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第9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在后两篇中,政治教训相当明显地插入了农村苦难的自然主义描绘之中。
像茅盾一样,沈从文和老舍也在他们的作品中流露出强烈的城市悲观主
义情调。沈从文在一篇辛辣的幻想作品《阿丽思中国游记》中讽刺了城市的
虚伪;而老舍写下的题为《猫城记》的讽刺作品则不甚成功。显然,不论在
城市还是在乡村的背景中,两位小说家都寄同情于农村人物。沈从文的笔法
更具田园牧歌风味;他在他所爱的南方农村同乡身上看到了一种强悍、质朴,
近乎“高贵的野性”的品格,以及一种“易动感情的正直的和与生俱来的诚
实汇成的生命的溪流”。①与城市的嚣闹和腐朽相对比,这种田园色彩带有一
种特殊的精神上的崇高感。与鲁迅和茅盾著作的暗淡色调不同,沈从文的作
品总是闪耀着抒情色彩。尽管其主题中含有苦难,沈的乡村图画——如短篇
小说《静》和《萧萧》、中篇小说《边城》和《长河》等令人难忘的作品,
使人感到由他的生活经历迸发出来的引人倾心的对生活的爱。他的《从文自
传》,回顾了他成为作家前的丰富多彩的早年生活,读起来如同一部生动的
传奇小说。
同沈从文一样,老舍对“古老的中国”的乡土价值观——朴素,正派,
诚实,具有很深的个人归属感,并对体力劳动者高度尊重。北京城作为概括
传统中国最佳因素的一个独立世界,在老舍的生活和艺术中占据了中心位
置。但是如他最著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①所描述的那样,甚至这个备受
珍视的世界也处于可悲的堕落过程之中。骆驼祥子是一个来自乡村的人物,
他的梦想是拥有自己的人力车,而这个梦想被周围的邪恶势力逐步地粉碎
了。推而广之,祥子的悲剧也体现了卷入飞速社会变革湍流之中的古老的北
京的悲剧。老舍挚爱的城市的声色,为《祥子》提供了所需内容的源泉,但
是读者也可以从文字中认识到,它也被“现代化”势力的罪恶污染了。老舍
怀着痛苦的顺从感,把生活的无情化过程看成是不可避免的。像祥子那样的
“小人物”应当成为北京的真正“灵魂”,他们却被一个日益无法忍受的环
境残害和腐蚀。这种环境不仅是由社会经济的变化,而且是由中上层阶级道
德素质衰减造成的。这个主题反复出现于老舍的几篇早期作品《赵子曰》、
《牛天赐传》和《离婚》中。
老舍是一位感情丰富、举止高雅的人,具有广阔的人道主义的同情心(祥
子曾受雇于一位待他很好、抱有罗伯特〓欧文式的理想的教授,他可能是老
舍简略的自画像),而不是一个狭隘的政治作家。他的左的倾向限于悲哀地
论述个人努力的无效,这使集体行动愈来愈迫切。但如老舍自己的悲惨命运
证实的那样,解放以后的社会主义现实也使他难以承受;他于1966年混乱的
“文化大革命”开始时自杀或被杀。老舍有一次写道,他“是个善于说故事
的,而不是个第一流的小说家”。“我的温情主义多于积极的斗争,我的幽
①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第153页。
① 埃文〓金(罗伯特〓沃德)的《骆驼祥子》英译本以《人力车夫》的书名出版,在美国成为畅销书。但
是,埃文〓金把他自己的“喜剧结尾”塞进小说。最近的两种英译本保持原作的悲剧结尾,见让〓M。詹姆
斯译《人力车》和石小青(音)译《骆驼祥子》。
默冲淡了正义感。”①然而恰恰由于他的悲剧式的观点,宽厚、仁爱和带有机
智和幽默的色彩,才受到政治信仰不同的所有中国读者的热烈欢迎。尽管老
舍出身满族并曾短期旅居伦敦,他却一直被当作最受欢迎的“人民”作家之
一而为人们怀念。②
