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成长]管好你的嘴-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好哩——请稍等!”师傅道。
  过了一会儿,拉面没上,年轻人急了:“喂,师傅,我的面怎么这么长时间还没拉出来?”“马上拉,马上拉。”师傅满口应承。
  我的朋友低着头好像很神秘地瞄了我一眼。我没领会,继续吃我的,可是他却把面碗往桌子中间一推——不吃了。
  “你怎么才吃几口,突然说不吃就不吃了?”我问。
  朋友不语。偏巧那位年轻人又朝着师傅嚷了一嗓子:“等这么长时间你还没拉出来,我不吃了!”说完起身扬长而去。
  这时朋友才小声地“提醒”一句:“听到没有,他要吃的面是叫人拉出来的。”
  呕——
  不但我呕了,邻桌的两个正吃着拉面的小女孩也呕了。
  我再抬头看那个拉面师傅,只见他正气势汹汹地立在我们面前,表情煞是吓人。为防止他把我们扔到大锅里涮一遭,我胡乱地从兜里掏出一张十元的钞票往师傅手里一塞,未等找钱,便夺门而出。
  在路上,我责备朋友:“你怎么说话呢?真他妈欠揍!”
  朋友一脸的无辜:“我也没说什么呀,难道那面不是拉出来的吗?”转而又怏怏道:“咳,还是因为我‘嘴痒’,没忍住,就说出来了。”
  “嘴痒”——怎么又是“嘴痒”之害!
  “嘴痒”难止,痒则难当——人总是要说话的,说话是为了人与人之间进行有效的交流与沟通,如果人放纵了张口即来的“痒痒”嘴,反使交流与沟通出现瓶颈,那么,我们为什么平时不管好自己那张不经意间便祸从口出的嘴呢?为此呼问前后左右:
  ——你今天“嘴痒”了吗?
  “拉面”之事让我忽然想起了前几年自己正是因为没管好“嘴痒”的毛病而被一个老者当众呵斥的经历。
  但凡会下棋的人也喜欢看别人下棋。但要做到观棋不语,那真是比登天还难!因为有兴趣,就会“自作多情”地投入棋局之中,这么一投入,不说话怎么受得了?也许正因这样,在棋坛上才有了“观棋不语是君子”的说法。问题是,我在观棋时宁可不当君子,也要拉着被骂的厚脸皮“挠挠‘嘴痒’”,充当免费参谋。因此几个棋友特别烦我,每逢下棋总要躲着我。
  那天邻居老孙头和一个退休的老干部下象棋被我逮个正着。我立即卷入其中。如果感觉一方走一招棋不甚理想,嘴便不可抑制地“开痒”:“哎哟,这棋走得臭哇——”如果说得对,老孙头就要白我一眼:“我还用你教?”而那个老干部则会客客气气地说:“要不下一把你来下。”在两个老者“软硬兼施”下,我被迫住嘴了。可是又见老孙头有臭招出现,我那嗓子不知怎的还是奇痒无比。为了不再挨骂,只好勉强忍住,忍住,再忍住。
  可是,如果再往下忍的话,那就有犯见死不救非仁义之嫌——因为那位出了一手妙招,老孙头却还蒙在鼓里!我再次动用了“举嘴之劳”:“快回马!快回马!”此话一出,就又知错了,还来不及改错,那位一直很客气的老干部终于怒不可遏:“你这人怎么嘴这么痒!”
