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宦海龙腾-第59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海拔1576米的娄山关又名太平关、娄关,是贵州北部大娄山脉主峰,“北拒巴蜀,南扼黔桂”,乃兵家必争之地。1935年1月7日红军占领遵义后,贵州军阀王家烈、侯之担急忙调兵遣将在娄山关一带布防。为确保华共中央在黔北遵义建立新战略根据地,确保主力部队在遵义休整和遵义会议的安全,中革军委命令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追击向北逃窜之敌,夺取娄山关,以防御川南敌军向遵义进犯。1月9日,红军从娄山关南发起总攻,大获全胜。2月25日凌晨,彭、杨率领红三军团再度向娄山关tǐng进,击败敌军2个师,取得长征以来首次大捷。战事结束后,máo、周、朱等登上娄山关,máo泽东依《忆秦娥》词牌填《娄山关》一阕,以纪念胜利:“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1949年后,máo泽东诗词亦成为画家创作题材的选项之一。máo泽东诗词别具个人风格,纪事咏物,抒怀言志,在革命豪情外别有一番làng漫sè彩,着实为画家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如傅抱石、陆俨少等在这项题材上俱有出sè的作品面世。李可染在máo泽东诗词作品的图像化演绎上,将革命与làng漫、传统与创新融合,取得了可观的成果。
    “文革”前,广为流传的máo泽东诗词作品约36首,如何采纳入画则按画家各自理解与发挥而作选择。从传世公开画作所见,李可染先生据此特定题材入画的作品最早约出现于1959年,其余集中在1962年至1965年间,取材包括《沁园chūn。雪》《菩萨蛮。大柏地》《忆秦娥。娄山关》《十六字令三首》《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dòng照》。
    《娄山关词意图》的创作手法乃李可染先生惯常采用,就是取同一题材,采基本构图,反复再写,一本、两本、三本,甚至如取自《沁园chūn。长沙》的《万山红遍》多达7本!画面类近,技法如一,变化却在局部细节的铺排及重新组合中,似是冶炼的过程般,每写一幅并非自我抄袭而是重新创作,故每幅作品都是同中见异。这也是李可染先生刻苦勤奋个xìng的流lù。
    李可染先生创作的娄山关题材作品,目前所知有三或四本。从作品构图运用的互相对比下,可察觉画家笔下的“娄山关”与“长征”构图十分接近,甚至同稿题目互换,这是稀见且有趣的现象。其实,从《忆秦娥。娄山关》《七律。长征》这两首诗词的内容及画家撷取入画的句子来作分析,自不难理解上述现象。
    娄山关战役乃长征途中在贵州取得的一场重要胜利,也是整个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组成部分。máo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七律。长征》写于同年,差距仅数月而已。《七律。长征》中的“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与《忆秦娥。娄山关》中的“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相对照,具时空不一却情境相同之慨。画家在细嚼两作时也许感悟领略其共通点,遂以相若构图处理之,可谓具异曲同工之妙!
