮食运到都城。鉴于这种状况,
辽金时代就有人多次试图开凿这段河道,终因水源问题得不到解决而告失
败。郭守敬上任后,首先想到这个重要工程,并做到开凿河道的尝试,开始
也没有成功。
公元 1291 年,郭守敬经过多次实地勘测,找到了水源,立刻向忽必烈提
出开凿大都运粮河的新方案:根据大都周围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形,将大都
西北昌平神山(今凤凰山)脚下的白浮泉先引入瓮山泊,并让这条引水河在
沿途拦截所有原先从西山东流的泉水,汇合成流,这样,便可使运河水量大
大增加。另外,由于这些泉水清澈明净,几乎不含泥沙,在运河下游还可建
立一系列控制各段水位的闸门,以便运粮船能够平稳行驶。
忽必烈对这个周密的计划极为重视,立即下令重设掌管水利工作的专门
机构——都水监,任命郭守敬主管。
第二年刚开春,开凿大都运河的工程就正式动工了。60 多岁的郭守敬,
精神抖擞,率领几万军民,夜以继日,艰苦奋战,只用了一年半时间,这条
全长 160 多华里的运河便全部竣工。忽必烈喜不自胜,亲自为这条运河取名
为“通惠河”。从此,南来的运粮船一直驶进了大都城。以后明清两代的水
路运输,都始终受益于通惠河。
除了对水利事业的重大贡献,郭守敬还在天文历法、仪器制造、数学等

领域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这些方面,他一生最重大的贡献,就是编
制了《授时历》。
公元 1276 年,元军攻占南宋都城临安,全国统一的局面即将出现。前代
留下来的历法,已与实际不符,不能再沿用下去了。这年 6 月,忽必烈召见
郭守敬,将重订新历的任务交给了他,并随即成立了专门掌管天文历法工作
的中央机构——太史局。
郭守敬主张,要制订一部准确的历法,必须实地观测各种有关天象;而
观测天象,又必得有完备的天文仪器。当时原有的天文仪器,全部是宋代遗
留下来的,都已简陋落后,年久失修,不能使用。郭守敬花了两年多时间,
在一些著名天文学家、机械制造专家的协助下,精心设计创制了一整套天文
仪器,包括简仪、圭表、候极仪、浑天象、玲珑仪、仰仪、立运仪、证理仪、
景符、窥几、日月食仪、星晷定时仪、正方案、丸表、悬正仪、座正仪、大
明殿灯漏等 18 种。这些天文仪器精密、灵巧、轻便、实用,在当时的世界上
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
接着,郭守敬和其他几位专家立即投入建造司天台的紧张工作。为定准
建台位置,郭守敬多次到大都城东勘测地形,对方圆几十里的地质结构做了
详细准确的考察鉴定。一天,郭守敬正在城郊测量,突然间乌云密布,大雨
倾盆。本来就疲累不堪的郭守敬,被雨一浇,再也支撑不住了,一下子晕倒
在地,被随行人员抬回家中。
病愈后,他又投入工作。经过反复勘测,司天台的位置确定了。紧接着,
又是大半年的紧张施工,一座规模巨大、仪器设备完善、图书资料丰富的司
天台(灵台)在大都城东落成。它成为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设备最完善的
天文台。
在观测天象的过程中,郭守敬等人创制的天文仪器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
用。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圭表、仰仪和简仪。
圭表,是测定 24 节气的主要仪器。表是一根垂直立于地面的标竿,当太
阳在子午线上时,表影投落在南北方向圭面上,量一下影子的长度,就可以
推算出节气。圭表,虽然古已有之,但旧圭表表影边缘模糊,影界不清,影
长也不准确,计算时刻容易发生误差。郭守敬利用小孔成象的原理,制造了
一个名为“景符”的仪器,使日光通过小孔射到圭面,这样影界就清晰多了。
同时,又改进了圭表表高及量取长度等等,使测量的准确性大大提高。
仰仪,是郭守敬独创的、观察太阳位置、日食状况的天文仪器,结构非
常巧妙,不过,比它更令人叫绝的,当属经郭守敬革新而创制的测定天体在
天球上位置的仪器——浑仪。早在公元前五世纪的战国时期,我国的天文学
家就发明了浑仪,以后,历代对浑仪虽然都有所改进,有所发展,但由于结
构上存在着许多缺陷,所以观测范围有限,使用起来也不太方便。郭守敬对
浑天仪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使它变得结构简单、方便实用,被人们称为“简
仪”。这个仪器,比西方要早 3 个世纪。英国著名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博
士赞赏地说:“标志着从中世纪仪器向现代仪器转变的主要发明,则是将窥
管安装于极轴上,即自由大圆环形成的支承装置。这不是产生于文艺复兴时
期的西方,而是在元代皇家天文学家郭守敬的领导下于公元 1276 年完成
的。”为了纪念这位科学伟人,我国邮电部曾于 1962 年 12 月发行过两枚纪
念邮票,其中一枚便是简仪的绘像。
公元 1280 年春暖花开的时候,一部集古代历法之大成、准确精密的新历