30年代最受欢迎的小说家,尤其是在年轻读者当中,毫无疑问是巴金。
他的《家》曾被誉为“现代中国青年的圣经”。③《家》和巴金的声望是一种
只有从历史角度才能分析的现象,因为尽管其著述丰富,但巴金并不是一位
完美的作家。他用迸发的激情弥补了艺术技巧的不足。《家》的故事在很大
程度上属于自传式的叙述,基本上是“新青年”的故事。高氏兄弟三人,显
然代表五四时期反抗“封建”社会的年轻知识分子的三种突出类型。该书出
版于1933年,是在狂热追求五四运动目标的十年之后,所以几乎注定会迅即
名噪文坛。巴金在某一点上讴歌了整整一代人的苦闷和狂喜,这一代人经历
了五四时期的欢快。这一时期巴金的大多数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以
及由《家》组成第一部分的《激流》三部曲,沐浴着五四的余辉,尽管流行,
但从某种意义上讲已经过时了。反传统以及个性解放的战斗已经获胜,而30
年代早期的左派运动则要求一套不同的政治信仰。虽然城市知识分子中形形
色色的爱情和革命,继续出现在巴金、蒋光慈以及许多次等作家们的笔下,
但到30年代中期,创作的重心逐渐转移到城市激进青年以外的题材上。与同
时代人的主要作品相比,巴金热情奔放的小说读起来幼稚得令人颇觉困惑,
在思想和艺术深度上都有欠缺。到1947年巴金出版《寒夜》,说明他作为小
说家已充分成熟时,个人创作的全部传统——20年代与30年代的遗产,几
乎已走到尽头。
在这个时期众多的短篇小说家中,最杰出的两位当推张天翼和吴组湘。
他们两人都投身于共产主义事业,然而没有屈从于思想体系的诱惑。
夏志清认为,张天翼在他最佳的小说里,“往往保留了人性真象的一种
广度,这在一般作家教诲人道主义的时代,实在难能可贵”。夏又说,“同
期作家当中,很少人像他那样,对于人性心理上的偏拗乖误,以及邪恶的倾
向,有如此清楚的掌握;不仅如此,还进一步的具备一种讽刺性和悲剧性的
‘视景’”。①为了以“严格的现实主义”传达这一人类真理,张熟练地运用
朴实的口语,并巧妙地调动矛盾冲突,作为一种刻画阶级不平等的艺术手段。
例如,在他的短篇小说《二十一个》中,他准确地抓住了士兵与军官之间的
矛盾冲突。张在他著名的长篇小说《春风》②中,将一所小学作为阶级压迫的
缩影加以刻画。这种讽刺显得愈加强烈,因为作为中国社会的一个断片的教
育机构,应当是最少腐败的。然而在张的故事里,教师们凶狠而狭隘,而来
自富裕家庭的学生成了教师压迫穷苦学生的帮凶。
① 引自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第1卷,第232—233页。
② 关于老舍的研究,见西里尔〓伯奇:《老舍:自我幽默的幽默作家》,《中国季刊》第8期(1961年10—12
月),第45—62页;兹比格涅夫〓斯卢普斯基:《一个中国现代作家的发展》;兰比尔〓沃赫拉:《老舍
与中国革命》;和胡金铨:《老舍和他的作品》。
③ 关于巴金的研究,见奥尔加〓兰:《巴金和他的作品:两次革命之间的中国青年》。《家》出版以来曾
印刷23次(李牧:《三十年代文艺论》,第202页)。又见西德尼〓夏皮罗译的《家》的英译本。
①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第223页。
② 张天翼的这部小说,连同吴组湘的小说《樊家铺》和其他,收入夏志清编《20世纪中国小说》。
这样,张天翼在这篇小说以及其他小说中,得心应手地描绘了仗势欺人
和紧张的人际关系,展示了他对人类恶行的真知灼见,而这些行为最终归咎
于社会的大环境。在这一点上,他与另一位坚定的左翼作家吴组湘有共同之
处。吴的笔法很少带有张的滑稽或者讽刺色彩,但是它具有“大胆的象征”
