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6年读书选集-第5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也正是竹内好在日本通过《旧金山和约》从“占领”状态明确独立时所写的《国家的独立与理想》(一九五二年)中所展示的结构。就是说,所谓国家的“独立”,除单从形式上考量是否完备之外,必须从那当中是否包含了“理想”的层次上加以思考。竹内好发表这个随笔的时期,正是日本把独立理解为与西方世界“单独”讲和并制定为既定方针的时期。竹内好所希望的独立概念,是必须包含与被侵略过的中国的人们的和解在内的讲和,那也不只是在外交层面上说话。面对不充分的形式上的独立,竹内好的头脑中一直坚持与永久革命相似的自我否定的实践。也就是说,日本人应通过对自身文化体质的彻底批判,促成“文化的独立”。 

  我们在这个意义上审视靖国神社时,可以看到,它可能持续成为日本人“文化的独立”的不充分性的指标。它既是宗教从政治中独立出来的指标,也是表示日本人对过去被战争体制滋养的文化装置的独立度的指标。靖国神社这个组织,当时是通过日本的旧有统治阶层和美国当局的“合作”,才确保了地位。战后日本的政治中心性,经常是通过遮掩日美合作的痕迹而发挥机能。在这个意义上,日本的“文化的独立”并不是凭单纯的“反美”意识而实施的。在这里,“独立”并不单指脱离对美国的从属状态,也意味着从与美国的世界战略关系暧昧的日本政治中“独立”,还有为了达成这样的“独立”所需要的我们对自身的“文化的独立”。 

  对于日本人来说,恐怕通往上述意义的“文化的独立”的道路,还极为崎岖。但可以预想的是,如果不寻求这样的“独立”,不劈波斩浪,日本人就无法与亚洲的人们相会。或者反过来说,日本的“文化的独立”是包括日本人在内的亚洲人总体的希望所在。(胡冬竹译) 

  (《靖国问题》,高桥哲哉著,黄东兰译,三联书店即出) 
    
                                                                                 返回目录解构靖国神社的政治话语
                                                    □孙 江《读书》2006年第3期
 
   一九九六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朝日新闻》社会版《青铅笔》栏刊载了一则不起眼的短讯,内容如下: 
   
  二十四日,(原)长州藩城下町、(现)山口县市市长野村兴儿访问了福岛县会津若松市,与该市山内日出夫市长会谈。在互相交恶的戊辰战争过去一百二十七年之后,两地的最高首脑终于第一次会面了。以往( 山口市方面)曾多次提议和解,但均为会津方面所拒绝。这次访问是在会津市民剧团的邀请、山口市方面强调“私人”、“非正式”的前提下得以实现的。但是,双方达成的共识只有一点,即“现在立刻实现和解是困难的”。 山口市市长认为“二者之间基本上没有隔阂”。与此相反,会津若松市长则说“一场战争留下了深深的伤痕。不仅会津与长州如此,日本和亚洲也是如此”。直到最后,二人也没有握手。 

   
  人们也许会问,市何以会向若松市提出“和解”要求?市的前身长州藩在对会津藩的战争中和战后干了什么,以致给对方留下了百年难愈的“伤痕”?回顾日本历史可以知道,奥州会津之战是戊辰战争中最关键的一次战役。一八六八年八月,拥有近代武器的明治新政府军三千人避开正面对决,迂回突袭会津藩中心若松城。藩主松平容保匆忙组织藩众进行抵抗,历经一个多月的浴血奋战,会津藩被迫于九月二十二日开城投降。是役,会津藩战死者达三千人,包括数百名未成年的“少年白虎队”成员。此外,还有很多人集体自杀。据今井昭彦博士的研究,新成立的明治政府军下令不准收敛安葬战死的“朝敌”和“贼军”的尸体,违者严惩不贷。结果,会津藩阵亡者的尸体被狐狸、鸢鸟啮食,乃至腐烂。直到同年十二月,在藩士町野主水等的再三恳求下,才获准由受歧视的“部落民”来埋葬,而且不得树碑题词。死者的尸体固然惨不忍睹,生者的境遇也十分悲惨。会津藩由开启江户幕府的德川家康的孙子的后代所传袭,已历二百多年,战败给会津藩人带来了种种耻辱。会津藩被贬迁到临近北海道的严寒之地斗南藩(现青森县),一万七千余藩士和他们的家属不得不移居他乡;会津人被诬为“会贼”(音kaizoku,与“海贼”即海盗音同),他们居住的地方被蔑称为“白河以北一山百文”,意为穷山恶水,非人所居之地。 

  与此相反,会津之役后,明治政府为不到三百名的政府军战死者树碑立传,后来还把他们祭祀到靖国神社里,予以褒扬。意味深长的是,政府军主力萨摩藩的军队,后来因为与明治中央政府为敌,也被视为“朝敌”、“贼军”。在一八七七年西乡隆盛率兵发动的西南战争中战死的萨摩藩的阵亡者,也和会津藩的战死者一样,不得入祀靖国神社。而另一支主力长州藩,则作为明治维新的功臣而备享恩宠,藩士伊藤博文等长期入主中央政治。当长州藩与日本国家开始其“光荣”的近代之旅时,会津藩的子孙们却在经历着“耻辱”的近代。一九二三年,生前倾力埋葬和祭祀死者的会津藩武士町野主水以八十五岁的高龄去世,生前留下遗嘱,命其子用粗糙的草席包裹自己的尸体,再用草绳将尸体拖到坟地,以此表达对当年政府军酷待战死者的悲愤和抗议。此时会津之战已经过去了整整五十五个年头! 

