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6年读书选集-第7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冲绳,是一个被占领的岛屿。一九四五年美军攻占冲绳岛的时候,截断岛上南北通行要道,把当地人集中到固定区域,不许他们随意走动,并在岛上划出大块地区筹建军事基地。后来,当美军解除了对冲绳老百姓的禁令之后,在这个岛上出现了奇妙的政治文化景观:以美军基地为中心形成了一个生活集散地,这也就是今天的那霸市城市格局。冲绳的百姓为了生计,把美军基地变成了谋生的媒介,战后产生了许多针对基地的行业。在今天的那霸市中心,坐落着普天间空军基地,当地人无法穿越市中心通行,只能绕路而行;这种零距离的共生状态带来很多麻烦,岛上频发的恶性事件,让老百姓吃尽苦头。 

  我和同行的学者一起到冲绳国际大学参观。这所私立大学紧挨着普天间美国空军基地,中间只隔着一条小路。据说是因为毗邻基地的土地比较便宜,政府每年还提供补偿费用,当年才会在这里建大学。几个月前,一架据说是刚从伊拉克归来的直升机从基地起飞后直接撞到了大学的一号馆墙壁上,引起大火,烧掉了半栋楼,烧焦了院子里的树。更残酷的是,人们在飞机残骸散落出来的零部件中,发现了和贫铀弹类似性质的放射性物质的载体,而且其中一个去向不明!直升机的坠毁,给校园留下了无法驱散的阴影。一位在这里工作的教员说,我们在任何时候都有可能发现自己得了癌症,可是我们没有任何防护的能力! 

  在那霸逗留的短短几天里,我们赶上了冲绳的一个重大事件。由于当地群众的抗议,美军决定关闭普天间基地,把它搬到别的地方去。一九九六年日美特别行动委员会的报告书看中了离那霸市并不太远的名护市边野古,这是一片著名的珊瑚礁产地,由于海水清澈,栖息着许多珍贵的海洋生物,有些还属于濒临灭绝的罕见物种,这里的海草则以纯净上乘而闻名。为了建造新的基地,美军要填掉这片美丽而富饶的海湾,这当然意味着毁掉这里世世代代与海湾共生的渔民的家园。一九九七年十二月,名护市民投票反对建设新基地,接着,发起了抗议静坐示威活动,这个长达几年的和平示威活动的确妨碍了工程的开始,但是并不能阻止它。到了二○○一年一月,日本政府决定在边野古海域打桩建设新基地。美军军方把填海造基地的工程通过竞标“承包”给了日本的大建筑公司,自己坐山观虎斗。于是,当地人从二○○四年四月十九日开始,与在海里打钻孔勘探的日本公司展开了顽强的对抗。我们到达的时候,边野古的人们已经抗争了二百多天时间,他们每天到海里的勘探架上去静坐示威,借以拖住工程的进展,为取消这个计划争取时间。时值隆冬,海面上寒风刺骨,静坐的人每隔两三个小时就需要换班。这片海域里已经竖起了六七个勘探架,示威的人手显然不够。因此,这引起日本全国志愿者们的关切,他们从各地赶来,要求参与。据说当地人有过一些争论,是否应该让来自日本本土的志愿者参与,但是我们到海上的时候,发现本土的志愿者的确已经参与了这艰难的抗议行动。 

  圣诞节那天,我们去了边野古,听那些组织和参与静坐的人们讲述他们的故事。他们说,在漫长的抗争中,为了确保斗争的合法性,他们一直坚守“非暴力抵抗”的原则。他们曾经划着小船试图靠近勘探架,被勘探队员推入海中;落海的人爬上小船,仍然划船靠近,又被推入海中。这样明显弱势的斗争方式为他们赢得了坚持抗争的权利,因为警察没有找他们麻烦的借口——边野古人知道,斗争的合法性,在这个并不合理并不公正的世界上依然是至关重要的。 

  而更让我感动的是在沙滩上听到的一位从九十年代后期就致力于抗争的老妈妈的话。我问她,是否认为这场抗争可以赢?她冷静地说:她并没有这个期待。之所以全力以赴地抗争,是因为她觉得这抗争是一种重要的形式,可以把历史传给下一代。“我们曾经有过一个自由的琉球,我们可以自由地跟东亚和东南亚进行贸易。那个时代不再有了,但是我们不应该忘掉。我要让子孙知道,我们这一代人没有放弃自由的理想!” 

  也正是在边野古的海滩上,我听冲绳的几位学者讲述着他们的处境和困惑。冲绳是日本在二战时期唯一被美军登陆作战的地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的战争记忆与日本本土是一致的。在战后思想史脉络里,日本本土的进步知识分子一直倾向于把冲绳看作日本的受害者,因为它不仅是太平洋战争时期的牺牲品,而且在战后美军基地的蹂躏下依然付出着沉重的代价,而日本政府采取追随美国的政策,一直无视冲绳的被害体验,冲绳人撤走美军基地的呼声至今没有得到政府的回应。如果加上对于历史的回顾,本土的进步知识人不免产生更多的歉意,因为在冲绳成为日本组成部分的过程中,它被强加了太多并不属于自己的文化,比如天皇制。我在那霸曾经看过一场以地方戏的形式演绎江户时代忠臣故事的剧目《忠臣藏》,尽管在台词和表演中有着相当多的属于冲绳而不属于日本本土的自由感觉,但是这个来自冲绳外部的历史故事仍然在那霸显得不够协调。日本本土的进步知识分子在冲绳会歉然说道,“这里不是日本”,我能够理解那里面复杂的潜台词。 