  受此一番羞辱,我悻悻然而离去,心里却很不是滋味。转念一想,也是,谁喜欢在做一件事情时有人在一边指指点点地絮絮叨叨呢?但又有多少人能达到自始至终的“观棋而不语”那种心静的境界呢
  看来要想治疗“嘴痒症”,已经绝非“动手术”之类简单的医疗手段可以解决问题了。
  于是我开始琢磨如何“制造”一剂治“嘴痒”的偏方,甚至幻想着该偏方终有一天能上市,疗效是“一贴就灵”,这能使得普天下同样患有“嘴痒症”的匹男匹女匹夫匹妇匹老匹少匹官匹兵不再饱受其苦或堪负其累(俏皮)。


观棋必愈——路漫漫其“嘴痒”兮

  我对人易患“嘴痒”的痼疾琢磨了一段时期,竟然奇迹般地发现,一个人“嘴痒”与不“嘴痒”和止与不止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因为真正造成“嘴痒”的根源是人本身感观知觉的连带性反应。比如眼睛(看)、耳朵(听)、鼻子(闻)、肢体(触)——这些感观知觉通过头脑的传感与过滤,再输送到可以与外界交流的“工具箱”,这个“工具箱”就是刺激语言表达的器官——嘴。嘴是要说话的,如果不让嘴说话,首先要做的事就是把人的一切感观知觉从人的体内全部赶尽杀绝!
  有道是瓶嘴扎得住,人嘴扎不住;坛口好封,人口难封;拴得住驴嘴马嘴,拴不住人嘴;人间有装水的瓦罐,世上无锁话的木枷;头可斩,舌不可禁——所有这些,无不来自民间流传多年对嘴之痒的感悟。但这并不能说明嘴可以肆无忌惮。由于嘴既难防又难封,因而“嘴痒”给自己乃至他人带来的祸害将无法估量。要不然为什么会有人说“‘嘴痒’不算错,不管会闯祸”呢?
  其实说来,“嘴痒”也未必都一无是处。看场合,瞄对象,观事态,依事理,适度的“嘴痒”,当属申明大义之举,此举非但不应予止,而应着力弘扬才是。一如逢得忧国忧民的性情中人,国是家事社会之事,耳既濡之目亦染之,感观知觉非麻非木,“嘴痒”难止则在情理之中。只是别遇上昏君,否则,因为“嘴痒”轻则要遭“掌嘴”,重则遭水煮火烹斩立决车裂之祸即在所难免。商鞅、吕不韦、韩非、金圣叹等人的命运就是例证。好在他们的“嘴痒”不乏智慧,因而还给后人留下不朽的英名。
  留不下英名,却又因无畏的“嘴痒”而惹事生非者,那就太不值当了。无怪乎古人“下民”中逢事多持“关我屁事”之心,“关我屁事”言外之意无非是止嘴之痒,不管“闲事”死来活去,虽有悖人之起码的德行,但也不至于因招惹是非而出祸端。
  谚语中有一句话叫“言多必有失”。言多,亦即“嘴痒”。“嘴痒”是否意味着必定要出错?这个说法值得商榷。我认为一个人在社会上的成败与否并不在于他说了多少话,而在于他说的话对自己乃至对他人究竟起了什么作用。要让自己的话在影响力上起到积极而非消极的作用,慎言才是最重要的。孔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则禄在其中矣。”这段话的意思是:多听,有怀疑的地方,宁可保留不说,其余有把握之处,谨慎地说出,就能减少错误;多看,有怀疑的地方,加以保留,其余足以自信的地方,谨慎地实行,就能减少后悔。能够做到言不招怪,行不招悔,就不愁得不到官职与俸禄了。其实,人与人之间语言礼仪的道理也是一样:言之无慎,毋宁莫说;言之有慎,多多益善——又何必止嘴之痒?
  当今社会,“嘴痒”者无处不在。从政客到市侩,从掮客到商人,从说客到布衣,无论是无聊的还是有聊的,也无论是“有礼”的还是“无礼”的,逢人逢事张嘴说话,是有效沟通的一种必然。如若没有语言或语言贫乏,那如何沟通?殊不知语言沟通一旦稍有不慎,各种难料的不测就会如期而至。真乃无嘴气死人,有嘴也会言死人!