  虽然,上述市和若松市的会谈无果而终,但是,为了自己祖先的加害行为,市不断提出“和解”要求,市长野村兴儿甚至不远千里跑到受害者的子孙那里道歉,可谓其情切切。另一方面,会津若松市长在公开场合拒绝与市长握手的举动不能仅仅视为个体行为,作为一个经过民主程序选举出来的市长,即使他个人愿意伸出手,背后还有成千上万的选民和死者在阻止他,前任市长就因为曾发言响应市的和解倡议在市长选举中落选。受害者的历史记忆成了一堵无法逾越的高墙。 

  饶有兴味的是若松市长的一番讲话,他认为,“一场争斗留下了深深的伤痕。不仅会津与长州如此,日本和亚洲也是如此”。这位市长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给东亚各国所造成的伤害。其中,中国是最大的受害国,战争伤害所带来的记忆即使时过六十年仍然没有消失。但是,与会津若松市和市不同的是,战后中日两国用了不到三十年的时间便实现了“和解”。这不能不说是一桩奇迹。我认为,这是双方基于共同需要而营造的结果。 

  在论及社会成立的条件时,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在《社会分工论》中注意到,任何一个由合理的契约所建构的社会或人际关系都存在不合理的基础,契约关系能否履行,最终决定于订约人是否信守契约,而这没有任何契约可以保证。自从一九八四年中曾根康弘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并遭到中国政府抗议后,中日之间达成了某种政治默契,即日本政府主要阁僚不再参拜祭祀着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可是,当历史翻开了世纪的新一页后,时光倒转了。二○○一年以来,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先后五次参拜靖国神社,使两国关系冷至冰点。 

  在这个时候,靖国神社成为各方关注的热点。在战后日本的历史上,靖国神社曾多次成为热点。一九四五年,联合国占领军总司令部(GHQ)曾一度准备废除为军国主义张目的靖国神社,为此靖国神社匆忙举行了“临时大招魂祭典”,把许多没有战死的活人也当作亡魂来祭祀了。在东西冷战对立的格局下,由国家神道改为宗教法人后的靖国神社得以存续和发展。一九五五年以后,日本政界出现了试图将靖国神社“国营化”的动向,自民党曾五次提出《靖国神社法案》,要将靖国神社改为“特殊法人”,置于首相的直接监督下,由国家拨出专款支付靖国神社的祭祀费用。一九七四年,如果没有被称为战后“最大的思想对决”(村上重良:《慰灵与招魂——靖国的思想》,岩波书店,一九七四年)的日本社会的广泛抗议,靖国神社差一点就成了“特殊法人”。十年后的一九八四年,对于中曾根康弘首相参拜祭祀着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日本舆论反应强烈,反对者认为“如果国家护持祭祀着这样一些祭神的靖国神社,或者国家首脑正式参拜靖国神社,日本国民将会因以自己的手正式抹去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争责任和战争犯罪而遭到来自世界的谴责”(大江志乃夫:《靖国神社》,岩波书店,一九八四年)。相比之下,二○○一年后小泉首相五次参拜靖国神社,在日本社会并没有激起多大的波澜。这一方面和冷战结束后日本社会意识形态斗争的退潮有关;另一方面,也和近十年日本民族主义思潮的升温不无关系。小泉首相辩称参拜靖国神社是基于个人的信仰和日本的文化传统,别国对此不应该说三道四,在日本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共鸣。因此,与一九七四年和一九八四年围绕靖国神社的激烈对抗相比,可以说今天的日本社会对靖国神社问题的关注点发生了变化。“首相参拜靖国神社为什么会成为一个问题,对此真正知道的人并不多。而且,连知道靖国神社是一个什么样的神社的人也为数很少。如果不了解靖国是一个什么样的神社,就无法理解首相参拜靖国神社为什么会成为问题。不理解参拜为什么会成为问题,也就谈不上对这个问题持有自己的见解。”二○○五年四月出版的高桥哲哉先生的《靖国问题》一书,目的正是为了打破日本社会这种沉闷的状态。 

  该书出版后,立即引起了日本社会的广泛关注,一版再版,至今已经发行了二十八万多册。一本讨论靖国神社问题的书籍何以能够成为畅销书?二十八万多日本读者是以怎样的心情阅读这本书的?对中国读者来说,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靖国神社是和“血”的话语联系在一起的,这“血”既是死者的血,也是被赋予了意识形态意义的“想象的血”,加害者和受害者的遗属关于血的记忆和想象凝聚着截然不同的情感。在《靖国问题》的第一章里,作者劈头说道:“靖国问题之所以成为一个复杂的问题,最大的原因在于它是一个‘情感’问题。而情感问题的要害又是‘遗属情感’问题。” 
    二○○一年八月十三日,小泉纯一郎在就任首相后首次参拜了靖国神社,对此,六百三十九名日本人和韩国人向大阪地方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法院判决首相参拜为违宪行为,要求首相停止参拜靖国神社,并为侵害原告的宗教人格权向原告支付赔偿。与此相反,支持首相参拜的人们为了给小泉首相辩护,也提起了诉讼。在法庭上,一位名叫岩井益子的老太太表述了自己对于“英灵之血”的感受:“丈夫生前从未怀疑过假如自己战死的话一定会被祭奠在靖国神社,他就是怀着这样的信念奔赴战场的。对我来说,靖国神社受到玷污,这比我自己受到玷污还要耻辱几亿倍。(中略)只要听到哪怕是一句谩骂靖国神社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