  然而我遇到的几位冲绳知识分子却似乎并不愿意单纯以受害者自居。在他们的讲述里,加害与被害的结构关系被更多地内在于冲绳本身,而不仅仅是在“美国”、“日本”与冲绳之间。波平恒男教授在他的战后思想史研究里指出:那霸与冲绳的其他离岛之间,一直存在着中心与边缘的关系,美军的占领和军事基地的建设在战后引起了冲绳本岛与离岛之间更为畸形的分化和与此相关的歧视问题。研究日本文学的新城郁夫教授则通过分析描写冲绳男性和美军士兵同性恋关系的小说,试图揭示加害与被害者之间角色转换的可能性。在反对美军基地、抗议日本政府对冲绳态度的背景之下,这些冲绳知识分子的视角显示了更丰富的内涵。 

  在冲绳的那几天里,我趁着开会的间隙独自溜到路边的商店和饭馆,力求跟普通的冲绳人有所接触。令我惊讶的是,这些冲绳人对于美军基地的撤离有着相当的保留。他们一方面承认美军基地的存在破坏了冲绳的安宁,另一方面,却对于基地的撤离充满现实的疑虑。一位礼品店的老板对我说,美军的确不好,但撤走了基地,谁知道日本又会把什么塞过来?说不定是核试验基地,或者更坏的东西!反正,日本从来没有善待过冲绳!另一个在饭馆里跟我邻桌吃饭的中年妇女也说,能把美国人赶走当然好,问题是赶走之后怎样?现在,冲绳县的预算里有一半来自日本政府赔偿在冲绳建立美军基地的补偿费,如果撤走,完全没有自己产业的冲绳将如何安身立命? 
    波平教授把这种战后发展起来的经济结构称为“基地经济”。我在德国也听说过类似的状况,当美国决定部分撤离驻扎在德国的部队的时候,引起了基地周边依靠基地为生的德国人的抗议。但是美国在德国的驻军并不多,对德国社会生活的影响也远不能与冲绳相比。冲绳的面积不到日本国土的百分之一,但是这里的美军基地却占了整个驻日本基地中的百分之七十五。基地经济在这里是最基本的结构,它牵制着整个冲绳县的命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赶走美军基地的社会运动变得异常艰难,它不仅需要对抗日本政府追随美国的国家政策,而且还要面对自身的生存困境。“自由”在这块土地上,并不是一个美丽的字眼,而是一种需要付出昂贵代价的艰难抉择——我在冲绳学者的发言中感觉到了它。 

  从那以后,一年过去了。在二○○五年这一年里,日本本土和冲绳的社会运动人士为了赢得边野古的抗争,展开了全面的抗议活动。在边野古静坐的同时,东京都的日本防卫厅前面也定时举行着抗议示威活动。冲绳县政府在民众的推动下,也终于开始对日本政府表示了有节制的对抗态度。由于稻岭惠一知事反对在边野古填海造基地,日本政府计划在二○○六年国会讨论中提交一项特别立法议案,把冲绳的制海权从冲绳县知事那里转移到日本政府手中。同时,日美政府在十月二十六日发表共同意见书,表示将要把基地建设地点从边野古转移到邻近的海域。不但日本自卫队将参与军事设施转移过程,日本政府还将全面负责提供美军基地转移的费用。冲绳与日本的舆论开始对于“法制社会”的有效权能发生怀疑。有人指出:政府随时可以不顾国民的意志强行立法,法制仅仅作为一种程序,并不必然地保证社会公正。日美政府在冲绳的所作所为,以最极端的方式暴露了法制理念与社会政治实践之间的巨大反差,暴露了在西方社会内部尚可局部有效的“法制”实践,在不平等的东西方关系中是如何毫无矛盾地转化为赤裸裸的强权政治的! 

  在这同一年里,中国社会也悄然发生了变化。为了表达对于日本申请入常和日本阁僚参拜靖国神社等事件的抗议,四月开始陆续发生于各地的自发性游行揭开了抗战胜利六十周年的序幕;而接下来台海关系的戏剧性变化,也带来了东北亚政治格局新的可能性。在这一切变动中,最值得瞩目的是中国社会对于日本表现出的前所未有的关心。尽管在多年的隔绝之后,这关心显得有些稚嫩,但是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的年轻一代,毕竟开始显示比单纯仇日的情绪更有建设性的追究态度和反思精神。 

  正是在这样的社会氛围里,我度过了二○○五年的圣诞节,这次是在上海,在一个与日本思想家竹内好有关的国际学术讨论会上。 

  竹内好论文的外文翻译本,至今已经出版了中、韩、德和英文四种,而且都集中于二○○四年到二○○五年前后。有关竹内好的学术研讨会,二○○四年九月在德国的海德堡大学举行的是世界上的首次,而这次的上海会议则是第二次。这个会议令人兴奋的,在于与会者基本上都不是日本研究者,而多是不谙日语的中国文学研究者。或者这种会议可以最有效地证明一个思想家的能量,同时也可以最有效地摸索在不同文化中激活思想遗产的途径。对于我们这些战后出生的中国人来说,接受竹内好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为那场战争和战后的冷战格局阻隔了我们与日本知识分子有可能建立的沟通,我们从未有过上一代人在危机状态下与日本知识人“亲密接触”的经验,没有过在严酷的政治斗争中进行理性抉择的困境,这使我们不像上一代人那样可以在历史状况中理解日本知识人的个体经验,而更易于把中国和日本作为先在的前提。正是因为如此,在上海大学举行的这个以鲁迅和竹内好为主题的研讨会才显得弥足珍贵,因为它显示出不以日本研究为业的中国学者们对于日本思想进行着艰难探索。这是鲁迅度过他生命最后时刻的城市,是“卢沟桥事变”之前充满混沌与不安的地方,在这个空间里,曾经产生过相当复杂的思想斗争方式,因而在这个空间里对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