法——《授时历》终于编制而成。它规定一年为 365.2425 日,比地球绕太阳
一周的实际运行时间只差 26 秒,与现行公历的平均一年时间长度完全一致。
《授时历》的颁行,比意大利格雷戈里提出的现行公历要早近 300 年。它的
方法和数据一直被承用了 364 年之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无疑是中国历史
上一个最进步的历法。
郭守敬一生为科学事业呕心沥血,直到年近 7 旬之时,还担负着兴建铁
幡竿水渠工程的重任,并亲自勘测了这一地区的全部水文地质情况,制定了
工程方案。可惜,当时主管这项工程的官员缺乏远见,把郭守敬所定的河道
宽度减少了 1/3。结果,一到雨季,山洪直涌河道,由于河道狭窄,大水外
溢,两岸顿时变成一片汪洋,百姓的生命财产遭到巨大损失,连元成宗的行
宫也险些被冲毁。这位皇帝不由跌足叹道:“可惜当初没听郭太史的话!”
1316 年,这位元代著名的天文学家和水利学家病逝,终年 86 岁。郭守
敬,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他的丰功伟绩,也永远铭刻在世界人民心中。
1970 年,国际天文学会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脉命名为“郭守敬山”;1977
年 7 月,经国际小行星组织批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把他们于 1964
年发现的一颗国际小行星,也正式命名为“郭守敬”。这个伟大的名字,将
像天空的星座一样,永放光芒。

李时珍

湖北省的蕲(q)县境内,有座依山傍水、历史悠久的古城,叫蕲州镇。
í
镇东门外的瓦硝坝,住着一户姓李的医学世家。老爷子是一位走方郎中,常
年身背药箱、手摇串铃,奔走于乡镇山村,为病人解除疾苦。医生的儿子李
言闻,深得乃父家传,加之勤奋攻读,博览经史,所以不但考取过贡生,还
因医术精湛出任过太医院吏目。在蕲州一带提起李郎中,无人不知,无人不
晓。
1518 年,李言闻的第二个儿子李时珍出世了。当时,没有一个人会想到,
这个瘦弱的男孩,日后会成为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在李家后院,种着好多药草,都是喜欢研究药学的李言闻采来的。李时
珍从蹒跚学步之日起,就和这些草木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喜欢看这些花草发
芽、开花、结果;喜欢看父亲怎样把它们制成草药,为别人治病。随着年龄
的增长,他对这些草药的性能日渐了解,越发如痴如醉,整日消磨在庭园之
中。当时,医生被豪绅贵族视为“下九流”,社会地位十分卑微。李言闻对
所受歧视刻骨铭心,自然不原让聪慧的小儿子重蹈覆辙,而把改换门庭的希
望全部寄托在了时珍身上。
李时珍虽酷爱医学,但为了不辜负父亲的厚望,只好把心思暂放在那枯
燥乏味的八股文章上。他聪明颖悟,才智过人,14 岁便考中了秀才。李言闻
乐得心花怒放,以为这下儿子升腾有望了。谁知事与愿违,从 17 岁起,李时
珍接连 3 次乡试都名落孙山。严峻的现实,教育了李言闻,使他终于明白了
一个道理: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儿子,强扭的瓜不甜啊。从此,李时珍
放弃了功名,一心一意当起了郎中。
还在李时珍少年时代,李言闻就常把两个儿子带到自己充当诊所的道士
庙“玄妙观”中,一面行医,一面教子读书,不时让孩子们帮助誊抄一下药
方。李时珍耳濡目染,对行医的知识技能越来越熟,兴致也越来越浓,常常

偷空放下八股文章,翻开父亲的医书,读得津津有味。《尔雅》中的《释草》
《释木》《释鸟》《释兽》等篇,他都背诵如流。
一天,李言闻应病家之邀,带着长子出诊去了,玄妙观中只剩下时珍一
人。这时,来了两位病人,一个是火眼肿痛,一个是暴泄不止。李时珍思索
了半晌,说道:“父亲要到晚上才能回来。要不,我先给你们开个方子,试
试看能不能治好。不行的话再找我父亲。”那泻肚子的病人难受极了,迫不
及待地说:“好,好,郎中的公子开方子还能有错?”另一个病人也捂着红
肿的双眼,连连催促时珍开方。李时珍便果断地开方取药,打发病人走了。
李言闻回到家中,发现了小儿子开的药方,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儿上,忙
问:“这是你开的?”时珍小声回答:“是的,不知道对不对?”然后,把
病人是什么症状,为什么要用这些药,这些药有什么性能等等,一股脑儿说
了一遍,讲得头头是道。李言闻一边听,一边不住地点头,这才知道,儿子
不仅读了不少医书,还能在治病实践中加以运用,对症下药,确实是块当大
夫的材料,心中不觉又惊又喜。这时,做兄长的果珍在旁边听着弟弟大谈药
性,十分羡慕,暗自下决心定要干件漂亮事,让父亲看看谁的医道高明。
事有凑巧。没过几天,又有两个眼病和痢疾病人前来就诊,而那天正好
只有果珍一人在诊所。他一见这两人和弟弟说起过的那两人病情一样,便不
假思索,依照弟弟的方子作了处理。不料,第二天一早,这两个病人就找上
门来,说服药后病情反而加重,要李言闻看看是怎么回事。果珍在一旁不敢
隐瞒,只好如实相告。李言闻一听就连呼“错矣”。果珍还不服气:“同样
的病,同样的药,为什么弟弟对,我偏错了?”李言闻答道:“有的病症看
上去差不多,实质却不一样。”接着,把为什么那天时珍要以艾草为主药,
而今儿这两个病人却应该以黄连为主药的道理讲了一遍,把个果珍说得心服
口服。李言闻总是这样,从医理和病情两方面给孩子们灌输全面的医学知识,
使两个儿子都大得裨益。
李时珍 20 岁那年,蕲州发生了一场严重的水灾。滔滔洪水如猛兽般冲决
了江堤,蕲河两岸的千顷良田顿时化作一片汪洋。乡亲们流离失所,到处是
一片哭声。洪水刚过,瘟疫开始蔓延,病魔无情地吞噬着无辜的生命。李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