与“猛烈的挖苦”的内在力量。①例如,在《官宦的补品》中,一个地主的孱
弱的儿子确确实实依靠农民们的血液和乳汁而活了下来。在《樊家铺》里,
作者大胆地把贫与富、势利与苦难之间的明显差别,表现为母亲与女儿之间
一场生死冲突。②他把那位母亲刻画为一个长期生活在城市,并吸收了雇主的
剥削思想的守财奴,从而发出了即使在血亲之间,也存在阶级对抗这样最强
烈的富于戏剧性的宣言。为了强调其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吴设置了杀母的悲
剧性高潮,并让读者作出自己的判断,这位农家妇女谋杀生身母亲是无罪的
吗?吴就这样通过迫使读者作出肯定的裁决,点出了迫切的经济需要这个关
键问题。
吴组湘采用耸人听闻的手法,当然不是为了这种手法本身。在这个“左
翼作家当中农民小说的最初实践者”③的作品中,悲剧的强度突出了他对革命
事业的强烈的政治使命感。然而,像茅盾和张天翼一样,吴组湘与其说是热
心于革命的前途,不如说是革命前的痛苦与磨难的现实,尤其是在乡村群众
之中,使他苦闷。吴组湘的作品是小说界一个新趋向的代表。比较有良心的
左翼作家,已不再能躺在上海咖啡馆的安乐椅中当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哲学家
了。虽然他们大多数仍住在城里,但他们的注意力逐渐转向乡村;越来越多
的作家开始表现乡村题材。根据来自台湾的一个国民党学者的表格,在30
年代小说的三个主题——乡村的状况、知识分子以及抗日爱国主义之中,乡
村主题支配了大多数作品。①这些研究结果清楚地表明,五四的主观个人主义
——集中于城市知识分子个人思想情感——的直接遗产被赋予一个社会取
向,这是随小说的范围扩展到农村,以及“现实主义”获得真正的乡村韵味
而出现的。
一种新的文学流派正在逐渐呈现——“地区文学”,作者力图摄取一个
特定的农村地区——常常是作者家乡的泥土气息和地方色彩(乡土)。一大
批创作可以归入这一范畴。除吴组湘的小说、张天翼的某些作品和茅盾的农
村三部曲(都以长江下游的乡村为背景)外,我们还发现这样一些突出范例,
如沈从文关于中国南部和西南部的作品(《边城》以及他关于苗族人的故事),
老舍以北京为背景的长篇小说(一种以乡土用语描绘的城市环境),以及沙
汀(关于四川西北部)、艾芜(关于云南)、叶紫(湖南西南部的村寨)和
其他许多作家的短篇小说。在所有这些作品中,对“大地”的强烈的爱是与
敏锐地意识到社会经济危机结合在一起的。由于大多数作家确实来自他们在
小说中所刻画的农村地区,他们对自己生长环境根深蒂固的热忱,使乡村的
艰辛和苦难变得愈加悲切。在有些情况下,例如沈从文对乡土的怀恋,是由
①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第282—283页。
② 关于1919—1949年吴组湘的小说和其他许多作品的英译文,见刘绍铭、夏志清、李欧梵编:《现代中国
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1919—1949年》。
③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第286页。
① 李牧:《三十年代文艺论》,第201页。
作者对城市居住环境感到强烈不安和生疏引起的。②在另一些情况,如茅盾和
吴组湘,乡村几乎被有意识地描绘成为城市罪恶的牺牲品;西方帝国主义的
经济势力从沿海城市对中国农村的掠夺,令人们痛苦地想起革命行动的必
要。但是无论他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