    李可染先生1959年创作的《长征》,上题“试画初稿”,“娄山关”构图既与《长征》相类。《长征》96厘米高,145厘米宽,乃横幅。由于画面空间不一,画中景物以横向展现。红军队伍循两山耸峙的狭道穿chā,行军方向明显从左方往右横越画面。远处重山叠积,状若锯齿、犬牙,连互jiāo错,见前路险阻直如万水千山有待克服。右前方山头有数人立于其顶,似俯览全局,调度军旅,佇立最前者应为红军主帅。
    1964年,李可染笔下的“娄山关”面世,其中写于秋季的一帧亦是横幅,与1959年《长征》最为接近。本幅《娄山关词意图》完成于同年,未能确知孰先孰后。画幅由横改直,图中布局从横展推作纵深。红军由下而上行军队型略呈倒“之”字走向。领导人所伫立的山头也移至画面中央,主角的焦点益见明显。随着画面阔度收窄,两侧山峦距离缩近,穿越其间的川黔公路更形险隘,无疑凸显了扼守其要的娄山关形势何等重要!这种改变切合词意的描述,读者细赏之不难体会由横改直的变动原因。
    李可染先生在画中设sè以墨调和朱膘、赭石,调子较沉暗厚实,明亮度较低,凸显“残阳如血”之意境。对光源向背处理则一贯重视,这种微妙变化在山体块面的明暗及狭道的受光效果上尤见明显。全幅结构规整,笔墨jīng严,雄奇壮丽,气象万千,在因应当时环境下,造就了一帧文学xìng、艺术xìng与时代意义结合的jīng品。
    萧宸这幅《娄山关词意图》原是新婚之前xiǎo姨送给他的礼物之一,他对文物其实没有太多收藏之心,但对慈善倒是颇为支持,所以这次拿了出来。
    萧宸拍出的第二件文物,乃是黄yù狩首虫身坠。此物yù为黄绿sè,遍体受沁呈红赭sè。上部为一兽头,较féi大,与身不成比例,用yīn刻线勾出五官轮廓廓个大竖耳,一耳残缺,颈部有一穿孔,系两端对钻而成比例部圆长而齐chún,似猪嘴;兽身如虫腹,较短,上有浅而宽的人字形yīn刻凹槽,表示身体轮廓,兽的双手托着下巴。在兽的头顶和双臂上有粗而浅的yīn刻网格纹,网格较大,呈平行四边形状。从yù质、造型及雕琢工艺看,均具有红山文化yù器的风格。这件文物最后的拍卖成jiāo价格是132万,也是他的新婚礼物之一,却是一位爷爷的老同志,原文化部某位副部长送的。
    萧宸拍卖掉的第三件文物,是元朝房大年的《京都万寿山图》。
    房大年,元文宗朝人,文宗图帖睦尔亦擅画(天历元年1329—1331)文宗居金陵潜邸时,命臣房大年画京都万寿山。大年辞以未尝至其地。文宗索纸画布位置,令按稿图之。大年得稿敬藏之。意匠经营,格法遒整,虽绩学专工,所莫及之。(《辍耕录》元—陶宗仪著)从这段史料中可以得知,元文宗时确有有万岁山及其作2件;即文宗作稿、大年画。然而,文宗皇帝命房大年所画的“万寿山”究竟是何地景致呢?查《辍耕录》载:万寿山在大内(今北京古元大都)西北太液池之阳(今景山公园),金人名环huā岛。中统3年修缮之。其山皆以玲珑石叠垒,峰峦隐映,松荟苍郁,秀若天成。引金水河至其后,转机运斡,汲水至山顶。出石龙口,注方池,伏流至仁智殿后,有石刻蟠龙,昂首喷水仰出,然后东西流入太液池。山上有广寒殿七间,仁智殿侧在山半,为屋三间。山前白yù石桥,长二百尺。直仪天殿后,殿在太液池中园坻上,十一楹,正对万岁山。山之东也有苑囿,奇兽珍禽在焉。车架岁巡上都,先宴百官于此。浙江参政赤德而尝云:“向任留守司都事时,闻故老言,国家起朔漠日,塞上有一山,形势雄伟。金人望气者,谓此山有王气,非我之利。”金人谋yù厌胜之,计无所出。时国已多事,乃求通好人贡,既而曰:“他无所冀,愿得某山以镇厌我土耳。”众皆鄙笑而许之。金人乃大发卒凿掘,辇运至幽州城北,积累成山。因开挑海子,栽植huā木,营构宫殿,以为游幸之所。未几,金亡,世皇徙都之。至元四年,筑宫城,山适在禁中,遂赐今名云。留守司在宫城西南角楼之南,专掌宫禁工役者。由元入明“万岁山”再次更名为“煤山”既崇祯亡处。