  前不久,邻居赵某找来三位“麻友”开牌局,挑灯夜战。及至凌晨时分,赵妻夜班回来却被吵得难以入眠,遂与丈夫赵某口角,三个“麻友”见势不妙,自知理亏,敷衍几句,便溜之大吉。其妻听说赵某输了钱,睡意顿无,忿劲冲天,于是两口子的口角渐渐升级,双方恶语相向、拳脚相加。天亮之时,赵某屈于雌威,似乎已败下阵来,可其妻却越战越泼,摔锅砸碗扔瓶子,且哭且闹且吵嚷,不但毫无见好就收之度,而且大有和赵某战个你死我活之势。
  邻人有“好事”者纷纷起床劝架,未果。我去时,瞧得赵妻正从厨房摸出一把菜刀,说是先劈了赵某再说。一伙人上前将刀夺了,她仍不罢休,又回到厨房,不知又要摸出什么利器来。
  拉架人越多,赵妻“疯”得越来劲——看来,这场戏若是照着赵妻的“剧本”演下去,那将必然以出人命案来收场了。大家着急,我也着急,想说些什么但就是不知该说什么。
  大家都在“多动手少动口”地忙着劝架,谁都没有找到“一招就灵”的劝架办法,因为谁也不敢多说什么有实质性意义的话,慎言在上,谁都怕自己“嘴痒”说错了吃力不讨好。
  此时此际,住在我楼上的王老师出现了。只见他一步上前,劝开拉架的人们,大声嚷道:“大家都闪开,咱们倒要看看这两口子谁把谁打坏了,谁掏钱上医院,谁侍候谁去?”王老师的话刚落,几个劝架的人巴拉巴拉全退到门厅口。王老师又缓了点口气道:“你们两口子吵架,是吵给别人看的,还是吵给道理看的?”接着他又对赵妻说:“吵就吵了,还要大打出手,你们打呀!拿刀砍呀!你把你男人砍个好歹,你就能活得好?”那赵妻听了王老师这番话,嚣张的气焰顿时全消,坐在地上“哇——”地号啕起来。
  我看赵妻已威风扫地,便给旁边的几个妇女递了个“送台阶给人下”的眼色。她们立马心领神会地走过去,轻劝柔哄地让她“顺坡下驴”,她怏怏地爬起来,跟着妇女们走了。
  一场家庭战争因王老师的一阵“欲擒故纵”的“嘴痒”而告终。可以想见,如果没有王老师的一阵嘴,那位赵妻在人人皆怕“嘴痒”的情况指不定要把事折腾多大!
  知此事者,谁还敢一味地声称“嘴痒”都只是过而无功可言?故而引得“改版”《诗经》云:
  路漫漫其“嘴痒”兮,
  谁将上下而止之?


“难言”之灾——语者悟者各有其难

  读过韩非子《难言》《说难》的人无不知晓韩非子对说话技巧论述之精辟。《难言》《说难》不同程度地阐发了人“嘴痒”了必须说话、但往往又被说话之难所累的矛盾。韩非子认为,一个人不愁没有卓见、思辨力和自由表达的言论。关键在于:由于言论的仲裁权掌握在“听者”手里,所以说话要讲究方式和策略,不要“嘴痒”了便不分对象、场合、轻重随意道出口。韩非子的话虽为王室政客之所用,但依我之见,在当今相对开放的社会里,他的劝戒足已让所有的人引以为训。
  我姑且将“言论仲裁权”引申为当今的“听话”者对说话者语言的主观理解。因此可以诠释为:人不愁没有自由的言论,愁的是如何领会言论的自由。或是:非说话之难也,悟说话则难。
  许多人早已习惯用“众口难调”来形容人们口味之各异,这和一句话对不同人所带来的不同的理解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靠的就是语言,也恰恰是对语言理解之故,致使好端端的一句话,有的人可能会觉得没什么,一笑而过;而有的人就可能会敏感些,觉得受到了伤害。
  谁敢说所有的人所说的所有的话在所有的人心里都能达到一致的理解?
  所以说在一定的条件下“嘴痒”无罪,罪在理解之异!
  所以要奉劝人们一定要管好自己的嘴,不要轻易地上“有话就说”的当!
  “嘴痒”者当诫而非为止。诫什么?勿躁是也!亦即:嘴可痒但要有体统且不失理性。理性的“嘴痒”并没有什么不好,不好的是非理性致使“嘴痒”“痒”出了“嘴灾”!
  美国人际关系大师卡耐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