    画中所绘景sè千峰竟秀,万壑争流,祥云弥凤阁,瑞气罩楼台。亭台轩榭,廊延蔓迥,飞檐高啄,勾心斗角。图中心位置绘有巨型太湖石,集瘦、漏、透、皱之美。画中还零星点缀人物数十。远处山间白云蒸腾,一片祥云瑞气如仙境一般。
    这也就是元代万岁山的由来及当时的风貌,房大年按文宗所绘稿本创作的京都万岁山,与史料记载“万岁山”风貌相符。按此图右下房大年所属为“至顺三年”,时为1332年元月,此时元文宗已入大都登基,万岁山情景是何,观者正可与房大年的《京都万岁山图》对照研究,图中所绘建筑样式,景物绘画也无不显出浓郁的时代风格。
    这幅画估价是280万,萧宸原本以为可以卖出350…400万,不料最后只卖了320万,让萧宸颇为郁闷,虽然卖多少都不归他,但这幅画是xiǎo姨去年送给他的两幅房大年作品的其中一幅,只卖320万让他很是不爽。至于另一件,则是房大年的《万岁山图稿本》,这件比《京都万岁山图》更为珍贵,萧宸这次也没舍得拿出来,因为这件《万岁山图稿本》他记得很清楚,在前世里,2010年拍卖的时候,起拍价是1200万,但结果居然以3。35亿成jiāo,创下了古画拍卖价格的记录,因此他现在肯定不会把它卖掉的。
    房大年此人上面已经说了,就不多讲。只讲万岁山此作,从史料中可以得知,元文宗时确有有万岁山及其作2件;即1、文宗为房大年作稿本《万岁山》图;2、大年临文宗稿本创画《万岁山》图。
    文宗帝和房大年二人所画《万岁山》,峰峦竟秀之间,云水楼台掩映,亭廊轩榭,纵延蔓迥,楥檐高琢,勾心斗角。图中心位置绘有巨型太湖石,正如《辍耕录》记载:“……中有xiǎoyù殿,内设金嵌yù龙御塌,前立yù假山一峰,西北建侧堂一间。”此石高大玲珑,集瘦、漏、透、皱之美。画中宫娥shì人数十,各蕴机趣。远处山间白云蒸腾,一片祥瑞气象,直如仙境一般。观此可信文献中对万岁山的记载。
    房大年所绘《万岁山图》与文宗帝所绘稿本时代一致,在笔法、设sè、局部景物乃至作画人的地位、心态以及作画的天赋均存在些许差异。如文献所言房大年并非职业画家,这一点在他的作品中可以得到印证。而作为臣下(文帝刚刚禅位与明宗约为1328年秋冬至1329年chūn)为曾是皇帝复为储君的文宗之命按稿描绘《万岁山图》,其严谨认真,宁拙毋巧、一丝不苟的卑微臣下心态也在图中表lù无遗。远没有文宗帝来的洒脱飘逸,气象沉厚奔放、灵动博大。从二作细微处亦不难发现,房大年所绘山的轮廓和祥云树木等用笔滞板,平淡无奇且稍显琐碎;而文宗帝挥毫使转气定神闲,中册并用,跃纵有度。其间楼阁台榭,文宗帝也同样举重若轻,界画线条沉雄高古,静中有动,与有为无为之间尽显华贵与儒雅气派。
    关于文宗帝《万岁山图》中无款一节,根据《辍耕录》载:“文宗索纸画布位置,另按稿图之,大年得稿敬藏之。”从这一节中考察得知,文宗稿本上未署名款实为情理之中的事。而此时文宗尚居金陵潜邸,(应为禅位明宗被立为皇太子之际)此刻禅让皇帝位与明宗的图贴睦尔(元文宗)为何偏偏让一名既不是职业画家又未到大都见过万岁山的臣下房大年画万岁山图呢?以史推之,一则时逢图贴睦尔正处于韬光养晦之际,(约在1328—1329年间)二则房大年才高品重或颇得图贴睦尔赏识;遂于再度登基之前赐稿令画《万岁山图》足以显见文宗帝纳贤并能礼贤下士的帝王智慧和xiōng怀,此亦堪为千古君臣又一佳话。尤堪欣慰的是:此二件君臣作品能双双于近七百年之后再度齐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